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陟在文言文什麼意思

登高:~山。

晉升,進用:黜~(指官吏的進退升降)。“~罰臧否,不宜異同”。

古文中 召 陟 封事 符瑞什麼意思

召zhào

[1]召喚。用言語叫人來。如:召有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招致。如: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勸學》

[3]邀請。如: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鄰人。──《淮南子·脩務》。注:“召,猶請也。”

[4]徵召來授予官職或另有調用。如: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史記·李將軍列傳》

[5]感化和召喚。如:物色相召,人誰獲安!──《文心雕龍》

[6]召集。如:召令徒屬。──《史記·陳涉世家》。又如:悉召群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召shào

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國陝西省岐山縣西南。

陟zhì

[1]登高:如:陟山。

[2]晉升,進用:如:黜陟(指官吏的進退升降)。又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封事

密封的奏章。古時臣下上書奏事,防有洩漏,用皁囊封緘,故稱。

封禪。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

符瑞

吉祥的徵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徵兆。

陟,是什麼意思,每一篇最後都有,是古文,我看的是,竹書紀年

一般是指登高、 晉升的意思。 這裡是昇天,也就是死了的意思。

浙江在哪裡

"浙江"就是錢塘江的舊稱.

錢塘江由南、北兩源匯流而成。

北源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西南懷玉山脈主峰六股尖東坡,沿程接納橫江、練江、進賢溪、武強溪和壽昌江等支流,稱新安江.

南源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南部的青芝埭尖北坡,沿程納江山港、烏溪江、靈山港、金華江等支流,為蘭江。

點 文言文意思是什麼

點 文言文意思是:

〈名〉

(形聲。從黑,佔聲。本義:斑點)

細小的黑色斑痕

點,黑也。——《說文》。按,小黑曰點。

又如:墨點兒;斑點;汙點;點缺(瑕疵,缺點);點漆(形容極黑)

小滴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宋· 辛棄疾《西江月》

又如:雨點;掉點兒(落下稀疏的雨點);點葉(葉上的斑點);點璧(白璧的斑點)

漢字筆畫名 。如:橫、豎、撇、點、折。又指舊時讀書標明句逗及品評文章所用“、”號及其動作。如:點撇(文字的點和撇)

數學名詞。數學上表示小數的符號叫小數點,省稱為“點”。

幾何系統,尤指歐幾里得的幾何系統中未下明確定義的成分之一 。如: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古時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點

五更三點索金車,盡放宮人出看花。——唐· 王建《宮詞一百首》

點鐘,時間單位,等於時鐘每晝夜的二十四分之一 。如:上午九點

糕餅類小食 。如:早點;名點;茶點

方面 。如:特點;重點;從這點上去看

節奏;節拍 。如:點拍(音樂的節拍)

一種特製響器,兩端作雲狀,名為雲板,也稱點。舊時官署、邸宅以打點為報事集眾的信號

雨村尚未看完,忽聞傳點。——《紅樓夢》

運銷各式各樣產品、供應和設備的零售店,最初是為人口稀少地區服務的 。如:據說龔文保在白湘寺辦點

一定的處所或程度的標點 。如:據點;沸點

規定的時間 如:船誤點;火車準點到達

〈動〉

引申為玷汙

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漢書·司馬遷傳》

唐虞點灼而毀議。——《楚辭·怨世》

又如:點汙(玷汙,特指姦汙);點染(玷汙)

用筆加點。多用以描繪物象,審識章句,或表示刪除的意思

滅謂之點。——《爾雅·釋器》。注:“以筆滅字為點。”

又如:點化(用筆描繪景物;把前人詩句加以改頭換面);點定(改正文字或句讀);點竄(改動字句);點書(圈點書籍);點額(化妝;梳妝)

指定,選派

可汗大點兵。——《樂府詩集·木蘭詩》

又如:點行(按照名冊順序抽丁入伍);點差(點派差遣);點菜;點將

舊時對官吏的選派、委放 。如:點差(指派差遣)

指點,提說 。如:點撥;點點搐搐(指指點點);點手(招手;指點);點頭知尾(一點即通。形容十分聰明)

暗示 。如:一點他就明白了;點眼(有意用某種行動引人注意)

查對,檢核 。如:清點;盤點;點視(檢查,查看);點勘(檢核);點驗(逐一檢查審驗);點集(按名冊徵集);點閱(點名查閱)

引燃,燃 。如:點爆竹;點香燭;點漁燈

評論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又如:點文(評點文章);點抹(評點)

