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網的發展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因特網的來歷

因特網是Internet的中文譯名,它的前身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主持研製的ARPAnet。

20世紀60年代末,正處於冷戰時 期。當時美國軍方為了自己的計算機網絡在受到襲擊時,即使部分網絡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繫,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設了 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ARPAnet)。阿帕網於1969年正式啟用,當時僅連接了4臺計算機,供科學家們進行計算機聯網實驗用。這就是因特網的 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經有了好幾十個計算機網絡,但是每個網絡只能在網絡內部的計算機 之間互聯通信,不同計算機網絡之間仍然不能互通。為此, ARPA又設立了新的研究項目,支持學術界和工業界進行有關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就是想用一種新的方法將不同的計算機局域網互聯,形成“互聯網”。研究人員稱之為“internetwork”,簡稱“Internet”。這個名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在研究實現互聯的過程中,計算機軟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現了連接分組網絡的協議,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網際互聯協議IP和傳輸控制協議TCP。這兩個協議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協議,TCP是幫助IP實現可靠傳輸的協議。

TCP/IP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開放性,即TCP/IP的規範和Internet的技術都是公開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正是後來Internet得到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選定Internet為主要的計算機通信系統,並把其它的軍用計算機網絡都轉換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軍用,稱為MILNET;另一部分仍稱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組織(NSF)將分佈在美國各地的5個為科研教育服務的超級計算 機中心互聯,並支持地區網絡,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NSFnet主幹網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證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術,準 許各大學、政府或私人科研機構的網絡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從軍用轉向民用。

Internet的發展引起了商家的極大興趣。1992年,美國IBM、MCI、MERIT三 家公司聯合組建了一個高級網絡服務公司(ANS),建立了一個新的網絡,叫做ANSnet,成為Internet的另一個主幹網。它與NSFnet不 同,NSFnet是由國家出資建立的,而ANSnet則是ANS 公司所有,從而使Internet開始走向商業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佈停止運作。而此時Internet的骨幹網已經覆蓋了全球91個國家,主機已超過400萬臺。在最近幾年,因特網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很快就達到了今天的規模。

[編輯本段]

因特網的過去

Internet最早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從60年代開始,ARPA就開始向美國國內大學的計算機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經費, 以促進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絡的研究。1968年,ARPA為ARPAnet網絡......

因特網發展歷史的三個主要階段是什麼

第一階段是從單個網絡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

第二階段的特點是建成了三級結構的因特網。

第三階段的特點是逐漸形成了多層次ISP結構的因特網。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CP/IP的規範和Internet的技術都是公開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正是後來Internet得到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絡誕生的標誌。

從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ARPAnet網絡。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於這樣的指導思想:網絡必須經受得住故障的考驗而維持正常的工作,一旦發生戰爭,當網絡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絡的其他部分應能維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TCP/IP協議簇的開發和利用。作為Internet的早期骨幹網,ARPAnet的試驗並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異種機網絡互聯的一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分裂為兩部分,ARPAnet和純軍事用的MILNET。同時,局域網和廣域網的產生和逢勃發展對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絡和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NFSnet於1990年6月徹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為Internet的主幹網。

NSFnet對Internet的最大貢獻是使Internet向全社會開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樣僅供計算機研究人員和政府機構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聯合建立了一個非盈利的組織―先進網絡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全美範圍的T3級主幹網,它能以45Mbps的速率傳送數據。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幹網都與ANS提供的T3級主幹網相聯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飛躍歸功於Internet的商業化,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世界,很快發現了它在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世界各地的無數企業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了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飛躍。

3、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進程及現狀

關於中國公用數據通信網 我國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數據通信網,為我國Internet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1)中國公用分組交換數據通信網(ChinaPAC)。該網於1993年9月開通,1996年底已覆蓋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和一部分發達地區的鄉鎮,與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的44個數據網互聯。

(2)中國公用數字數據網(ChinaDDN)。該網於1994年開通,1996年底覆蓋到3000個縣級以上的城市和鄉鎮。我國的四大互聯網的骨幹大部分都是採用ChinaDDN。

(3)中國公用幀中繼網(ChinaFRN)。該網已在我國的8大區的省會城市設立了節點,向社會提供高速數據和多媒體通信。

(4)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該網於1995年與Internet互聯,物理節點覆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多個城市,業務範圍覆蓋所有電話通達的地區。1998年7月,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骨幹網二期工程開始啟動。二期工程將八個大區間的主幹帶寬擴充至155M,並且將八個大區的節點路由器全部換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國電信利用n*10Gbps DW......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歷史

