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哪些先進的衛星?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中國有那些人制造衛星

首顆衛星誕生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40多年過去了,今天,中國有幾十顆衛星在太空中遨遊,神舟號試驗飛船返回大地,中國已開

始向載人航天邁步。回顧中國的航天史,不能不提到它的開端“東方紅一號”這一高精度技術在基礎差且動盪的時期一舉成功。但“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的始末,

長期是個謎。 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的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軌道的近地點高度是436KM,遠地點高度為2384km,軌道平面與

地球赤道的平面夾角為68.5°,繞地球一圈需要114min。衛星質量為173kg,用20.009MHz的頻率播放“東方紅”樂曲。

原本對前蘇聯很崇敬的科學家們深有感慨。當年積極提倡搞人造衛星的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先生說,“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宇航科學主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

前蘇聯雖然沒有達到考察衛星研製工作的目的,但蘇聯先進的工業和科技還是使中國的科學家們開了眼界。他們對比蘇聯和中國情況,意識到發射人造衛星是一項技

術複雜、綜合性很強的大工程,需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後盾。代表團在總結中寫到,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中國尚未具備條件,應根據實際情

況,先從火箭探空搞起。同時,應立足國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1959年1月21日,主持領導衛星研製工作的張勁夫向科學院傳達了鄧小平的指示,“衛星明後年不放,與國力不相稱”。“衛星還是要搞,但是要推後一點”。根據中央的方針,張勁夫提出“就湯下麵”,因國家經濟困難,暫停衛星研製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651”任務

於縮短了戰線,中國很快在探空火箭研製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1960年2月,中國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探空火箭相繼上

天,有氣象火箭、生物火箭等。1964年6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發射成功;10月,爆炸成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此時,中國在衛星能源、衛

星溫度控制、衛星結構、衛星測試設備等方面都取得了單項預研成果。此時中國的科學家們覺得發衛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64年12月全國三屆人大會議期間,當年積極倡導中國要搞人造衛星的趙九章,提筆上書周恩來總理,建議開展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與此同時,知名科學家錢學森也上書中央,建議加速發展人造衛星。

1965年5月,周恩來總理指示科學院拿出第一顆人造衛星具體方案。負責衛星總體組的錢驥,帶

人造衛星

領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歸納為三張圖一張表:用紅藍鉛筆畫成的衛星外形圖、結構佈局圖、衛星運行星下點軌跡圖和主要技術參數及分系統組成表。

方案先後拿到文津街3號科學院院部和國防科委大樓,分別向張勁夫等科學院領導和羅舜初等國防科委領導作了詳細彙報,並由錢驥等直接向周恩來總理作了彙報。

當週總理知道錢驥姓錢時風趣地說:我們的衛星總設計師也是姓錢啊,我們搞尖端的,原子、導彈和衛星,都離不開“錢”啊!

1965年8月,周總理主

持中央專委會議,原則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中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確定將人造衛星研製列為國家尖端技術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並確定整個衛星

工程由國防科委負責組織協調,衛星本體和地面檢測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七機部、衛星發射場由國防科委試驗基地負責建設。因是一月份正式提出建

議,國家將人造地球衛星工程的代號定名為“651”任務。全國的人、財、物遇到“651”均開綠燈,這樣中國衛星就從全面規劃階段,進入工程研製階段。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的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值得一提的是,“東方......

中國有哪些人造衛星,它們各有什麼用途

1956年3月,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這標誌著中國開始謀劃發展獨立的航天事業。

1956年4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這是中國航天事業最早的領導機構(由航空主管部門代管)。同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國防部制訂了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1958~1967年)發展規劃綱要。1957年10月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錢學森等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了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 “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1958年8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同年11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在甘肅酒泉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標誌著中國航天第一個自主發射基地的誕生。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從此,中國航天事業蓬勃發展。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研製航天運載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1970年或1971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火箭繼1962年3月21日首次試驗失敗之後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1965~1972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標誌著中國開始正式立項研製航天運載火箭。

1966年11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始立項研製。

1966年12月26日,中國研製的中程火箭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專門負責研製各類人造衛星。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1月30日,中國研製的中遠程火箭飛行試驗首次成功,使中國具備了發射中低軌人造衛星的發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在甘肅酒泉航天發射基地由“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成功,美妙的“東方紅”樂曲首次響徹在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1957年10月4日)、美國(1958年1月31日)、法國(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後,第五個自主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1971年3月3日,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科學試驗衛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後又陸續發射了“實踐二號”、“實踐三號”、“實踐四號”和“實踐五號”,大大推進了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當月29日返回地面。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人造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79年,“遠望”1號航天測量船建成並投入使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遠洋航天測量船的國家。此後又先後建成了“遠望”2號、“遠望”3號和“遠望”4號航天測量船。目前我國已形成先進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由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4艘“遠望”號遠洋航天測量船以及連接它們的通......