衝,泡 。如:點湯(用沸水衝藥末,以製藥湯;宋時習俗。客到設茶,客去送湯);點茶(用沸水泡茶的方法;泡茶)

中,著 。如:點鼓(擊鼓)

短暫接觸

猴首之足,亦僅點半趾,躍陟甚難。——《徐霞客遊記》

選,選拔 。如:點戲(挑選、指定戲目);點簡(喻挑選玩弄對象);點穴(迷信者看墓地風水,尋求龍脈結穴之處。以為葬在此處可福及子孫);點繡女(挑選宮女)

向下微動 。如:蜻蜓點水;點頭會意(形容善於察顏觀色);點首吐舌(形容驚訝讚歎)

掉下,漏出,外溢或擠出成滴狀的液體 。如:點眼藥;點試(滴點眼藥水試試);

裝飾 。如:點景(裝飾盆景);點綴;點襯(裝點)

〈量〉

有些但不確定的量、數、範圍或程度 。如:給我點紙;讀點魯迅的書

表示少量。點兒化

孤光一點螢。——清· 查慎行《舟夜書所見》...

降,有哪些古文意思,在文言文中,還有那些引申意思

1,降 <動>

(會意)

同本義,與“陟”相對

降,下也。――《說文》

又如:降階(走下臺階);降格(從上而至。即降臨。格,至);降輦(帝王下車);降拜(下堂拜賓);降真(降臨的神靈);降餞(高貴人物屈尊赴宴);降駕(帝王臨幸);降壇詩(扶乩時鬼神降臨祭壇所題的詩)

2,貶抑;降低

若有故為,當加降黜。――《資治通鑑》

降jiàng

⒈下落,落下,使下落:~雨。~落。~價。~格以求。

⒉見xiáng。

降xiáng

⒈歸順,投向對方:投~。請~。至死不~。

⒉制服,使馴服:~烈馬。一物~一物。

降xiàng 1.星次名。

文言文中升的意思

名詞

1. (象形,本義:容器名,一斗的十分之一。)

2. 容量單位 [liter, litre]

升,十龠也。從鬥,亦象形。——東漢·許慎《說文》。按,十合也。

兩匊謂之升。——《小爾雅》

蕃衍盈升。——《詩·唐風·椒聊》

3. 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公制一升為1000毫升,合一市升。今公制與市制相同。如:升斛(升與斛的合稱);升合(一升一合。比喻數量很小);升勺(一升一勺之量,比喻數量很少);升合之利(微利)。

4. 量酒的單位

賜酒日二升,肉二斤。——《墨子》

5. 量器 [ sheng , a unit of dry measure for grain]

忽見石窠中有二卵大如升。——晉· 陶潛《搜神後記》

6. 古代布八十縷為升。 [80 strands]

冠六升,外畢。——《儀禮》

7. 姓。

升動詞

1. 上升,升起 [uprise]

升,日上。本亦作升。——《廣韻》

升假借為“登”。字亦作升,作升。——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聚而上者謂之升。——《易·序卦》

如日之升。——《詩·小雅·天保》

一人飛昇,仙及雞犬。——《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升駕(飛昇;騰雲駕霧);升墜罔知(不知己故者的結局如何);升降揖遜(禮儀制度);升冠升珠(脫下官帽和外衣);升舉(修煉成仙,升上天堂);昇仙(死亡);升龍(乘龍昇天);回升(下降後又往上升)

3. 登,上 [ascend]

升,上也。——《廣雅》

升,元亨。——《易·升卦》。疏:“升者,登也。”

道存升降。——《書·畢命》

天險不可升也。——《易·習坎》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論語·先進》

4. 又如:升階(拾級而上);升車(登車);升炕(上炕就坐);升殿(登入宮殿理事);升堂睹奧(比喻學有所成,並觀察到深奧之處);升陟(升登,攀登);升濟(升登,超度);升封(登泰山封禪);升屋(登上屋頂);升座(登上座位)

5. 提升 [promote]

名因文著,位以才升。——白居易《祭盧虔文》

以此遂不得升進。——《後漢書·王符傳》

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旋升寧夏道。—— 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6. 又如:升轉(官職的提升與調動);升除(提升官職。除:拜官受職);升擢(提升);升補(官吏的升遷與補缺);升揚(提升,升遷);升進(晉升官位);升第(晉級或被錄用);升秩(升官);升行(提高行輩)。

