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張的有哪些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姓張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1張 飛:三國時蜀漢大將,河北涿縣人。曾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為後世留下一 段佳話。 2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與蕭 何、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 3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 往來。 4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南召縣人。他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 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5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 傷寒雜病論》,造 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6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 勢奇絕,連綿迴繞,人稱"草聖"。 還有張作霖, 7張道陵:(公元34~156年),張天師,字輔漢,又名張陵,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東漢建武十年農曆1月15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籍又稱其名為張陵。 張道陵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 8張 讓:(公元?~189年),潁川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漢宦官。 張讓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列侯等職。其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漢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不幸事情洩露,他和宦官趙忠等一起殺害何進。不久,在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9張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肅酒泉)。著名東漢書法家。 張芝善作草書,臨池書寫,池水為之變黑。張芝所作草書,上下牽連,氣勢連貫,一筆呵成,開後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聖”。 10張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陽泉村人(今山西陽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學者。 張穆雖然只活了四十四歲,但他的著作疊起來足有三尺來厚。他出身在書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時,勤奮好學,才華橫諡。 11張 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著名唐朝文學家。 12張 載:(生卒年待考),字孟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載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明朝人張溥把張載和張協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3張 華:(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的後裔。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14張 協:(公元?~307年),字景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協曾任公府掾、祕書郎、華陽令等職。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為徵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晉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晉永嘉初,復徵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鍾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岳、左思等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志》錄張協有集四卷,已......

姓張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大全

姓張歷史名人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張 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麼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阪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曆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持“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算法,他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迴繞,人稱“草聖”。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徵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創造了“凹凸法”的繪......

姓張的名人有那些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六十三宰相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洩露......

歷史上的張姓名人

國曆史上的張姓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

姓張的現代名人

張朝陽、張海迪、張藝謀、張學友、張國立、張震、張萬年、張娜拉、張柏芝、張宇、張庭、張曼玉、張韶涵、張含韻 、張靜初、張靚穎、張國榮、張衛建、張春橋、張豐毅、張信哲、張大千 、張學良、張作霖

姓張的歷史名人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六十三宰相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

姓張的名人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六十三宰相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

相關問題答案
姓張的有哪些名人?
姓陽的有哪些名人?
姓莫的有哪些名人?
姓王的有哪些名人?
姓劉的有哪些名人?
姓陳的有哪些名人?
姓胡的有哪些名人?
宋姓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複姓有哪些名人?
有哪些名人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