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得天下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5-20

劉邦在分析自己得天下而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時說

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這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來親附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相與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說:”你只知道那一個方面,卻不知道那另一個方面.就拿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來說,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合眾多的士兵,打仗一定勝利,攻佔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豪傑的人,我能夠利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以為范增而不利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項羽沒有取得天下的原因

項羽為什麼沒有得天下? 項羽的水平究竟如何,應該以司馬遷所說為準。司馬遷是怎麼說得呢,四個字,“才氣過人”。可能有人會對此直撇其嘴,輕飄飄地說啦,才氣過人也好,才華橫溢也好,我們平時都說慣了,沒什麼了不起。須知,吹捧與自我吹捧之流行,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弊病。我們今天搞年終總結,確實會非常輕易而慷慨地就說某某某高瞻遠矚啦、眼光獨到啦、技藝超群啦,但無論是說者還是聽者,也都沒把這些評價當一回事,也不應該當一回事,畢竟只是個應景的東西嘛。而司馬遷下評語可不像我們今天如此隨便,他老人家是深得孔夫子一字褒貶之精髓的,任何評價都是能經得住事實與歷史檢驗的。司馬遷作史,閱人無數,印象裡,得此四字評價的,僅項羽一人。而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所記的數百人,在其所記上千年的歷史中也都是可圈可點的人物,獨獨項羽一人得此之評,這本身就很說明問題。與才高八斗相比,才氣過人這幾個字確實顯得過於樸實了。但在司馬遷那裡,才氣過人的含金量,決不在才高八斗之下。

竊以為,其實只需舉一件事,就足以說明項羽是否才高九鬥。這件事就是項羽起兵之初的屠襄城之役。秦二世二年二月,項羽與其叔項梁奉召平所傳的陳勝號令率部過江擊秦。估計過江後,項羽立即率部西征,目標是襄城,至此年的五月,完成任務,回來銷號,行軍作戰來回共三個月。這可是個了不起的成績。此襄城,即今河南襄城,其地在許昌西邊,距項羽渡江之處恐怕真有千里之遙。不僅路途遠,而且這個地方基本上是陳勝部與秦軍最後決戰的地帶,屬於徹底淪陷的敵佔區。陳勝失敗後,反秦武裝基本上處於守勢,如果有過什麼勝利,如呂臣與黔布(英布)合兵勝秦,也只是屬於反圍剿的勝利。項羽的勝利,則屬於遠征式的勝利,相當於日後劉邦戰略遠征的預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勝利的意義無論怎麼高估都不過分。為完成這個任務,項羽所率兵馬多少不詳。項羽臨死前說率八千子弟過江,不知這八千是與項梁所率之總和呢,還是由他帶領西征的數字。在沒有明顯證據說明項羽率兵八千西征之前,我們不妨姑且認為項羽所率人馬只是八千人中的一部分,估計這支西征隊不得少於兩三千人,因為,人手過少,將不利於完成任務。而兩三千人,在當時只能算是一支小部隊。試想就是這麼一支小部隊,要在人生地不熟,前無接應,旁無友軍配合的情況下作戰,其困難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想想項羽要在從敵佔區裡一路殺將過去的同時,還要自籌措糧餉,安排宿營,這些事連想一下都覺得頭大,更不用說去辦了。而此時的項羽,不過二十四歲的年紀,居然一手抓生活,一手抓作戰,而且兩手都很硬,把這一切搞的妥妥帖帖,想不佩服都不行啊。可能有看官以為,古代行軍打仗不過小菜一碟,讓自己去只會幹得更好,從而對項羽取得的成績不以為然。我們姑且不說這個看法是否無知啦,但至少是犯了看人挑擔不吃力的毛病。如果拿我們熟悉的事來類比,大家對這個非常不容易可能會更好體會了。試想,如果你們搞上個百把號人的旅遊團隊,也用不著徒步從蘇州走到襄城了,徒步走到南京就可以了,還一路上有各地的導遊接應,口袋裡也有足夠的鈔票保證可以吃好喝好。結果會怎麼樣,估計一定狼狽不堪。一個人的成長,總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以帶兵而言,總要先帶一個班,然後一個排、一個連、一個營、一個團,然後才能成為一個統帥。項羽起兵之前,還沒有當過頭頭的經歷,其西征時所擁有者,乃一群烏合之眾,縱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其作戰能力應該非常有限。而項羽就帶著這群訓練不足的士兵遠征千里,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裡行軍作戰,部隊不僅沒有散夥,反而能凱旋而還。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裡,如果才能不足以服眾,部下又豈能把性命託付給你,死......

