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瞭解孩子的心理?

General 更新 2024-05-22

怎樣走進孩子心理

比如:上述一些青少年的表現,發生在我們成人身上就是不正常的,反而在青少年身上卻是正常的。所以,家長在與孩子交往過程中,不要輕易用成人的觀念來理解孩子的行為。  2、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把溝通就是你說一句我說一句。比如:我諮詢的一個家庭,我建議他們講最近家裡母女之間的交流的一件事,母女之間你批評我,我指責你,後來終於孩子不說話了,家長又接著說,你說呀,你說呀,緊接著反過來對我說,你看看,就這樣,在家裡就這樣,要麼說就不好好說,要麼就不說。我當時的感受是家長的強勢,家庭關係張力大,正確的道理都在家長那裡,那麼孩子就會處在沒有道理的位置,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家長為孩子好,希望他們能為自己的未來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家長的教育沒有錯,但是如果家長的教育不能對孩子有積極的效果,也就是家長在做無用功,那麼這樣的教育就是不可取的。所以說,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強調的不是正確而是有效。這個個案在後面的諮詢時,孩子對我說,我感覺沒人能夠理解我。孩子在說的過程中眼淚流了下來,我感覺孩子內心是孤獨的。  比如:我女兒在上中學的時候,有一階段脾氣特別大,特別反常,當她提出的要求我感覺不合理時,我不想答應她的請求。這個時候她會說:“你隨便吧,”然後就氣呼呼地離開飯桌或者就不再跟我交流了,我女兒有午睡的習慣。我不讓她看電視。有一天,中午放學回來,進屋就把電視打開。這是以前從沒有的情況。我當時很莫名其妙,但我內心會有一個疑問?這孩子是怎麼了?我把孩子對我的態度放在心裡,不說她,只是每天有時間的時候問她在學校是怎麼過的,有什麼好玩兒的事情發生嗎?在那段時間裡,女兒經常說,“沒什麼,還那樣”的話。在這期間,女兒跟我發脾氣的時候,我就不說話了,我轉移了矛盾的焦點,過了有半個多月,我在與女兒聊她在學校發生的事情的時候,她長出了一口氣說:“倒黴的日子終於過去了。”我假裝好奇地問她發生了什麼倒黴的事呢?這時候,她才原原本本把她不愉快的事情說出來,“老師誤解她了,不是她說話,老師批評了她,她無法解釋。還有,跟同學發生了矛盾,男同學罵她了,把她氣哭了,有的女生背後講究她,說她如何不好,另外一個女生告訴她的。”這些都是在這個時期青少年非常看重的事情,同時,在這個時期也是學習解決矛盾的關鍵時期。是成長必然經歷的階段。這些問題在她的心裡過去之後,她才能跟你講出來。後來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她告訴我,媽媽我開學不看電視了,放寒暑假的時候看一會。  有的時候,家長的理解,會讓孩子更聽你講的話,家長的價值觀也就能夠影響到孩子。  家長是非常愛孩子的,只是我們的表達有問題。孩子遇到了困難,發生了錯誤,要給指出來,同時還要了解孩子有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哪裡。這個過程就要運用溝通技巧,我簡單說一下溝通技巧。  其次,情緒要平靜,不要帶有情緒色彩與孩子溝通,其實不論成年人之間的交往還是教育子女,態度很重要,假如你辦錯了一件事,你的領導不問青紅皁白,劈頭蓋臉地批評你,你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憤怒?緊張?以後,你再見到領導,你還敢跟他說你心裡話嗎?或者你再去找領導時,內心會不會是緊張的?在心理學裡,“領導”的象徵意義是“父母”。所以,我們成人都會產生憤怒恐懼緊張的心理,何況是心智發育不完善的孩子。帶有情緒的教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家長最關注的就是孩子的學習,當看到孩子作業不是因為不會而是馬虎出現的錯誤時,家長一定會很氣憤。在與孩子交流時會帶有情緒。“這麼簡單的錯誤你也犯?會的錯!不會的還錯!你的腦袋想啥了?就你這樣幹啥能行呀?”一連串的指責都指向了孩子。大家想想,如果你是這個孩子,會......

怎樣瞭解孩子的心理需要

這得多看書,給你推薦巨嬰國。

如何瞭解八歲兒童的心裡在想什麼?

八歲兒童的心裡在想什麼?這個根據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個人天生的氣質和個性,每個個體是有很大差異的。有一些規律性的原則,您可以買本《發展心理學》看看,因為內容還是很多。最需要把握的就是,因為幼兒期,孩子的主導活動是遊戲,在這個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的主導活動是從遊戲逐漸向學習過渡,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好引導,既不能太限制遊戲,又要注意引導他(她)把更多的興趣和注意力放到學習中來。另外還有孩子和同伴的交譁,家長要鼓勵和協助孩子與小夥伴的積極交往。這時孩子記憶力和思維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階段,如果家長多掌握一些知識,會帶給孩子很多的幫助。謝謝。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心理髮展

那麼如何引導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愛的修煉"?如何預防各種行為偏離,進行健康的異性交往?

