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怎麼分等級?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茶葉的等級怎麼分?

問:超市裡賣的茶葉包裝上有等級,那麼是一等茶葉好還是二等茶葉好?(石家莊,宋先生)答:一般來說,茶葉是按質量分等級的,一等自然是要比二等茶葉優但是我們買包裝茶葉時,首先看包裝上是否標明是正規廠家出產的正規商品,然後看生產日期,越近越好(這裡指非發酵茶!,當然一切還得看廠家是否誠信最後,你要注意包裝上註明的執行標準是國標(GB)還是企標(OB),也就是執行的是國家標準還是企業標準,國標對各種茶葉的品級都有定位,企標就不好講了正規廠家都會執行GB的。 <正> 問:超市裡賣的茶葉包裝上有等級,那麼是一等茶葉好還是二等茶葉好?(石家莊,宋先生)答:一般來說,茶葉是按質量分等級的,一等自然是要比二等茶葉優。但是我們買包裝茶葉時,首先看包裝上是否標明是正規廠家出產的正規商品,然後看生產日期,越近越好(這裡指

茶葉等級三級是個什麼概念?

茶葉的好孬分等級,最好的是特級,在次一級二級三級順序往下排

茶葉怎麼分級別

(1) 評幹茶

1、整碎(勻度):將有代表性的樣茶二兩左右倒入審評盤中,雙手合盤循著一定方向旋轉數圈,使不同形狀的茶葉在盤中分出層次。粗大而輕飄的浮在上面,細小的沉在盤底,中段的茶葉比較均勻一致。中段茶越多,表明勻度越好。反之,上面的粗大茶和盤底的細小茶佔的比例大,則勻度差。

2、條索:條索的鬆緊,粗細,扁圓,輕重與鮮葉老嫩有直接關係。緊結而重實的質量好,細而碎的質量差。珠茶要求細圓緊結。扁形茶要求扁平,光滑,挺直。

3、嫩度:茶葉的老嫩與茶葉品質有直接的關係。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芽尖和白毫含量多的嫩度高,品質好。

4、色澤:紅茶紅褐或烏褐油潤的質量好,枯褐或花黃的質量差;綠茶翠綠或銀灰色(俗稱起霜)有光的質量好,枯黃或暗褐的質量。紅茶含有較多的金黃芽尖,綠茶含有較多的白毫,均為高級茶。花茶墨綠色的質量好,枯黃色的質量差。

