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和冬至吃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表示冬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此時天氣開始由涼轉冷。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時天氣變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曆的12月22日前後。

冬至和立冬有什麼不同?

從二十四節氣的字面含義來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釘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是什麼

一、時間不同含義不同

立冬是一年中冬季的開始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冬至是北半球白晝的減少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二、氣候特點不同

立冬氣溫下降快冷空氣臨來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後南北溫差更加拉大。11月,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乾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冬至南方溫度只有6℃至8℃左右,開始“數九”的第一天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三、民間習俗不同

立冬補冬:餃子、雞鴨魚肉、羊肉爐、薑母鴨

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而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進補:餃子、赤豆糯米飯、九層糕、冬節圓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在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而廣東潮汕的則有吃冬節圓的習俗。

就廣東人來說,冬至這一天,會全家團聚吃團圓飯,不但做些大魚大肉的葷菜,還煮些素菜,湊夠九碟菜餚,有時還加上生果、燒酒和點心等,用來祭拜祖先。

冬至習俗吃什麼 5種傳統食物“補冬”

1、冬至吃什麼:赤豆粥

粥為我國傳統飲食方法之一,我國民間素有冬至吃赤豆粥、臘月初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五吃“八寶粥”的習俗。在天寒地凍的嚴冬,一碗暖徹全身的熱粥,既可祛寒,又給營養,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入藥食物,還有療疾之效,可謂好處多多。

老話講“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意思是說,冬至這一天,如果一家人團聚著吃赤小豆煮的粥,能夠避免這一年的瘟疫。通常來說,大米與赤小豆煮粥的比例為3:1。

取赤豆100克,粳米300克,加紅糖少許以水同煮制粥。赤豆被李時珍稱為“心之谷”,此粥具有清心養神、健脾益胃、利水消腫、減肥美容功效,適用於心煩不安、脾虛水腫、下肢溼氣、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身體肥胖、產後乳汁不足等症。

2、冬至吃什麼: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各大超市商場等餃子賣的都很“俏”。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為什麼冬至這天要吃餃子呢。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現在市場上各種速凍餃子應有盡有,但少了自己動手包餃子帶來的氛圍。建議和家人一起動手包餃子,安全營養。許多人調餃子餡時,覺得只放肉香味不夠,還要加好多油。口味要講究,健康也要注意,所以應該點到為止。

很多人習慣包餃子時多放肥肉,認為吃著香,但肥肉中的飽和脂肪含量往往較高,對健康不利。並且按照膳食酸鹼平衡的原則,“酸性”的肉類,應當與“鹼性”的蔬菜原料相平衡,所以最好一份肉類搭配兩份蔬菜。提高蔬菜用量,才能降低飽和脂肪和熱量的攝入,達到真正的營養平衡,建議大家在餡料中少用肥肉,以瘦肉為主,最好不要再添加動物油和植物油。

3、冬至吃什麼:羊肉

冬天有兩次吃羊肉的大日子,一為立冬,一為冬至。羊肉中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鈣、鐵、磷等營養成分,有著益腎養肝、禦寒祛溼的功效。因而蘇州人堅信,一碗羊湯帶來的溫暖,足以抵擋一冬的嚴寒。

羊肉經過燉制以後,更加熟爛、鮮嫩,易於消化。煮過肉的湯是滋補身體的佳品。如果在燉的時候再加上合適的中藥或營養上能起到互補作用的食品,滋補作用會更大。

不過羊肉雖好,但也不能吃太多。吃羊肉時,最好同時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如白菜、土豆等,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對於熱性體質的人來說,羊肉不宜食用。

4、冬至吃什麼:餛飩

冬至吃餛飩,夏至吃麵條,這是民間根據時令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相傳,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紀念大美女西施。還有一說,漢朝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且不管傳說不管真假,餛飩的營養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呢,它最大的優點就是蛋白質種類齊全,有餡有皮,能起到蛋白質的互補作用,提高了單一食物的營養價值。