第一,要認識到青春期孩子嚮往異性交往,是青春期身心發育的必然。

一方面,青春期結夥傾向明顯,加入同齡人行列有助於青少年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喜歡小組和集體活動是正常的。異性交往,是培養正確的性別角色和健康性心理的必修課。另一方面,青少年情感豐富,情緒容易起伏波動,主要是由於思春心理出現。表現在注重自我形象,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渴求得到異性夥伴的肯定與接納。

因此,父母要關注孩子,應經常詢問孩子對周圍異性夥伴的印象如何,以瞭解孩子的情感傾向和所思所想。同時,父母可講講自己的青春期異性交往經歷與故事,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要注意,最好避免用"早戀"這樣的字眼,因為這一時期的異性交往大多隻是出於一種朦朧的愛慕心理。

第二,要引導孩子懂得愛別人是一種神聖責任,而不是僅僅以自我為中心。

異性交往,意味著學會對異性的尊重和愛護,意味著對異性的責任和義務。正如不能因為可能發生車禍而不讓汽車上路,也不能因為可能出現空難而禁止飛機上天。作為家長,不能總向孩子灌輸異性交往的"害處",要公正地承認異性交往的益處和"異性間互補"的不可替代性。這樣才具備與孩子談論異性交往問題的前提,也才談得上對孩子進行引導。

父母應支持孩子與異性夥伴的交往,並可幫助他策劃一些自發的小組或集體活動,也可讓孩子邀請異性同學到家裡共同學習或聊天。但父母要態度鮮明地指出:中小學階段,都應儘量避免"一對一"的異性相處。父母還應與孩子協商約定異性交往的具體規則。

第三,青春期是學習自律的關鍵期,成功的異性交往取決於自覺遵守規則。

青春期異性交往有許多益處,家長應支持。而對孩子最大的支持,是制定交往的規則,提醒孩子學會自律。遵守交通規則可避免車禍;遵循異性交往的規則,則能夠避免各種煩惱、危機、事故、犯罪等,使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

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討論媒體報道的案例或某些電視劇的情節,發表各自的看法,增強孩子自我控制的意志力。在異性交往中善於自我控制,可有效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被性侵害的不良後果。另外,自控能力是建立在正確的知識觀念基礎之上的。家長還應該開誠佈公,與孩子討論與異性交往有關的問題。不必有什麼禁忌,凡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擺到桌面上進行討論和爭論,必要時還可以查閱書刊或請教專家。

第四,教導孩子學會抗拒誘惑,明辨是非,正確選擇自己的成長道路。

社會環境複雜多變,青少年在異性交往中也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果缺乏分辨力,或是被表面現象迷惑,就可能被社會上負面的東西欺騙或侵蝕。怎麼辦?一方面,父母在對待婚姻家庭、異性交往的態度行為上應該為孩子做出榜樣;另一方面,要對孩子"信息透明",不要以為孩子看到、聽到的都是正面的東西,就不會出問題,關鍵還是引導孩子學會自主地選擇,要有能力自我保護。

青春期是渴求愛的季節,愛是純潔的、美好的!父母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行動,引導孩子將"愛的修煉"進行到底,讓每一個孩子都成長為愛的天使!青春期,是孩子的煩惱期。他們的身體發育趨於成熟,但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又知之不多;思想上要獨立,經濟上又獨立不了;充滿對異性的渴望,心理又很封閉;理想與現實經常衝突…… 煩惱很多,特別是異性交往的困惑、親子間的矛盾與衝突,常常使青春期的孩子苦惱。假如我們父母能與之溝通並正確引導,那麼孩子的心理衝突、心理困惑就會少得多。

青春期的孩......

怎樣判斷出孩子的心理是否有問題

1.看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該年齡階段大多數兒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為特徵。

一般來說,在某一年齡階段常見的、而且屬於正常的行為,如果到了另一年齡階段依舊存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就有問題了。例如,2歲左右的孩子愛發脾氣,這是這個年齡階段的特徵。如果到了6、7歲,孩子還不能控制自己,經常發脾氣,那就是問題行為了,反映出心理健康欠佳。又如,大部分學前兒童都比較怕動物和陌生人,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還害怕動物(包括一些惹人喜愛的小白兔、小貓等)和陌生人,則是情緒障礙的表現。