中國在太空上有什麼有什麼先進的衛星

1975年:中國的第一個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

1984年:完美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

1990年通過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業務的推出。

1992年中國發射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這是第一個步驟,為實現中國的“921工程”,以建立一個更強大的火箭計劃。 “921工程”,中國的載人太空探索計劃。

1997年:成功開發和部署的大容量通信衛星,北斗導航系統,中繼衛星系統的工程。

1999年發射的“神舟”號飛船,這是中國首次空間飛行器無人試射。

2003年:2003年10月15號,中國成為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預定軌道。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完成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宇航員聶海勝,費俊龍乘坐“神舟六號”飛船繞地球五天旅遊2000000英里在115小時32分鐘。

2008年:第三次載人航天任務。搭乘神舟七號飛船宇航員完成首次太空行走。深空探測,火星探測計劃。

2011年9月,中國發射的“天宮一號”,這是一種無人駕駛的中國空間站的實驗模塊。 10月:無人駕駛的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升空。

2020年:中國完成了60噸重的空間站的建設,國際空間站的退休450噸的國際空間站。

2020-25:中國是否能夠在月球上的人嗎?

中國發射了哪些衛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準極地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

其主要任務是獲取國內外大氣、雲、陸地、海洋資料,進行有關數據收集,用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災害和全球環境監測等。衛星可以向世界各地雲圖接收站發送實時的氣象雲圖,還可以對海洋水色進行探測和對海溫進行遙感研究;衛星上攜帶有空間粒子成分監測器,可對空間環境進行研究。

△1988年9月7日 FY-1A 發射成功

△1990年9月3日 FY-1B 發射成功

應用與特點:驗證了衛星方案和採用的多項新技術。星載5通道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的性能和衛星的主要功能,與美國第三代極軌氣象衛星相當,接近業務應用水平;衛星可見光通道圖像質量良好,信噪比高於設計要求。

△1999年5月10日 FY—1C 發射成功

應用:每天定時兩次向世界各地氣象臺站實時發送10個通道1.1 km甚高分辨率的數字量雲圖;記錄存儲全球國外地區4個通道4 km分辨率數字量雲圖,延時回放給我國地面站。

衛星由遙感(含空間粒子探測器)、圖像傳輸、DCDS、天線、結構、熱控制、電源、姿態控制、測控和星載計算機10個分系統組成。前4個分系統是衛星的有效載荷,後6個分系統是衛星平臺服務分系統。

特點:①10通道掃描輻射計

衛星的主要探測器是兩臺互為備份的10通道掃描輻射計,其主要技術性能的在軌實測結果如表1、2所示。其中可見光和近紅外通道定標精度達到10%的指標要求;紅外輻射定標精度達到1K指標要求;空間分辨率HRPT圖像優於1.1km, GDPT圖像優於4km。

②空間粒子成分探測器

空間粒子成分探測器探測結果如表3所示。

③圖像傳輸特性

高分辨率圖像傳輸(CHRPT):頻率1700MHz,碼速率為l.3308Mb/s,全球任意地點可以實時接收。

延時圖像傳輸(DPT):頻率為1708 MHz,碼速率為1.3308Mb/s,分為GDPT和LDPT兩種。GDPT用於星上存儲4個通道(通道1,2,4,5)、4 km分辨率均勻化的全球資料,星上可存儲時間為300min的觀測資料,當衛星過境時回放,每天可以獲得一次全球資料。

④衛星姿態控制性能FY-1C星三軸穩定對地定向的姿控系統採用偏置動量輪加磁進動、章動控制和磁平穩卸載方案。三臺紅外地平儀是主要的姿態測量儀器,兩臺計算機構成姿控中央控制器。其在軌測試結果見表4。

⑤衛星壽命和雲圖資料可用率

衛星設計壽命為2年;壽命期內雲圖資料的可用率大於97.5%。

△2005年5月15日FY-1D 發射成功

特點:

第一,先進的靜止軌道觀測的技術。靜止軌道距離地球有35800公里,在這麼遠的地方獲得高清晰圖象,技術上是有相當難度的。所以它的第一個技術特點就是星上的觀測儀器,有5個通道,就是可以同時獲取5張圖。

第二,衛星總體設計技術。風雲二號的圖象質量是非常好的,為了保證高質量的圖象,衛星設計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麼提供能源,怎麼樣控制好衛星的姿態,怎麼樣保證星上數據處理和下發等等。

第三,星地一體化實現了高精度的圖象定位。一般網友對這個可能不是很瞭解,遙感衛星要實現對地球的圖象精確定位是比較難的事情,尤其是靜止軌道衛星,這麼遠,我們實現了圖象定位準確度“像元級”。定位準的好處有:1.對發生災害位置的估計就會減少誤差。2.會使連續動畫保持穩定。

第四,風雲二號最大的亮點,就是我們做的定量應用比較有特色,有些應用技術也是國際同行公認的。在處理風雲二號觀測到的數據時形成了各種各樣定量的產品,用這樣一些觀測數據可以反演出各種大氣......

