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後行表示多還是少?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三思而後行”是諺語嗎?

三思而後行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解釋〗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出處〗《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示例〗他非常細心,辦事總是~。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過去,我也是屬於做事比較衝動的那種類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當事人去說,還是讓領導出面去說,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

“三思而後行”對問題的完美解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有的時候考慮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鮑威爾曾經講過的:在作決策的時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時候做出你的決策。信息過少,風險太大,不好決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對手已經行動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後行”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去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論語:[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一般都說做人做事要三思而後行,而且都是是老夫子教導我們的. GOD~, 老夫子如果有靈, 一定會暈倒. 這句話原來是孔子在評論季文子這個人,說他做事過分小心,思慮太多,往往都為自己考慮不好. 孔子說:"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可是現在有人居然理解成: 孔子說:"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 意思是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還不夠, 要再思一次才可以行. 而且這種解釋還能出書, 可謂誤導大了.

這也說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人同樣一句話, 可以被理解成完全不一樣, 更厲害的是能盛行於世而不被修正. 然後老師傳學生, 學生長大變老教小子, 這樣一代一代誤導下去.這句話不象有些古句,在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論. 我看了幾個比較博學的國學家對這句話的解釋都是一致的, 本人才淺沒撫翻過歷代大儒的解釋, 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那麼為什麼有專業精神的人士都知道其意思, 而"三思後行"這個訓誡一直流行呢? 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三思後行"確實很有必要.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要想保全自己,成就事業,必須要三思而後行. 二,大家都覺得這個是孔子倡導的, 是一定對的. 三, 可能這個話來自其他典籍我有所不知.附:南懷瑾對“三思”的分析: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季文子姓季孫,名行父,諡文,是魯國的大夫。做事情過分的小心,過分的仔細。“三思而後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從前老學究們的解釋認為:“做事情要特別小心,孩子們,想三次都不夠,孔子說‘再斯可矣!’還要再想一次哪!”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太多了。學過邏輯就知道,學過《易經》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要三思就討厭了,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一,統一了以後又......

三思而後行是什麼意思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解釋〗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出處〗《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示例〗他非常細心,辦事總是~。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過去,我也是屬於做事比較衝動的那種類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當事人去說,還是讓領導出面去說,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

“三思而後行”對問題的完美解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有的時候考慮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鮑威爾曾經講過的:在作決策的時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時候做出你的決策。信息過少,風險太大,不好決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對手已經行動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後行”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去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論語:[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一般都說做人做事要三思而後行,而且都是是老夫子教導我們的. GOD~, 老夫子如果有靈, 一定會暈倒. 這句話原來是孔子在評論季文子這個人,說他做事過分小心,思慮太多,往往都為自己考慮不好. 孔子說:"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可是現在有人居然理解成: 孔子說:"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 意思是說,季文子三思而後行還不夠, 要再思一次才可以行. 而且這種解釋還能出書, 可謂誤導大了.

這也說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人同樣一句話, 可以被理解成完全不一樣, 更厲害的是能盛行於世而不被修正. 然後老師傳學生, 學生長大變老教小子, 這樣一代一代誤導下去.這句話不象有些古句,在學術界有很大的爭論. 我看了幾個比較博學的國學家對這句話的解釋都是一致的, 本人才淺沒有翻過歷代大儒的解釋, 也算是一個遺憾吧.

那麼為什麼有專業精神的人士都知道其意思, 而"三思後行"這個訓誡一直流行呢? 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三思後行"確實很有必要.在這個複雜的社會,要想保全自己,成就事業,必須要三思而後行. 二,大家都覺得這個是孔子倡導的, 是一定對的. 三, 可能這個話來自其他典籍我有所不知.附:南懷瑾對“三思”的分析: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季文子姓季孫,名行父,諡文,是魯國的大夫。做事情過分的小心,過分的仔細。“三思而後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從前老學究們的解釋認為:“做事情要特別小心,孩子們,想三次都不夠,孔子說‘再斯可矣!’還要再想一次哪!”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太多了。學過邏輯就知道,學過《易經》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要三思就討厭了,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一,統一了以後又是矛盾,如......

三思後而行跟三思而後行有什麼區分?各是什麼意思?

