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識的重要性?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提高法律意識的重要性是什麼?

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尊嚴。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為大學生應當具備哪些法律意識呢?首先,應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要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使社會主義法制得以真正實現。其次,培養憲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幹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堅決反對“權大幹法”,“人情大幹法”的法律虛無主義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點,即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係,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同時,應杜絕一切不勞而獲的錯誤思想,培養只有付出才有收穫的良好觀念。另外,應培養大學生法律與自由相統一的觀念。我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範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繫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最後,應培養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觀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規定的權等地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不管是什麼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運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享有特權。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律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所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觀念。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一)進行普法教育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採取多種途徑和靈活多樣的方法。1998年教育部關於“兩棵”課程設置意見中提出,“法基”課通過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理論觀點和鄧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基本的法律基礎,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根據這一規定,在實際大學教育中則要堅持高校的普法教育。現今高校課程中也幾乎都沒有法律基礎課,但在開展普法教育及開設法基課程時,應注導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現今雖多數高校均已開設法律課程,但由於是公共課,課時少,學生多不加以重視,許多學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績合格,這與當初教育部關於設置此課程的初衷相違背。作為一名法學教師,筆者從“教“這方面談談在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的幾點建議。第一,教學內容選擇:如前所述,法基課屬大學課程中的公共課,課時少因此在教學中,法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與需要,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應講授與學生有一定聯繫的部門法,如民法、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等,由干與學生密切相關,因此也容易提高學生興趣,增強普法效果,從而也使學生通過普法教育瞭解法律,值得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第二......

如何正確理解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指出,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民信仰法治、遵守法律是重要的基礎;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專家指出,科學立法、公平執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國之標,而全民守法,在全社會樹立起法制意識則是依法治國之本,依法治國的根本在於讓法治精神融入民族精神,讓法治文化匯入社會文化,而法治文化的培育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從一定意義上說,全民守法更像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演進,需要堅持不懈的恆心和潤物無聲的耐心。因此說,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鑄造起依法治國的精神之基任重而道遠。

當前,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關鍵要大力弘揚以法治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把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緊密結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尊崇公序良俗;要引導民眾正確認識法治,樹立權利與義務對等、利益與責任並存的法治思維;要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加強對普法工作的領導;要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提高普法實效。

法治觀念,養成守法習慣有何重要意義

尊法學法守法養成習慣形成自覺,緊緊圍繞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切實在真尊、真學、真守、真用上下功夫,養成習慣、形成自覺,領先一步、走在前列。

樹立法治觀念,養成守法習慣,學會應用法律,就必須學法、懂法,對於青少年學法、懂法的意義:1.能夠促進青少年依法律己,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2.能促進青少年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3.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重要意義。

法制的重要性 5分

今年是公安部黨委確定的“基層基礎建設年”,也是三年“三基”工程建設的開局之年。開展“三基”工程建設正是按照當前消防工作和部隊建設實際,面向新時期、站在新起點、確立新目標、實現新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深入貫徹“二十公”會議精神、全面實施“161”工程建設以來再一次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消防工作和部隊建設提出了更嚴、更高的要求,我國的消防事業也會藉此東風步入快速發展的車道,而與此相匹配的法律體系建設確顯得相對滯後,如何使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消防事業的快速發展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則是我們當前應該考慮和研究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和社會實踐調查談一點粗淺的感受,以求拋磚引玉。