中國一共有多少衛星?

1.東方紅四號大平臺/鑫諾二號衛星:鑫諾二號衛星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我國大陸、港澳臺地區的通信廣播用戶。該衛星使用我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即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裝載22路Ku頻段大功率轉發器,衛星壽命末期輸出功率10500W,發射重量5100kg(東方紅三號衛星為中等容量通信衛星,可裝載有效載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裝載24路中校功率轉發器),設計壽命15年,使用長征三號乙(CZ-3B)運載火箭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整星指標和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平臺由電源、測控、數據管理、姿態和軌道控制、推進、結構與機構、熱控等分系統組成,全三軸穩定控制方式。該平臺輸出總功率為8000-10000瓦,並具有擴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為有效載荷提供功率約6000-8000瓦。該平臺可承載有效載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發射重量可達5200公斤,可採用長征三號乙、阿里安和質子號等運載火箭發射。該平臺設計壽命15年。 2.北斗導航試驗衛星(Beidou): "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由CAST研製,並將自行建立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導航系統"。 "北斗導航系統"是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的首次發射成功,為"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發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採用的是"長征三號甲" 運載火箭。這次發射是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3次飛行。 3.中星22號:“中星-22號”為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是“東方紅三號”的後續星。衛星質量為2.3噸,設計使用壽命8年 ,主要用於地面通信業務,由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經營。 據瞭解,衛星進入轉移軌道後,將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和航天遠洋測量船等測控網的跟蹤控制下,定點於東經98度赤道上空。 4.風雲二號(FY-2):風雲二號衛星是一個直徑2.1m,高1.6m的圓柱體,包括天線在內衛星總高度為3.1m,重約600kg,衛星姿態為自旋穩定,自旋轉速為100±1轉/分鐘,衛星設計壽命為3年。 衛星裝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和雲圖轉發等有效載荷,可獲取有關可見光雲圖、晝夜紅外和水汽雲圖;播發展寬數字圖象、低分辨率雲圖和S波段天氣圖:獲取氣象、海洋、水文數據收集平臺的觀測數據;收集空間環境監測數據。衛星工作於東經105°E赤道上空,位置保持精度為東西±0.5°、南北±1°。 風雲二號衛星由CAST和上海航天局共同研製生產的,CAST承擔衛星控制、推進、轉發、天線、測控及部分結構等分系統1997年6月10日20時,風雲二號衛星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在衛星地面測控站、遠望二號測量船的測控管理下,衛星完成了星箭分離、衛星起旋、遠地點調姿、遠地點發動機點火、二次解鎖分離、準靜止軌道漂移等工作,衛星於6月17日定點成功。 風雲二號衛星繼承東方紅二號甲衛星自旋穩定模式基礎上,採用了多通道掃描輻射計、三通道微波傳輸、章動控制等一些新技術。衛星主要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90年代初期同類靜止氣象衛星的水平。 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是空間技術、遙感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高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定向覆蓋、連續遙感地球表面與大氣分佈,具有實時性強、時間分辨率高、客觀性和生動......

目前世界上有幾大衛星定位系統?

美國的GPS,中國的北斗星,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伽利略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卻不知道俄羅斯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GLONASS)”,中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嚴格說,北斗系統還不能稱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只能稱衛星定位系統),和歐洲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伽利略(Galileo)”。在這裡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和比較,好讓大家更好的瞭解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

歷史淵源

GPS: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蘇軍備競賽的升級,美國的軍事領域迫切需要能夠在世界範圍精確定位的系統。美國國防部不惜斥資120億美元研製軍用定位系統。1978年,美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用於GPS系統的衛星,經過20多年的建設,1994年建設完畢。

格洛納斯:幾乎和GPS同時開始同時建成。

北斗系統: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2003年建成。

伽利略:99年提出計劃,05年末頭一顆衛星升空,預計2008年投入初步使用。

覆蓋範圍

GPS:全球全天候

格洛納斯:全球

北斗系統:覆蓋我國本土及周邊國家。覆蓋範圍東經約70°一140°,北緯5°一55°

伽利略:全球(未建成)

衛星數量

GPS:24顆

格洛納斯:24顆(因經費問題,經常運行的數量達不到設計數量,最少時僅僅有6顆在運行,目前有17顆正在運行)

