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同慶是什麼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什麼日子,是普天同慶,

中秋佳節——全球華人共同的節日

(2007-09-24 14:16:39)

轉載▼

標籤:

人文/歷史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以前,江蘇地區的中秋夜,婦女們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訪,或結伴去佛寺尼庵,或舉行盛大的文藝活動。甚至玩到四更雞鳴。這一風俗當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習俗與江蘇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婦女外出遊玩必須要走過至少三座橋,因而叫做“走三橋”。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如果家裡有孕婦,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時的拜月。這種風俗源於北宋京師。當夜,滿城人家,不論窮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許多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如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國的七大傳統節日是什麼?

傳統的節日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華之一,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自然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響力。這裡,我們著重介紹七個傳統民間節日。

普天同慶新春至——春節

總括:中華民族第一大節,農曆正月初一。源流:春節為寒冬將至,春陽萌動之時,其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年終祭祀習俗,感謝百神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年習俗萌芽於先秦,定型於漢,在唐代以後漸從祭神轉向娛人,明清時期開始轉型,禮儀性、應酬性加強。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習俗:全家大團圓,除夕守歲,通宵不眠,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屋裡屋外貼門神、對聯、年畫、福字;初一早上出門,相互拜謁,饋贈禮品;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多食元宵與年糕。

火樹銀花不夜天——元宵

總括:農曆正月十五。源流: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與宗教文化多有關聯。習俗: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此外,元宵節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吃元宵。

寒食東風御楊柳——清明

總括:陽曆4月5日。源流:清明是唯一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主要指自然節氣,後來成了祭祖先的重要節日。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習俗: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俗的重點。後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打鞦韆、放風箏也成為遊藝性節目。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有吃寒食的風俗。

艾符浦酒話昇平——端午

總括:農曆五月初五。源流:作為農曆五月初五的節名,始於魏晉時期。其起源說法頗多,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屈原。習俗: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掛艾葉菖蒲,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年年乞與人間巧——七夕

總括: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源流: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習俗: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總括:農曆八月十五,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源流:我國的中秋節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礎上發展變化,最後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習俗: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共話豐收,人月雙圓,故又叫“團圓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中秋節的傳說以嫦娥奔月最為著名。

把酒賞菊倍思親——......

什麼的節日填空

普天同慶的節日

喜氣洋洋的節日

望採納--

上午十點傳統節、普天同慶,打一字,是什麼字?

普天同慶,就是個節字吧,普天同慶的日子肯定是節日嘛,嘿嘿。

什麼的節日填空四個字的詞

普天同慶 載歌載舞 歡聲笑語 人山人海 人聲鼎沸 鑼鼓喧天 金鼓齊鳴 日祭祖墓 節哀順便 寒食往事

什麼的節日填空詞語

自己的節日

盛大的節日

普天同慶的節日

歡樂祥和的節日

中國七大傳統節日分別是

傳統的節目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華之一,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自然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響力。在這裡,我們中華民族有重要的七個傳統節日:

(一)普天同慶新春至——春節

中華民族第一大節,農曆正月初一。春節為寒冬將盡,春陽萌動之時,其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年終祭祀習俗,感謝百神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年習俗萌芽於先秦,定型於漢,在唐代以後逐漸從祭神轉向娛人,明清時期開始轉型,禮儀性、應酬性加強。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春節時,全家大團圓,除夕守歲,通宵不眠,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屋裡屋外貼門神、對聯、年畫、福字;初一早上出門,相互拜謁,饋贈禮品;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多食元宵與年糕。

(二)火樹銀花不夜天——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與宗教文化多有關聯。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宮,天公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猜燈謎” 又叫“大燈謎”,最早出現在宋朝。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此外,元宵節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吃元宵。

(三)艾符蒲酒話昇平——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作為農曆五月初五的節名,始於魏晉時期,其起源說法頗多,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是端午節的習俗。但是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鬃葉包米代替竹筒。掛艾葉菖蒲,插於門楣,有驅魔除鬼之神效。

(四)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我國的中秋節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礎上發展變化,最後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共話豐收,人月雙圓,故又叫“團圓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中秋節的傳說以嫦娥奔月最為著名。