一、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消防事業發展的相互關係

馬克思曾說:“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一旦不再適應社會關係,它就會變成一疊不值錢的廢紙。” 鄧小平同志在全面總結中國“文化大革命”前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沒有制度化、法律化的教訓時,曾多次反覆強調要“完備法制”,並且進一步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當前,隨著新憲法的頒佈和實施,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和法制建設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因此,高屋建瓴,全面規劃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和馬克思主義法學體系,正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合乎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客觀發展進程的必然通途。進入二十一世紀,消防這個日益被人們關注的事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快速發展, 並且與人民的生活和安居樂業息息相關,如何讓法制建設切實為快速發展的消防事業保駕護航,這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亟待重視的問題。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從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全面佈置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明確提出了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目標、方向和措施。這表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將持續穩步發展,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向全方位、多層次方向發展。“經濟的發展屬於經濟基礎範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上層建築又反過來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發展決定消防工作的法制,而消防法制又反過來服務於經濟發展。消防,這個關係到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職能工作,面臨著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如何以改革的姿態、進取的精神,在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新路子、新對策、新方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之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消防事業發展的基礎,消防事業的發展對法制建設反過來又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 快速發展的消防事業呼喚滯後的法制建設和法律體系的儘快完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了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作出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同時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讓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據統計,到目前為止,除現行憲法和四個憲法修正案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00多件現行有效的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50多件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7500多件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現在,在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民主法制建設取得的這些成就,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是什麼

1  一、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證。

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三、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四、依法治國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 法治

3

治國家建設是一個宏大的工程,特別是現在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而且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這樣一個要求和目標的話,我覺得還面臨很多挑戰和難題。首先就是觀念的問題。實際上不僅領導幹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增強依法行政、依法執政的這種觀念和理念,全社會都要增強法治觀念,提高法治意識,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形成法治信仰,所以這個工作任務很重。這次四中全會的決定也明確提出了要重點關注全社會法治意識的增強問題,尤其是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中,要進課堂、進書本,讓孩子們從小就學習法律、熟悉法律,從小就有規則意識,有這個法律意識,這樣的話對於他們成才、成長都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還是要高度重視創新法治宣傳教育的方式方法,讓普通公眾,讓領導幹部都能夠以喜聞樂見的方式,以非常容易的潛移默化的方式來接受法治的宣傳教育,領悟法治的真諦,特別是理解法治的精神。所以,在創新模式方面,現在有些地方的做法我覺得就值得推廣。比如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這本來是一個訴訟程序的要求,但它客觀上起到了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的能力的作用。因為領導出庭應訴,參加辯論質證、答辯,在那樣一個威嚴的法庭上親歷整個法治的實踐的話,他的觀念意識就會發生變化,甚至他所在單位的其他的公務人員,他的下屬也會受到很大的觸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法治教育、法治宣傳的方式方法恐怕也是下一步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主要內容有哪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是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注重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要深化對法治的認識.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制度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要深化對法治重要性和法治本質的認識,增強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法治既是工具,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律的權限和程序進行.權力有邊界,行使權力與接受監督、承擔責任要相互統一.法治的要義是限制權力,防止權力濫用.對掌握權力的人來說,法治意味著對自己是一種約束.要深諳權力的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觀,為端正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奠定思想認識基礎.

要樹立對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準則;是非人格化權威,超脫於特定的人和利益,能夠激起社會成員信仰層面的尊崇;法治是一種實踐理性,凝結著民族精神,承載著規律和真理.信仰法治,首先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法治意識要求我們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各級公職人員來說,敬畏法治,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行政權、審批權和執法權、司法權的約束,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把公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要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準則和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要提高法治的素養.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首先,各級公職人員要帶頭學法.要認真學習履行職責所需的法律知識,學習法治原則、原理、精神,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邊界在哪裡、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權限、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其次,要加強法律邏輯訓練.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對社會問題、案件進行分析判斷和綜合推理,並得到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想問題、作決策和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沒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治原則.越是問題複雜,越是情況緊急,越要用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去思考、處理.只有這樣,辦事情、處理問題才會更穩妥,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再次,要注重法治實踐鍛鍊.要深入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探尋箇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瞭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意識、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堅守法治的底線.全社會都要樹立堅守法治底線的理念,各級公職人員更要起好帶頭作用.各級公職人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曆史進程中肩負著雙重責任:以履行行政執法權和執法司法職責,推進依法治國;以模範守法,帶動全社會守法.堅守法治的定力、堅定法治的意志,是各級公職人員必備的職業品質.要帶頭守法,自覺用法律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為,做守法模範.要克服特權思想,決不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要嚴格依法辦事,這是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最核心的要求.要把對法治的堅守轉化為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自覺堅持......

