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是如何形成?

General 更新 2024-05-17

長江三峽是怎麼形成的

並不臨江。如欲遊覽,須從飛鳳峰附近的青石溪溯流而上,登岸,才可領略三案的雄姿。因此陸游在「三峽歌」說:「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唐代詩人讚美巫山十二峰的詩句,有「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煙」;「巫山案十二,合沓隱昭同」。巫峽區內有不少古址,遊人容易見到的,是集仙峰下的孔明碑。此峰形似群仙相聚,上分兩叉,很像剪刀插天,故又名剪刀峰。峰下有一長方形白色巖壁,上刻「重崖疊嶂巫峽」六個大字,相傳為諸葛亮所書。此外還有一些題刻,飽受風雨侵蝕,字跡模糊。

瞿塘峽

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瞿塘峽兩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門戶,名夔門,也稱瞿塘峽關,山岩上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左邊的名赤甲山,相傳古代巴國的赤甲將軍曾在此屯營,又因尖尖的山嘴活像一個大蟠桃,故有桃子山卜山桃山兩個別名。右邊的名白鹽山,不管天氣如何,總是迂出一層層或明或暗的銀輝。江水劈此一門,浩蕩東瀉,唐代詩人杜甫寫下「歡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名句。這裡山高峽窄,仰視碧空,雲天一線。白居易在「夜上瞿塘」一詩中贊詠,「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足五十公尺,波濤洶湧,奔騰呼嘯,令人驚心動魄。

三峽的形成,是強烈的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海陸變遷及江河發育的結果。在二億年前的三疊紀,中國的地形與今天相反,東部高,西部低。今天長江流域的西部,是古地中海。今三峽一帶即當時的海濱。在三疊紀末的造山運動中,這裡海岸的地殼上升,古地中海大規模地向西後退,現今著名的黃陵背斜也初具規模地露出於海平面上。在它的西部和東部,分別出現了東西古長江的雛形。

在大約七千萬年前的又一次造山運動中,四川盆地和三峽地區隆起,三峽地區的厚層岩石被擠壓成彎彎曲曲的褶皺和斷層。今天三峽地區的七曜、巫山、黃陵就是在這次造山運動中形成的三段山地背斜。這三個背斜隆起以後,其東西兩個坡面上發育的河流,各自形成相反的流向。到三四千萬年前的喜瑪拉雅造山運動時,長江流域的地面普遍間歇上升,於是出現了西高東低的地形。直到現在,三峽地區的地殼仍在緩慢上升。在三峽背斜隆起以後,其兩側的河流,即西部的古長江和東部的古長江,就在河流的下切作用和溯源侵蝕中相互靠近。由於此時中國已形成西高東低的地勢,所以東坡的河流比西坡陡,其溯源侵蝕能力也比西坡強。經過千萬年的切割,三峽地區的三個背斜終於被切穿,於是東西兩條古長江貫通一氣,形成了今天的長江。

三峽形成之後,江水對河床和兩岸的切割侵蝕作用更加強烈,使河床不斷加深。這一發展,現在仍在繼續中。

參考資料:travel.sohu.com/20050910/n240368403.shtml

長江三峽是怎麼形成的

長江三峽的形成

三峽的形成,是強烈的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海陸變遷及江河發育的結果。在二億年前的三疊紀,中國的地形與今天相反,東部高,西部低。今天長江流域的西部,是古地中海。今三峽一帶即當時的海濱。在三疊紀末的造山運動中,這裡海岸的地殼上升,古地中海大規模地向西後退,現今著名的黃陵背斜也初具規模地露出於海平面上。在它的西部和東部,分別出現了東西古長江的雛形。

在大約七千萬年前的又一次造山運動中,四川盆地和三峽地區隆起,三峽地區的厚層岩石被擠壓成彎彎曲曲的褶皺和斷層。今天三峽地區的七曜、巫山、黃陵就是在這次造山運動中形成的三段山地背斜。這三個背斜隆起以後,其東西兩個坡面上發育的河流,各自形成相反的流向。到三四千萬年前的喜瑪拉雅造山運動時,長江流域的地面普遍間歇上升,於是出現了西高東低的地形。直到現在,三峽地區的地殼仍在緩慢上升。在三峽背斜隆起以後,其兩側的河流,即西部的古長江和東部的古長江,就在河流的下切作用和溯源侵蝕中相互靠近。由於此時中國已形成西高東低的地勢,所以東坡的河流比西坡陡,其溯源侵蝕能力也比西坡強。經過千萬年的切割,三峽地區的三個背斜終於被切穿,於是東西兩條古長江貫通一氣,形成了今天的長江。

三峽形成之後,江水對河床和兩岸的切割侵蝕作用更加強烈,使河床不斷加深。這一發展,現在仍在繼續中。

長江三峽是世界最大的峽谷之一,以壯麗河山的天然勝景聞名中外。它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204公里,兩岸懸崖絕壁,江中灘峽相間,水流湍急,山高峰秀、壁陡峽窄、水曲迴環的峽谷風光,‘山塞疑無路,灣間別有天’的感覺真好,唐代大詩人李白經過這裡留下了優美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長江三峽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主要是D褶皺彎曲,B流水侵蝕也有關

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發現,長江三峽的形成是在數億年的歲月中,經過了多次強烈的造山運動所引起的海陸變遷和江河發育的共同作用下而產生的結果。

