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讀大學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鄭強你為什麼讀大學觀後感

觀後感:

本來是問同學們的,為什麼我們要讀大學? 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大概算起來有三十年了。我是1978年考上大學的,想起那個時候為什麼讀大學?就是從一種蒼白一下渴望讀書。所以我們那個時候的複習資料,可不是想你們現在,有那麼厚的印刷很精美的複習資料。而是同學們用手在鋼板上刻複習的提綱,我記得晚上,印這個複習的考卷,引導晚上三點多鐘。高考的那一天為了怕遲到,早上五點多就起床了,要步行十里趕到那個考場的地方。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們中午考完了以後,我們坐在地上,所有的考生都吃一個幹饅頭,那個饅頭裡就夾一點鹹菜。

第一次離開家庭十八歲,我到今天為止都還記得,沒有像你們今天讀書有被套,當時所有的學生都要自己縫被子的,我第一床被子,縫了三個小時五十分鐘。而且當初無數次把自己手都扎破了。我覺得,那個時候的艱苦,是我最難忘的。我有時再想,今天的幸福,今天一切一切,為你們準備好的東西,到底是對你們今後的成才、成長,是利多呢,還是弊多。實際在大學期間,多經受一些磨難、困難。哪怕是上一次郵局,哪怕是自己去寄一次錢,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歷練。

讀大學到底為為什麼?這句話一個五十歲的教授講起來,是容易的,但是,對剛步入大學的青年來講,我認為過高的要求是不現實的。我舉個例子,現在經常爸爸教育自己的兒子,“兒子,談戀愛可以,但是不能選女孩子只揀漂亮的選,只要心靈美就是了。”我經常再想,這個孩子,這個同學的爸爸,我說,你回去看看你媽媽,長成什麼樣子,你老爸在年輕的時候,不是一樣就找漂亮的嗎?所以到了有一定年齡的時候,再過多的責備,我們才步入大學生活的學生,甚至才有一點點人生履歷的同學,我認為,既不恰當,也不公道。人生的目標是大學,不是一下就悟到的。是要有一個過程,大學絕對不是讓大家,只學一門知識,如果要領會大學的學習,我認為最重要的不在於讀哪一所名校,我今天當然知道,在座的同學當中,有中國最著名的大學的學生,我衷心的希望大學,在讀大學期間要奪取體味,這所大學的歷史和文化。

我在浙江大學,執教已經快十七年了,如果說把它看成錢塘江大潮,在西湖的美景,作為浙江大學的榮耀,我說那是分文不值的,浙江大學應該真正珍惜的,是從竺可楨老校長,帶領浙江大學(的學生)西遷幾千裡,在遵義的湄潭辦學的那七年,樹立的“求是”校風。所以,我歷來主張,大學的文化,是應該有歷史的積澱,而這樣的積澱,才是送給孩子們,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北大、清華、北師大、復旦、交大,還有中國等等著名的大學,實際上都是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的。說到這的時候,我就要講一句,難道貴州大學的孩子們,就不能像北大、清華、浙江大學的孩子一樣幸福嗎?

我們最近,讓我們閃光、讓我們自信的。就是一位堅強的女孩,你們聽說了嗎?下肢截肢得了骨癌的女孩兒,十幾次放療,在生命最痛苦的時候。竟然懷揣著對大學的夢想,考上了重點線,我說這個孩子對貴州大學,對全中國大學生,她是無價之寶啊。所以,我作為中國大學的一個校長,驅車到她的病床前,把那份珍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這個女孩兒,叫什麼?叫肖麗。我說,貴州大學的同志們,貴大有了肖麗,從此貴大的學生,就有了大寫人生的光輝榜樣。貴大有了肖麗,貴大的學生,從此內心的情感和精神,不應該再輸給北大、清華、浙大。

我說這一段,今天是想把我內心,對在座同學們的殷切希望,說給你們,實際上問一個人為什麼要讀大學,並不複雜,簡單的講,一定是在學的過程當中,去逐漸的體味,你現在學的東西,甚至對專業的熱愛,也是如此。凡是付出的東西都會愛的。凡是得到的太容易的東西,愛都不能持久。 所以我倒是覺得,我現在在我的高分子領域,是怎麼愛的呢?恰恰是被逼出來的......