提高法律意識的意義

第一,(思想上)法律意識緊跟時代的發展,建立社會主義法律文化。

應該說,法律意識有好有壞,法律文化有進步有落後,而我們所提倡建立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是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的法律意識和法律文化。這種意識和文化依賴於幾個基本的觀念的形成,包括幾個方面:公民意識、權利義務觀念、平等自由觀念以及契約觀念。大家看一下,這些觀念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的法治觀念。

我們說,“觀念的問題是最大的敵人。”法律條文紛繁複雜、浩如煙海,就是專門研究法律的人也不見得都能記住。法律條文不知道不要緊,關鍵是要有法制觀念。真正支配人行為的是觀念。要把所有法律條文都記住,不現實,也不可能。有些事情,遇到了,我們可以找知道的人問就可以,這對領導幹部來講就足夠了。而觀念的東西卻不能沒有,就拿領導幹部來講,以人為本、重視人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等先進的觀念我們國家提出來了,有了,但是不能否認,在現實生活中個別領導幹部可以說是沒有法制觀念或者說法律意識薄弱,如果我們沒有法制觀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去了解法律條文,進而不可能作到依法辦事,那法治國家的目標就不可能實現。所以說,法制觀念尤其重要。而我們社會現實的法制觀念可以說是相當落後。不說領導幹部就說中國的老百姓,在中國,老百姓不喜歡打官司。中國人可以接受很多事情,就是打官司不行。一直以來,人們都覺得打官司不正常、丟人。其實不然,在很多發達國家,打官司都被看成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家常便飯,有了矛盾就訴諸法律,依靠法律途徑解決。而中國人就不行,誰都不想打官司,不願意當被告,原告也不想當。萬一真遇上了官司,就託人情,找關係,看看能不能找到有權的人給說句話。他很自然地就想到有人好辦事,而不想靠法律來解決問題。我們說習慣來自於觀念,觀念支配人的行為,這樣的行為歸根結底就是觀念有問題。

法學家嚴存生說過一段話:“由於觀念是制度的靈魂,是法律制度得以產生和正常運轉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所以法制觀念的現代化就處於優先的地位。”因此,要推進法制現代化的進程,在我們的社會裡,就必須大力倡導“法律至上”的觀念。思想的力量了不得。我們知道大和民族是個非常堅定的民族,在日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為了信仰人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二戰後期,美軍攻打太平洋上的塞班島,塞班島上的日本守軍敗局已定,但是沒有人投降,子彈打光了,士兵還拿著刺刀往前衝。塞班島上的日本居民更是了不得。他們有的舉家投崖,有的自焚,更多的是一家老小手牽手往大海里面走。據說這把得勝的美軍都嚇壞了,最後美國人只得用大喇叭高聲喊,大家不要害怕,我們不會傷害你們。但是,也沒能阻止日本人成群結隊地往海里去。對於這些日本人的做法我不想加以褒貶,今天我舉這個例子,就想說明一個問題,思想上的問題了不得,有時候為了自己的信仰,人們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維護它。那麼,如果每個公民都有守法的意識,象文革那樣的法律悲劇時代絕對不可能出現。如果每個中國公民都樹立起社會主義法制的信仰和觀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捍衛法律的尊嚴,那麼我們的社會就一定能夠沿著法制軌道,和諧、穩定、順利地向前發展。

該用法制意識還是法治意識?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是主張嚴格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

綜上,建議用法治。

相關問題答案
法治意識的重要性?
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主動服務意識的重要性?
品質意識的重要性?
法律的重要性及意義?
意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
團隊的意義和重要性?
考試的意義及重要性?
政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合作的重要性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