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成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洞庭湖是怎樣形成的

洞庭湖是河道型湖泊,屬瀉湖性質;由於洞庭湖面積日益縮小,目前已成為洪道型湖泊,洞庭湖是長江中游最大的調蓄型湖泊和惟一的洪道型湖泊,

洞庭湖經歷了一個由小變大、然後又由大變小的演變過程。

1.湖盆的形成

洞庭湖區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盆地,西北部接受海陸交替沉降,東南部則長期隆起,喜馬拉雅運動使第三紀岩層發生斷裂、拗陷,盆地擴大。此時,湘江、資、沅、澧四水形成,流注湖盆,形成湖泊群。

2.湖盆的擴大

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區域的地殼運動以下降為主,湖盆擴大,但湖水不深,屬斷陷式淺水型湖泊。公元450-524年,荊江太平、調絃兩口潰決,長江水進入洞庭湖平原,開始干擾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與青草湖相連,湖泊擴大到五百里。唐宋時期,隨著荊江北岸“雲夢澤”的消亡,洞庭湖繼續擴大,南連青草湖後,又西吞赤沙湖(今南縣附近),橫亙七八百里,成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

3.湖盆的衰退

1852年起,隨著藕池、鬆滋兩口的出現,荊江四口分流局面形成。約佔荊江45%的泥沙,經由四口排入洞庭湖,加速了洞庭湖的淤積。洲土發育快,人工圍墾日盛,湖盆開始逐漸萎縮。經過100年時間的演變,洞庭湖由全盛時期的6000平方公里縮至今日的2625平方公里。

洞庭湖水域具有生活飲用、航運、漁業養殖、工業、農田灌溉、旅遊、調節氣候等多種用途和功能。它作為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江河吞吐器”,除了調蓄、滯洪外,每年還接納來自沿湖和三口四水上游的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此外,還要接納從各入湖河道輸入的成千上萬噸汙染物。湖區是我國重要的商品漁業基地,除了幾百個內湖漁業、水產養殖場外,洞庭湖還是天然的淡水漁業養殖場。根據工農業生產及城鄉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湖區已建成大小水庫4409座,塘壩43.89萬座。由於泥沙淤積和人為因素的影響,致使洞庭湖水位變幅不一,形成了特殊的“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的湖泊自然景觀。

先秦兩漢時期,洞庭湖又稱“九江”,它匯合了湘、資、沅、澧四水及荊江的分洪水流,向北流入長江。當時江水能到達澧水下游並過九江,即分流通過洞庭湖,而荊江南岸至澧水下游的地勢為北高南低(這與現在的情形正好相反)。由於荊江上游的長江流域及四水流域人口稀少,開發程度低,原始森林保存尚較完好,水土流失情況極為輕微,因此,洞庭湖雖然接納四水與荊江分流洪水,但入湖泥沙很少,水流清澈。據歷史資料測算,當時的湖泊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以上。

參考資料:www.xingbie1.org/newsdetail.asp?id=135

洞庭湖怎樣形成的

洞庭湖是河道型湖泊,屬瀉湖性質;由於洞庭湖面積日益縮小,目前已成為洪道型湖泊,洞庭湖是長江中游最大的調蓄型湖泊和惟一的洪道型湖泊,

洞庭湖經歷了一個由小變大、然後又由大變小的演變過程。

1.湖盆的形成

洞庭湖區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盆地,西北部接受海陸交替沉降,東南部則長期隆起,喜馬拉雅運動使第三紀岩層發生斷裂、拗陷,盆地擴大。此時,湘江、資、沅、澧四水形成,流注湖盆,形成湖泊群。

2.湖盆的擴大

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區域的地殼運動以下降為主,湖盆擴大,但湖水不深,屬斷陷式淺水型湖泊。公元450-524年,荊江太平、調絃兩口潰決,長江水進入洞庭湖平原,開始干擾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與青草湖相連,湖泊擴大到五百里。唐宋時期,隨著荊江北岸“雲夢澤”的消亡,洞庭湖繼續擴大,南連青草湖後,又西吞赤沙湖(今南縣附近),橫亙七八百里,成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

3.湖盆的衰退

1852年起,隨著藕池、鬆滋兩口的出現,荊江四口分流局面形成。約佔荊江45%的泥沙,經由四口排入洞庭湖,加速了洞庭湖的淤積。洲土發育快,人工圍墾日盛,湖盆開始逐漸萎縮。經過100年時間的演變,洞庭湖由全盛時期的6000平方公里縮至今日的2625平方公里。

根據材料,簡述洞庭湖的成因

首先位置處於亞熱帶溼潤氣候又有長江湘江等水量充沛的水系再一個有比較合適的低地

洞庭湖平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洞庭湖平原位於中國湖南省東北部,兩湖平原的南部,北部與湖北的江漢平原相接。又稱洞庭盆地。主要由長江通過鬆滋、太平、藕池、調絃四口輸入的泥沙和洞庭湖水系湘江、資水、沅江、澧水等帶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1萬平方公里。

相關問題答案
洞庭湖成因?
洞庭湖面積縮小的原因?
把洞庭湖比作什麼?
洞庭湖離岳陽市區多遠?
岳陽樓怎麼去洞庭湖?
洞庭湖為什麼萎縮?
洞庭湖有什麼魚?
洞庭湖,潘陽湖,太湖,西湖哪個湖最大 ?
在洞庭一湖的一的意思?
芬蘭湖泊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