用廷推起(袁可立)兵部右侍郎,歷升本部左侍郎。——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7. 穀物登場,成熟 [ripe]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論語》

8. 進奉,進獻 [pay tribute]

是月也,農乃升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呂氏春秋》

9.古州名 [Sheng prefecture] 故治在今南京市

10.姓(如宋有升元中)

摘自《百度百科》‘升’字詞條。

文言文閱讀胡舜陟,字汝明

《宋史·卷第三百七十八·列傳第一百三十七·胡舜陟傳》

【原文】

胡舜陟,字汝明,徽州績溪人。登大觀三年進士第,歷州縣官,為監察御史。奏:“御史以言為職,故自唐至本朝皆論時事,擊官邪,與殿中侍御史同。崇寧間,大臣欲便己,遂變祖宗成憲,南臺御史始有不言事者。多事之時,以開言路為急。乞下本臺,增入監察御史言事之文,以復祖宗之制。”以內艱去。

服闋,再為監察御史。奏:“河北金兵已遁,備禦尤不可不講。”欽宗即位,又言:“今結成邊患,幾傾社稷,自歸明官趙良嗣始,請戮之以快天下。”遂誅良嗣。又奏:“今邊境備禦之計,兵可練,粟可積,獨將為難得,請詔內外之臣,並舉文武官才堪將帥者。”又奏:“上殿班先臺後諫,祖宗法也,今臺臣在諫臣下,乞今後臺諫同日上殿,以臺諫雜壓為先後。”

遷侍御中。奏:“曏者晁說之乞皇太子講《孝經》,讀《論語》,間日讀《爾雅》而廢《孟子》。夫孔子之後深知聖人之道者,孟子而已。願詔東宮官遵舊制,先讀《論語》,次讀《孟子》。”又奏:“涪陵譙定受《易》於郭雍,究極象數,逆知人事,洞曉諸葛亮八陣法,宜厚禮招之。”

高宗即位,舜陟論宰相李綱之罪,帝不聽。言者論其嘗事偽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廬州。時淮西盜賊充斥,廬人震恐,日具舟楫為南渡計。舜陟至,修城治戰具,人心始安。

冀州雲騎卒孫琪聚兵為盜,號“一海蝦”,至廬,舜陟乘城拒守。琪邀資糧,舜陟不與,其眾請以粟遺之,舜陟曰:“吾非有所愛,顧賊心無厭,與之則示弱,彼無能為也。”乃時出兵擊其抄掠者,琪宵遁,舜陟伏兵邀擊,得其輜重而歸。

濟南僧劉文舜聚黨萬餘,保舒州投子山縱剽,舜陟遣介使招降之。時丁進、李勝合兵為盜蘄、壽間,舜陟遣文舜破之。

張遇自濠州奄至樑縣,舜陟使毀竹裡橋,伏兵河西,伺其半渡擊敗之。又請以身守江北,以護行宮。帝壯其言,擢徽猷閣待制,充淮西制置使。範瓊自壽春渡淮,貽書責贍軍錢帛,舜陟諭以逆順,瓊乃去。

自軍興後,淮西八郡,群盜攻蹂無全城,舜陟守廬二年,按堵如故,以徽猷閣待制知建康府,充沿江都制置使。逾年,改知臨安府,復為徽猷閣待制,充京畿數路宣撫使。尋罷,遷廬、壽鎮撫使,改淮西安撫使。至廬州,潰兵王全與其徒來降,舜陟散財發粟,流民漸歸。改知靜江府,詔措置市戰馬。御史中丞常同奏舜陟凶暴傾險,罷之。

後十八年,復為廣西經略。以知邕州俞儋有髒,為運副呂源所按,事連舜陟,提舉太平觀。先是,舜陟與源有隙,舜陟因討郴賊,劾源沮軍事,源以書抵秦檜,訟舜陟受金盜馬,非訕朝政。檜素惡舜陟,入其說,奏遣大理寺官袁柟、燕仰之往推劾,居兩旬,辭不服,死獄中。

舜陟有惠愛,邦人聞其死,為之哭。妻江氏訴於朝,詔通判德慶府洪元英究實。元英言:“舜陟受金盜馬,事涉曖昧,其得人心,雖古循吏無以過。”帝謂檜曰:“舜陟從官,又罪不至死,勘官不可不懲。”遂送柟、仰之吏部。

相關問題答案
若涵在古詩當中的意思?
謝罪在古漢語中的意思?
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擲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掬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矢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不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金在文言文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