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5-31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休妻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與母親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叉開腿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說:“什麼原因?”

孟子說:“她叉開腿蹲在地上。”

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

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閒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闢][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闢]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樑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

關於孟子的經典事例有哪些?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樑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晒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

請問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裡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樑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晒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

關於孟子的故事都有哪些

不遠千里《梁惠王上》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

明察秋毫《梁惠王上》

緣木求魚《梁惠王上》

妻離子散《梁惠王下》

匹夫之勇《梁惠王下》

揠苗助長《公孫丑上》

事半功倍《公孫丑上》

出類拔萃《公孫丑上》

與人為善《公孫丑上》

彼一時,此一時 或作(此一時,彼一時)《公孫丑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丑下》

專心致志《告子上》 一暴十寒《告子上》

捨生取義《告子上》

關於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不遠千里《梁惠王上》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

明察秋毫《梁惠王上》

緣木求魚《梁惠王上》

妻離子散《梁惠王下》

匹夫之勇《梁惠王下》

揠苗助長《公孫丑上》

事半功倍《公孫丑上》

出類拔萃《公孫丑上》

與人為善《公孫丑上》

彼一時,此一時 或作(此一時,彼一時)《公孫丑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丑下》

專心致志《告子上》

一暴十寒《告子上》

捨生取義《告子上》

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 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的故事:人之初,性本善的故事

孟子小時候有著“優秀”的童年教育。他的媽媽懂得胎教:“我懷著孟子的時候哇,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子生下來了,有一天看見鄰居磨刀霍霍,準備殺一隻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媽媽,隔壁幹什麼呢?”“在殺豬。”“殺豬幹什麼?”孟媽媽笑了:“給你吃啊。”說完就後悔了,這不撒謊嗎。

於是,孟媽媽真的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

孟子長到可以滿地亂跑的時候,就到村外墳地跟野孩子們追逐嬉戲,還拿著個小火鏟東挖西挖,表演築墓埋棺,很有才藝。他媽媽不高興了,覺得有失斯文,帶著這個活潑好動的孩子搬了家,到農貿市場圍牆外租房子住。

於是孟子學習商人的樣,討價還價,喧囂熱鬧。孟媽媽怕孩子染上錙銖必較(念資珠必較)的市儈習性,又趕緊搬家,到政府公立學校旁邊去住。這兒天天有一幫傻乎乎的人學習揖讓進退,擺弄俎豆祭器(俎,念祖,案板子。豆是盛放籃子),都是軟弱無力的儒生,在演習禮儀。孟母忐忑不安的心總算踏實下來了。兒子終於可以浸染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範和循規蹈矩的本領了。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不過,太以自己意願為中心的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自主獨立的性情和創新發明的慾望。

當然,孟子在成長過程中也一度反抗過,但被媽媽鎮壓了。孟子有一次從學校回來,被孟媽媽問及:“你近來學習怎麼樣?”孟子煩恨地說:“還不是跟以前一樣,不好也不壞。”孟媽媽氣壞了,立刻亂摔亂砸,把“縫紉機”都打壞了,嚇得孟子縮脖抱頸。孟媽媽斥責了他半天,也不知道孟子聽明白了沒有。孟子唯唯諾諾、戰戰兢兢,從此再無自我主見,終於成為優秀的兩腳書櫥。

由於孟子很有本事,年輕時就找不到事做。到了五十來歲,還沒有一官半職。於是他拿著自己的仁政藥方,跑到中原大梁的魏國來推銷自己的主張以討到一份工作。,魏惠王跪在案子後面,兩鬢班白,問孟子道:“叟!不遠千里而來(成語出處),有什麼辦法可以利吾國。”

不料孟子大怒:“你們天天嚷嚷著利,我卻只要談義!”孟子是不許人談利的,君子謀道不謀食。他還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一個增加了,一個就要減少。於是後代中國人都不務利,而只求講德。

魏惠王見孟子不許講利,就發牢騷說:“好!那就講義吧。我治國,也算講義的啊!我黃河以南發生饑荒,就把災民移於黃河以東。我這不是義嗎?當黃河以東發生饑荒,我也是如此。我調劑糧食,遷移災民。我看鄰國的政治,還不如我呢。可是我的人口也不加增,鄰國的也不見減少。”

“您這就叫五十步笑百步啊。您和您的鄰國都不怎麼樣?關鍵是你沒有行仁政。行仁政的話,仁人無敵於天下啊。”孟子拿出了自己的藥方。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兔子的成語有哪些?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
在《三國演義》中,有關關羽的故事有哪些? ?
愛因斯坦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擔心的詞語有哪些?
關於夏天的諺語有哪些?
關於環保的股票有哪些?
關於新年的歌曲有哪些?
關於歷史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