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劇評怎麼寫?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話劇劇評怎麼寫

直觀感受寫個三百字。情感方面,現實意義,還有延伸的思考。

另外所知道的話劇相關知識,情節安排,語言精妙之處,還有角色塑造安排,場景佈置和劇目的節奏感。寫同類的劇目相比較,影視文學美術作品相輔助。

有能力的可以就道具燈光也進行剖析。演員的演繹的特色,還有音樂的設置。甚至是妝容都可以寫。

戲劇評論怎麼寫

從導演和編劇、表演、和戲劇上演後的反響。導演和編劇在選材方面要健康、獨特有價值、故事情節上的構思,結構、節奏、臺詞、舞臺設計、人物細節設計,多重著手。表演上可以從選擇演員方面的素質,才藝與劇情是否合理,舞臺表演應該盡善、盡美,達到應有的效果。戲劇上演後的反響也相當重要,是否有一定的社會價值,不應該只為了迎合某些觀眾的口味,注重一下社會價值相當重要。

哪裡有 夏日裡的春天 劇情分集介紹

www.5idsj.com/html/dsj/ouxiang/107.html

http://www.wanglinhouse.com/index4/fj/16-20.htm

wanglinhouse.51.net/index4/fj/1-5.htm

話劇怎樣評價

參考一下

我用半個月的基本工資看了一場一個人的話劇,不過心滿意足得幸福漫溢。因為我也是用一半的價格看完一場完整的話劇。不過這場籌劃已久的話劇最後我居然沒有成功邀約到一個夥伴。(可憐滴王同學,這盤真的要怨你自己啊)

舞臺很華麗,演員很華麗,音樂很華麗,燈光很華麗,謝幕很華麗……除了導演一切都很華麗。不過到最後我發現這個不華麗的導演也很讓人心動。

觀眾很少,劇場很安靜,連閃光燈也變得收斂(我以為,不帶相機是一個話劇觀眾的基本的欣賞道德)。也許是離舞臺很近,也許是背景在大多數時候都不留白,也許因為我正坐在黃金分割線的位子上(據說林導的戲從不在舞臺中央上演,他有一道自己的黃金分割線),反倒來,感覺好象是場小劇場話劇。

關於效果

之一:佈景

階梯和三步式梯形讓舞臺從橫到縱都有層次感,在很多場景裡對劇情配合也很貼切,100層的辦公樓微縮到舞臺上,階梯是個恰好的符號。舞臺被辦公桌椅不對稱地分割成幾個部分。我感覺一定有個角度是最能感受舞臺立體感的。不是在最前面,當然肯定也不是在樓座。我坐的位子已經很黃金了,但還不是最好。

之二:音效

也許是第一次離舞臺這麼近,所以也第一次感受到這麼華麗的音效。尤其是縈繞在幾幕劇裡淅瀝的雨聲,由近及遠,很能裹人,連人物對白似乎也變得陰潤起來。有一處轟鳴聲(也許是雷聲)我至今不知道是來自哪裡,昨天在劇場裡聽得不是很真切,倒是前天在劇場外面被狠狠震撼一下。而我確信這音效不是意外而是劇情設定的。

之三:音樂

陳建騏的配樂很獨立。單純的鋼琴伴音佔據絕大篇幅。對場景的交代很內化,短小卻不失力量,“李想之死”那短短的一分半旋律;讓人回味無窮;精緻但不失絢麗,“夢境”一幕的爵士舞步的花俏反而讓人印象深刻;趙鵬的《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很是低沉而磁性,彷彿隨雨幕一起淋漓而致。我想,因為對陳建騏音樂的認識,我要重新去看看那曾經沒看下去的《花吃了那女孩》。

之四:服飾

據說張艾嘉全場衣飾價值3000萬。從暗藍條紋制服到無袖雪紡到亮片小西裝到黑色晚禮服……沒有一套是重複的,有絢麗有冷靜又不失優雅。我尤其很是明智地帶了望遠鏡仔細觀察,那叫一個熨貼。制服、襯衣到西裝,剪裁和麵料一看就不一般,套用小綜的臺詞“華麗又不失古典,古典中略現年輕兒”,包括他身上的西裝和大衣。尤其喜歡琪琪那件淡藍色長外套。 當然,還有鞋子。蘇菲和張威的淡粉色高跟成為全場的亮點。說實話基本上只要她們一出場我大部分眼光就被她們的鞋子吸引了。

關於臺詞:

“看穿,看透,也看不見了。”

這是張威對著心事遊移的大偉說的臺詞,我記得這是出現在“最後的晚餐”一幕。劇本是張小姐的,她對臺詞的拿捏自然是隨心所欲。謝幕時林奕華說在這幕裡,才女張小姐今晚又有很多自由發揮。我想自然是在那段篇幅不小的獨白裡。舞臺劇的妙處就在於即使你看十場,也可能看到不一樣的效果。音樂、臺詞、動作都可能有不同的進處。當時就記得了這一句。盤根錯節的職場裡處處佈滿陷阱,真情假意都很難分清也不用分清。“看不見了”,也許是條安然的生存之道。

關於劇情:

“夢境”

這一幕很歌舞劇,蒙太奇的味道有些濃。在張小姐的本子裡還是能看到很多關於電影的影子。也有可能是林導的神經之筆~

“她不知道我知道她是誰”

名字很撩人,交代得卻有些潦草。大概是因為李想和淇淇的緣故。整部戲裡最薄弱的感情戲就在這裡。感覺和南京版本相比有刪剪。但整場劇下來小綜的表現不可謂不好,很難相信從說話一貫慢半拍的他嘴裡能倒出那麼流利的句子。我用望遠鏡觀察,他表演很努力,細節也很到位。只是對於......