北斗系統:3顆

伽利略:27顆運行衛星和3顆預備衛星(未建成)

定位精度

GPS:定位精度10米

格洛納斯:定位精度水平方向為16m,垂直方向為25m

北斗系統:三維定位精度約幾十米

伽利略:定位誤差不超過1米

可容納用戶容量

GPS:GPS 是單向測距系統,用戶設備只要接收導航衛星發出的導航電文即可進行測距定位,因此可容納無限多用戶

格洛納斯:無限多

北斗系統:由於北斗導航系統由於是主動雙向測距的詢問--應答系統,用戶數量不能超過100萬

伽利略:無限多(未建成)

用戶範圍

GPS:軍民兩用,軍用為主

格洛納斯:軍民兩用,軍用為主

北斗系統:軍民兩用,民用為主

伽利略:軍民兩用,民用為主

商業開發情況

GPS:較早,非常充分

格洛納斯:不充分,在中國幾乎沒有

北斗系統:剛起步,預計到2008年有三十萬用戶

伽利略:剛開始建設,因合作者眾多,前景看好

中國有哪些超先進技術

我軍最令美臺畏懼的四大神兵利器,按順序分別為:水陸蛟龍——ZBD2000水陸兩棲坦克、雷達殺手——Harpy反輻射巡航導彈、反宙斯盾利劍——YJ-91反艦導彈、GPS剋星——KT系列反衛星導彈。

我國的北斗和GPS哪個比較先進

國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格洛納斯”和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四大定位系統齊聚太空 中國日前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送入太空。這次發射的是第四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將進一步提高北斗導航試驗系統的性能和可靠性,還將進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有關試驗。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美國GPS、歐洲“伽利略”和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的格局逐漸顯現,這三大系統各有千秋。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提供兩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開放服務是在服務區免費提供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定位精度為10米。授權服務是向授權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以及系統完好性信息。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是一個接收型的定位系統,只轉播信號,用戶接收就可以做定位了,不受容量的限制。“北斗一號”是雙向的,既有定位又有通信的系統,但是有容量限制。中國計劃2008年滿足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包括繞地球運行的24顆衛星,它們均勻地分佈在6個軌道上。每顆衛星距離地面約1.7萬公里,能連續發射一定頻率的無線電信號。只要持有便攜式信號接收儀,無論身處陸地、海上還是空中,都能收到衛星發出的特定信號。接收儀中的電腦只要選取4顆或4顆以上衛星發出的信號進行分析,就能確定接收儀持有者的位置。GPS除了導航外,還有其他多種用途,如科學家可以用它來監測地殼的微小移動從而幫助預報地震;汽車司機在迷途時通過它能找到方向;軍隊依靠它來保證正確的前進方向。 歐洲“伽利略”系統與GPS相比,有較大的不同。例如,伽利略系統的衛星數量多達30顆,美國目前還只有24顆;“伽利略”更多用於民用,最高精度比美國GPS高10倍,不少專家形象地比喻說,如果說GPS只能找到街道,“伽利略”則可找到車庫門。

我國有哪些人造衛星,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功能

月亮姐姐的新朋友

在茫茫的夜空,月亮姐姐不知生活了多少萬年,她非常孤獨。雖然有不少星星在陪她作伴,其實它們的距離很遠很遠,連說句話都是不可能的。

看,突然有一天,月亮姐姐從夢中醒來,發現身邊多了許多新朋友,她又驚訝,又高興。只見它們大小不一,形狀不同。她心裡有些納悶,便高興地問著,你們是誰呀?從哪裡來啊?一個像帽子一樣的東西,慢慢走過來說:“我們都是人造衛星,是地球媽媽派我們來為人類服務的。你看我長得有點特別人類叫我氣象衛星。”

一個像手雷一樣的衛星走過來說:“我叫電視衛星。你知道嗎,我的作業可大啦,全宇宙的電視節目都由我來控制,人類才知道大自然發生什麼。”

有一個像火箭的衛星說:“我的本領可大了,人們叫我探礦衛星。我可以幫人們找到地下的石油,古董,和古幣。”

最後偵探衛星和導航衛星走過來說:“我們的用處也不小啊。我們可閥偵探到敵情,還可以幫迷路的人分清方向。”

月亮姐姐真開心,有這麼多朋友陪著她。她再也不會孤獨了!

相關問題答案
我國有哪些先進的衛星?
中國有哪些好看的動漫?
有哪些先進製造技術?
德國有哪些好喝的咖啡?
我國有哪些名人故事?
寧國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外國有哪些好玩的網站?
美國有哪些好玩的?
中國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中國有哪些民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