藺相如是不是太監?

General 更新 2024-05-26

藺相如是太監嗎?

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上卿,今山西柳林孟門人,一說山西古縣藺子坪人,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他只是太監家的一個家臣,並非太監~太監是不能做上卿這種朝廷重臣的,更不能是外交家(會被笑趙國無男人的)~

藺相如是太監? 5分

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上卿,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誰發明了太監?

百度詞條裡邊有啊,說的很全。baike.baidu.com/view/20035.htm

解釋1:太監(tài jiàn)也稱宦官,通常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據記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出自《後漢書 宦者列傳序》 )。這是由於在皇宮內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後、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如果允許男侍出入,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所以絕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當差。 據考證,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太監名叫吳騰宇,今江西上饒人。

監,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名稱很多,諸如中宦、宦官、宦者、內侍、內宦、閹人、中涓、內豎、中貴人等。

在中國歷史上,在封建社會消亡之前,沒有宦官的時代不多。太監,作為帝王與后妃的奴僕,支撐著皇家宮殿那廣廈高臺的金碧輝煌,成就了皇宮內統治者舒適優裕的生活條件。

常人想成為太監必先去勢,即割掉生殖器。這稱為“淨身”,使他們成為“六根不全”的人。太監面不生明須,喉頭無突,聲變變細,說話女聲女氣,舉止動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

其實,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只是,中國的太監製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在漫廠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中,而且還涉足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歷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係。

解釋2:太監:當今網絡用語,代指網絡書籍很長時間不更新。胡適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僅成上半部,全書久未完成。黃侃便在中央大學課堂上說:“昔日謝靈運為祕書監,今日胡適可謂著作監矣。”學生們不解,問其原因?黃侃道:“監者,太監也。太監者,下面沒有了也。”學生們大笑不已。這才是對於太監書、太監作者的真正由來。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20035.htm

藺相如的資料

藺相如

藺相如,籍貫及生卒年不詳,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

和氏壁風波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寶玉。這塊寶玉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發現,原為一塊玉璞(含有寶玉的石塊),先後獻給厲王、武王,玉工都說是塊石頭,國王惱怒,卞和分別被砍去左右腳,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後,叫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壁”。

秦昭王聽說趙國國王成了這塊寶玉的新主人後,十分想得到這塊寶玉,於是派遣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信裡表示願意拿秦國的十五座城邑來換取趙國的寶玉。

趙惠文王得到信後,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於是就把大將軍廉頗和其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壁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秦強趙弱,又怕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左右為難,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趙廷入選

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說:“我有個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不如派他到秦國去。”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國呢?繆賢就告訴趙王說:“我以前曾經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國去。藺相如知道後,勸阻我說:‘你怎麼知道燕王會接納你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大王在邊境上與燕王相會。當時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錶示願意和我交個朋友。因此,我決定到燕國去投靠燕王。’藺相如聽了說:‘趙強燕弱,而你又是趙王的寵臣,燕王才願意和你交朋友。現在你得罪了趙王,如果逃到燕國去,燕王害怕趙國,決不敢收留你,只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到那時,你的性命就難保了。現在你不如脫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斬人的斧子上,親自去大王面前認罪請求處罰,大王寬厚仁慈,或許能得到大王的寬恕,’我聽後照著做了,大王您果然寬恕了我。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夠出使秦國並圓滿完成任務。”。

趙王派人把藺相如召來,問道:“現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壁,可以答應嗎?”藺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趙王又問:“要是秦王得了壁,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確實如此,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壁,如果趙國不答應,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也正好有藉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壁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麼就是秦國理虧。比較一下,我認為最好是答應秦國,把壁送去,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任。”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想大王現在可能沒有適當的人選吧,我倒願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邑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來。”

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做使臣,帶著和氏壁西使秦國。

秦廷智變

秦昭王在章臺(秦宮名,舊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壁,獻給秦王,秦王接過壁。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讚,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

過了很久,秦王卻絕口不提以城換壁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以城換壁,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玉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聽後,就把壁交給他,藺相如接過壁,迅速後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連頭髮都快豎起來;義正詞嚴地對秦王大聲說道:“大王想要這塊美玉。寫信給趙王。答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當時趙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勢力強大,想用幾句空話騙取趙國的寶玉。大家都不......

