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是怎麼形成的?

General 更新 2024-05-30

孩子的膽小是怎樣形成的?

兒童膽怯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 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後,需要與別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後擴大到親友、鄰居和小夥伴,並由此逐漸產生出和別人交往的慾望,因此,組織合理的交往活動非常重要。

二、 自主性發展受阻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8個月到3歲之間,是實現自主性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學會了走路、說話,表現出心理的能動性,如愛提問,愛模仿,愛做遊戲,併產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識。在行為特點上,喜歡爭著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現得頑皮、不聽話,這是自主性發展的表現,也是兒童心理髮展過程中的 “第一個反抗期”。如果家長未認識到這一特點,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勞,結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使他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膽怯心理。

三、自尊心受挫

家長不恰當的批評和指責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膽怯。還有一種情況是,對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為習慣,家長採取了責備或取笑的方法,也會挫傷其自尊心,使他們形成膽怯心理。

小孩反額是怎樣形成的?

造成反咬合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一、餵養方式不當,嬰幼兒乳牙反頜的家庭因素是家長餵奶姿勢不正確,家長在餵奶時,奶瓶如拿得太高,幼兒就必須把下頜外伸才能喝到奶,久而久之,下頜就會較上頜更突出,形成反頜;

二、遺傳因素引起,如果父母中有人是反頜,寶寶就有遺傳的可能,這種可能性佔1/3;

三、養育方式不當,如讓寶寶養成經常吮手指、咬嘴脣、咬物、吐舌、下頜前伸等不良習慣以及奶嘴使用時間過長。

口腔專家介紹說,牙齒反咬合會影響上頜骨的發育,使上頜骨發育受限,形成面部中1/3凹陷的月牙臉而影響美觀;另外,也會對關節產生不良影響,為成年的顳下頜關節疾病的發生埋下隱患。因此對於乳牙反咬合,應儘早而及時治療,最佳治療時間是在3~5歲,療程一般3~5個月,糾正後需要經常複查,防止復發。

小孩子是怎麼來的?

一般來說,卵子在受精後的2周內稱孕卵或受精卵;受精後的第3~8周稱為胚胎。 從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為一個新個體,要經歷一系列非常複雜的變化,這裡只能簡要地介紹胚胎髮育的情況。卵細胞受精以後即開始分裂、發育,形成為胚胎。先形成的胚胎為桑椹胚(胚胎的形狀像桑椹),然後形成囊胚(胚胎呈囊狀),並且植入在子宮內膜中,吸取母體的營養,繼續發育。囊胚壁為滋養層,囊中有內細胞群。胚胎繼續發育,內細胞群的一部分發育成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這三個胚層,再由這三個胚層分化發育成人體的所有組織和器官。 妊娠全程共280天即40周 。

