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到底是什麼動物?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龍究竟是什麼動物?

龍的原型究竟是什麼動物一直眾說紛紜,要揭開這個謎團須從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去溯古尋源。 當原始人類從採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穀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穫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佈,於是就寄希望出現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因此,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創造出一種以我國特有的鼉屬鱷科爬行動物揚子鱷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靈形象——龍。 揚子鱷這種曾與恐龍共同生活了一億多年延續至今仍奇蹟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注》記載的 “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溫暖潮溼,因此生活著許多揚子鱷。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祕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祕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 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象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想象中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但對比之下,仍可看到揚子鱷——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徵。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溼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龍形象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一個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龍(揚子鱷)圖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龍形象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有角龍的形象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翹鼻、張口、利齒畢現,器身兩側紋飾與揚子鱷的體紋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鱷形象。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雷聲的模擬音。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啟發了古人,認定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隆隆”的雷聲成了龍字的讀音。時至今日,揚子鱷在我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 人的認識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古往今來,許多有關龍的記載、傳說、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 揚子鱷生活在河湖沼澤地帶,《左......

傳說中的龍是什麼動物?

傳說中的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龍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 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後成為皇權象徵,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附】《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

龍屈蛇伸是什麼動物

龍是祭神文化的特定產物,古籍中說:“水以龍。”可見龍是作為主水神靈被創造出來的(傳說中的龍王),關於龍與古代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的說法,沒有充分的依據。有文字記載以來,遠古華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漢字姓氏作標誌的,沒有用動物圖形作標誌的記載。遠古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還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思考問題,只能用類比、表象的方法認識事物,要創造一種綜合各種動物特徵的虛擬動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難以做到的,因此,龍不是虛擬的動物。《爾雅·翼》中談到龍有“九似”(角似鹿、頸似蛇、爪似鷹……)是指龍的局部形態與一些動物相似而已,並沒有具體指龍是綜合九種動物特點創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國民族的崇拜標誌也都是實有動物(鷹、虎等)或人獸結合(獅身人面)的形象。

龍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

集獅頭、鹿角、蝦腿、鱷魚嘴、烏龜頸、蛇身、魚鱗、蜃腹、魚脊、虎掌、鷹爪、金魚尾於龍一身。

龍為何物?有人說是萬物之首,四靈之一,是"鱗蟲之長"。龍有多種,"有鱗回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在古人的眼裡,龍是一種變幻莫測的神奇動物:"欲小則化為蠶燭,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於人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瀟"。這種神龍,大概只有神話故事中的太陽神東君、河神河伯他們才能駕馭了。

遠古時代,龍最早作為氏族的標誌出現。因為當時人們一般是用動物或植物作為本氏族的標誌,這標誌也叫"圖騰"。傳說羌人以羊為圖騰,商氏以鳳為圖騰,夏人則以蛇為圖騰(蛇即龍也)。由於當時氏族很多,部落之間也經常發生戰爭,強者兼併弱者,所以,氏族的圖騰也在不斷變化。例如,"蛇"氏族不斷合併"鷹"、"鹿"、"馬"、"豬"、"魚"等氏族,因此,"蛇"上增加了鷹的爪、鹿的角、馬的身體、豬的咀、魚的鱗等,漸漸成了一個變體的動物--"龍"。這是一個大聯合、大統一的整體,是中國多民族統一的象徵。

龍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在封建社會裡,又是帝皇"天威"與權力的象徵。所以歷代皇帝都以"真龍天子"自居。《史記·高祖本紀》有這樣的記載:劉邦的母親劉媼,在天昏地暗、雷電交加之夜,夢見一條蚊龍盤旋在她身上,結果懷了孕,生下劉邦。劉邦喝醉時頭常顯出龍形,他得了天下成了"真龍天子"。所以,"龍虎之氣"也成為帝王之相的代稱。既然皇帝就是"真龍"的化身,那麼,龍紋就成了皇帝的象徵,代表著皇帝的"權威"。自元至清,幾百年間,龍紋是不能隨便使用的。五爪龍只限於皇帝和宮廷中使用,民間僅限於三爪或四爪龍。

龍紋的形狀,隨著時代變化,時代特徵非常鮮明

龍和各種動物產下的各是什麼?

龍性最淫,汙牛生特龍,汙馬生龍駒,汙驢生春龍,汙羊生猖龍,汙豬生債龍(又名豬婆龍),要是汙了野雞,下了蛋,入地一年走一尺,四十年起蚊,它一出來,能使山崩地裂,周圍帶出四十丈水來,乃是龍王爺的反叛 , 與牛交,則生麟(麒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駒);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汙者。嶺南人有善致雨者,幕少女於空中,驅龍使起,龍見女即迴翔欲合,其人復以法禁,使不得近,少焉,雨已沾足矣。(選自明代小說《五雜俎》卷九·物部一)

龍跟驢配出 蚮 龍與豬配出 猖

龍屬於什麼動物?

龍還是爬行動物啊

爬行綱特點: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肺呼吸;心室有不完全隔膜;體內受精;卵有堅韌的卵殼;體溫不恆定

哺乳綱特點:全身被毛,胎生,具有胎盤(單孔類除外),哺乳(具乳腺).

有些動物的分類地位比較模糊,比如恐龍有可能是恆溫或有毛(羽毛)的,但並不能據此認為其屬於哺乳動物。

如果非要在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間劃一條分界線,那麼

●具7節頸椎,除極少數種類外,哺乳動物都具有7節頸椎(海牛、二趾樹懶6節頸椎)。

●具雙枕髁。

●下頜由單一齒骨組成,並直接與腦顱相連。

以上三點是哺乳動物骨骼的鑑別特徵。

魚龍是什麼動物?

魚龍(拉丁語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ς,“魚”和σαυρος“蜥蜴”)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在三疊紀中期今天還未能確定的陸棲爬行動物逐漸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為魚龍,這個過程類似海豚和鯨的演化過程。在侏羅紀它們分佈尤其廣泛。在白堊紀它們作為最高的水生食肉動物被蛇頸龍取代。

相關問題答案
龍到底是什麼動物?
海茸 到底是什麼植物 ?
太歲到底是什麼物質?
龍是什麼動物組成的?
神話地龍是什麼動物?
翼龍是什麼動物?
微信運動到底是什麼?
海底穿山甲是什麼動物?
龍頭是什麼動物?
臥虎藏龍是什麼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