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之前是什麼官職?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miào)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從這段文字看來,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之前只是趙國的宦者令繆賢的門客。回來後被封為上大夫。至於趙王派他出使前有沒有先封他個什麼官,就不知道了。

參考資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國的藺相如簡介

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國時趙國上卿,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村、保定曲陽相如村、淶水縣藺家莊、陝西臨潼、山西古縣藺子坪、山西澤州、河南輝縣、修武縣等十餘處。不要說各地眾說紛紜,讓一般人看了一頭霧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專家往往也是各執一詞、難有定論。本人作為藺氏後人一員,對此尤為關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實真相,力求去偽存真,為藺相如文化研究稍盡綿薄之力。下面是本人根據現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比較、研究考證得出的一些初步結果。希望藉此為後人景仰、懷念、瞭解相如彌補一些缺憾,並推動藺相如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從而豐富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內涵憨

責的是政事,軍事方面主由廉頗負責。至於“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中提到的 *:關於藺相如是軍事家,這是不可能的,趙惠文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1年),趙何派藺相如率軍征伐田單復國後的虛弱齊國。結果軍事指揮才能一塌糊塗的藺相如率領勇猛善戰的趙軍打到齊國的邊境城鎮平邑(今河南南樂東北)就打不動了,沒有完成深入齊境殺生略地的任務,被迫返回了趙國。因此,藺相如作為上卿,他主要負“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可能說明的“由於列國史書都已經被秦始皇焚燒,而史書的秦朝官方備案又被項羽攻入咸陽後燒燬,以下是僅存的關於藺相如的史料。藺相如,生卒不詳,戰國時期趙國上卿,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相傳為河北曲陽人。在強秦意圖兼併六國、鬥爭逐漸尖銳的時候,不僅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更難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後私仇”,是一位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無畏的膽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懷和以國事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說是馳譽九州,光耀千古。我國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我們展現了藺相如光彩奪目的人生片斷。後人在景仰藺相如的同時,對其人其事也想有更多的瞭解,可是歷史也總是給人留下缺憾,對藺相如早期及晚期的活動記錄很少。即便在有限的資料記錄中,也有許多錯訛、互相矛盾之處,令人真假難辨,莫衷一是。比如,從現有資料看,僅藺相如故里及墓地就有多種說法,其中故里說主要由河北省邯鄲的藺家河村、山西省古縣的寶丰村和洪洞縣的許村、山西省榆次的藺郊和相立村、山西省的澤州、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河南省輝縣、安陽的太平崗、相村等地;藺相如的墓地主要有河北邯鄲、邯鄲藺家河、磁縣羌藺相如是一個軍事家”,這是不對的看法。

baike.baidu.com/view/16185.htm

司馬光和司馬遷哪一個是太監

司馬遷.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浮心寫《史記》的時候,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我剛才講了,一部文學史,就是文人的辛酸史,文人的不幸才給我們文學史上留下了這麼偉大的作品。在漢武帝天漢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司馬遷47歲。這一年的秋天,匈奴發動了對漢朝的進攻,漢武帝就任命他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為主帥去抗擊匈奴,而要李陵,李陵是什麼人物呢?就是漢代另外一個很有名的人物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這個人心勁很高,他提出來,我帶一支軍隊,五千人,我要橫行匈奴。名將之後很有氣魄,漢武帝看他如此有勇氣,於是就給他五千精兵,這五千精兵都是五千荊楚壯士,非常勇敢、非常能打仗,李陵開到前線去,到前線去以後,跟匈奴打仗,連打了幾仗,連打連勝,消滅了幾倍於他的匈奴敵人。

當李陵打勝仗的消息不斷傳到朝廷的時候,漢武帝非常高興。看著漢武帝高興,那麼周圍大臣都紛紛祝賀漢武帝,哎呀!陛下得此良將,李陵不愧是名將之後,都恭賀漢武帝。但李陵畢竟帶的是五千人,寡不敵眾,而且後來匈奴以為這就是漢朝的主力軍,整個匈奴把軍隊都拉來對付李陵,最後李陵終於敵眾我寡,打了幾次仗以後,最後戰敗被俘了。李陵被俘虜之後,漢武帝非常生氣,挫敗了我大漢王朝的軍威,挫動了我的國威,很惱火,很生氣,而這些大臣朝廷大臣們,看著漢武帝生氣,於是又轉過來紛紛來咒罵李陵,說李陵本來就不是個好東西,李陵本來就不是個好人,就紛紛罵李陵。