《我們為什麼讀大學》劉同讀後感300字

大學最早的學科是醫學、神學,文學和法學,大學一開始就是呵護人的身心,提升人的精神,鍛造人的靈魂,讓我們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趨於卓越,靈魂走向高貴的場所。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大學的經歷將孕育我們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勇敢之心。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大學的目的正是養成我們的傲骨,也即陳寅恪所言“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為了自我人格的卓越,這正是我們來到大學的根本理由。

讀大學就是識讀大師。走進學院,幸運的時候,我們可以遇見一位意氣風發的長者,這位年近八旬卻依然可以站著講課3小時無絲毫懈怠的“年輕老人”,就是我們尊敬的老教授,迄今為止著有近百部著作,論文逾1000篇,全國各高校學術演講300多場,過著簡樸的生活,卻依然敏於思考、勤於寫作,每天著述都在1000字以上。先生常自喻為關不上的水龍頭,他的思想就像關不住的水龍頭源源不斷地流淌。想當初,先生原本可以選擇出任政府高官,但他卻選擇了作為校園的思想者。他的身上體現了大師的風範,那就是獨立思考,追求真理,永不懈怠。站在講臺上,他就是大學!大學之大就是為大師所開啟的知識空間與人格理想。

在大學裡,課堂當然是十分重要的,課堂上聆聽與對話、探討與辯論,這是知識生活的基本形式。但大學不只是課堂,更是“視野、志同道合的友誼和圖書館的書籍”。大學也要考試,大學也有分數,但真正的大學並非一張考卷,幾個分數,低層級的記誦之學不足以名之大學。大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活法,大學乃是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文化生活。你們來這裡,就是要學會過為文化所引領的積極的大學生活。大學作為生活方式,主要表現為三重生活,一是個人生活,主題詞是青春,彰顯青春的關鍵詞是健康、友誼、愛情;二是學習生活,主題詞是學問,追求學問的關鍵是知識、智慧與創造;三是社會生活,主題詞是責任,擴展責任的關鍵詞是視野、情懷與擔當。

鄭強 開講啦 為什麼要讀大學 觀後感

[鄭強演講視頻觀後感]上午的兩節課,聽了浙江大學鄭強教授的演講,心中的觸動,好像要爆發出來了,鄭強演講視頻觀後感。從最初鄭教授講到的臺灣問題。我也像很多同學一樣才發現臺灣問題的嚴重性,從地理政治出發,失去臺灣,就等於新疆、西藏都受到失去的威脅,祖國大陸的安全問題更是受到嚴重的威脅。作為一個大學生,真的好慚愧,自己曾是那麼的幼稚。關於文化,教授一針見血的道出了中國的一個現狀,想想也是,這些年來,崇洋媚外的風氣日漸高漲,肯德基越來越多,聖誕節越來越熱鬧,而過傳統節日的意識越來越淡,春節越來越冷清。我們看到的都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東方明珠也好,西湖也好,我們總是忽略了那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而遺留下來的財富。我想,我們真的應該覺醒,抽一點娛樂時間,多去了解咱們中國的歷史文化,我們可以做的真的很多,比如旅遊,可以選擇去古鎮,遺址走走;又比如愛好,可以學學書法,剪紙,陶藝,品茶。。。我們應該愛自己國家的文化,我們自己人都不愛,那我們就真的完了。我們應該自信,應該愛國。教授講了很多,很多思想深邃,見解深刻的道理,都發人深省!尤其是關於我們國家現在的教育問題和國民素質問題。所有我們國人表現出來的素質不夠的現象,我自己想到的就有插隊,衛生環境,公共場合舉止,又或者人過分的虛榮,官場的腐敗,所有的,終究源於意識,人的意識,而意識是因為教育。教授提到,現今的初中高中已經把我們教育成了一臺只為應付考試的機器,教授的一句話很深刻:摧殘式的教育和掠奪式的啟發.而事實上,我們來學校學習,是來提升自己的思想,培養自己的精神的,我們學生呢,也總是對各種考試諮詢趨之若鶩,對各學術交流漠不關心!我們當代大學生是不是真的該好好反省呢,是的,民族的崛起,我們每一個人都承擔著一份責任,而從現在醒悟,我覺得真的不晚,觀後感《鄭強演講視頻觀後感》。真的希望能有的人去看看鄭強教授的演講,進而學會的東西。-------------看了他的演講,我的確受到了很大的震撼,那是浙江大學鄭強教授針對中國教育和人文的深刻剖析,生動貼切。他幽默、犀利尖銳的一番感人肺腑之言以及求是的學者風範,是我們所有中國人需要深思的。我個人認為,在如今社會這樣的學者實數罕見,而現在的祖國也實在需要這樣的鼓動人物,以及批判人物,可能有些人認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實際上確實很重要的,一個人即使有很好的技能與知識,如果沒有良好的德育,可以說,這樣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甚至談不上這樣的稱謂,人才是智育,德育高度結合的個體,缺一不可。但是的年輕人還矇在鼓裡,對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一無所知。我希望他們能看看這些,雖然不會照這做,但起碼自己應該明白一些事理!作為一個國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崛起,可是我們的本錢在那裡呢?我們又能為國家做些什麼呢?我們的責任是什麼呢?我把鏈接發到這裡希望大家能靜下心來看完這兩個多小時的演講,通過教授的言詞,我相信大家做為國人應該會認清我們的位置,樹立我們的信仰,堅定我們的目標,提高我們的素質.用我們的責任感捍衛中華民族的尊嚴,使中國崛起!!!-----------今天有幸在網上看到了浙江大學教授鄭強的演講視頻,感觸很深,作為一個理工科的教授,鄭教授講起人文方面的知識也是很棒的,特別是講到現在我們國家的教育存在的問題,我們民族所具有的劣根性,鄭教授以他獨特的視角給人很大的啟發。他說我們國家教育上最大的失敗在於兩個方面:其一,對於學生精神教育的失敗,特別是對愛國主義精神和基本的民族精神的失敗;其二,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扼殺,尤其是目前的拔苗助長式的怪現象,即幼兒園小學化、小學中學化、中學大學化。

