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General 更新 2024-06-10

中國如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牢固樹立人口意識和環境意識

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兩項基本國策, 是可持續發展中最為基本的戰略。計劃生育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社會基礎的核心; 環境保護(包括控制汙染和改善生態)則是保證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基本國策所規定的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全民族的覺悟和共同的努力奮鬥。

(2)建立資源節約型的國民經濟體系

建立適合國情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統一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 實行全面節約的戰略, 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低產出, 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選擇資源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的發展方式, 把經濟建設、資源利用、生態保護和汙染治理有機結合起來。

(3)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和協調管理機制

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完成的。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體系、政策體系和強有力的執法監督,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和協調管理機制, 才能使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貫徹和落實。

(4)充分發揮我國智力和人力資源優勢

我國各種人均資源佔有量在世界上幾乎都處於劣勢, 只有智力和人力資源具有相當的優勢。幾十年來, 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 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高新技術。在走向21世紀之際, 這是我國主要的可依賴的優勢條件。

(5)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世界經濟正在日益形成一種互相依賴的格局, 全球性環境問題將整個人類的命運連在一起。從環境保護正在促進產業技術和工藝發生根本性變革這一點出發, 國際環境合作有可能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成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突破口。

結合自己的專業,談談人類如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 可持續發展意識。

發展不僅限於增長,持續更不是停頓。持續有賴於發展,發展才能持續。可持續發展環境意識認為要採取新的途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意識的培養目標不能僅以人類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類---自然"系統的層次;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是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因而在這裡,不僅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的外在價值,而且承認自然界自身的價值,即它對地球生命或生命維持系統具有的持續生存的價值。這是自然界的內在價值。人類的可持續性和地球生命系統的可持續性必須實現有相互聯繫的三個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人的活動不能超越生態系統的涵容能力,不能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發展一旦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發展本身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 人均與國情意識。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是基本國情。中國環境資源種類繁多,總量豐富,屬資源大國。但中國人均環境資源佔有量相當低,不但低於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屬資源"小"國。 在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樹立起人均與國情意識。要在全民中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把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道德風尚紮根於廣大中小學學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識。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構成的複合系統,全人類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整體。世界各國人民在開發利用其本國自然資源的同時,要負有不使其自身活動危害其他地區人類和環境的義務。因此,環境意識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小範圍的環境汙染,如一定地區和國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農田的大氣汙染、水體汙染、土壤和生物汙染、噪聲汙染等,還要關注大範圍的全球環境問題,如地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消失和危險廢物在全球範圍轉移等;不僅關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響層次上的環境問題,而且要關注"大我"和遠期影響層次上的問題,關注全球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子孫後代和全人類的未來發展。

(四) 環境資源意識。

傳統社會生活不認為環境是資源,因為那時認為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價值的、可以無償使用;是無主的,誰採誰有,因而認為對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賜,沒有枯竭之慮。環境意識的產生,要求改變對環境資源的這種態度。它強調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加以保護和珍惜使用;它是有價值的,必須有償使用;它是有主的,屬於國家財產。為此就要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社會物質生產中通過資源的分層利用、循環利用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減少排放;在社會生活中摒棄過度消費和奢侈浪費,追求過簡樸的生活,過"綠色消費"的生活達到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五) 環境科技與經濟意識。

人類要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要強調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強調整體性思維,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認識和對待。不斷完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使整個科學技術沿著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通過採用綠色技術進行清潔生產,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達到提高經濟效率和保護環境的雙重目的。這樣的經濟同傳統浪費型經濟有區別,是一種節約型經濟。

(六) 環境法制意識。

要使學生懂得每個公民......

怎樣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走可持續發展要堅持一下幾點 第一要義是發展 宗旨就是以人為本 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基本方式全面協調可持續

中國為什麼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我國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我國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儲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我國環境保護既有聯繫,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怎樣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經濟建沒的重要任務是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為此,一定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那麼,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呢?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隻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誌和落腳點。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誌。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係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新型工業化道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道路有四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在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中完成工業化的任務,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實現工業化;二是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向未來;三是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建設;四是在工業化過程中盡力發揮我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而不是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

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我們必須把工業發展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把速度同質量、效益、結構等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使我國工業真正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把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消費需求能力的提高協調統一起來,把工業增長建立在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把技術進步、提高效率同實現充分就業協調統一起來,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工業化的成果和利益,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當前發展和未來可持續發展銜接和統一起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走文明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2.變革土地制度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內容提要】全社會關注三農問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取消農業稅、優待農民工、免除學雜費等等,並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三農問題的解決還要靠農民自己。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不徹底變革現有的土地制度,三農問題就無從談起。只有土地制度的變革,才會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使三農問題的解決成為可能。

全社會關注三農問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農村改革走過近三十年的風雨歷程之後,人們驚訝地發現,農村依然落後,農民依然貧窮。因此,有了李昌平“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上書,有了《中國農民調查》裡“看到了想不到的貧窮,想像不到的罪惡,想像不到的苦難,想像不到的抗爭,想像不到的感動和想像不到的悲壯”的描述。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終於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繁重最艱......

城市如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今後應如何發展

可持續發展思想發端於環境保護,其概念直接來源於生態學,並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範疇不斷擴展,內涵不斷深化。“可持續發展”這一提法最早出現在1980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同盟(RCN)發佈的《世界自然保護戰略》中。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G.H.Brundtland)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向42屆聯大環境與發展會議提交了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該報告提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至今仍是可持續發展最廣為人們所引用的定義。

城市化概念 :

由於城市是一個包含人類各種活動的複雜的動態系統,不同學科賦予城市化以不同的含義,這只是分析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所致,其本質並無矛盾。人口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理論認為,城市化是包含以下幾方面的過程:

1)城市中心對農村腹地影響的傳播過程;全社會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過程;

2)人口集中的過程,包括集中點的增加和每個集中點的擴大;

3)城市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例的提高過程。它既包括人口和非農業活動在城市環境中規模不同的地域集中過程、非城市型景觀逐漸轉化為城市景觀的地域推進過程,還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農村的地域擴散過程。

但是在全世界各個國家城市化的過程中也不同程度的暴露出各種社會問題,對城市化進程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比如說人口聚集帶來的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汙染,對各種資源的非可持續的消費導致的資源浪費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城市人均綠地面積小,等等,一至於出現了許多逆城市化的觀點和行動。換句話說,就是城市化過程出現了非可持續性,因此就有必要研究城市化過程的可持續性或者說,研究城市化與可持續發展的一般關係,從而使城市化進程有利於健康發展和水平的提高。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是什麼

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人口大量增加、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汙染嚴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這些都嚴重地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面對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經濟與環境二元化的經濟模式,建立一種把二者內在統一起來的生態經濟模式。(1)生產過程的生態化。在生產過程中,建立一種無廢料、少廢料的封閉循環的技術系統。2)經濟運行模式的生態化。我們應當運用經濟的機制刺激和鼓勵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因素作為經濟過程的一個內在因素包含在經濟機制之中。3)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傳統的消費方式也是一種非生態的消費方式。傳統經濟模式中生產並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健康生存的需要,而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意義?
怎樣堅持可持續發展?
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意思?
可持續發展是什麼?
可持續發展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