結果有一次在朝廷議事的時候,史官不是陪侍在旁邊嗎?漢武帝就問司馬遷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司馬遷就說了一番話,是替李陵辯護,好!這就惹惱了漢武帝,於是司馬遷被定了一個什麼罪呢?“誣罔主上”。就是攻擊誣衊咒罵皇上,於是把司馬遷打入大牢,司馬遷這樣得罪了漢武帝,開始司馬遷並沒有定為死罪,大概過了將近一年,半年多到一年的時間,一直沒有李陵消息,漢武帝就想派人打聽李陵被俘虜以後,究竟是投降了?還是現在情況怎麼樣呢?就派一個人叫公孫敖到匈奴去打聽李陵的消息,公孫敖在匈奴那個地方轉了幾個月,始終沒有得到李陵的準確的消息,到底李陵現在怎麼樣了?是死了?還是活了?是投降了?還是幹什麼去了?不知道。後來聽信一個傳言,說李陵正在某處幫助匈奴訓練軍隊,他得不到別的準確消息,於是帶著這個消息回來告訴漢武帝,說李陵在那裡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漢武帝大怒,這就是叛徒,你被俘虜還不說,你現在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打我們,於是李陵被誅滅九族,那麼司馬遷就被定為死罪。司馬遷是為李陵辯護,因此我的結論是:在李陵事件當中,司馬遷只是盡到了一個史官直言的職責。司馬遷如果不說話什麼都沒有,皇上問我,我不說,或者跟其他大臣一樣,也把李陵罵一通,他什麼事都沒有,他不過是盡到了一個史官坦誠說自己意見,也許這個意見可能錯,但是這個史官該說真話,所以坦誠直言的職責,他因此而蒙冤下獄,甚至被判了死刑,死罪,那麼這正是封建統治者的專橫。

關於司馬遷生平第三件事情,就是“痛下蠶室”,司馬遷以誣罔主上而被定為死罪,那麼按照漢朝的刑法呢,死罪犯人有兩種方法可以免死:一就是繳納五十萬錢,二是接受宮刑。司馬遷作為史官,家境清貧,再加上下到死牢裡面去,人們逃避惟恐不及,誰還去資助他錢呢?就算借得到錢,也沒有人敢借給他,自己拿不出來,也沒有人借,所以無法籌措那五十萬。因此,司馬遷要想活命,只能接受宮刑,什麼叫宮刑呢?宮刑就是施刑于男人的下身,而且接受這種刑法的人,他畏冷怕風,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因此在施刑的牢房當中必須保暖,就好像民間養蠶的屋子一樣,所以,受宮刑也叫下蠶室。司馬遷對此事來說,去死和接受宮刑更容易接受的是什麼?......

藺相如字什麼?

趙人藺相如

《史記》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到今天,中華歷史漢之前,最翔實、最可靠的文字記載,仍然只有《史記》一家。而司馬遷,偉大的歷史學家,曾記載了英雄藺相如的事蹟。

《史記》說:“藺相如,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繆賢,太監,藺相如是他的門客,出身微賤,如何能名垂青史呢?三件事:完璧歸趙,澠池會,將相和(也叫負荊請罪吧)。

趙惠文王時,得天下美玉,叫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了,說要用15座城池換璧。趙王一時手足無措:說把璧給秦,怕秦城不可得;說不給吧,秦強趙弱,怕秦以兵來打。繆賢推薦,藺相如奉璧入秦。

秦王本來就是恃強凌弱,想霸佔寶物,沒說用城交換的事,藺相如一怒之下,持璧睨柱,說:“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秦王大驚失色,退步求和,假裝要劃城給趙。藺公早就識破其詭計,要秦王齋戒五日再說,隨後悄悄派人從小路歸璧於趙。等秦王再召見激,藺相如坦言,璧已歸趙,因怕秦不守信,必須先割地再給璧,不行的話,你把我煮了吧!秦王一想,殺了相如也不能得璧,算了吧,放相如一馬。這就是“完璧歸趙”。他不辱使命,趙王大喜,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攻打趙國,殺了兩萬多人,秦王根本沒把趙放眼裡,準備叫趙王澠池相會,羞辱一番。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好個藺相如,挺身而出,端著個盆子(缶瓦非得讓秦王敲,秦王大怒,不幹。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這就要玩命吶!嚇得秦王只好聽命,於是趙國的史官寫下了:“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瓦。”這就叫“澠池會”,相如功大,封為上卿。