2.問題行為出現的頻率。孩子偶爾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不能算是心理有問題。如果孩子的某種問題行為經常出現,家長就要重視,並考慮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及時向專業人員諮詢。例如,大部分兒童都有一兩種害怕的東西,如黑暗、巨大聲響等,這種懼怕不需要特殊幫助,隨著孩子的長大就會自行消失。但是,一個兒童若是有多種懼怕,十分膽怯,甚至不能獨自接觸社會,這種表現就不正常了。又如,小學階段的兒童每月可能發一次或幾次脾氣,這也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孩子每天都發脾氣,那就應該查查原因,並及時給以幫助和教育。

3.問題行為表現的嚴重性。每個孩子幾乎都有一些偏離正常行為的現象,問題輕微的,不能說明孩子的心理有問題,如果問題比較嚴重,很可能心理健康狀況有問題。比如,現在的孩子在家中都受到家長的百般愛護,對於上幼兒園,一般的孩子在心理上都會有一些困難。多數孩子經過父母或老師的誘導和幫助,能夠較快地適應新的環境。但是,也有少數兒童害怕上幼兒園達到了恐怖的程度,一說起上幼兒園,他們的臉部表情呆板或驚恐,出現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出汗、面色蒼白、嘔吐、腹瀉等各種軀體症狀。這種行為就屬於異常,達到了心理障礙的程度,即患有“恐怖症”。

4.問題行為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在一些情況下,兒童的行為看上去是異常的,但仔細觀察分析,它卻是對不正常環境的正常行為反應。例如,兒童的對抗行為往往是由於父母對孩子提出過多的要求,嘮叨不休,處處限制孩子行動的緣故。兒童的攻擊行為,如喜歡罵人、打架,可能是模仿家長經常與人吵架或經常打罵孩子的後果。也有青少年有偷竊和逃學的不端行為,這與家庭不和、父母對孩子的冷淡或教師的歧視態度有一定關係,因為這些孩子可以從“夥伴”那裡得到家庭或老師不能給予的感情與溫暖。孩子的這類行為不說明孩子的心理髮育有什麼障礙,而反映了畸形環境對孩子心理的不良影響。改變這類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主要是改變環境和教育方式。

如何瞭解孩子的心理動態

多觀察 多交流交心 和孩子之間建立信任關係 像無話不談的朋友 這樣他願意敞開心扉給你說心裡話 你可以定一些孩子教育的讀物 那裡面都會涉及的 會幫到你很多 比如 《 家庭醫生》 《現代教育》 都會給你以啟迪的

怎樣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從二個方面進行:

一、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學會看穿孩子的心事,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一般會有以下的一些表現:

1、易緊張、煩惱、焦慮,不敢與人交往,膽小害怕、怯懦,內心總有不安全感。

2、敏感多疑、過分克制、思慮過多、優柔寡斷、注重細節、做事要求十全十美,具有強迫症傾向。

3、有的孩子有緊張、焦慮等情緒,告訴家長或醫生的卻是頭疼、失眠、胃不舒服、沒勁兒等軀體化症狀。

4、還有的孩子心理問題比較隱性,不易發現,具體表現為:該做的事拖著不做,遇到問題總是拖延,有的甚至去喝酒,把問題拋到意識之外不去解決。

5、一遇到解決不了的挫折和問題就發洩,用砸東西等行為發洩。

6、逃避現實的正常生活。比如,白天睡覺,晚上通宵上網;厭學,整天在大街上溜達或離家出走等;內向不說話,悲觀的想法和行為。

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就必須懂孩子,就必須理解孩子,就必須知道孩子的心理需求,就必須知道孩子的感受。需要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時,做到下面幾個方面:

1、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掌握人際交流的技能。

2、不過分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3、不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4、不對孩子喜怒無常,家長與孩子相處時,要保持情緒上的剋制。不能太情緒化,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5、不要欺騙和嚇孩子,這樣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6、尊重孩子,不當眾揭孩子的短,不要在孩子的同齡人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無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強化孩子的弱點。

7、培養孩子自我價值,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利用各種機會幫助孩子獲得他們可能掌握的能力。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要有一個恰當的期望值。這個要求必須是孩子經過努力便能達到的。另外,應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設計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讓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動,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辦代替,那會讓孩子永遠感受不到成功的體驗。

8、積極情緒的培養,父母在對孩子教育的時候,要用積極樂觀的情緒去培養孩子,因為這種情緒是讓孩子心理正常發育和身體健康發育的重要條件,家長以身作則的教育孩子,時刻保持這種情緒,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愉快的積極的情緒狀態。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的叛逆心理

首先你得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和他們成為朋友,去了解他們的內心,然後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給予指出,讓他們去總結,因為孩子們在這時是在想成為自己主人的時候,他們想自己做主,所以你得相信他們給他們引導指出問題的不足就好,相信孩子吧,讓孩子們能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祝你成功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瞭解孩子的心理?
怎樣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怎樣走進孩子的內心?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怎樣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怎樣發現孩子的特長?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
怎樣提高孩子的口算?
怎樣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怎樣鍛鍊孩子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