餛飩的餡料一般以蝦仁、豬肉、蔬菜、姜等構成。蔬菜種類可以是香菇、白菜、芹菜等,不妨能按照自己的口味隨意進行選擇。餛飩的湯料不妨能加雞湯、紫菜湯也可以,也能是西紅柿湯。早餐吃餛飩營養豐富,而且開胃。假如感覺只吃餛飩太單調,不妨按照自己的口味搭配一點小菜,營養均衡、能量充足。

5、冬至吃什麼: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湯圓的皮就是糯米粉製成,糯米粉白色,可養肺,適合“白色養肺”的五色進補。

最好採用熱水煮來吃,亦可使用花茶來煮......

2016什麼時候立冬 立冬和冬至有什麼區別

2016年立冬時間

2016年11月7日 農曆 十月初八 星期一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

立冬——表示冬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此時天氣開始由涼轉冷。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時天氣變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曆的12月22日前後。

立冬是不是冬至?立冬和冬至的區別是什麼?

立冬不是冬至,它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兩個不同節氣。

一、時間不同含義不同

立冬是一年中冬季的開始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由於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冬至是北半球白晝的減少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二、氣候特點不同

立冬氣溫下降快冷空氣臨來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後南北溫差更加拉大。11月,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乾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冬至南方溫度只有6℃至8℃左右,開始“數九”的第一天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三、民間習俗不同

立冬補冬:餃子、雞鴨魚肉、羊肉爐、薑母鴨

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而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進補:餃子、赤豆糯米飯、九層糕、冬節圓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在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在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而廣東潮汕的則有吃冬節圓的習俗。

就廣東人來說,冬至這一天,會全家團聚吃團圓飯,不但做些大魚大肉的葷菜,還煮些素菜,湊夠九碟菜餚,有時還加上生果、燒酒和點心等,用來祭拜祖先。...

到底是冬至該吃餃子還是立冬該吃餃子呀?

1、冬至吃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初一要吃餃子 餃子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食,我們經常吃餃子,特別是大年初一要吃餃子可是你知道餃子怎麼來的嗎?, 餃子古代叫“嬌耳”,民間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東漢末年,災害嚴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爛耳朵病。名醫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看見瘟疫流行,於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塊空地,搭起醫棚,架起大鍋,給人們舍藥治病,救活了很多窮人。 張仲景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燉,燉好後,把它們撈起來,剁碎,再用麵皮作成耳朵一樣的東西,下鍋煮好後,分給病人吃。人們叫這種東西為“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再喝下一碗湯,便兩耳發熱熱血沸騰,不久爛耳朵病就好了。 張仲景施藥從冬至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為了慶祝爛耳康復,仿照嬌耳的樣子作成一種食品,大家叫它“餃耳”,後來叫餃子。 3、入伏吃餃子 漢代東方朔在給《郊祀記》註釋時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開,故為臧伏,因名伏日也。”就是說過了夏至,天氣一天比一天短,陰氣放射,因為太陽餘威還沒有過去,壓制著陰氣,所以天氣還炎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進入伏天,是頭伏第一天,庚屬金,庚日避伏,餃子是元寶,是金,金寶長伏,頭伏吃餃子諧音諧意就是“元寶藏福”,以前頭伏都要到郊區祭祀,祭品就是餃子,頭伏吃餃子,既是民俗,又是應時應景的傳統食趣。 抄的

求採納

立冬與冬至有什麼不同

立冬:冬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冬至:日影最長,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並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佈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鬥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江西人冬至吃什麼?

狗肉,羊肉

老人常說的大冬,到底是冬至還是立冬呢

是冬至現在好多地方有冬至節放假一天

相關問題答案
立夏和夏至有什麼區別?
立冬和冬至吃什麼?
廣州過冬至吃什麼?
蘇州冬至吃什麼?
冬天怕冷吃什麼好?
冬天適合吃什麼燉菜?
冬天的羊吃什麼食物?
冬季養胃吃什麼?
冬天進補吃什麼好?
冬季應該吃什麼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