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自觀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佛學中的“不自在”“觀自在”是什麼意思?

不自在--是心被執著所困,身不由己而惱。

觀自在--是由觀察事物透徹、明瞭而安然。

十二因緣是一個滾動的車輪,由無明起動生成老、病、死、憂、悲、苦、惱大苦聚。它的【無常】是連續不斷一個接著一個,【苦】在整個輪轉之中憂、悲、惱、老、病、死、離、別沒有停息。好像被裝進袋子在輪轉沒有自主【無我】。

佛陀教導人們提高【覺性】,當眼見色的時候;覺知名-色,打破【無明】從此斬斷輪迴之鏈、、、、、。

觀想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佛學大詞典 對“觀想”解釋如下:【觀想】 略作想。即集中心念於某一對象,以對治貪慾等妄念。或為進入正觀而修之一種方便觀。坐禪三昧經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淫慾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淨,專心內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此謂修‘九想觀’能斷淫慾。又觀無量壽經謂,修‘日觀’等,能方便入極樂依正之真觀。密教於初發菩提心之行者,亦屢設種種方便之觀想,如觀想諸尊之形像、三摩耶形等,藉此觀想而去除妄念,信樂倍增,進而以有相入無相,泯除一切能所差別之見,體證萬法平等,而與本尊相應。[安像三昧儀軌經、大日經疏卷十一、卷十四、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下持誦法則品]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觀想”解釋如下:【觀想】 (術語)想浮於心也。觀無量壽經曰:‘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安像三昧儀軌經曰:‘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佛教英漢對照詞典 對“觀想”解釋如下:【觀想】Contemplation == 觀想Abstract contemplation. There are four levels through which the mind frees itself from all subjects and objective hindrances and reaches a state of absolute indifference and annihilation of thought, perception, and will. See also Meditation.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觀想”解釋如下:【觀想】 觀察想念。

在佛教中“觀想”是什麼意思?

【觀想】是對打坐修行者要求的一種方法。關就是罰,想就是用心去想,在打坐時候修行者,應該閉著眼睛去冥想,某種境界或者是佛,比如修行者想往生西方淨土,那麼修行者就冥想西方淨土的境界如何美妙。或者冥想阿彌陀佛的儀態。達到一心不亂除去貪慾妄想。早日修成正果。如果能夠做到不羨慕,不攀比,不嫉妒,知足常樂。可能就會去掉貪慾妄想。阿彌陀佛。僅供參考。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空?

諸法因緣起,緣起故無我,無我故空。空不是“無”,而是“無自性”的意思。說“色是空”,不是說“色不存在”,而是說“色無自性”。

自性的含意,其實就含在“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這三項特性中,而這三項特性,正是宗教哲學上“我”的意涵。所以,無我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是無我。以空來表示無自性,空即是無我。空的意涵,是表示緣起生出的一切法,都是非實在的、非常住的、非獨存的。

緣起性空,即有即空。諸法是當體即空的,而不是離開“有”另去別處有一個“空”!這個空是不依賴觀察者的——無論能否看見,只要是非實在的、非常住的、非獨存的,都是空的。所以“一切法空”,因為諸法因緣起,並沒有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法存在。故而,“空”也是空的。

緣起故而性空,這就是“色即是空”;性空方能緣起,這就是“空即是色”。緣起與性空不二;色與空不二。

理解這一點,再來看你舉的“桌子——能量”的例子,就會覺得你所說似是而非。竊以為要小心,莫落到了“但能空於彼而不能空於此”的“彼彼空”見解中去。

佛家的灌頂是什麼意思?意味著什麼?

把佛智和很多現世利益交付給弟子。也意味著要受三昧耶戒、密乘戒和菩薩戒。灌頂不是佛家弟子這麼簡單,一般上師會觀察弟子好幾年才會灌頂,有的甚至一生都無緣接受灌頂。

佛法的根本是什麼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語出《阿含經》。

佛學初學者需要讀什麼經典?

1. 看大乘佛經,以儘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淨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淨土宗和藏區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的。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都是修習大圓滿法的好去處。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唸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唸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唸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唸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唸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唸,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淨土宗唸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

觀自在 道法自然 佛法無邊什麼意思?

“觀自在”是佛教概念,觀自在即是觀自在本心,因為人的本性是光明清淨沒有汙染的,由於沒有外在束縛,所以又稱為“大自在”,觀自在即是尋求內心的法性本真,“空寂靈明”之心。

“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中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中最為終極的哲學概念“道”的運行是自然而然,生生不息。

佛法無邊應該最好理解,指的是佛法精深,內容廣博。

學佛學什麼 簡說 一下

斷煩惱,開智慧,出離六道輪迴。

常觀自在,能成菩薩嗎?何為自在?自己所在,那這個自己是指?

