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鼓是哪個民族的?

General 更新 2024-05-26

祭鼓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傳說,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裡生出來的,他們死後還要回到楓樹裡去,人死後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

打鐵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基諾族基諾族傳統節日,即“過年”。原意為大家打鐵,準備生產工具,故名。流行於雲南西雙版納景洪縣基諾山區。每年農曆十二月內舉行,具體日期不定,由各村寨父、寨母據氣候節令擇吉日而定。

屆時,寨中的“卓巴”(寨母)、“卓生”(寨父)敲起被認為是神器的牛皮大鼓,全村人聞聲聚集在“卓巴”、“卓生”家,等候分配過年的準備工作。先由村裡各戶湊錢買來小牛,舉行剽牛祭天儀式。祭畢,各戶出一男子,手持弓箭、肩背火槍,上山捉黃嘴老鼠兩隻,獻給寨父、寨母,作為兒女孝敬他們的節日禮物。此外,還須捉竹鼠一對,贈獻村中鐵匠,作為新年備耕砍樹儀式的禮物和使用鐵器的紀念。這些禮品有時亦事先備留。各家男主人則聚集在鐵匠作坊,將鼠去皮毛洗淨,取其一半以爐火烤乾,搗成粉狀,衝入沸水,以湯敬獻鐵匠,其餘一半鼠肉則贈給村中長老。

節日期間,還有敲牛皮大鼓、竹簡合奏、跳望、對歌、翻竹竿等活動。據傳很久以前,有位基諾族婦女婚後懷胎九年九月,未能分娩,後來肚子裡的小孩咬斷她的七根肋骨,從肋下跳出,一手拿火鉗,一手拿鐵錘,一出世便打起鐵來。從此,基諾族便開始使用鐵器。後世為了紀念他,相沿成俗,遂有打鐵節。

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諾族的年節是特懋克節。在基諾族語中,“特懋克”本意是“打大鐵”,鐵匠是節日的明星。

早年的鐵懋克節本來就是打鐵節,是基諾族人民為紀念鐵器的創制和使用而舉行的節慶。基諾族民間傳說,在基諾族還沒有鐵器的時候,有位婦女懷胎九年零九個月,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一生下來,就成了一個粗壯的漢子,右手拿鐵錘,左手握鐵鉗,在屋子裡架起爐子,支起鐵砧,開始打鐵。從此,基諾族群眾有了鐵刀、鐵斧和其它鐵製工具。為了紀念這個歷史性的變化,基諾族每年都要過特懋克節。

節日這天清晨,寨中長老“卓巴”心情激動,猛擊那隻供奉在他家的大鼓。穿著節日盛裝基諾族人聽到“咚咚”的鼓聲,一齊湧向預先佈置好的剽牛場。在卓巴唸誦完一段傳統的剽牛詞後,一群手持竹標的男子,輪流舉起標槍投向牢牢拴住的黃牛,扎進黃牛身體。宰殺黃牛後,首先割出七份給寨中“七老”,然後均勻的分給所有人。

各家栽豬殺雞,備辦豐盛的酒席。中午,各家男性家長帶上自家準備的酒、肉和菜餚,到卓巴家參加祭大鼓。大鼓前面的供桌上,擺放著鐵匠的工具鐵錘、鐵鉗和雞毛、姜、芋頭、雞冠花、金蓋花等物品。卓巴誦唸祭詞,握錘擊鼓,然後帶領大家跳大鼓舞,唱辭舊迎新歌。從傍晚開始,人們吃年飯,載歌載舞,達旦方休。

第二天,寨內群眾要把一隻竹鼠送給鐵匠。基諾族地區竹林茂密,生活在竹林裡的老鼠是最好的山珍美味。群眾簇擁著鐵匠,到卓巴家舉行象徵性的打鐵活動。鐵匠和他的徒弟,臨時燒紅一塊鐵片,用鐵錘敲打一遍,意思是打好新刀、新斧,準備投入春耕生產。然後,人們才開始打鞦韆、陀螺、丟包、踩高蹺等活動,或串親訪友,歡渡節日。