讀《為什麼讀大學》有感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我把寶貴的時間都獻給我的學習和生活,我也不會留下任何遺憾而自責。題記 這本書以樸實,真摯的語言向我們介紹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讀什麼,感人肺腑,使我受益匪淺。書中給我的感觸是:要養成善於思考,見微知著的習慣。其實生活就是一本教科書,只要留心觀察處處都有奇蹟發生,文章的主人公就是那種善於思考,留心觀察的學者,即使是一個小廣告,一則新聞,他都不會放過,仔細觀察他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有一次,寶潔公司推出6款洗髮水,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肯定認為沒什麼奇怪,6款就6款啊!有什麼特別的!但是主人公卻提問,為什麼寶潔公司不集中精力做一個洗髮水品牌?這些品牌之間有什麼聯繫?帶著這些疑問,他開始有意識觀察寶潔的廣告,通過日積月累,他對寶潔的產品很熟悉,日後到寶潔公司面試,他一舉成功。其次,我學到買一送一的促銷思維運用到求職招聘的過程。買一就是做到術也有專攻,精通自己的專業,送一就是發展自己的特長,使自己的特長作為分賣品免費贈送,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想起在書上學到了許多,但是在現實中什麼也沒有學到,不禁鼻子一酸,淚水就這樣順流而下。 進入番職已有半年多,時間來去匆匆,回憶起失去的青春才猛然想起,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那樣的頹廢,1800多個日子已從我的手中溜走,像針線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淚潸潸。想起自己深陷頹廢的沼澤地裡許久,喪失了生活的鬥志,放棄了奮鬥的目標,但是一直都無動於衷,放任自己,任其自流,使自己在頹廢中學習,在頹廢中生活,在頹廢中交友,在網絡中沉迷。。。。雖然知道頹廢正一步一步的吞噬自己,但是自己就是不想改變現狀,,所以搞得自己每天都過行屍走肉的生活!!!但是自從看了《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本書以後,我受益匪淺,給了我陰暗的生活帶來了希望和光明,讓我深深瞭解到,失去的青春,抱怨也無濟於事,為有現在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在大學期間,培養自己的個個方面的能力,養成善於思考的好習慣,為自己的青春書寫絢麗的一筆。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很快就過去!頹廢的日子就要結束,接下來就要整理情緒,收拾心情,制定目標,然後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只要努力過,奮鬥過,執著過,我想即使失敗了,我也無怨無悔!

