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供給側改革?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重要的任務,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新興產業的支持和培育。供給側改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任務是五項,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供給側的改革是根據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從現實出發做出的一個重大部署。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通過改革的辦法來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改善供給質量,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任務是五項,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去產能方面,準備先從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入手,因為鋼鐵和煤炭現在產能過剩的情況比較突出。至於殭屍企業的處置,各地就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它的範圍,採取具體措施,中央也會有一定的支持政策,來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殭屍企業。

去庫存方面,關鍵還是房地產庫存,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昨天發佈的消息應該是個利好消息,對去庫存會起到促進作用,現今也正在鼓勵新市民購房,推動保障房的建設,特別是貨幣化安置的政策。貨幣化就是享受保障房的這些群體,政府不一定去蓋保障房,可以把現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購集中起來,再安排給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戶區改造的群體,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化解房地產的庫存。

去槓桿方面,主要是企業的槓桿,從金融系統一直到企業,都會非常穩妥地來處置。

降成本方面,現已在調查制定方案,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還有不合理的收費,還有其他一些過重的企業負擔,都要降下來。

補短板方面,主要是通過加大投資的力度來補短板,促進結構的調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重要的任務,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新興產業的支持和培育。

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所謂“結構性改革”是指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本文並不嚴格區分這幾個概念,下面主要使用供給側改革這個詞。

供給、需求乃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就建立在這些概念基礎之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總需求由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駕馬車”組成。狹義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時期某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或勞務;廣義供給是指所有能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起作用的“供給側”因素或供給側力量,包括經濟活動主體(如企業和個人等)、生產要素(如勞動、資本、土地等資源、企業家管理、政府管理等)、要素升級(如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信息化等)、結構變動(如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化等)、制度變革(減管制、減壟斷、減稅收等)等。

中國目前的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要素投入結構、排放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六個方面的結構問題。其中,產業結構問題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汙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區域結構問題表現在人口的區域分佈不合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偏低,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要素投入結構問題表現在資源能源、勞動力、資金等一般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技術、知識、信息等高級要素投入比重偏低;排放結構問題表現在廢水、廢氣、廢渣、二氧化碳等的排放比重偏高;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問題表現在過多依賴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特別是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結構問題表現在城鄉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不同群體收入差距較大。這六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疊加,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就是要:一是形成新主體,即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企業、企業家、創業者等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同時要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約束政府的“有形之手”,正確發揮政府的作用;二是培育新動力,即通過全面改革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通過全面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三是發展新產業,即一方面要尊重和順應經濟規律、市場規律,及時淘汰過剩產能和殭屍企業等,讓市場及時出清,避免資源浪費,及時化解經濟泡沫,避免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等。

如何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其取得的主要進展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內涵和創新

供給、需求、價格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所謂“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總需求由消費、投資和淨出口“三駕馬車”組成。所謂“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時期某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或勞務,總供給可近似用總量生產函數來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共同決定。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

“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等“三大發動機”決定。隱含在其中的還有三個重要的供給側因素:一是主體發展,包含勞動力或創業者、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者、政府管理者等主體素質的提高,及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二是產業發展,含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成長等;三是區域發展,包含區域創新、區域結構優化、區域新增長點的形成等。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問題、消費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要素投入結構問題、排放結構問題、增長動力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等。

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價格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生態制度改革等。可以說,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相當於從“政府調控側”轉向“全面改革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國家和政府求助於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強調需求側管理,它因有效應對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而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核心流派,但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後刺激需求政策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且造成了增長的持續低迷,各國復甦乏力,證明凱恩斯主義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這一現象在我國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這表明,中國經濟中的矛盾已經不僅僅是短期的、週期性的、外部的衝擊,而且是中長期的、結構性的、內生性的問題。對總需求進行管理的刺激性政策對前一種情形短期內有效,但對後者尤其是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卻束手無策。因此,應該及時轉變思路,從總需求管理轉為對供給側調整與需求側管理相結合的結構性改革,才能重新激發創新的活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著力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是制勝要訣。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一去產能。產能過剩的載體主要是殭屍企業。所謂殭屍企業,一般存在於國企中,它們長期受到政府保護,缺少市場競爭,儘管已經無法產生效益,但在得到政府背書後它們仍能繼續得到貸款,用貸款來發放工資、償還利息,久而久之這些企業便形成殭屍狀態。殭屍企業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動性,擠佔了市場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個產業,造成“幾個人沒飯吃,大家都沒飯吃”。對此,政府要主動從市場干預中退出來,要利用市場的力量強行去槓桿,讓“殭屍企業”破產的破產,關門的關門,重組的重組。

二去庫存。一提到去庫存,很多人認為,現在水泥、鋼材等原材料太多,要去庫存。水泥、鋼鐵等原材料庫存是很多,但通過經濟週期變動,是可以釋放出需求的,......

供給側改革側是啥意思?