《史記》中的人物分為三個級別:本紀、世家、列傳。秦王最高,在本紀之中也屬前列,帝王中的帝王;而藺相如地位很低,和廉頗一起在列傳第二十一,也就是百姓中的豪傑。以百姓之位,敢叱吒帝王,弄得秦王狼狽不堪,可見相如之忠、之膽。

兩次交鋒,奠定了藺相如在趙國的地位,官職提拔,比攻城野戰,聲名顯赫的廉頗還高。廉頗不服,百般相辱,而藺相如卻一退再退,百般忍讓。手下人看不過說相如沒骨氣,再這麼下去,沒人願意打下手了,藺公一笑,說: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誰厲害?當然是秦王了,那麼“以秦王之威”,我藺相如敢“廷叱之,辱其群臣”,為什麼我就怕個廉頗呢?告訴你們吧: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在,如果我倆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我之所以忍讓,是因為“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負荊請罪,二人遂成刎頸之交。這就是“將相和”,藺公深明大義,顧全大局,感動了廉頗,名傳天下。

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描寫的人物不少,除廉、藺二人,還有趙奢、李牧等名將,但我們注意到,在文章末尾加入評論的“太史公曰”中,凡67字,字字千金,全部是表彰藺相如的,全文如下:“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轉載

藺相如完璧歸趙之後,和氏璧的命運如何?現在還在嗎?

國璽又稱傳國玉璽、傳國寶,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傳國璽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忽隱忽現,秦以後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 說起傳國璽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於他。不久,昭陽在水淵畔宴賓客賞壁,是時有人云淵中有大魚,眾人離室至淵邊,回席後發現和氏璧失蹤,懷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拘張儀遍審無果。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為秦相,遊說諸國服從秦國,以使節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楚敗,秦取楚漢中之地。 戰國時,趙惠文王從太監纓賢處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得知,“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壁”,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恐給了壁得不到城,藺相如自願奉壁前往。至秦國,獻壁後,見秦王無意償城,當廷力爭,設法取回原壁,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 嬴政一統天下,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即為傳國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過洞庭湖口,時風浪驟起,龍舟將傾,帝將璽拋入湖中,祈神鎮浪,傳國璽就此第一次失蹤。,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將此傳國璽奉上。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軍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秦亡,劉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一記為“漢傳國寶”。 西漢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未立,璽藏於長樂宮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處。王莽派其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罵:“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無奈,擲璽於地,摔壞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黃金補上。 公元23年十月,王莽兵敗被殺,校尉公賓就得傳國璽,趕至宛,獻於漢更始帝劉玄。 公元25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北宮避難,玉璽失蹤。 獻帝時,董卓作亂。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長沙太守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祕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 公元220年,獻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 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冉閔殺後趙皇帝石鑑,得傳國璽,建立冉魏政權;不久,前燕慕容儁滅冉魏,宣稱已獲傳國璽,改元“元璽”,實際上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時,傳國璽在冉閔部將蔣幹手中,被東晉徵西將軍謝尚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獻給晉穆帝,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 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樑,陳的更迭。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陳朝滅亡,隋一統中國,傳國璽入了隋宮。 公元618年三月,隋煬......

歷史上像鄭和那樣有過好名聲的太監有哪些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因為太監的特殊地位,所以偉大的人物並不多。但是傑出人物倒是有幾個,比如慈禧派往光緒身邊的太監寇連材,因他深明大義,斗膽違例向慈禧上奏摺凡10條,勸慈僖歸政,並言不宜去忠直人而專用阿諛者。最後被慈禧以內監有言事者斬,按清朝成例,送交刑部命處斬勿論。據說寇連材問斬時鎮定自若,死而無憾。

還有一個知道的人不多,就是戰國時的趙國太監繆賢,他有一個門客相信大家久仰大名——就是藺相如,繆賢為了推薦藺相如挽救趙國的危機把自己與燕王私通的事都講出來了,結果導出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怒斥秦王、將相和等一系列精彩篇章,此人雖算不上偉大,但可以算上是太監中的傑出人物。

相關問題答案
藺相如是不是太監?
藺相如是個什麼樣的人?
藺相如是哪個朝代的?
鄭和是不是太監?
藺相如是個怎麼樣的人?
長相思是不是詞牌名?
太極集團是不是國企?
如何檢測是不是翻新機?
太陽是不是恆星?
如何看是不是黃道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