5、淨度:樣茶中帶有較多茶梗,葉柄,茶籽的,質量差。夾有雜質,如泥沙,草木葉,竹片的質量更差。正品茶不能含有雜質,副茶不能含有非茶類雜質。

6、幹茶香:抓一把幹茶,聞其香氣,辯別茶香高低,同時檢查有無黴,餿,煙,焦,酸味或其它異味。

(2) 開湯評茶 將混合均勻的樣茶取出三克(花茶應除去殘花)放入審盤中,用開水沖泡五分鐘,將茶湯倒入另一茶碗中,泡過的茶葉倒入盤中,從以下四個項目鑑別質量。

1、香氣:無異味並稍帶較高火侯的煙焦氣味為正常。

2、湯色:一般以濃厚明亮者為優,暗渾淡薄者較次。

3、滋味:濃厚醇和者為優,澀味很重者為次。

4、葉底:柔和鮮明者為優,粗硬者為次。

茶葉等級如何區分?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準,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鑑別,但是對於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這裡粗略介紹一下鑑別幹茶的方法。幹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   1.嫩度: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因素,所謂“幹看外形,溼看葉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如龍井之“光、扁、平、直”)。此外,還可以從茶葉有無鋒苗去鑑別。鋒苗好,白毫顯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條也無鋒苗和白毫。但是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龍井是體表無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只適合於毛峰、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這裡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採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為芽心是生長不完善的部分,內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綠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單純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製茶。   2.條索: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一般長條形茶,看鬆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鬆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格。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如果外形鬆、扁(扁形茶除外)、碎,並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以杭州地區綠茶條索標準為例: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六級細緊有鋒苗緊細尚有鋒苗尚緊實尚緊稍鬆粗鬆   可見,以緊、實、有鋒苗為上。   3.色澤: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茶葉的色澤還和茶樹的產地以及季節有很大關係。如高山綠茶,色澤綠而略帶黃,鮮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澤深綠有光。製茶過程中,由於技術不當,也往往使色澤劣變。   購茶時,應根據具體購買的茶類來判斷。比如龍井,最好的獅峰龍井,其明前茶並非翠綠,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黃。這是獅峰龍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澤上明顯區別於其它龍井。因獅峰龍井賣價奇高,茶農會製造出這種色澤以冒充獅峰龍井。方法是在炒製茶葉過程中稍稍炒過頭而使葉色變黃。真假之間的區別是,真獅峰勻稱光潔、淡黃嫩綠、茶香中帶有清香;假獅峰則角鬆而空,毛糙,偏黃色,茶香帶炒黃豆香。不經多次比較,確實不太容易判斷出來。但是一經沖泡,區別就非常明顯了。炒制過火的假獅峰,完全沒有龍井應有的馥郁鮮嫩的香味。   4.整碎: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比較標準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於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沖泡後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怎樣分辨茶葉的級別?

茶葉的選購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葉,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如各類茶葉的等級標準,價格與行情,以及茶葉的審評、檢驗方法等。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鑑別,但是對於普通飲茶之人,購買茶葉時,一般只能觀看幹茶的外形和色澤,聞幹香,使得判斷茶葉的品質更加不易。這裡粗略介紹一下鑑別幹茶的方法。幹茶的外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看,即嫩度、條索、色澤、整碎和淨度。

- 1.嫩度

嫩度是決定品質的基本因素,所謂“幹看外形,溼看葉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葉,容易符合該茶類的外形要求(如龍井之“光、扁、平、直”)。此外,還可以從茶葉有無鋒苗去鑑別。鋒苗好,白毫顯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條也無鋒苗和白毫。但是 不能僅從茸毛多少來判別嫩度,因各種茶的具體要求不一樣,如極好的獅峰龍井是體表無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葉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斷依據,只適合於毛峰、毛尖、銀針等“茸毛類”茶。這裡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鮮葉,也得一芽一葉初展,片面採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當的。因為芽心是生長不完善的部分,內含成份不全面,特別是葉綠素含量很低。所以不應單純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製茶。

- 2.條索

條索是各類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規格,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等。一般長條形茶,看鬆緊、彎直、壯瘦、圓扁、輕重;圓形茶看顆粒的鬆緊、勻正、輕重、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規格。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圓(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說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質優;如果外形鬆、扁(扁形茶除外)、碎,並有煙、焦味,說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質劣。 以杭州地區綠茶條索標準為例: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五級 六級 細緊有鋒苗 緊細尚有鋒苗 尚緊實 尚緊 稍鬆 粗鬆 可見,以緊、實、有鋒苗為上。

- 3.色澤

茶葉色澤與原料嫩度、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各種茶均有一定的色澤要求,如紅茶烏黑油潤、綠茶翠綠、烏龍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無論何種茶類,好茶均要求色澤一致,光澤明亮,油潤鮮活,如果色澤不一,深淺不同,暗而無光,說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質劣。

茶葉的色澤還和茶樹的產地以及季節有很大關係。如高山綠茶,色澤綠而略帶黃,鮮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澤深綠有光。製茶過程中,由於技術不當,也往往使色澤劣變。 購茶時,應根據具體購買的茶類來判斷。比如龍井,最好的獅峰龍井,其明前茶並非翠綠,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黃。這是獅峰龍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澤上明顯區別於其它龍井。因獅峰龍井賣價奇高,茶農會製造出這種色澤以冒充獅峰龍井。方法是在炒製茶葉過程中稍稍炒過頭而使葉色變黃。真假之間的區別是,真獅峰勻稱光潔、淡黃嫩綠、茶香中帶有清香;假獅峰則角鬆而空,毛糙,偏黃色,茶香帶炒黃豆香。不經多次比較,確實不太容易判斷出來。但是一經沖泡,區別就非常明顯了。炒制過火的假獅峰,完全沒有龍井應 有的馥郁鮮嫩的香味。