壯族的民族習俗是什麼?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醃菜的習慣,醃成酸菜、酸筍、鹹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梗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地區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區卻酷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對三七的食療頗有研究,利用三七花、葉、根、須做菜很有特色。壯族還擅長烤、炸、燉、醃、滷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壯家燒鴨、鹽風肝、脆熘蜂兒、五香豆蟲、油炸沙蟲、皮肝糝、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岜夯雞等。

壯族自家還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杆,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盤王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盤王節是祭祀祖先盤古,盤庚,盤瓠的重大節日,海內外的都十分重視這一民族祀典。 由衡陽的常寧、廣西的富川、鐘山、八步、恭城、金秀,廣東連州、連南、連山、乳源,四川的南充,貴州的凱里,海南海口,雲南西雙版納,臺灣台北,河南鄭州,湖南永州江華、江永等省區縣(市)盤氏家族發起,現已成為全國盤王節祭祀最盛大的節日。每年的農曆十月十六日,祭祀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盤王節。他們唱的歌是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下面將有專門介紹);跳的舞則是每人手拿長約80釐米的長鼓群舞,一般為雙人或四人對舞。關於盤王節、盤王歌以及長鼓舞,都有它們源遠流長的來歷。

2006年5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廣東省韶關市申報的瑤族盤王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關瑤族地區過盤王節的古老風俗,早在晉代幹寶的《搜神記》、唐代劉禹錫的《蠻子歌》、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典籍都有載述.《嶺外代答》中說:“瑤人每歲十月,舉峒祭都貝大王於廟前,會男女之無實家者,男女各群連袂而舞,謂之踏瑤。”“踏搖”即是“跳盤王”(還盤王願)。瑤族盤王節又叫盤王還願,是瑤族人民紀念其始祖盤王的盛大節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在古樸莊重的公祭盤王大典儀式上,瑤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來祭祀盤王先祖,追溯歷史[3] 。

緣由

瑤族民眾為什麼要在每年農曆十月間祭祀盤王並唱盤王歌、跳長鼓舞呢?據至今仍在湖南江華瑤族地區流傳的民間傳說《十月十六調盤王》中講,相傳在古老的年代,瑤胞乘船飄洋過海,遇上狂風大浪,船在海中飄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毀人亡。這時,有人在船頭祈求始祖盤王保佑子孫平安,許下大願。許過願後,風平浪靜,船很快就靠了岸,瑤人得救了。這天是農曆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盤王的生日。於是,上了岸的瑤民就砍樹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餈粑。爾後,大家唱歌跳舞,慶祝瑤人的新生和盤王的生日。從這以後,瑤民就把這一逃訕為“盤王節”。另據流傳在寧遠縣瑤族地區的傳說故事《長鼓舞的來歷》說,盤王死後,官家欺壓、逼迫瑤胞,中奪瑤山嶺土。瑤上告狀,稟帖(狀紙)總到不了金鸞殿(皇帝)那裡。後來,聰明的瑤民想了個辦法,把稟貼藏在長鼓裡面,闖州過府去打長鼓,表演民族民間技藝。這樣,瑤民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上了金鑾殿,打開長鼓,取出稟貼,才把狀告準。以後,過盤王節時,瑤胞就跳長鼓舞,唱《盤王歌》,並且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為了使神主高興,在祭祀盤王時,瑤族民眾總是把集體創作、世代傳承的本民族史詩古歌《盤王歌》唱、跳於盤王之前。盤王,就是盤瓠,亦即龍犬。也就是說,瑤族是以犬為圖騰的民族;《盤王歌》生動地反映了瑤民把盤瓠(龍犬)當作本民族的始祖來崇拜供奉的原始信仰(圖騰信仰與鬼魂信仰、祖先信仰結合在一起).《盤王歌》是伴隨著世世代代祭祀盤王(或稱“還盤王願”)的禮儀活動而產生並且不斷髮展的古歌史曲。最初,可能只是一些單純的祀神短歌,後來,在流傳和發展過程中(包含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內),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巫師和民間藝術家,不斷地把一些新的內容添進來,其中有些是超越本民族宗教信仰的世俗民情方面的東西(如 《彭祖歌》、 《石崇富貴》、《梁山伯》、《夜黃昏》等)。於是,《盤王歌》(也稱《盤王大歌》)日益變得內容龐雜、篇幅甚大,宗教祭祀與世俗民情混雜拌合,這種情況在其他民族的史詩古歌中是甚為罕見的。

發展

瑤族是一個多族系的民族,本無全民族統一的節日,......