開講啦主題為什麼要上大學觀後感

《開講啦》是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的,屬於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它是請教一些具有好榜樣的名人作為演講嘉賓來講述自己以往的人生經歷、對未來的見解、以及對社會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青年想要獲得成功路的忠告。

《開講啦》所請的嘉賓們不僅僅的侷限於歌星、動作明星有可能還是在不同領域上顯有成就的人,只要是你所崇拜的對象就有可能出現在《開講啦》!其中令我記憶猶深的幾位是建築師王澍、鋼琴家郎朗、全能明星羅志祥、五月天的主唱阿信、演員陳坤、功夫巨星成龍、籃球巨星科比。

作為建築師的王澍認為做人內心要能夠獨立,做事要堅持自己的內心,並要努力地去實現。最後的結果與成敗取決於自己的衡量標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虛榮心也是必然的,但不要忘了人的一生並不僅僅是為了某一樣而活。

鋼琴家郎朗他是一位享譽世界的一名音樂家,聽他彈鋼琴是一種超值的享受,琴聲迴盪在耳邊,旋律令人在頭腦中浮現。他現在的這種成功是因為他不斷的在追求他的夢想,從不放棄。他相信如果把全身心的感情都投入你的夢想中去,絕對會獲得回報。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的!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小豬羅志祥並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的是:機會是留給紅的人!他說:“曾經我會很多的才藝,可是機會都會從我身邊溜走,找紅的人,因為紅的人才有收視率。”或許從小豬的角度來講“機會”是這樣的。我認為他們講的都沒有錯。不管是有準備的人還是紅的人,他們在成功的路上必將都會付出辛勤的努力。這是他們成功的一個祕訣。

同時作為全能明星五月天主唱的阿信,他認為:在成功的背後,總是會有無數的失敗來墊腳。只要我們能夠堅持不懈,不畏懼失敗。那麼,有一天,我們也會走向成功的道路的!雖然與小豬的想法不同,卻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行走的力量”發起人陳坤。他提出,“我希望,在我們如此快節奏的生活和城市裡,在我們無數的誘惑和慾望面前,學會笨一點,慢一點,二一點,傻一點。當你安靜下來,你會發現行走是一個很本能、很笨,可以讓你毫無作為的,但是可以找到你內心的方法之一。”(www.fwsir.Com)他的這種做法,在我看來就很適用。經過這一公益很多人都會認為陳坤這個人會是一個冷靜、慢熱型的人但在主持人與陳坤的交談中發現,陳坤的演講方式改變以往的上課方式,談吐不僅坦率真誠而且風趣幽默。

作為功夫巨星的成龍人們一提到他,就會想到他參與的影片,就會想到他是中華區影壇巨星和國際功夫影星,就會覺得他超讚的!,還會想到他做的每一個特技都是通過自己完成的,無一虛假!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成龍每次在做特技時,他就會想:沒有人能替你奮鬥,所以每一個動作的細節都要在乎。反正要記住,最重要的細節定義成敗,用細節贏得尊重,每個人的細節很重要。

在開講啦的嘉賓不僅僅只有中國名人,外國名人成功的事例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球星科比。

作為一個球員,要到球場上去迎接挑戰對他來講可以說是一種對他贊同、認可。科比他的打球方法是把隊員當成是他一個人,在球賽中不斷地釋放著自己的激情。然而體育運動肯定是會有傷痛,也會帶來壓力、挑戰,這一切消極的東西都是他科比能夠取得成功的催化劑。對他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不斷地迎接挑戰,而且要永不畏懼地挑戰。堅持地去完成挑戰。

這麼多成功人士的忠告,最終總結出要注重細節,要堅持、努力不斷的拼搏、挑戰自己的......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劉同感受200字

人生的道路上,未來還有很多坎,肯定比高考還要難,因為它們不如高考那麼純粹,那麼公平,人人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面對同樣的競爭環境,你單純通過拼搏勤奮,就能獲得優異的成績。步入社會後,你會發現,很多事,即便努力了也是無效,因為種種條件的差異,社會的各種潛規則,你不再擁有公平競爭的機會。從此也再不會像高考這樣,有一群同齡人和你一起戰鬥,有老師帶著你們奮力向前,有家長在背後做你們的強大支援。

