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指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五穀指的是什麼?

簡要說五穀是指稻,禾(小米),稷(高粱),麥,菽(豆)。

水稻是一年禾本科職。有兩種分法,這裡省略。

小米又名粟,古代叫禾,北方通稱穀子,為一年生本草植物,屬禾本科。

高粱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用途不同,可分為三類:杆高莖細含甜汁的叫蘆穄,即糖用高粱;莖杆較短無糖汁的叫高粱;還有可做掃帚的散穗高粱。

麥為單子葉植物,是穎花植物。有兩種生理類型:一種是越冬生小麥,一種是春生小麥。

豆類泛指所有產生豆莢的豆科植物;同時,也常用來稱呼豆科的蝶形花亞科中的作為食用和飼料用的豆類作物。 在成百上千種有用的豆科植物中,至今廣為栽培的豆類作物不逾20種。豆類的品種很多,主要有大豆、蠶豆、綠豆、豌豆、赤豆、等。根據豆類折營養素種類和數量可將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大豆為代表的高蛋白質、高脂肪豆類。另一種豆類則以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為特徵,如綠豆、赤豆。烹飪時通常用鮮豆及豆製品,不但可做菜餚的主料及輔料,而且還可以作為調味品的原料。

五穀是什麼 20分

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詳細解釋

五種穀物。所指不一。

《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趙歧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楚辭·大招》:“五穀六仞。” 王逸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 王冰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後以五穀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限於五種。

五穀糧食畫:五穀糧食畫是以各類植物種子和五穀雜糧為本體,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利用其它附料粘貼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鳥、卡通、抽象等形象的畫面,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圖畫。每幅五穀糧食畫都要經過特殊工藝處理,採用永久保存技術,可將作品長期保存和收藏。五穀糧食畫起於唐,盛於清,清代時曾是重慶府敬獻皇帝之貢品。大焱五穀糧食畫是唐大焱老師五代傳承工藝,唐大焱是重慶五穀糧食畫傳承人。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關於五穀主要有兩種說法,主流的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shu3,俗稱黃米)、稷(ji4,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麵粉用)、菽(俗稱大豆)。因為有的地方氣候乾旱,不利於水稻的種植,因此有將麻(主要是亞麻,織衣用)代替稻,作為五穀之一。

一般情況下,五穀和六畜是相提並論的,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六畜】liùchù,名詞,或稱“六擾(馴服)”“六牲”,是六種家畜的合稱,即:馬、牛、羊、豬、狗、雞。“馬、牛、羊、豬、狗、雞”被稱為“六畜”,由來已久。《周禮·夏官·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畜宜六擾。”鄭玄注:“六擾:馬、牛、羊、豕、犬、雞。”南宋王應麟編寫的《三字經》中也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三字經》被稱為“袖裡《綱鑑》”,與《百家姓》《千字文》同為舊時童蒙必讀識字課本,因此“六畜”一詞可謂婦孺皆知。

那些屬於五穀?

五穀包括火谷,懸谷,金谷,水谷,土谷。 火谷,就是我們俗稱的五穀,包括大豆、小麥、大米、小米、高粱等糧食作物。 懸谷,包括蘋果、梨、柿子、李子、板栗等眾多的懸掛結在樹上的水果。 金谷,包括西瓜、南瓜、豆角、葡萄、獼猴桃等藤蔓植物上的果實。 水谷,包括蓮藕、海帶、菱角、海菜,還有水本身及這些水生植物。 土谷,包括白菜、蘿蔔、土豆、紅薯等等眾多的蔬菜。(語出道家)

平常俗稱的“五穀”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五穀雜糧有幾種?分別是什麼?

在《黃帝內經》中,五穀被稱之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穀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五穀泛指五類作物,即“懸、藤、根、角、穗”。場 現代常用漢語中,通常說的五穀是指:稻穀、麥子、大豆、玉米、薯類,同時也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而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所以五穀也是糧食作物的統稱。

而古代的“五穀”一詞,一般是指的是:粟、豆 、麻、麥、稻;同時五穀亦可為泛詞,泛指農作物或農產品。可延伸為含穀類或以土生作物為原料的食品和飲品等。

五穀是什麼意思?

五穀即粟、豆 、麻、麥、稻 。 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川、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

五穀七谷分別指哪些

“五穀”,古代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周禮·天官·疾醫》載:“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楚辭·大招》載:“五穀六仞。”王逸注:“五穀,稻、稷、麥、豆、麻也。”《孟子·滕文公上》載:“樹藝五穀。”趙岐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綜上所述,菽是豆類的總稱,包括各種豆類,兩者可以歸一。麻,其籽可食,但不是主要糧食作物,後漸淡出。一般認可《孟子·趙岐注》的說法,即“稻、黍、稷、麥、菽”為五穀。

五穀、六畜指什麼

五穀

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之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穀”、“六穀”和“九穀”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俯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人們常說的”五穀雜糧”中的五穀指的是什麼呢?

什麼是五穀雜糧?

??《皇帝內經》中認為五穀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騰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穀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現在通常說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梁、大豆、玉米,而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指的是哪五穀?

五穀即粟、豆 、麻、麥、稻 。 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jì計,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弧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

五穀指什麼

《黃帝內經》中認為五穀即“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而在《孟子騰文公》中稱五穀為“稻、黍、稷、麥、菽”,在佛教祭祀時又稱五穀為“大麥、小麥、稻、小豆、胡麻”,再而後便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穀類有33種,豆類有14種,總共47種之多。現在通常說的五穀雜糧,是指稻穀、麥子、高梁、大豆、玉米,而習慣地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五穀: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之說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一說是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黍、稷、麥、菽、麻。這二種說法的主要區別在於稻麻的有無,之所以出現分歧,是因為當時的作物並不止於五種,“百穀”、“六穀”和“九穀”說的存在就是一個明證,而各地的作物種類又存在差異所致。“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五穀的概念形成之後雖然相沿了兩千多年,但這幾種糧食作物在全國的糧食供應中所處的地位卻因時而異。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鋇某?街?亍K未?戲餃絲諞殉??狽劍?腥斯蘭剖?: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唐宋以後,水稻在全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應星的估計,當時在糧食供應中,水稻十分之七,居絕對優勢,大、小麥、黍、稷等糧作物,合在一起,只佔十分之三的比重,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退出糧食作物的範疇,只作為蔬菜來利用了。但是在一些作物退出糧食作物的行列時,一些作物又加入到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代末年,玉米、甘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併成為現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問題答案
五穀指哪些?
五穀是哪些?
戒五味是指哪些動物?
十二五規劃具體指哪些?
禽流感是指哪些動物?
古代中原指哪些地方?
江南具體指哪些地方?
江南水鄉是指哪些地方?
桂西北是指哪些地方?
家庭出身幹部指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