劉邦得天下與項羽失天下的原因

烽火盛怒 浩浩蕩蕩 橫屍漫野 了卻君王天下事 徒得生前身後名? 楚漢相爭奈何五載

江東起首 錢塘江霸笑一聲浪退十里 禹王廟舉鼎區區兒戲何足掛齒 千軍不當萬兵不倒之勇 爾等匹夫 馬前一槍挑於馬下 撒繮落馬 何等霸氣 這就是西楚霸王項一槍項羽

不能說項羽有勇無謀 多少之說罷了 要不怎有漳河破釜沉舟 九戰章邯 衝破鳳凰陣 只殺得章邯軍馬片甲無存 幾十萬大軍屍成山血成河

對於項羽既崇拜又屑唾 崇拜他的千軍萬馬一馬當先 戰必痛快 毫無畏懼 不僅有男兒的方鋼氣魄有情有義亦有柔情似水般的兒女情長 霸王帳下別姬千古流傳足矣見證 屑唾他殘酷少智 屠咸陽生靈塗炭 誅義帝萬民願之 一軍饞言葬軍二十萬何等殘暴 鹿山掘王陵火燒阿房宮 斷了華夏千年歷史文明 億萬苦民百年血汗彈指瞬息之間灰飛煙滅勞而無功 是項羽創造了秦末神話也破壞了先秦神話

尚若項羽收斂性急好戰 早聽范增諸臣之諫重用韓信 又或許有劉邦籠絡人心之才 天下早定矣 楚漢相爭未始方休 怎奈何又苦戰五載 烽火連天 干戈四起 對他個人而言 堂堂男兒勇貫三軍所向披靡 頂天立地 又怎會有帳下別姬的無奈拋槍棄馬引刀自刎烏江的悲劇 項羽實乃神話 非戰之過 天亡也 寧死不服 霸氣

對於劉邦之所以能夠破楚統一天下 實為識才善用 籠絡人心天下人心所向 得民心者得天下 對於劉邦沒什麼太讓我感到佩服的東西 我認為他的江山純屬美麗的僥倖 押送勞犯放歸三日無缺而返 佩服

起初雙進咸陽 霸王強位 范增屢獻絕計 欲戮劉邦以絕後患 奇蹟般得用張良 出謀獻策洪門宴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未成 攀噲馬軍效力 張良辯罪為德 使得劉邦洪門脫險

霸王江山初定 劉邦邊疆封王張良火燒棧道 本足矣老死劉邦於封疆 怎奈何天賜韓信東爭破楚天寶大元帥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殺奔關中蠶食霸王江山 三秦勢如破竹 走馬得咸陽 很快便與霸王分得半壁江山 然劉邦又如此小肚雞腸 疑忌韓信 交兵魏豹與霸王濉河大戰 四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自己差點一命休矣