- 4.整碎

整碎就是茶葉的外形和斷碎程度,以勻整為好,斷碎為次。 比較標準的茶葉審評,是將茶葉放在盤中(一般為木質),使茶葉在旋轉力的作用下,依形狀大小、輕重、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於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上層一般是粗老葉子多,滋味較淡,水色較淺;下層碎茶多,沖泡後往往滋味過濃,湯色較深。

- 5.淨度

主要看茶葉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製作過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

茶葉如何分類等級

國家標準一般是由國家技術監督局制定的,適用於全國範圍,其具有強制性.各個茶葉生產、加工、貿易企業都必須遵循國家標準,國家標準的代號是GB。

專業標準通常是由全國各行業管理部門制定頒佈的,主要是適用於全國某行業,茶葉專業標準就是適用於全國茶葉行業。專業標準的代號一般國務院所屬部(局)名的兩個漢字拼音字表示,如商業部就以SB為代號,外經貿部以WMB為代號。

地方標準的制定單位一般是省市一級技術監督局,所以它只適用於該省或該市,本省或本市的相關企業必須遵守標準。

企業標準則是由企業制定並在本企業實施的標準,其與國家標準、專業標準以及地方標準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不具有強制性,而且不同的企業標準可能差距很大,企業標準的代號是Q,前面再加上省(市、自治區)的簡稱漢字,如安徽的企業標準就稱為皖Q。

(三)現行的茶葉標準

我國現行有關茶葉標準從內容上來看包括產品標準、檢驗方法標準和包裝、貯運標識標準;從標準的適用範圍來看又可分為國際標準、出口商品茶標準、國內商品茶標準。其中國內商品茶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大類,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又有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之分。商品茶現行的國際標準有產品標準和檢驗方法標準兩類,例如IS03720—86《紅茶規格》、IS07516-84《固體速溶茶取樣》。我國出口商品茶的有關標準為外貿行業標準,一般是由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批准發佈實施,如ZBX50004—86《出口茶葉水分測定方法》、WMB48(1)—81《茶葉品質規格》。

當前的茶葉國家標準中,國家強制性標準包括衛生標準和檢驗方法標準、包裝標識標準,其中衛生標準有GB9679-88《茶葉衛生標準》,檢驗方法標準有GB8313-87《茶多酚測定》。包裝標識標準即GB7718-94《食品標籤通用標準》。國家推薦性標準則包括GB/I’14456-93《綠茶》、GB/T10157—93《茶葉感官審評方法》等。

現行的行業標準,大多都是推薦性標準,例如SB/T10168—93《福建烘青茶》。地方標準很多,例如浙標DB33/159-92(眉茶)、DB33/160—92(珠茶)、D田3門61—91 <茉莉花茶)、db33/162—92(西湖龍井茶).閩標fdbt/ny32.18(烏龍茶成品茶)、f1)bt/ghl549.19—88(茉莉花茶)等。< p>

對於企業標準,國家規定企業生產的茶葉品種在沒有國家和行業強制性標準或者只有推薦性標準的情況下,企業可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制定產品執行的企業標準。例如福建寧德茶廠生產的“天山”牌銀毫的企業標準為Q/35NDC.001-92(銀毫)。

茶葉的等級是怎麼分的常看見茶葉上的級別,總也不知道

兩個主要的分級是“葉茶”(Leaf Tea)和“碎茶”(Broken Tea)(葉茶是由碎茶被篩出後留下的更大的葉片所組成)。此外還分“片茶”(Fanning)和“末茶”(Dust)。絕對頂級的茶葉往往會在分級標誌字母后加上數字“1”。