首先要清楚“側”是什麼意思。“供給側”的“側”字並不是“側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給側改革也就是從供給這一端來進行改革,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需求側;“供給側”與“需求側”相對應。需求側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三駕馬車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條件下所實現的增長率即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而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供給側改革 資訊資料www.588touzilicai.com/...弒計鬼襲邯陋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

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迴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請用通俗的話講講,別太專業

為了方便理解,拿礦泉水舉例說明什麼叫供給側。生產礦泉水的企業發現礦泉水賣不掉了,說明市場可能需求不足或者產能過剩。為了刺激需求,號召大家多喝礦泉水、多買礦泉水,或者把礦泉水賣到國外去,最後發現國外也賣不掉了,這就說明,礦泉水的問題不是出在需求側,而是出現在供給側。需要對供給側進行改革。

水為什麼會賣不掉呢?如果是因為礦泉水不好喝,就需要改進礦泉水的生產工藝,改善礦泉水的水質和水裡的微量元素等,這實際上就是增加有效供給,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與效益,實現更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

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要點在哪?

1、消化產能過剩

過剩產能佔據了大量社會資源,使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可以預計,中央可能會出臺重磅措施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2、大力發展服務業

在 “供需錯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給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將資源要素從產能過剩的的產業中釋放出來,為消費服務的“朝陽產業”提供更多的勞動力、資金和技術。當前服務業發展的根本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不足。

3、經濟結構性改革

經濟結構性改革的四個要點在於: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什麼叫“供給側改革”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迴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

供給側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強調通過提高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對於如何拉動經濟增長,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側管理認為需求不足導致產出下降,所以拉動經濟增長需要“刺激政策”(貨幣和財政政策)來提高總需求,使實際產出達到潛在產出。供給側管理認為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迴歸潛在產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刺激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從供給側管理角度看,本質上都屬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

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這種話語變化勾勒出中國經濟的演變,消費在國民經濟所佔比重越來越大,對供給側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倒逼壓力之下,“供給側改革”的效果直接關係到中國經濟轉型能夠平穩落地。“經濟結構性改革”分解為四個關鍵點,包括化解產能過剩、消化房地產庫存、降低企業成本、發展股票市場。“經濟結構性改革”,任重而道遠,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給側改革”,短期上是為了應對當下的嚴峻挑戰,長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個“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經濟結構。

國務院發文鼓勵消費升級 供給側改革大幕拉開

11月2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了消費升級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和農村消費,通過發揮新消費的引領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給的力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意見的出臺,標誌著供給側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視,亦釋放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信號。

根據《指導意見》,新消費的六大領域具體包括,強化基礎設施網絡支撐,拓展農村消費市場;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3D打印、機器人、基因工程等產業加快發展,開拓消費新領域,支持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數字媒體等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消費品發展。

在李佐軍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改革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過改革促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等要素升級;三是通過改革培育企業、創業者、創新型地區或園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政府等主體;四是通過改革(如減稅、簡政放權、放松管制等)激發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五是通過改革淘汰落後產業、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業和新產品。

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

第一,不能照搬英美供給改革經驗,他們當時面臨的是滯脹,而我國現在面臨的是通縮壓力。

第二,應該對供給側進行結構性調整以滿足受抑制的潛在需求,從供需兩側平衡快速增長。

第三,不能否定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主的短期總需求管理。

第四,不能以供給側改革之名行微觀干預之實,走用產業政策主導投資的老路。

怎麼理解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改革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   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如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要素升級(即生產要素質的提升,與生產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術進步、知識增長、人力資本提升等,創新驅動即是解決這些問題)“三大發動機”(其中制度變革又是根源性發動機)決定。   隱含在其中還有三個重要的供給側因素:一是主體發展,包含勞動力或創業者、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者、政府管理者等主體素質的提高,及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二是產業發展,含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成長等);三是區域發展,包含區域創新、區域結構優化、區域新增長點的形成等。   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問題、消費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要素投入結構問題、排放結構問題、增長動力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等。   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價格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生態制度改革等。可以說,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相當於從“政府調控側”轉向“全面改革側”。

如何看待供給側改革和未來經濟趨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的是對生產者一邊進行調整,通過這種調整來實現經濟的健康增長。這種改革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

第一,最直接、最簡單的是減稅,這是1980年代美國“供給學派”的主要觀點,也是供給側改革中見效較快的一個內容。但減稅的方法可以分兩種,一是稅收結構不變,各種稅收大致按同比例減少;二是通過稅收的結構調整來實現總體減稅。我國目前應該進行的是結構性減稅。這是因為我國目前的稅收結構不合理,間接稅比重過大,抑制分工,嚴重影響到經濟結構的合理化。

第二,制度改革,包括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市場建設和反壟斷、要素價格體系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等。這些改革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或者提供更為優質的資源,從而刺激生產。

第三,對外開放。通過對外開放來引進更便宜的原材料、能源等,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第四,鼓勵產業升級,一方面引進高端產業,一方面淘汰低端產業。

第五,鼓勵創新和創業。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不斷通過制度變遷的方式來進行供給側改革。先是農村的集體化、城鎮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國有企業改革主體地位、反右、批判“唯生產力論”、剪“資本主義尾巴”、“文化大革命”等都對中國的供給側產生了決定性影響,也導致了當時經濟中產品短缺現象以及“大饑荒”。後來就是改革開放,包括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鎮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非公經濟出現和發展、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高校擴招等,也都是在進行供給側改革和調整。所以,說中國現在開始“轉向供給側”是不對的,因為中國一直主要依靠調整供給側來發展經濟,目前更為重視供給側只是官方正確認識了供給側的意義,從而明確其作用而已。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理解供給側改革?
怎樣看待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給怎麼讀?
為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為什麼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什麼意思?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 ?
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
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