怎樣寫劇評。關於話劇《茶館》的劇評,人物〔演技〕評論

情緒生活環境本性 個性語言喜好時代背景以上各因素間的襯托

如何評價話劇導演田沁鑫

畢業論文的研究題目,就是田沁鑫戲劇的表演研究。有幸給田導看過我的論文(鬼知道我有多緊張),田導看了說不錯,比一些學戲劇的同學寫得好。那我想,雖然我非戲劇專業,還是可以冒昧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的。不過畢竟是論文,有一股子論文腔,大家將就看。

原文很長,我做了大量理論描述的刪減。另外,我將田導的作品以《1699 桃花扇》為界分成了兩個階段,對於後期作品的分析,被我的老師質疑「批判性不夠」。寫論文時感受不深,這兩年看得多了,我也理解了老師的質疑。所以在這裡,我暫且刪掉了後半部分的分析,只保留了結論。(對我自己來說可惜的是,我在現場看的田導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後期的...希望有機會再做一次分析)

-

自 1997 年,為祭奠失去的愛情、為追回自己的熱愛而排出第一部話劇《斷腕》開始,田沁鑫已持續戲劇創作 19 年了。她有天分,年紀尚輕之時、首部作品便有不小的影響力,亦很快建立起有個人標籤的成熟風格。然畢竟年輕,也畢竟十九年已過,人事、世事俱變遷,她的作品在漸進中亦有了變化。

若說田的早期作品旨在“表現”、“訴說”她的情感、個人美學和思考,那麼她的後期作品則更傾向於“創造”、“體驗”自我以外的萬千活法和世界。體現在田沁鑫的作品中,則是從“儀式”到“鬆弛”:從封閉的戲劇世界、強烈的節奏和身體的共鳴,走向柔韌有度、開放靈活的空間表現,以及獲得消解的情緒與主題。在這個過程中,田的美學和技巧益加豐富純熟,但戲劇世界的表達仍難免經受與現實環境的衝突,在堅守本心的前提下,需要尋求與自我和外界的和解。

如果你也喜歡戲劇,可以接著往下看。我會一點一點展開講上面這個結論。

一、

在早期作品裡,田沁鑫構築了反幻覺的舞臺,卻將觀眾帶進了比幻覺與共情更深的體驗中去。

1. 狂熱的形象魅力

田沁鑫的戲劇場有一種魔力,身居其中的觀眾像是被緊緊扼住了喉嚨,時常感覺氣悶,與此同時又被一種力量充盈,感覺心臟與四肢蓬勃有力甚或顫抖。有的學者前往這些戲劇作品的語言世界中尋找激動的出處,一如他們在文學作品中所做的,從衝突中、從矛盾中找到使我們精神碰撞痛苦的因由。在田沁鑫的戲劇中,這種現象表現為韻律與身體,正是它們以自己原始的力量沖刷了戲劇場內觀眾的情感與神經。

1.1 韻律

在我們熟知的中國話劇作品裡,無論語言的風格如何變化,都不脫離它們敘事的功能,並主要表現為對話的形式。比如在經典的《茶館》中,僅劇本的對話就完成了三教九流人物性格的塑造、半個世紀人物命運跌宕的刻畫,語言力透紙背,內容發人深省。這主要是受現實主義與幻覺主義影響,尤其當話劇甫由海外舶來,被作為與以歌曲為主要手段的戲曲相對照的劇種大力提倡,凸顯的是其對話及生活化在傳播教化方面的優勢(方政, 2009)。

田沁鑫戲劇作品中的語言則繼承了中國先鋒戲劇在舞臺文學上的特點,這同時也是西方戲劇發展到20世紀時反劇本中心、反日常與邏各斯主義帶來的影響——突破戲劇語言的敘事性和邏輯性,表現為詩化與散文化。

比如《狂飆》中“鄉愁”與“一致”兩段戲中戲的間隙,壽昌感念世道、尋找光明的獨白,還有他在命運的搖擺中與維中相遇時恍惚的臺詞,都不為對話與行動而安排,只為製造吟誦的氛圍。詩化的魅力不僅來自它的含混,同時還來自詩歌的韻律天然帶來的音樂性與節奏感,這根植於語言本身的調值特性。我們在這裡關注的是語言的聲音性質(tonality),它的物質性能獨立於語言的內容被聽者感知。

壽昌:花兒,如流行過天,一燒而過,播下火種,卻無法收穫光明。

眾人:我們看到舊事物之腐敗信其必死,卻又暫受戕害,我們看到未來的光亮,卻又暫不可及。

壽昌:古神......

相關問題答案
話劇劇評怎麼寫?
電視劇梗概怎麼寫?
工作一句話自評怎麼寫?
講課簡評怎麼寫?
話字草書怎麼寫?
評價鞋子好評怎麼寫?
接電話的英文怎麼寫?
時事點評怎麼寫?
部隊個人自評怎麼寫?
老員工自評怎麼寫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