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尚書是幾品官?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御史侍郎尚書哪個官職大分別幾品

戶部、刑部等六部的一把手都是尚書,簡稱六部尚書,六部在尚書下面才是侍郎,協助尚書的,也要例行朝會的。

侍郎:國家副部長

尚書:國家部長

御史:相當於中央地方上的“紀委”

太守:大多時候太守直接向中央負責,比今天的省長勢力小一點,市長勢力大一點

軍機大臣:相當於中央委員,國務委員什麼的。具體的現在可沒有這個職務。古代這個官職權力很大,皇帝之下就是他們了,有首席軍機大臣稱謂,地位在尚書之上 "尚書"的官銜是從一品

"侍郎"的官銜是正二品 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l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秦朝文武官職,品級 5分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祕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於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2)太僕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僕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併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尉寺:掌門衛屯兵,北齊改為衛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未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後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穀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編輯本段]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製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9)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 (10)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 一般只設一個丞相,俗稱大丞相,,......

周水康相當於古代幾品官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負責監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沿置,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秩中二千石 。職務類似後來的尚書令,此為漢初之情況。通常謂御史職掌監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綏和元年(前8),仿古制設三公,改大夫為大司空。東漢又改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臺。“侍御史之率”的名義改屬中丞。晉以後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復置,專掌監察執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為臺長。明洪武中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廢。

你聽說過西南交通大學嗎,這個學校好嗎?

我就在成都讀書,西交還不錯啦,主要是看你讀什麼專業,他們學校的土木專業特別好。

明朝正德和嘉靖年間的黃門侍郎是幾品官(不是太監的官)

明朝沒有黃門侍郎這個官職。

黃門侍郎,又稱黃門郎,秦代初置,即給事於宮門之內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傳達詔令,漢代以降沿用此官職。

秦漢時,宮門多油漆成黃色,故稱黃門。東漢始設為專官,或稱之給事黃門侍郎。《後漢書·百官志三》:“黃門侍郎,六百石。本注曰:無員。掌侍從左右,給事中,關通中外。及諸王朝見於殿上,引王就座。”《後漢書·獻帝紀》:“初令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員各六人。”

隋唐時,黃門侍郎隸屬門下省,成為門下省的副官,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稱門下侍郎。宋神宗時,元豐改制,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宋徽宗時,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靖康間復改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門下侍郎金元時廢除。

秦朝沒出現錄尚書事與出現後在中央官制上有什麼重大變化

秦朝中央官制主要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此外還九卿。

領尚書事”。漢昭帝初立,大將軍霍光柄政,與金日磾、上官桀共領尚書事,是為此官之始。東漢永平十八年(75),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趙熹、太尉牟融並錄尚書事,用“錄”代“領”始此。錄為總領之意

感覺總體差別不太,

古代的御史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外交部副處級應該是什麼官位?

相當於現在的中紀委,從上到下分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監察御史等級別,又分中央、地方兩個系統,負責彈劾、調查等工作,比如最低的監察御史就可以彈劾總理級別的高官,但是負責調查的就只有御史大夫一級了。早期是皇帝的私人機構,後來大概在南北朝時期納入朝官系統。

秦朝之前,記錄尚書用的文字是隸書嗎

不是,隸書到漢代(大概)才出現,在秦朝之前,記錄尚書用的文字是戰國時期各國各自的文字,這些文字稱為大篆。

古代御使相當於現代什麼官職

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紀檢部門的部長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負責監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西漢沿置,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秩中二千石 。職務類似後來的尚書令,此為漢初之情況。通常謂御史職掌監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綏和元年(前8),仿古制設三公,改大夫為大司空。東漢又改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臺。“侍御史之率”的名義改屬中丞。晉以後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復置,專掌監察執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為臺長。明洪武中改御史臺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廢。

古代“一品”、“二品”.......這些分別代表什麼職位?