在威力無比的造山運動中,川東鄂西一帶原來沉積在海洋底部厚層的岩石被擠壓得彎彎曲曲,在地質學上稱這"褶皺"。其中向上凸起的部分叫"背斜",而向下凹陷的部分叫"向斜"。三峽地區的七曜、巫山和黃陵三段山地背斜,就是在距今七千萬年前的燕山運動中形成的。

在威力無比的造山運動中,川東鄂西一帶原來沉積在海洋底部厚層的岩石被擠壓得彎彎曲曲,在地質學上稱這"褶皺"。其中向上凸起的部分叫"背斜",而向下凹陷的部分叫"向斜"。三峽地區的七曜、巫山和黃陵三段山地背斜,就是在距今七千萬年前的燕山運動中形成的。

這一時期,四川湖南的古金沙江,古雅礱江,古嘉陵江等水進入四川湖盆,使其水位擡高溢出,沿巫山背斜的低注部分,經秭歸盆地,切穿黃陵背斜軸部東流。由於河水長年累月的流淌沖刷和侵蝕,河床不斷下切。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山脈也在擡升,當江水下切的速度超過了地殼上升的速度,在流水和構造的雙重作用下,堅硬的岩層地區形成了峽谷,而在比較疏鬆的岩層地區則形成了寬谷。

三峽一經形成,那放蕩不羈的江水,便日夜長年累月地衝刷著河床和河谷的兩岸,切割地表,使河床不斷加深,河谷逐漸擴大,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地貌,造就出三峽沿岸一些造型奇特的礁石。

參考資料:www.dt85.com/detail-5844.html

三峽大壩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三峽工程分三期進行施工,這是因為三峽工程必須分三期進行施工導流的緣故。施工導流是水利工程施工特有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水利工程是在河流上施工,這就需要先進行“截流”,讓河水避開河道中的施工場地,從另外的通道流向下游。

三峽工程三鬥坪壩址處有一中堡島,將長江分為大江和後河,大江寬900米,後河寬約300米,為河床分期導流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條件。根據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批准的“明渠通航、三期導流”的施工方案,1993年-1997年為準備工程和一期工程階段。

準備工程的主要任務有:壩區(包括對外交通和砂石料場)徵地與移民,場地平整,場內外交通工程(包括西陵長江大橋和壩區碼頭工程等),供電、供水、排水、供風、通訊、倉儲等系統,房屋建築,砂石料、混凝土、製冷系統,綜合加工企業等。

一期工程的主要任務有:填築一期土石圍堰,將中堡島及右岸後河圍護起來,形成一期基坑,將水抽乾,開挖至新鮮花崗岩石,修建混凝土導流通航明渠,長江水流和過往船舶仍從大江主河道通行。導流通航明渠和左岸臨時船閘竣工後,拆除一期土石圍堰,進行三峽工程的第一次截流――大江截流。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的勝利實現,標誌著一期工程的完成和二期工程的開始。

1998年-2003年為二期工程階段,主要任務有:在一個枯水期內完成二期上、下游土石圍堰的填築,將圍堰圍護的大江基坑內的水抽乾,開挖至新鮮岩石後,澆築混凝土重力壩的洩洪、左岸電廠、垂直升船機、左岸非溢流壩等壩段,澆築水電站廠房、安裝首批水輪發電機,同時修建左岸永久船閘。長江水流從導流明渠通過,過往船舶從導流明渠或臨時船閘中航行。2002年11月6日進行了三峽工程的第二次截流――導流明渠截流。截流成功後,在導流明渠內搶修碾壓混凝土圍堰至140米高程,長江水流從洩洪壩段底部的22個導流底孔中宣洩,船舶從臨時船閘通行。2003年6月1日,三峽水庫開始蓄水,6月中旬,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閘開始通航,10月,首批機組開始發電。

2004年-2009年為三期工程階段,主要任務有:完成右岸廠房壩段和右岸非溢流壩段、右岸電站廠房的混凝土澆築及相應的金屬結構安裝,左右岸電站全部26臺機組的安裝,全部輸變電工程,建成垂直升船機,拆除碾壓混凝土圍堰和三期下游土石圍堰,河床封堵洩洪壩段導流底孔等。

長江三峽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由於不同地區的巖性,三峽有峽谷和寬谷之分,峽谷多位於石灰岩地區,其地岩層質地堅硬,抗蝕力較強,因而河流對其兩岸侵蝕較弱,但垂直裂隙比較發育,水流趁隙而入,對底部侵蝕。隨河床逐漸加深,兩岸坡谷岩層逐漸失去平衡,沿垂直裂隙崩落江中,形成懸崖峭壁。而當河流經過比較鬆軟、抗蝕力較差的砂岩和頁岩地區時,河流向兩旁侵蝕作用加強,便形成寬谷。

關於三峽的具體形成有不同說法,地理地質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距今7000萬年以前,在燕山運動中,川東和鄂西一帶形成了巫山等一系列褶皺山脈。它們由西南-東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這些山脈與北面的巴山之間是一個東西相對低凹的地帶,古長江的峽江段便沿此低凹帶向東流去。而隨著該地區地殼的繼續上升,河流下切愈加劇烈,最終形成三峽。

相關問題答案
三峽是如何形成?
地磁場是如何形成的?
壟斷是如何形成的?
火山是如何形成的?
獸皮痣是如何形成的 ?
漩渦是如何形成的? ?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
煤是如何形成的?經過了多少年才能形成? ?
三高如何形成視頻?
第三個是如字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