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多少字?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呂氏春秋 字數

238374個字。精確無誤!!!

戰國的《呂氏春秋》寫的是什麼?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

呂不韋,生年不詳,卒於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在經商期間,遇到了流亡趙國的秦公子子楚,當時子楚在趙國的處境很艱難,呂不韋很同情他,並認為子楚是“奇貨可居”,於是用金錢資助子楚,並幫助他獲得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繼承王位,是為莊襄王。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並封他為文信侯。莊襄王死後,其子政立,是為秦始皇。秦始皇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在他執政為相期間,秦國出兵滅東周,攻取韓、趙、衛三國土地,建立三川、太原東郡,為統一中國作出了積極貢獻。秦始皇親理政務後,將他免職,並遷去蜀,後憂懼飲鴆而亡。呂不韋為相期間,門下食客三千人,家僮萬人。他命門客“人人著所聞”,著書立說,為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尋找理論根據,這些著作最終彙編成了《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系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並一視同仁的。因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呂氏春秋·序意》)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徵“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索。《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八覽,現在63篇,顯然脫去一篇。內容從開天闢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共36篇,雜論各家學說。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它認為,這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不二》)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例如,儒家主張維護君權,這種思想被《呂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獨特的面目出現的。它主張擁護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國家。它說:“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謹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執一》)

孔子主張維護周王朝的一統天下,但並沒有強調專制問題,《呂氏春秋》卻有了“執一”、“摶”這樣的觀念。”執一”和“摶”就是中央集權。這是對先秦儒家思想的發展。又如對墨家思想,《呂氏春秋》對墨子提倡的“節葬”觀念是贊同的,所以,它對當時厚葬的風氣進行了批評:“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

呂氏春秋是誰寫的?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各家學說。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呂氏春秋寫了什麼30字.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貫穿全書始終,融合各家學說。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 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 。

呂氏春秋的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中華書局出版)作 者:張雙棣 等譯註出 版 社:中華書局出版時間: 2007-12-1字 數: 150000頁 數: 288開 本: 大32開紙 張: 膠版紙I S B N : 9787101059335包 裝: 平裝定價:15.00元呂氏春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圖書信息:書 名:呂氏春秋作 者:呂不韋 ,謝開慧 註釋出版社: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9-3-1ISBN: 9787204099795開本: 16開定價: 32元內容簡介:《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召集諸門客集體編纂的一部黃老道家著作。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紀、覽、論。“紀”按春夏秋冬十二個月分為十二紀,如春分三紀,孟春、仲春、季春。每紀包括五篇文章,總共60篇。“覽”按照內容分為八覽,每覽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覽有始覽缺一篇,現有63篇)。“論”也是按內容分為六論,每論六篇,六六三十六篇。還有一篇序意,即全書的序言(今本已殘缺),放在十二紀後邊。總括起來《呂氏春秋》全書共160篇,結構完整,自成體系。它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面的歷史資料,是我們民族的一份珍貴遺產。圖書目錄:孟春紀第一 仲春紀第二季春紀第三孟夏紀第四仲夏紀第五季夏紀第六孟秋紀第七仲秋紀第八季秋紀第九孟冬紀第十仲冬紀第十一季冬紀第十二有始覽第一孝行覽第二慎大覽第三先識覽第四審分覽第五審應覽第六離俗覽第七恃君覽第八開春論第一慎行論第二貴直論第三不苟論第四似順論第五士容論第六 圖書信息:書 名:呂氏春秋通詮作 者:呂不韋譯註評:王曉明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0-3-1ISBN:978-7-210-04377-5開本:880毫米×1230毫米 1/32包裝:精裝定價:88.00元內容簡介:《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下食客三千人所著。以道家法天地為總綱,融合眾家所長、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農業各方面的理論體系,肯定並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覽人情的順天應人思想,同時又更加主張去主動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積極有為地進行社會活動。全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三個部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約二十萬字。十二紀主要論述天時,八覽主要論述人事,六論則主要闡釋地理。知識範圍涉及易學、陰陽、五行、干支、養生、軍事學、政治學、音律、星象、農業生產、氣象、自然、歷史、地理、工藝、機械等多個方面。如今,它已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光陰,是中華民族的一份珍貴遺產。

呂氏春秋別稱什麼?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乃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召集門下三千賓客,“兼儒墨,合名法”,編纂而成,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160篇,《漢書·藝文志》將其歸入“雜家”。該書兼收幷蓄,細大不捐,是先秦思想文化之總結,以儒家為主流,以道家基礎,取老子順應客觀的思想,舍其消極避世的成分,旁採名、法、墨、兵、農、陰陽諸家之長,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等各方面內容的理論體系,同時保存了醫學、音樂、天文曆法及農業等多方面的寶貴資料。文章明朗犀利,故事、比喻、議論有機結合,成書之後,曾布之於咸陽市門,有能增益一字者懸賞千金。蓋呂不韋想藉此向世人昭示他一統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政見。可惜志未申而身先死,其理論不能行於當世。漢興起後,吸取亡秦教訓,王霸並用,崇尚無為,與民休息,許多方面與《呂氏春秋》的思想一致。初,不韋販賤賣貴,家累千金,至貴為丞相,而遭殺戮;《呂氏春秋》,揉合百家,涵蓋經史,其身世也傳奇,其著述也廣博,好古豈能漠視之?

最早為《呂氏春秋》作注的是東漢的高誘,今人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是比較完備的注本。

在社會歷史觀上,《呂氏春秋》認為歷史是不斷髮展的:“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長見》)這就是說,歷史的發展是一環扣一環的,今之視者,亦猶後之視今,無古不成今。瞭解過去,有助於瞭解今天。但是,瞭解過去並不意味著拘泥不變,恰恰相反,當時代變化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也應該變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它還用兩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入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以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救劍若此,不亦惑乎!荊人慾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這兩則寓言都見於《察今》。前一則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刻舟求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是諷刺那種泥古不知變的人,這也是生動地表現了《呂氏春秋》的歷史觀。

《呂氏春秋》繼承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在於清靜無為,“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虛靜以待”。(《知度》),只有這種“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

《呂氏春秋》還表現了一定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將音樂的產生與宇宙萬物聯繫起來,提出“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樂》),又從“心”“物”感應關係,論述了音樂產生的心理過程。提出了“適”的概念,強調要音“適”和心“適”,才能獲得美的感受。 希望對你有幫助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胡適先生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說:“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1]《呂氏春秋[2]》是先秦時期重要的鉅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的前夕。

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秦國一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呂因散盡家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秦昭王孫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后,被任用為秦國丞相。

在戰國時期,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多達三千人。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注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徵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藉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麼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複。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世紀的論述也可見一斑:“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為了精益求精,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一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敬畏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願意出頭罷了。不過,這樣一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2呂不韋人編輯

呂不韋(?~約前235年),戰國末......

相關問題答案
呂氏春秋多少字?
春江花月夜有多少字?
一部小說大概多少字?
婧氏牙膏多少錢代理?
和氏璧值多少錢現在?
黃帝內經原文多少字?
七言絕句多少字?
一般演講稿多少字?
播音員一分鐘多少字?
入黨思想彙報寫多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