高考的可貴,就在於它的純粹,所以一定要把握最後的時機,在最純粹的競爭中,漂亮地盡力地拼搏一次。

文章為什麼要上一所好大學讀後感

《我的大學》是這三部曲中最後完成的一部,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喀山時期的生活。16歲的他滿懷希望的來到喀山想進大學讀書,但他的大學夢很快就破滅了。他開始為生活奔波忙碌,他在那兒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學——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裡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接受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驗,受到各種思想的啟迪和教育,對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初步探索,這所大學為他展現出一個越來越廣闊的世界。這部書是1923年完成的,此時作者已55歲。對於一個投身革命且年過半百的人,用筆真切地再現少年時代的生活,他筆下流出的全是記憶的精華,含著倔強而又謙誠率真充滿智慧的氣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心總被某種東西激盪著,思維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閃亮,我不能抑制自己,我要留住這些火花——這些成長的箴言。《我的大學》——我的大學!我感到很幸運在上大學之前接觸了這部書,又在大學的實際生活裡反覆地體會其中的意味。它們對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趕快留住它們,並把它們獻給同我一路成長的人。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讀後感1000字

<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 >讀後感1000字

踏入佛大的校園,體驗大學的生活已有大半個學期了。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日子裡,面對學校安排的課程,身為大一新生的我,彷佛什麼也沒有學到。反而對大學的生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在迷茫中,閒來的時候,我看了這本《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書。也對我在大學的看法有所感悟。

當初,寒冬臘月,手腳不能屈伸的時候,我想著心中美好的夢想堅持不懈;當初,酷暑難耐,汗流浹背的時候,我為著美好的夢而在題海中爭渡。但是,經過高考及填報志願後,我得知自己進入了佛大。我的心被一股低落的情緒所佔據。

低落的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以師兄為身份的作者向我講述了他在大學的體會。他面對別人說“現在的大學生滿地都是”的時候,能底氣十足地說“我是一個大學生”。但是對於我來說,我卻不能自信地說出這句話。更說不出“我是佛大的學生”這句話。

無獨有偶,在佛大中有許多學生都像我一樣有這份自卑感。相信這份自卑感大部分是源於我就讀的是佛大,這不上不下的學校。以及我認為自己的未來已經由讀什麼大學決定這種人生觀。隨著我對這本書的閱讀,我懂得了作為大學生的我要在大學學什麼。大學不是技校,我除了能學習一門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一種思維,一種學會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這使我感到了一絲的欣慰。至少,我是和一般的技工有所區別。但仍然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自卑。

隨著我對這本書的進一步閱讀,以及在佛大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我的人生觀也許不是正確的,我的這份自卑感也許是庸人自擾。在我看的這本書中列舉出大量的例子證明了名牌大學生中也所存在一定的問題。而且作者還道出一個本質:你所就讀的大學再有名氣,校園再美,硬件設施再齊全……到了畢業的時候,你什麼也帶不走。也就是說,你唯一可以帶走的就是你在大學期間所學到的東西。從另一個側面來講,如果要學習的東西相同,在哪間大學都是一樣的。

我嘗試接受作者的觀點,改變自己的學習觀、人生觀。後來我發現,自修的時候,有很多人都是專心致志的:課餘期間,也有很多同學拿出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書閱讀;佛大的社團活動是那樣的豐富充實。每個人都好像相當享受這種生活並期待著未來。在我讀這本書之前,我看到的是河濱校區殘破的校園,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自卑感在此生活。

觀點上的改變,使我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佛大。

此刻,我不得不相信,學習觀、人生觀、世界觀對一個人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套用書本的話就是人生觀、世界觀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作者與書本的觀點不謀而合,而經過我的親身體驗,我覺得學習觀、人生觀、世界觀影響著人的學習、生存方式,左右人的情緒,決定人的未來。