雲南省的主要少數民族是

傣族

傣族有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臨興的耿馬、孟定,思茅的孟連,玉溪的新平等30多個縣也都有分佈。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豔,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傣族的節日主要有開門節、關門節、送龍節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人們認為互灑清水可以消災彌難,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則除了互相祝福外,還互相潑水為戲。節日裡還舉行堆沙、丟包、放高升,賽龍舟等活動。屆時五洲四海的賓客雲集西版納和德宏,熱鬧異常。

白族

人口約140萬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習俗:白族家庭裡,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婚俗: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襬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揹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食俗: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製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醃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醃菜,醃菜的種類很多,除醃製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麵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採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製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醃製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歡大鍋牛肉湯,食用時要加蔓菁、蘿蔔、蔥等佐料一起食用。臨河而居的白族,擅長水鮮烹調。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幹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

我國少數民族:苗族有什麼特色活動?有什麼特殊的祭奠?有什麼古老的傳說和傳聞?葬禮有沒有什麼特點?謝

苗族(Miao ethnic group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894,0116人,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祕密等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抹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現在的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苗族的銀裝。 後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花山節”、“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曾經自稱“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他稱“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 其中青苗人精通藥草,黑苗人則擅長養蠱施毒,族中有蠱婆。 [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茫 鄖笤黿 星椋 彝ズ湍饋?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巖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裡,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製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

我國少數民族有哪些奇特節日 30分

1.彝族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衝一代的彝族,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

居住在雙柏縣小麥地衝一代的彝族屬羅羅濮支系,自稱“阿羅”。據說阿羅人的祖選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驚擾,阿羅人防不勝防。後來阿羅人把獵到的虎皮剝下來,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衛寨子,並表示阿羅人都像虎一樣勇猛,不懼怕任何邪惡,阿羅人得到動物之王的守護,寨子安寧了,莊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現一片吉祥景象。從此他們就把跳虎作為節日固定下來,並伴以樂曲和大鑼笙,使之更生動活躍。

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揣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只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彝族虎節屬虎圖騰的遺風,作為民族民間活動,跳虎笙受到群眾喜愛。

2.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第一個屬雞舊或屬猴日舉行。哈尼人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螞炸,以一家為單位,分頭捕捉。每家捉夠一竹筒(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撕五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的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帶回家當菜或拌靶粑吃,據說螞蚱肉很香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3.瑤族倒稿節

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瑤族人民傳統的歡慶豐收的日子。這時,稻子、紅薯、包穀、粟米等農作物都己收割完畢,瑤族人民把這一天定為“倒稿節”。在這一天之前,誰種誰收,不準亂割濫收,否則按鄉規民約處以罰款。過了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撿成果,誰收誰得,不得干涉。  “倒槁節”這一天,人口多的大瑤寨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鬥牛賽”,選擇大田壠或一塊平地做賽場,牽一膘肥體壯的水牯牛到賽場,牛角上系一紅綢結,吃完一倒稿飯:(一般是雞。鴨、魚、肉俱全,僅次於春節),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請來的客人,紛紛來到賽場。主賽人宣佈比賽開始,寨上的青年小夥子自告奮勇地站出來,長輩們給他們頭上紮好“英雄節”,並講一些吉利祝願的話。長者退場後,賽手們手持棍棒與牛角鬥,直到把牛鬥得精疲力盡,自動退陣為止;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動集合在一起唱“倒稿歌”(即豐收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約定一個坪場為歌堂,吃完晚飯,燒上一篝火,男女青年圍著篝火,縱情歌唱,二是小夥子在姑娘的大門口唱“引歌”姑娘在屋內唱“迎歌”,把小夥子迎進家裡,捧出“瓜瓢酒”(即糯米酒摻涼開水,用瓜瓢去舀),擺上土特產,邊吃邊唱,通宵達旦。一般每首歌都帶有“咪咪嘿,了啊也”的配詞(謠語“美好的意思”)。充......