這意思有區別嗎?沒有吧⋯⋯意思都是遇事要先“三思”,三思後再“行”,我覺得沒有區別,只是兩句話的側重點不同罷了。前一句的側重點在“三思後”,後一句在“而後行”,本身意思沒有區別,個人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思而後行的利於弊,要詳細明瞭,越多越好 30分

“三思而後行”就是教我們要養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因此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麼孔子並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官懋庸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論語稽》)大概當時季文子做事過於謹慎,缺乏果斷精神,顧慮太多,可能錯失過許多良機,所以孔子才做出這樣的評價.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有的人想得太多,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翻來覆去,則容易陷入猶豫不決的狐疑之中,導致優柔寡斷.當斷不斷,反被其亂.在今天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正如鮑威爾曾經講過的:在作決策的時候需要在掌握40%--70%信息的時候做出你的決策.信息過少,風險太大,不好決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對手已經行動了,你就出局了.所以,“君子務窮理而貴果斷.”(朱熹)相反,對於那些做事比較粗心大意,考慮問題缺乏周密,並且急於事功的人,凡事想一想再行動比較穩妥.生活中那些自作聰明、缺乏冷靜的人,在行動的時候還是要多去思考,這樣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對於那些大權在握的人,至少應當要思考這樣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對大眾有沒有利?有利益的事,就行;沒有利益的事,就不要行.其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對大眾有沒有弊?有弊的事,就不幹;沒有弊的事,才可以幹.再其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利與弊進行分析和比較,權衡利弊.要看做一件事情,是利大還是弊大?凡利大弊小的事就幹,反之就不幹.同時,還要分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眼前弊端和長遠弊端,要全面地進行思考,一切從大眾著想,一切從集體著想,一切從國家著想,這樣才不至於害民誤國.總之,我們要辨證的理解“三思而後行”“再,斯可矣”的思想內涵,不能斷章取義.三思時要有朝氣銳氣和勇氣,莽撞時要有剋制冷靜和理性.這是古訓,也是真理

三思而後行,三思是什麼意思?

三思而後行不是說哪三思意思,而是說你要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想過三次之後再做出這個動作以免你日後後悔所以叫做三思而後行.. 有人經常說:“三思而後行的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所以,從古至今,有不少志士名人教育後人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可以說,“三思而後行”這是人類幾千年來一條成功的做人的經驗之談。 那麼,如何理解古人所說的“三思而後行”呢?“三思”又指的是哪三思呢? 我以為,古人所講的“三思” ,從字面上看是“三”,但並非僅指是一定要三個思,這“三”是泛指多思考、善於思考的意思。若如果要說“三思”就是要“思考”三個方面的話,那也不無道理,也能說得過去。我理解這“三思”,至少應當是要思考這樣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有沒有利?有利益的事,就行;沒有利益的事,就不要行。當然,這有利益,指的不光是自己,也包括別人的和大家的利益。只要看準了的有利益的事,特別是對別人和大家有利益的事,就要幹,而且一定還要幹好。 其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思考有沒有弊?有弊的事,就不幹;沒有弊的事,才可以幹。同樣,這個弊也不光是指自己的,也包括別人的和大家的。只要看準了,有弊的事,尤其是對別人和大家有弊的事,就不幹,而且一定要堅決不幹。 另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利與弊進行分析和比較,權衡利弊。要看做一件事情,是利大還是弊大?是利多還是弊多?凡利大的事、利多的事、弊小的事、弊少的事,就幹;反之,凡弊大的事、弊多的事、利小的事、利少的事,就不幹。特別是那些對別人和大家弊大的、利小的、弊多的、利少的事情,一是要堅決不幹,二是非要幹不可的,也要慎重地幹,儘可能地去弊為利、變弊為利、化弊為利,把壞事變成好事。同時,還要分清,那些是從眼前看是有利的,而從長遠看是有弊的,那些是從眼前看是有弊的,而從長遠看是有利的,要全面地進行思考,從整體上看有利的就幹,從長遠看是有弊而沒利的就不幹。 總之,“三思而後行”,決不是一句空話,有著實實在在的內容。“三思而後行”,這話好說,但真正做起來,尤其是能做好了還是比較難的。但正因為難,古人才告誡我們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這是古訓,也是真理。

你好,三思後行是指什麼意思?

三思而後行,讀作sān sī ér hòu xíng。

釋義為做事謹慎,小心穩妥。出自《論語·公冶長》。

相關問題答案
三思後行表示多還是少?
三令五申表示多還是少?
三災八難表示多還是少?
三請四催表示多還是少?
舉一反三表示多還是少?
一日三秋表示多還是少?
事不過三表示多還是少?
三番五次,的“三”表示多還是少? ?
頓號表示和還是或?
三點水旁表示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