因此,我更加覺得人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對於像我一樣就讀在佛大或類似大學的人來說,面對各名牌大學,我們不必產生自卑感。因為名牌大學畢竟只佔少數,而各名牌大學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只要我們端正態度,積極地去看待。其實,名牌大學和我們的差別就只是他們基礎比我們好一些。而這些差距完全可以通過四年的學習補上。對於一般技校的學生,我們也不能沾沾自喜,看不起別人。同樣地,我們與他們的差別只是我們的基礎比他們好一點。四年之後誰優誰劣,無人知曉。所以面對他們,我們要端正思想,時刻處於一種緊迫的狀態,催自己奮發向上。

可見,正確人生觀的重要性,儘管我之前早已定下的人生觀因各種原因而根深蒂固,我也嘗試著去改變它。通過樹立高尚的人生目的,確立樂觀的人生態度,用積極進取......

讀大學讀什麼第一章的觀後感

第一、走進大學並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如果頹廢的度過四年,一樣會被社會拋棄,在走出校門後一無所有。必須在有限的四年裡不斷地提升自己,讓自己更優秀,不讓自己成為僅是擁有一紙文憑的所謂的“大學生”。

第二、學會思考。想法決定活法,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作為大學生,有理由讓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擔更多的歷史使命。要做一個有深度的人,需要看有思想深度的書和將自己的思想植根於現實的土壤。

第三、博覽群書,多學習,在有限的四年裡給自己充足電,這樣在畢業後才有足夠的動力和勇氣去面對更大的挑戰!

大學只是一個基礎,不管學過什麼有朝一日總會忘記,它只是讓你在需要重新用到的時候更容易撿起來。大學時代是吸收的好時期,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可是在大多數大學裡好像老師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只有看自己了。在大學生活中無形中就會增長知識的,因為你身邊都是有知識的人,無論是你的老師還是同學,即使學習不怎麼樣的同學,也有你學習的地方。此外還要學習專業知識、社會知識、人際交往等,做到走進社會的準備。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讀後感400字

大學最早的學科是醫學、神學,文學和法學,大學一開始就是呵護人的身心,提升人的精神,鍛造人的靈魂,讓我們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趨於卓越,靈魂走向高貴的場所。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但大學的經歷將孕育我們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勇敢之心。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大學的目的正是養成我們的傲骨,也即陳寅恪所言“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為了自我人格的卓越,這正是我們來到大學的根本理由。

讀大學就是識讀大師。走進學院,幸運的時候,我們可以遇見一位意氣風發的長者,這位年近八旬卻依然可以站著講課3小時無絲毫懈怠的“年輕老人”,就是我們尊敬的老教授,迄今為止著有近百部著作,論文逾1000篇,全國各高校學術演講300多場,過著簡樸的生活,卻依然敏於思考、勤於寫作,每天著述都在1000字以上。先生常自喻為關不上的水龍頭,他的思想就像關不住的水龍頭源源不斷地流淌。想當初,先生原本可以選擇出任政府高官,但他卻選擇了作為校園的思想者。他的身上體現了大師的風範,那就是獨立思考,追求真理,永不懈怠。站在講臺上,他就是大學!大學之大就是為大師所開啟的知識空間與人格理想。

在大學裡,課堂當然是十分重要的,課堂上聆聽與對話、探討與辯論,這是知識生活的基本形式。但大學不只是課堂,更是“視野、志同道合的友誼和圖書館的書籍”。大學也要考試,大學也有分數,但真正的大學並非一張考卷,幾個分數,低層級的記誦之學不足以名之大學。大學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活法,大學乃是積極主動、創造性地文化生活。你們來這裡,就是要學會過為文化所引領的積極的大學生活。大學作為生活方式,主要表現為三重生活,一是個人生活,主題詞是青春,彰顯青春的關鍵詞是健康、友誼、愛情;二是學習生活,主題詞是學問,追求學問的關鍵是知識、智慧與創造;三是社會生活,主題詞是責任,擴展責任的關鍵詞是視野、情懷與擔當。

相關問題答案
你為什麼讀大學觀後感?
別人問你為什麼讀大學要怎麼回答 ?
你為什麼上大學知乎?
有關你為什麼上大學,怎麼去學習大學英語和目的的英語作文 ?
你認為什麼是大學?
你為什麼要讀大學?
大學生你為什麼要入黨?
你為什麼而讀書?
你想成為什麼讀後感?
你為什麼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