葉茶可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花橙黃白毫(FOP)

這意味著茶葉是由頂梢的芽和每個新枝上的第一片葉子所製成。FOP中含有白毫,由幼嫩芽葉和通過合適揉捻後的葉子所組成,這樣可以保證茶葉的質量。

金色花橙黃白毫(GFOP)

這是一種帶有“金色毫尖”(頂梢金黃色的嫩芽)的FOP。

顯毫花橙黃白毫(TGFOP)

這是一種帶有大量的金色毫尖的FOP。

精製花橙黃白毫(FTGFOP)

這是一種質量極高的FOP。

特製花橙黃白毫(SFTGFOP)

這是最好的花橙黃白毫。

橙黃白毫(OP)

它含有長而尖的葉子,葉子較製成的FOP的葉子更大,在末梢成葉展開時被採摘下來。橙黃白毫很少含有“毫尖”。

白毫(P)

製成白毫的葉子較製成OP的葉子更短、更粗老。

花白毫(FP)

葉子被捻成球、塊狀。

白毫小種(PS)

組成白毫小種子的葉子較白毫更短、更粗大。

小種(S)

大葉子被縱向揉捻成精大、破碎的小塊,這個術語經常用於中國小種紅茶。

碎茶可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花碎金橙黃白毫(GFBOP),碎金橙黃白毫(GBOP),顯毫碎金橙黃白毫(TGBOP),顯毫花碎金橙黃白毫(TGFBOP),花碎橙黃白毫(FBOP),碎橙黃白毫(BOP),碎白毫(BP),碎白毫小種(BPS)。

片茶(Fanning)和“末茶”(Dust)

片茶由最細小的茶葉篩出物所組成,通常用來製成需要快速沖泡的袋泡茶中的拼配茶。數字“1”也被用來加在碎茶級別的分級標誌後以表示其頂級品質。

片茶和末茶進一步分成以下類型:

橙黃片(OF),碎橙黃毫片(BOPF),白毫片(PF),碎白毫片(BPF),白毫末茶,紅色末花(RD),精製末茶(FD),金色末茶(GD),高級紅色末茶(SRD),高級精製末茶(SFD),碎拼配末茶(BMF)。

茶葉的等級共有多少階級?

普洱有宮廷,禮茶,特級,一級,二級,三級,顯毫,嫩葉底褐紅色,五級,六級,七級,八級色澤褐紅葉底欠勻稱,尚嫩,九級,十級條索粗色澤褐紅,欠勻。 綠茶,青茶有年份久的稀貴品種,特級,名優細嫩的芽茶,嫩葉;低檔粗糙的茶葉

茶葉的等級是怎麼區分的?

審評茶葉的優劣,目前仍然以感觀為主,理化檢驗為輔。感觀審評鑑定法,是以人的視,嗅,觸覺等感官,視其外形,葉底和茶湯的色澤,嘗其滋味,嗅其香氣,綜合提出審評意見。理髮審評鑑定法,是以各種儀器測定茶葉內含的水分,灰分,茶末比例和緊壓茶的含梗量。在審評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紅茶,綠茶,花茶的審評

(1) 評幹茶

1、整碎(勻度):將有代表性的樣茶二兩左右倒入審評盤中,雙手合盤循著一定方向旋轉數圈,使不同形狀的茶葉在盤中分出層次。粗大而輕飄的浮在上面,細小的沉在盤底,中段的茶葉比較均勻一致。中段茶越多,表明勻度越好。反之,上面的粗大茶和盤底的細小茶佔的比例大,則勻度差。

2、條索:條索的鬆緊,粗細,扁圓,輕重與鮮葉老嫩有直接關係。緊結而重實的質量好,細而碎的質量差。珠茶要求細圓緊結。扁形茶要求扁平,光滑,挺直。

3、嫩度:茶葉的老嫩與茶葉品質有直接的關係。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芽尖和白毫含量多的嫩度高,品質好。