清朝官職表一覽

文官

正一品

太師 太傅 太保 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書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總督 侍郎 內務府總管

從二品

內閣學士 翰林院掌管學士 巡撫 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順天府尹 奉天府尹 按察使 外務部左右丞

從三品

光祿寺卿 太僕寺卿 鹽運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鴻臚寺卿 順天府丞 奉天府丞 道員 外務部左右參議

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 翰林院侍講學士 內閣侍讀學士 國子監祭酒 都轉運運鹽使司同知 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參議 光祿寺少卿 六科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郎中 順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 欽天監監正 太醫院院使 同知 直隸州知州

從五品

翰林院侍讀 翰林院侍講 司經局洗馬 鴻臚寺少卿 監察御史 員外郎 知州 運鹽司運副 鹽課司提舉

正六品

內閣侍讀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國子監司業 部院主事 宗人府主事 寺衙門主事 起居注主事 都察院都事 都察院經歷 大理寺左右丞 欽天監左右監副 太醫院院判 京府通判 京縣知縣 兵馬司指揮 欽天監春夏秋冬中五官正 太常寺丞 神樂署署正 府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贊善 翰林院修撰 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互官正 欽天監秋冬官正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運鹽司運判 直隸州州同 州同 僧錄司左右闡教 道錄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 通政使司知事 通政使司經歷 大理寺左右評事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滿洲讀祝官 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 京縣縣丞 兵馬司副指揮 知縣 太常寺典簿 按察司經歷 皇史宬尉 太僕寺滿主簿 部院寺內務府司庫 京府儒學滿漢教授京府儒學訓導 外府教授 七品筆帖式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 鑾儀衛經歷 中書科掌印中書 內閣中書 辦事中書 詹事府主簿 光祿寺典簿 京府經歷 欽天監官五官靈臺郎 祠祭署奉祀 布政司都事 運鹽司經歷 直隸州州判 州判 國子監博士 國子監助教 唐古忒學助教 古忒學中書

正八品

國子監學正 國子監學錄 欽天監主簿 太醫院御醫 五經博士 八品筆帖式 四氏學學錄 太常寺協律郎 布政司司庫大使 運鹽使庫大使 道庫大使 按察司知事 外府經歷 外縣縣丞 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 州學正 縣教諭 僧錄司左右講經 道錄司左右至靈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 國子監典簿 鴻臚寺主簿 欽天監五官司挈壺正 太醫院吏目 祠祭署祀丞 神樂署署正 布政司照磨 運鹽司知事 府州縣訓導 僧錄司左右覺義 道錄司左右至義

正九品

欽天監五官監侯 欽天監五官司書 太常寺贊禮郎 九品筆帖式 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 縣主簿 和聲署奉鑾

從九品

翰林院待詔 工部製造庫司匠 國子監典籍 欽天監博士 鴻臚寺鳴贊 鴻臚寺序班 會同館序班 刑部司獄 府照磨 通判照磨 欽天監漏刻博士 太醫院吏目 太常寺司樂 宣課司大使 州吏目 道庫使 府稅課司大使 按察使司獄 府司獄 同知司獄 巡檢布政司倉大使 府庫大使 同知倉大使 土司副巡檢 都綱 都紀 正科 正術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禮部鑄印局大使 縣典史 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關大使 府檢校 長官司吏目 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 同知庫大使 州庫大使 稅課司分司大使 州稅課使大使 縣稅課使大使 驛丞 河泊所所管各閘閘官 道倉大使州倉大使 典科 訓科 典術 訓術 副都綱 僧正 僧會 副都紀 道正 道會

武官

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 一二三等子 太尉

......

相關問題答案
秦代尚書是幾品官?
唐代尚書是幾品?
晉吏部尚書是幾品官?
清朝的尚書是幾品官?
唐朝六部尚書是幾品?
清朝禮部尚書是幾品?
六部尚書是幾品?
古代通判是幾品官?
古代總督是幾品官?
宋代禮部侍郎是幾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