劉邦得天下 貴在用人 得韓信 張良

韓信備戰廣武山 華車陣 車輪戰 打敗霸王 此後魏豹京索橋走了霸王 非韓信之過

又有 楚漢最後一戰 亥下決雌雄 九里山戰場亦是韓信千秋萬謀之聖籌 使得霸王八千子弟兵葬身九里山 一世英雄刎頸烏江 亦還霸王一個全軍覆沒

然而劉邦心懷自己御口三聲不及韓信一符軍令 將在外君權有所不受 實誠可解 可憐韓信一心為漢 嘔心瀝血 終得收印下職喪身未央宮鍾宮 劉邦不該

其實韓信本可以不至於此 若聽謀臣剻徹之言 楚漢韓三國鼎足而立必將出現 然韓信感劉邦知遇之恩 終不忍負於劉邦 明知前方刀山火海亦要挺身而奔 此乃韓信不聰啊

然而張良四面楚歌之計散楚軍 殘簫一把勝卻千軍萬馬

楚漢相爭最終漢王劉邦統一天下 霸王乃本性所至 可見 得天下者受人之諫 不得天下者 剛腹自用

縱觀楚漢爭霸五載 君王天下來之實為可艱 臣死兵亡 萬民塗炭

良禽擇木而棲 賢臣擇主而侍 千古箴言 識時務者為俊傑 君子之道也

劉邦認為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你有什麼看法?

歷史上漢楚之爭,最終結局是劉邦大勝、項羽大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局,原因是劉邦善於用人。 漢高祖正確地總結了他取得戰爭勝利的成功經驗和項羽的失敗教訓,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我認為要成功或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而人必須要有大志,不嫉妒有才華的人,要知人善任,這樣才能成功。

項羽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2。剛愎自用,處事過於武斷,不聽人勸。

3。殘暴不仁,坑殺秦兵二十萬。

4。不講信用,本來說秦兵投降免死,結果還是坑殺秦兵二十萬。

5。婦人之仁,不殺劉邦於鴻門。

6。感情用事,連個女人都放不下還想統一天下,劉邦一家老小給項羽抓了都不在乎。

7。匹夫之勇,雖驍勇善戰,但是為人太過懦弱。

個人覺得項羽的失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缺少樣東西,那就是:霸氣。

項羽丟掉天下的原因

作為一個悲劇英雄,歷史上留下了太多的關於他的惋惜和遺憾,當然我在這裡並不是要拿歷史沉澱給我們的知識,來肆無忌憚的批駁一個歷史人物他是怎麼的無知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聰明。後來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何況大家並不一定就站上去了,我一直是要求自己帶一種敬畏的心去看待歷史上的人和物,這裡算是簡單回味下,也算附和一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情懷。

現在人們說到項羽的失敗,大都集中在政治方面。認為其之所以敗亡,一是他代表的是舊貴族的利益,分封倒退,這好像不和歷史潮流(統一可是中華文化永恆的主題);二是殘暴嗜殺,失掉了民心,三是“自矜功伐”,不善於用人。這些,無疑都是十分正確的。但是呢,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除政治外,尚有方方面面。我認為,戰爭畢竟是軍事活動,軍事上的勝負,指揮員的指揮正確與否,往往直接決定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項羽在楚漢戰爭中所以“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這和他的軍事能力是有關係的。並不是說他不會打仗,一場2萬打垮20多萬的成績那不是吹的出來。但4年的楚漢之爭他失敗了,反差很大。在我分析看來,項羽的軍事才能並不是很全面。孫子說:“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以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項羽在這方面就差了,特別是他地理沒學好,因為秦始皇焚書的緣故?