4、色澤:紅茶紅褐或烏褐油潤的質量好,枯褐或花黃的質量差;綠茶翠綠或銀灰色(俗稱起霜)有光的質量好,枯黃或暗褐的質量。紅茶含有較多的金黃芽尖,綠茶含有較多的白毫,均為高級茶。花茶墨綠色的質量好,枯黃色的質量差。

5、淨度:樣茶中帶有較多茶梗,葉柄,茶籽的,質量差。夾有雜質,如泥沙,草木葉,竹片的質量更差。正品茶不能含有雜質,副茶不能含有非茶類雜質。

6、幹茶香:抓一把幹茶,聞其香氣,辯別茶香高低,同時檢查有無黴,餿,煙,焦,酸味或其它異味。

(2) 開湯評茶 將混合均勻的樣茶取出三克(花茶應除去殘花)放入審盤中,用開水沖泡五分鐘,將茶湯倒入另一茶碗中,泡過的茶葉倒入盤中,從以下四個項目鑑別質量。

1、香氣:無異味並稍帶較高火侯的煙焦氣味為正常。

2、湯色:一般以濃厚明亮者為優,暗渾淡薄者較次。

3、滋味:濃厚醇和者為優,澀味很重者為次。

4、葉底:柔和鮮明者為優,粗硬者為次。

劣質茶的審評

茶葉由於採製過程中或保管不善等原因,產生煙味,焦氣味,酸,餿,黴以及其它異味和茶葉陳變等情況,均為次品茶或劣質茶。

煙氣(味)茶:茶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烘炒時不注意或其它原因,使茶葉受到煙的汙染,染上了一股煙氣,降低了茶葉的香氣。在評茶時,初聞有煙氣味,連續聞又嗅不出來,或稍有煙氣味。嘗滋味時又嘗不出來,屬較輕的煙氣(味)茶。熱聞時有一股較濃烈的煙氣,嘗滋味煙味也很濃。幹看時,綠茶呈微黑枯綠欠潤的色澤,紅茶枯暗或烏不潤,屬嚴重的煙氣(味)茶。

焦氣(味)茶:茶葉在製作過程中,因火溫過高或翻拌不均勻,不勤,產生了焦氣。熱聞能嗅到,冷聞時不明顯,屬焦氣(味)較輕的茶,也稱摾匣鴆钄。幹看茶葉頭斑點,綠茶呈枯色或灰色,紅茶色澤枯而無光,用手一摸即碎,聞時有一股較重的焦飯味或鍋巴味,葉底捲縮不展,帶有黑色斑點或焦條,焦片,焦末,屬焦氣(味)嚴重茶。

酸餿茶:一般發生在紅毛茶中。因發酵過度,乾燥不及時造成的。餿茶:在幹聞時,有一股餿飯氣味。開湯後,仍有餿味撲鼻。無論是熱聞還是冷聞,都能嗅到,熱聞更明顯。

酸茶:熱嗅或幹嗅,均能嗅到酸味。冷聞不明顯,嘗茶時總有一股酸餿的感覺。

黴爛茶:毛茶在初制過程中,因不太乾或貯藏地點潮溼等原因,使茶葉內含有的水分增加,氣溫升高,發生黴變。輕度的黴變茶,幹聞或熱聞時感到茶香不足,含有黴氣,冷嗅時不易嗅出。此情況,如復火加工,高溫烘焙後,尚可消除黴氣。嚴重的黴變茶,幹看茶葉外形有黴花明顯結塊,呈霜白色或灰褐色。在投入樣盤旋轉時,有白灰飛揚。評嘗時,氣味很難聞。看湯色......

相關問題答案
茶葉怎麼分等級?
日照綠茶葉怎麼分好壞?
微轉的變速好用嗎?是怎麼分等級的 ?
看茶水怎麼分茶葉好壞?
金駿眉茶葉怎麼泡?
淘寶怎麼看等級?
泡過的茶葉怎麼洗臉?
夏季茶葉怎麼保存?
麻城茶葉怎麼樣?
茶葉怎麼泡才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