元音老人:學佛無難,但觀自在

(一)

學佛並沒有困難,因為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只是大家不識,追逐外境執取色相,忘記自己本來面目而造業受報,沉淪六道。只要我們醒悟,迴光返照,不趨外境,不著外相,回頭就是。佛性的功能,表現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看外境並不是眼睛看,現代科學家也講,單憑眼睛看不見,之所以能見,是大腦的作用。但是這還沒有說到根本,因為大腦神經只如電線電網,眼睛比如是燈泡,電網拉好、燈泡接好,電不通還是不起作用。這電是什麼呢?電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能嗅能嘗,能說能動,那都是佛性的功能。只要明白這一點,不著外相,時時迴光返照,就成功了。所以學佛並沒有什麼難處。

憨山大師說:‘修般若之所以成功迅速者,以人人本具此心光也...’一切眾生都本具此心光,不是從外追求得來的。諸佛不迷了,證到這個心光,能起神通妙用;眾生迷而不覺,就六道輪迴,顛倒受苦。假如能夠明白我們本具這個心光,迴光返照,一念薰脩,就是在一念未起前著力,念頭一起就看見它,不要跟念頭跑,用智慧光把我們八識田裡的執著種子都薰光,這樣做功夫,就不難成就。心地法門是誕生王子,將來必定能夠成佛,如果用其它什麼法,修什麼通,那只是外圍功勳位。功夫再好,神通再大,也只能俯首稱臣,不能做皇帝—成佛。所以要在心地上修,這是最根本的法。其實一切法都是多餘的,“金剛經”說:‘法如筏喻者。’臨濟祖師被黃檗祖師三打之後,他悟道了,說:‘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沒有什麼玄妙與複雜,我們大家執著玄妙反而複雜了。六祖大師說佛性本來具足一切神通妙用,就是說,人人都有神通,現在不能發現,就是我們的妄想顛倒執著作怪,蓋覆了我們的光明,我們能時時迴光返照,不著外相,把執著的烏雲驅散,那就恢復光明瞭。

“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叫我們做功夫。‘觀’是觀照,時時看著念頭的起處,不動搖;‘自’是自己。什麼是自己呢,我們大家錯認色身是自己,我這身體要享受,要吃得好、穿得好,貪得無厭,這就造業受報了。這色身不是我,這色身是我們所住的房子。裡面有個真人,這真人才是我。這真人就是現在六根門頭放光的這個東西—能見能聞的功能。我們在當下一念不生,前念已斷,後念不起,當中沒有念頭的時候,此時雖一念不起,但非木石無知,而是了了分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能見所見,能聞所聞,都不可得,能所雙亡,這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就是自己。圭峰禪師說:‘莫認色身,以空寂為體。’我們的本性像虛空一樣,虛空就是我,我就是虛空。假如我之外有一個虛空,還有一個空在,那也不是了,我們不要向外面去求取,放下就是。莫求真,但歇妄。不要求啊!你本來就是佛嘛,還求什麼佛呢?歇下妄心就是菩提。菩提者,就是正覺,就是覺悟,我們觀這個自己,在剛開始只是明白了道理,心還捉不住,要跟境界跑,需要做功夫看住它,觀照這本性在不在本位上。功夫做熟了,進一步就觀也不要了。觀是有功之用,再要進到無功之用。無為法,一切不可得,觀也不要了,但是要注意:功夫到這一步,才能不要觀;功夫沒有到,你把觀放掉,便流浪了。有人說一切時做功夫是住著,開始時需要住著,你不住著功夫上,你就跟境跑了。心中心法也是這個道理,一上來叫你觀住不動,沒有定力做不到,所以給你住著個法,把別的東西就丟掉了,這是轉換法門,就像唸佛一樣,也是轉換法門。我們唸佛時,心念佛,佛就是心。唸佛、法、僧,就不念貪、嗔、痴。但是一上來不念做不到,因為多生歷劫,習氣深重,還是要有個法來修。密宗的起用法門很多,很多人修行為了得神通、求發財,不知道修心中心法是叫你修大道成大器。現在用什麼法得到點小神通,非但沒有用,還要闖禍,因......

相關問題答案
佛學自觀是什麼意思?
佛學看破是什麼意思?
大學自考是什麼意思?
小學自薦是什麼意思?
精神學自我是什麼意思?
返觀自心是什麼意思?
自學直考是什麼意思?
佛家觀是什麼意思?
觀照自己是什麼意思?
自考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