強勢的孩子怎麼形成的

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孩子適應能力極強,到哪個新環境都不認生。媽媽舉例說明:從來都只有他撓別人,沒有別人撓他的份。聯想起最近發生的,幼兒園老師因為自己的女兒和別的小朋友搶凳子,就決定替女兒報仇,打了另一個孩子三十分鐘的事情。孩子性格的養成,除了先天因素,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小女孩陳靖銘,是小朋友中的一霸。她家三代同堂,她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手心裡的寶,有求必應的。可是,自己的寶貝,別人不一定也當寶貝。江湖險惡,人心叵測,萬一別人欺負銘銘怎麼辦呢?媽媽教育銘銘要自我保護,別人欺負你了,你就打回去,咱絕對不能被人欺負。 大人的強勢也在銘銘的成長中,發揮中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在一個小廣場上騎車繞圈子,這些孩子騎車已經騎得很好了,大家飛快的順著一個方向轉著圈的比賽。銘銘看到了,也要騎車,不過她還不太會騎,爺爺總擔心她會摔倒,所以,爺爺拉著銘銘的衣領,慢慢的騎車,兩個人逆著別人的方向,反方向的騎。別的孩子速度快,而且銘銘的方向和大家不一致,所以經常會出現險況,好幾次差點撞到一起。每次出現這樣的情況,爺爺都要罵對方,說對方成心搗亂,故意撞銘銘。 還有一次,有一個小朋友拿了一塊餅乾,銘銘非要吃,小朋友不給,銘銘就去搶,另一個孩子死命護著,於是發生爭執,兩人都放聲大哭。銘銘爺爺過來說,別搶了,一人一半,你給銘銘分一半。說著,就把東西掰了一半遞給銘銘。另一個孩子生氣的把另一半扔在地上:這是我的東西,我不願意給她。 有一次是銘銘媽媽帶銘銘去串門,銘銘拿起一個好看的杯子就開始擺弄,這家的孩子說:這是我媽媽喝水的杯子,你不要動,快放下。銘銘連理都不理。女主人連忙勸阻說,沒關係,讓妹妹看一眼吧。可是,銘銘一直拿著杯子不撒手,主人家的孩子不樂意了,幾次去要,最後兩個人都大哭起來。銘銘媽媽始終沒有說過勸阻銘銘的話,直到銘銘哭了,她才把銘銘抱起來安慰銘銘,也沒有告訴銘銘應該如何去做,只是心疼的哄著銘銘。 銘銘的霸道漸漸的有了名氣,最讓銘銘爸媽尷尬的一次,是大家都在外面玩,一個不熟悉的小朋友拿了一個閃閃發光的遙控車,這吸引了無數的孩子,於是大家都在排隊,等著自己能玩上一次。銘銘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走上去,把車搶到手裡,然後就走,要一個人去一邊玩。銘銘的舉動引起了孩子們的憤怒,一群孩子在後面追。銘銘爸爸趕快過去,要銘銘先把車放下,等輪到她了才可以玩。銘銘憤怒了,使勁把車像地面砸去,車子沒壞,銘銘又撿起來,使勁的砸第二次,車子裂了。 銘銘的爸爸趕快去商場買了個新的還給人家,媽媽依然在安慰憤怒的銘銘。 很多時候,強勢和霸道、任性等聯繫在一起。性格確實有先天的因素,而且佔了很多的比重,但是,後天的養育也是塑造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的孩子中,強勢的孩子比較多,這裡面,有很多是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刻意培養出的強勢的孩子。 強勢不應該等於隨心所欲、沒規矩、盛氣凌人。一個堅持主見、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的孩子,如果還是一個有禮貌,遵守遊戲規則的孩子,那麼他們在這個世界會更受歡迎,他們以後的苦惱會比任性霸道的孩子的苦惱要少得多,他們會生活得更自在。 現在我們的家長總是在強調愛和自由,忽略了規矩。我們總是擔心我們唯一的寶貝受到欺負。所以,我們教孩子:他打你,你就打回去。孩子受一點委屈,我們都心疼萬分。老師批評孩子,我們就擔心孩子的心理是不是受到了傷害。這樣的孩子,性格強勢,可是抗挫折能力太弱,稍有點壓力,就承受不住了。 養育孩子,要目光長遠,要想到孩子成人後,他能不能適應社會,而不是隻看到眼前的你給我一巴掌,我打你一拳。成人之間的江湖,可能遠比這些要黑,如果從小都沒能學會怎麼處理和化解,單......

孩子是怎麼得來的

卵子和精子,在輸卵管裡相遇、融合,各自帶著父母的遺傳物質結合在一起,組成受精卵,立刻開始細胞分裂,同時向子宮腔內移動。這時,在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作好接受的準備,受精卵不斷分裂增殖形成囊胚,受精後7~8天,囊胚著床進而開始器官分化,到妊娠第8周,器官分化形成已經完成,胚胎已是初步的人形。

懷孕第9周開始,胚胎髮育進入胎兒生長期。

第9~12周,胎兒長約9釐米,體重約20克。第9周初期,胎頭較大,臉寬闊,眼距分開,手指、腳趾已分化,其尖端有指甲形成,胎兒開始輕微活動,轉頭、張臂。至12週末,消化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都已完成,準備進入工作角色。胎兒的生殖器官已可從外觀上分辨男女。此時子宮在恥骨聯合上2~3橫指處可觸及。

第13~16周,胎兒身長約15釐米,體重約100克,胎兒在這段時間快速成長,粗線條的外形逐漸向人類靠攏,此時各系統功能進一步完善,心跳有力、四肢發育較快,並且開始初試身手輕輕碰捏母親,告訴媽媽他(她)在與你對話。此期,子宮底在恥骨聯合與臍之間。

第17~20周,胎兒成長速度減慢,身長約25釐米,體重約300克。胎兒在宮內變得更加活躍,孕婦已明顯感到胎動。

第21~24周,胎兒身長28~32釐米,體重約600~700克。體重增長迅速,這時胎兒在他(她)的“居室”已經是伸展自如,練會了很多動作,如踢腳、伸懶腰、打嗝,在24周左右每天胎動明顯。胎動是監護胎兒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此期宮底高度位於臍平。

第25~28周,胎兒身長35釐米,體重1000克,皮下脂肪形成,皮膚呈紅色、有許多細毛、眼睛已能睜開。此期,子宮底在臍與劍突之間。

第33~36周,胎兒生長髮育較快,身長約45~47釐米,體重約2500克,皮下脂肪增多、身體豐滿,36周後生長漸緩,但體內脂肪迅速積多,如果出生男嬰較女嬰生長快,出生時體重亦較女嬰為重。男嬰睪丸已降至陰囊。生活力較好,生後可存活。此期,宮底高度在劍突下2橫指。