請問長鼓舞是哪個民族傳統舞蹈?

瑤族長鼓舞,源遠流長,《過山榜》、《評王卷碟》均有記載。長鼓,瑤語為“播公”。傳說瑤族始祖盤瓠上山打獵,與一野牛搏鬥時,跌落懸崖,死在一棵樹的杈椏上,瑤族後代便挖空樹心,剝下牛皮,蒙成長鼓,日夜敲打,以祭盤王。後來,每當過春節、起新房、慶豐收、祭祀盤王等慶典禮儀時,瑤族人民都要表演長鼓舞。相傳長鼓舞有七十二套,多為二男二女合舞或二男對舞。由於瑤族進入江華地區的時間差異和所處地理環境不同等原因,便演變出多種形式的長鼓舞:盤古長鼓舞、蘆笙長鼓舞、羊角短鼓舞、鑼笙長鼓舞等。

盤古長鼓舞 流傳於江華瑤族自治縣蔚竹口一帶,是祭祀盤王“還願”儀式中所跳的一段舞蹈。除邀請兩名長鼓手外,還請四名歌手(男女各二人)伴唱《盤古歌》,歌舞曲是瑤族的“拉華”。整個“還願”儀式分“請願”、“落馬”、“開天門”、“點兵”、“訴師”、“分段”、“除苗”、“圍願”等段,盤古長鼓舞只在“請願” 和“圍願”中表演,有鑼鼓伴奏,舞步舒緩、持重。

羊角短鼓舞 流傳於江華瑤族自治縣平地瑤地區,由七人表演,一人拿朝笏或牛角領頭,兩人拿羊角,四人執短鼓,載歌載舞,唱著“野羊撬、野羊撬”之歌,互相穿插,另有兩個吹笛子的伴奏,舞場兩側吊著兩個賽鼓,按音樂節奏擊鼓烘托氣氛。

蘆笙長鼓舞 流傳於江華瑤族自治縣高灘一帶,由七人表演,一人手執朝笏,吹牛角領舞,二人吹蘆笙,二人打長鼓,一人打鑼。表演者圍方桌而舞。全舞分“迎聖”、“起拜”、“行路”、“梅花”、“歡鼓”等五段。每舞一段之後,領舞人呼喊:“色----色麻悠”,再敲鑼打鼓走一圓圈。動作粗擴,場面熱烈,山野氣味濃郁。

鑼笙長鼓舞 是江華瑤族自治縣嶺東瑤族調廟時跳的一種集體舞蹈。二人打長鼓,二人吹蘆笙,一人打鑼,其餘各執小旗、紙幣、銅鈴等道具跟在後面,六位姑娘打著花傘,邊唱邊舞,用鑼鼓蘆笙伴奏。

放鼓是什麼意思? 15分

古代禁門有放鼓、止鼓。放鼓契出,放鼓聲響,告知可出入禁門。 宋 章淵 《槁簡贅筆》:“禁鼓,古有契,契有二:一曰放鼓,二曰止鼓。其制:以木刻字於上,凡放鼓契出,禁門外擊鼓然後作;止鼓契出,亦然。而更鼓之契,傳自 唐 ,至本朝,有司嘗欲易新,不許。”

----

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穫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曆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豔、風格各異、刺繡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餵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鬥。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藉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

相關問題答案
祭鼓是哪個民族的?
長鼓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長鼓舞是哪個民族的?
五月節是哪個民族的?
藏戲是哪個民族的?
晒佛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篝火節是哪個民族的?
弦子舞曲是哪個民族的?
突厥是哪個民族的祖先?
舞龍是哪個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