(五)把酒賞菊倍思親——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之意願於《易經》。古代民間在該日又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確立。重陽節的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現在我國又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六)寒食東風御楊柳——清明

陽曆4月5日。清明節是唯一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主要指自然節氣,後來成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重點,後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打鞦韆、放風箏也成為遊藝性節目。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有吃寒食的風俗。

(七)年年乞於人間巧——七夕

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七夕坐看牛郎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

什麼的節日填空詞語

普天同慶 載歌載舞 歡聲笑語 人山人海 人聲鼎沸 鑼鼓喧天 金鼓齊鳴 日祭祖墓 節哀順便 寒食往事 盛大 冷清 溫暖 圓滿 熱鬧 安靜 吵鬧 喧鬧 鬧騰 亂哄哄

自己的節日 盛大的節日 普天同慶的節日 歡樂祥和的節日

全世界有什麼節日?這些節日的習俗是什麼?

世界主要節日、紀念日、活動日

元旦(1月1日)-----NEW YEAR’S DAY

成人節(日本,1月15日)-----ADULTS DAY

情人節(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VALENTINE’S DAY)

元宵節(陰曆1月15日)-----LANTERN FESTIVAL

狂歡節(巴西,二月中、下旬)-----CARNIVAL

桃花節(日本女孩節,3月3日)-----PEACH FLOWER FESTIVAL (DOLL’S FESTIVAL)

國際婦女節(3月8日)-----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聖帕特里克節(愛爾蘭,3月17日)-----ST. PATRICK’S DAY

楓糖節(加拿大,3-4月)-----MAPLE SUGAR FESTIVAL

愚人節(4月1日)-----FOOL\\\'S DAY

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EASTER

宋幹節(泰國新年4月13日)-----SONGKRAN FESTIVAL DAY

食品節(新加坡,4月17日)-----FOOD FESTIVAL

國際勞動節(5月1日)-----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男孩節(日本,5月5日)-----BOY’S DAY

母親節(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MOTHER’S DAY

把齋節-----BAMADAN

開齋節(4月或5月,回曆十月一日)-----LESSER BAIRAM

銀行休假日(英國, 5月31日)-----BANK HOLIDAY

國際兒童節(6月1日)-----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父親節(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FATHER’S DAY

端午節(陰曆5月5日)-----DRAGON BOAT FESTIVAL

仲夏節(北歐6月)-----MID-SUMMER DAY

古爾邦節(伊斯蘭節,7月下旬)-----CORBAN

筷子節(日本,8月4日)-----CHOPSTICS DAY

中秋節(陰曆8月15日)-----MOON FESTIVAL

教師節(中國,9月10日)-----TEACHER’S DAY

敬老節(日本,9月15日)-----OLD PEOPLE’S DAY

啤酒節(德國十月節,10月10日)-----OKTOBERFEST

南瓜節(北美10月31日)-----PUMPKIN DAY

鬼節(萬聖節除夕,10月31日夜)-----HALLOWEEN

萬聖節(11月1日)-----HALLOWMAS

感恩節(美國,11月最後一個星期4)-----THANKSGIVING

護士節(12月12日)-----NRUSE DAY

聖誕除夕(12月24日)-----CHRISTMAS EVE

聖誕節(12月25日)-----CHRISTMAS DAD

節禮日(12月26日)-----BOXING DAY

新年除夕(12月31日)-----NEW YEAR’S EVE(a bank holiday in many countries)

春節(陰曆一月一日)-----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

其它活動節日

世界消費者權益日(3月15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世界水日(3月22日)-----WORLD WATER DAY

世界衛生日(4月7日)-----WORLD HEALTH......

中國有哪幾個是四大節日

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

相關問題答案
普天同慶是什麼節日?
九天同慶是什麼意思?
明天德國是什麼節日?
神州同慶是什麼意思?
建黨節是什麼節日?
教師節是什麼節日?
八月二十四是什麼節日?
一月二十三是什麼節日?
元夜是什麼節日?
五月十九日是什麼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