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有什麼侷限性?特別是對國家、民族宏觀說?急

在中國古代,農民是最為安分的一個群體,他們知識較少,生活安定而少變化。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之時,他們是不會起來反叛的。何為萬不得已之時?是為其生存都保障不了之時。因此,農民起義中的大部分人,是為了生存而戰。這也就決定了,他們的補給方式是掠奪,他們的作戰方式是流竄,他們很容易被招撫。他們缺乏知識,亦缺乏儒家之類可作為政治藍圖的東西,於是往往沒有一個堅定的政治綱領和指導戰略。這些侷限性使他們難以真正發展壯大,即便壯大起來,仍然可能如無頭蒼蠅,難覓方向。他們攜帶著農民的習性,重視實利,而非長遠利益,亦難有高尚情懷,難免充滿自私自利的氣息。這一切都阻止了他們的發展壯大,使其難以走向成功。

以上說的是農民起義軍在打天下中的侷限性。看中國歷史,也只有劉邦和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終建立天下政權。農民起義軍的領導階層,胸懷、知識與戰略的缺乏是其失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再進一步說,農民起義勢力在治理地方乃至治理天下中也處於劣勢。劉邦當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他善用人才,處理的相對比較好。而其他的農民起義領袖,則多不善於此。甚至明朝創立者朱元璋,亦不可說善於執政。朱元璋當上皇帝后,走上了極度加強專制集權的道路,大肆誅殺功臣,廢除丞相制度,個人非常勤政,又設更為嚴密恐怖的特務機構,力圖將更多的權力集中於皇帝。這種種舉措,事實上阻礙了經濟、文化的進步,也為明中後葉動亂埋下伏筆[ 此觀點可參見《多維視野的大明帝國》朱子彥著。]。而其餘眾多農民起義軍的失敗,也與其治理地方的能力差分不開。

再進一步說,農民起義的破壞性巨大,對文明的進步往往有阻滯作用。在打天下過程中,農民起義破壞性大,這緣於他們的動機——求生存,求財富。特別在起義初期,他們為生存不擇手段,掠奪是常事,肆意殺戮也不罕見。這些都對社會經濟與文化造成巨大破壞。而當其得到領地建立政權乃至統一天下之後,往往仍不能引領文明的進步。為何呢?其領導階層多出於平民階層,甚至是最為窮苦的民眾,由於客觀原因,他們往往缺乏知識,並且對士大夫階層多持仇視輕蔑態度。而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傳承者和引領者正是士大夫階層。農民起義者執政後,往往不能真正尊重士大夫,對經濟文化的發展多有禁錮舉措。

參考資料:引用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有哪些?其它階層起義侷限性又有哪些?

這種題目,回答出兩個階級的侷限性就行了,分別是農民階級,資產階級,工人階級侷限性在現如今肯定是不能討論的。

如下:

(1)農民階級受階級的侷限主要表現在:

①從經濟上看,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目光短淺。

②從政治上看,農民階級不可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

③從思想上看,農民階級沒有用科學的理論作指導。

④從組織上看,農民階級很難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領導核心。

(2)資產階級:

在促成財富、積累資本的同時,也加速對工人階級的剝奪,破壞財富生產者的生存條件,使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加大貧富差距。

怎樣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侷限性?

作用:第一,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加速了封建統治政權的崩潰。

第二,有力回擊了列強的侵略,打擊了列強的消焰器張。

第三,革命的主要組成部分!

侷限性:第一,小農意識強,目光短淺!

第二,提不出先進的科學的革命理論。

第三,不代表先進生產力,創造不出先進的生產關係。

第四,自私,狹隘,即使勝利了也是進入歷史的下一個循環!

結合太平天國談談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侷限性是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農民階級要求解放,敢於用武裝力量反封建反侵其略。但是農民有著分散性、狹隘性、自私性的小生產者。存在著宗教思想和享樂思想。所以最終是不可能制定出明確的革命綱領來團結廣大民眾。又有著許多的偏激行為和政策和排斥知識分子,造成了難以長期地確定領導者的核心地位。最終出現了農民政權的封建化。還有他們缺乏正確的革命理論和綱領,只能求教於宗教和平均主義。另一方面,戰略上的失誤,多次的貽誤戰機和偏師北伐而孤軍深入等,這都是很重要的失敗原因,還有在剛剛取得輝煌時,領導者裡面就出現內亂和荒淫奢侈。所以這次巨大的農民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常識歷史篇。

農民階級鬥爭的意義與侷限

在階級社會中,階級鬥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的外在表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每當一個皇朝政治腐敗,經濟發生危機,社會矛盾尖銳的時候,便會發生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而在農民起義推翻舊王朝後建立的新王朝,其統治者往往恐懼於農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即局部調整生產關係,從而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這是農民戰爭對歷史推動作用之所在。

它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部分地調整了生產關係迫使後繼王趄調整統治政策,推動歷史前進。

撫農民起義的具體作用還有所不同,東漢、唐末、元末這三次起義瓦解了封建政權,使之名存實亡。秦末、隋末、明末這三次起義推翻了封建政權。唐末農民戰爭還進一步摧垮了魏晉 以來的士族勢力。

但農民戰爭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是有限的,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他們可以打擊統治階級,實現改朝換代,但最終不能推翻這個制度。而且農民起義往往成為改朝換代的工具。如在元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朱元璋,消滅其他農民軍及武裝力量,演變為地主階級代理人,建立新的王朝。這是由於歷史的侷限性以及小生產者的侷限性所決定的。

相關問題答案
農民起義的侷限性?
農民起義的根源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為什麼失敗?
西漢農民起義?
明朝農民起義領袖?
明末農民起義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