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歡解釋和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什麼意思?謝謝大家。

其實很簡單,就是說一個人滿腹的愁緒,不知道怎麼排解,只能以酒取樂,迷失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暫時麻痺一下自己在夢裡的孤獨。如果只是解釋字面上的意思,那就是我用一杯杯混酒消逝掉我餘下的歡樂,這樣的話,到了今天晚上,我就可以暫時告別夢裡給我帶來的寒冷與孤獨了。

送別的含義是什麼

歌曲 《送別》

李叔同版介紹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複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這首廣為傳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範圍內廣為傳播。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豐子愷版

李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送別》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者填詞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有人說此書在1921年出版,是錯誤的。此書的歌詞字體不是標準印刷體,而是手寫體。書寫之人可能是編者。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豐子愷(1898~1975)是李叔同的高足,與李叔同關係深厚。在1918年李叔同出家後,二人來往也十分密切。根據豐子愷年譜,19......

XP會不會比98更加充分的發揮硬件的性能,從而使遊戲運行更順暢?

作為服役十餘年的系統,它已經迎來了自己的歸宿。現在,全世界的網友不禁為這一頑強存在於microsoft十餘載的系統肅然起敬。只有不斷地探索、嘗試、創新,才能使系統運行更人性化。這一點,是XP無法與7和8.1相媲美的。

送別 李叔同每一句話的意思,全詩內容概括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

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

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

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徵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

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相關問題答案
餘歡解釋和意思?
嬌慣解釋和意思?
津液解釋和意思?
修煉解釋和意思?
天方夜譚的解釋和意思?
憐惜解釋和意思?
攜手解釋和意思?
遊目騁懷解釋和意思?
其次解釋和意思?
哀痛的正確解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