第37~40周,胎兒身長50釐米,體重平均3000克,這是懷孕的最後一個階段,胎體豐滿、發育成熟,為適應外面冷空氣的刺激,全身披掛一層胎脂,充當保護層。

孩子問我是從哪兒來的怎麼辦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問父母這個問題,這其實是孩子在學齡前大腦發育的一個階段的必然問題。

而上面那位母親其實並沒有完全回答孩子的問題,在此之後,孩子還是會問類似的問題,因為孩子的好奇是無止境的,只有你完全把他的興趣散發開之後,他才會善罷甘休。

不要對孩子說“你是大街上(垃圾堆裡)撿來的”,因為那會使孩子的心理產生挫折感。也不能對孩子說“你是老鷹叼來的”或者“你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因為那樣會使孩子缺乏最初的歸屬感,也必然會傷害孩子與父母的自然歸屬關係。

這時,你必須清晰地對孩子表達出這樣一種意思:你是爸爸媽媽親生的。至於解釋,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程度慢慢去引導。譬如可以直接告訴他:爸爸和媽媽相愛結婚後,除了擁抱和接吻,還要讓爸爸的精子細胞進入媽媽的卵細胞,在媽媽肚子里長成寶寶,從媽媽的產道里生出寶寶來。同時還可以告訴孩子生寶寶是一件非常艱辛的過程,培養孩子愛惜生命、孝敬父母。

我們必須明白,孩子這種提問並非是要探討兩性關係,而只是好奇而已。所以父母們無須為此擔心什麼,儘量將正確的答案以一種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對孩子講出來。

“你是我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我看你一個小孩孤苦伶仃怪可憐的,不忍心,所以就把你撿回來了。”

這樣的回答無疑會讓孩子感到非常沮喪——自己只是一個從垃圾堆裡撿來的孩子,如果不聽話的話,還有可能被拋棄。這些孩子在進入反叛的青春期後可能會對父母產生誤解:怪不得你們對我不好,因為我是撿的嘛!

“你問這個做什麼,等你長大就明白了。”

相信許多父母都曾這樣回答過孩子的一些問題,但它的確不是一種好方式。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孩子的問題得不到解答,會積澱在心裡或者從同伴、老師等其他途徑尋求答案,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會降低,而且提問題探索周圍事物的積極性也會被打擊。

“你和孫悟空一樣,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所以你才那麼頑皮。”

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跟爸爸媽媽沒有什麼關係,缺乏與父母天然的歸屬感與親近感。

“呵呵,你是媽媽從肚臍眼兒裡生出來的。”

這樣回答的父母可能處於兩難之中,他們既想告訴孩子真相,但是又有些羞於談性,於是,只好採取這一“折中”的方式來應付孩子的提問。其實,父母在此問題上不應該羞於表達,而是需要直白地告訴孩子一些有關他生命起源的知識。

“爸爸媽媽做愛之後,就有了你。”

這樣的回答看似坦白,其實並沒有切中問題的實質。孩子的問題是自己怎麼來的,而這一問題卻避實就虛,不可能解答孩子的疑問,更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感,他們日後還會發問的。

“寶寶是在爸爸和媽媽結婚以後,在媽媽的肚子里長成的。最初你很小很小,小到眼睛都看不見,只是一個細胞,叫‘受精卵’,後來它開始分裂成2個、4個、8個……然後,它們逐漸長大,這就叫‘胚胎’,再以後就長出了頭、頸、身體和四肢,形成了‘胎兒’,媽媽肚子裡有一個專給胎兒準備的‘小房子’叫做子宮,你就在那間房子裡住了10個月,長成一個6斤多重的孩子。後來,就像咱家的大貓生小貓一樣,被媽媽生了出來。”

這是一種科學型的回答方法,適合4歲以上的、有一定認知能力的孩子。這位媽媽用形象化的語言,將孩子關心的問題答案娓娓道來,過程完整但並不複雜,孩子很容易理解。

“爸爸身上藏著很多種子。有一天,爸爸把其中一個小種子放進媽媽的肚子裡,它和媽媽肚子裡的另外一個小種子結合在一起,那就是你。然後你就在媽媽的肚子裡慢慢生根,慢慢發芽,慢慢長大,慢慢能聽到聲音,也會動彈了。等到你快有小熊玩具那麼大了的時......

相關問題答案
小孩是怎麼形成的?
腿部血栓是怎麼形成的?
腳上囊腫是怎麼形成的?
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靜脈竇是怎麼形成的?
痦子是怎麼形成的?
尿結石是怎麼形成的?
人類是怎麼形成的?
紅海是怎麼形成的?
婦科囊腫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