就當時楚漢之爭全局來說,項羽把劉邦放到巴蜀之地就是一大錯誤,他因為“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於是把四川和漢中這塊戰略要地給了劉邦,極不明智。古之巴、蜀,即今之四川一帶,是我國古文化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漢書》記載,巴、蜀“上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南滇、絲憧,西近鄧、布馬旎牛。民食稻魚,亡凶年優,俗不愁苦。”秦時,巴、蜀就已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國”了,在漢以前,巴蜀是少有戰亂的,春秋爭霸,戰國爭雄,秦末農民起義,這些動盪的時代,巴蜀之地是難得清閒,經濟沒有受到戰爭的摧殘。再且,四川戰略位置重要,四周高山佈列,中間平原寬廣;陸有劍門之障,水有三峽之險;東扼長江,實為吳楚咽喉;北走秦嶺,可以直搗秦隴肘腋-----軍事上可攻可守,實是良好的戰略後方基地。清末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嬩紀要》中分析最為精闢,他說:“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爭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從來有天下之略者,莫不切切用於蜀。”而項羽就把劉邦送到了這樣一個四川!被很多人叫作流氓的劉邦就聰明,早在義軍西入咸陽時,蕭何即“獨先入收秦丞相府圖籍藏之”,劉邦因此就“得見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不過他還有點瓜,不想去,後經謀臣一點撥,就去四川了。有句話咋講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看來一點不假。地理學的不好的項羽還有第二個錯誤,那就是他自己不王關中。國都選擇是很重要的,在古代更是一國之根本。關中的地位就更不用說了,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地理,它各方面條件都是當時最好的選擇。“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位於關中腹地的長安,一向為帝王建都之所,秦時已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其次,關中地居上游,關山四塞,戰略地位至為重要。關中的地理形勢大略為:東有函谷關、潼關和黃河,西有隴山、大散關,南有秦嶺、武關,北有蕭關,中部涇、洛、渭三水匯流,地勢西高東低——可說是名山聳峙,大河環流,險關雄居,勢甲天下。佔有關中,可以西通西域,南下巴、蜀,北指陰山,以此而取中原,有高屋建瓴之勢。這樣的情形項羽手下也看到了,有個叫韓生就說了,這個位置好啊,“可都以霸”。而項羽竟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為辭拒絕......

項羽失天下的原因(簡介點)

1、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供 2、任人唯親,無識人之明

3、嗜殺暴躁,匹夫之勇

4、失人心,上面三條註定項羽不得人心

如果項羽得天下。中國會怎麼樣

項羽也是一介武夫雖然武力確實超群,但是打天下容易治理天下難,估計情況不會比秦朝好,原因:1項羽治理國家才能不強,以武立國最後也只能把國家帶到戰爭中,而項羽好戰無節制,對匈奴可能會有大勝但不節制國內經濟跟不上2項羽有舊貴族背景當權後肯定政策上會傾向舊貴族並打壓秦時期的貴族,這有違歷史發展軌跡只會是反抗更強烈。3項羽自認為身份高貴當上皇帝也不會是一個體察平民的明君,做事缺乏剋制不善於揣測臣民心思誰也不知道權利會把他腐蝕成什麼樣,相反平民出身的劉邦起碼會小心翼翼的更多的為平民考慮。

高起,王陵認為高祖得天下,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

項羽本身出自貴族,他有門第觀念,韓信原本也是他的手下,但是因為韓信有胯下之辱,所以項羽瞧不起他

項羽的優缺點、其事例概括

項羽的優點

豪氣勇武,有號召力,起兵反秦前在江東青年豪傑中便小有名氣。

做事直率豪放,講義氣,能夠引來不少能人的投靠。(但他不善賞罰和用人,流失了不少人才,使得他很夠重用的只有範曾等寥寥幾人)

善於鼓舞士氣,用兵大膽直接,破釜沉舟便是例子

有英雄氣概,講求名譽和氣節,寧死不屈。

正憨李清照的詩所寫的那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另外,項羽雖然並沒有一統天下榮登大寶,但在《史記》裡,項羽卻被寫在專門記載帝王的本紀中(見項羽本紀),而不是另外單獨立傳,可見司馬遷對他的評價是何其的高,其功其德,足以成一代帝王。

相關問題答案
項羽得天下的原因?
得胃癌的原因?
作文得高分的原因?
印度高溫天氣的原因?
女生得汗斑的原因?
長征取得勝利的原因?
青年人得腦癌的原因?
年輕人得胃癌的原因?
狗為什麼怕人蹲下 狗怕人蹲下的原因 ?
作者思念項羽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