1936年英國數學家A.M.Turing發明圖靈機,為現代計算機硬件和軟件做了理論上的準備。1942年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ABC研製成功,它有300個真空管,採用二進制,基本體系結構與現代計算機已無二致。1943年英國計算機“巨人”投入運行。不過1970年之前對它一直保密。1945年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第一次提出存儲程序計算機的概念,即“馮·諾依曼機器”。1946年2月10日,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誕生。它裝有18000個真空管,總重量達30噸,耗資近50萬美元,是世界上第一臺多功能、全電子數字計算機,可以實現每分鐘幾千次乘法運算。1946年5月英國劍橋大學研製成功第一臺馮·諾依曼機器EDSAC。1947年12月23日,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晶體管。1948年曼徹斯特大學開發出世界首臺存儲程序機Baby。1950年Engineering Research Associates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商用計算機ERA 1101。1951年第一臺數字式計算機UNIVAC1為美國人口普查創建。1952年Grace Hopper勾畫出第一個“編譯程序”藍圖,即將所有程序在執行之前都翻譯成機器語言,為計算機商用做出重大貢獻。1955年Grace Hopper開發出A-3編譯器Math-Matic。1956年世界上第一臺採用晶體管元件的電腦研製成功。第一條跨越大西洋的電話電纜敷設完成。Bell實驗室開發出可視電話樣機。1957年IBM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硬盤RAMAC 350,直徑24英寸、總容量5兆字節。IBM開發出FORTRAN語言。1958年第一臺商用電子管計算機Univac Model 80發佈。MIT John McCarthy開始開發Lisp語言,1960年完成。1959年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問世。發表了Cobol語言規格,於1961年完成。1964年IBM發佈IBM System/360計算機。1965年DEC推出真正被業界認可的世界上第一臺標準小型機PDP-8。美國Dartmouth 學院的Thomas E.Kurtz 和 John Kemeny 開發出Basic語言。世界上第一部程控電話交換機—美國貝爾系統1號電子交換機問世。國際衛星通信組織發射了一顆半試驗半實用的靜止(同步)通信衛星,標誌著同步衛星通信時代的開始。1967年美國《Computerworld》報創刊。IBM推出世界上第一張軟盤,直徑為32英寸。瑞士的Njklaus Wirth 在 Algol的基礎上開始開發Pascal語言,於1971年完成。1968年IBM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數據庫管理系統IMS。挪威計算中心的O.J.Dahl和K.Nygard發表了第一個面嚮對象語言Simula 67。1969年貝爾實驗室用匯編語言開發出第一個多任務多用戶的計算機分時系統Unix。IBM允許客戶分開購買它的軟件和硬件,從而建立了軟件市場。美國國防部開始研究ARPANET,人們將此視為Internet的開端。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Ken Thompson和Dennis M.Ritchie開始開發Unix操作系統。傳輸損耗僅為20分貝/公里的光纖和在室溫下能連續工作的半導體激光器研製成功,光纖通信走向實用化。1971年Intel 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Niklaus Wirth 開 發出Pascal語言。Gary Starkweather在施樂的實驗室裡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激光打印機。1972年Bell實驗室的Dennis Ritchie開發......

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

CNNIC披露由中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原文

第一封從中國發出的電子郵件的打印件

本報訊(記者張瑾)昨天,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網上發佈了新版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在該大事記修訂過程中,技術人員首次核實並確認了我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的時間和原文內容。

確認的結果顯示,第一封從我國發出的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是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於1987年9月14日21時07分發往德國的。通過與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檔案館聯繫,CNNIC查到了這封郵件的打印件。

附全文:

1. 1986年,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啟動,其合作伙伴是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University of Karlsruhe)。

2.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這封電子郵件是通過意大利公用分組網ITAPAC設在北京側的PAD機,經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國DATEX―P分組網,實現了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連接,通信速率最初為300bps。

3. 1988年初,中國第一個X.25分組交換網CNPAC建成,當時覆蓋北京、上海、廣州、瀋陽、西安、武漢、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

4. 1988年12月,清華大學校園網採用胡道元教授從加拿大UBC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進的採用X400協議的電子郵件軟件包,通過X.25網與加拿大UBC大學相連,開通了電子郵件應用。

5. 1988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採用X.25協議使該單位的DECnet成為西歐中心DECnet的延伸,實現了計算機國際遠程連網以及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

6. 1989年5月,中國研究網(CRN)通過當時郵電部的X.25試驗網(CNPAC)實現了與德國研究網(DFN)的互連。CRN的成員包括:位於北京的電子部第15研究所和電子部電子科學研究院、位於成都的電子部第30研究所、位於石家莊的電子部第54研究所、位於上海的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位於南京的東南大學等單位。CRN提供符合X.400(MHS)標準的電子郵件、符合FTAM標準的文件傳送、符合X.500標準的目錄服務等功能,並能夠通過德國DFN的網關與Internet溝通。

7. 1989年10月,國家計委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項目--國內命名為: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世界銀行命名為: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簡稱NCFC)正式立項,11月,該項目正式啟動。NCFC是由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中的一個高技術信息基礎設施項目,由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家教委配套投資和支持。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實施。當時立項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

相關問題答案
因特網的發展歷史?
因特網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
因特網的服務?
因特網的優點和缺點?
因特網的前身?
因特網的功能有哪些?
因特網的利弊英語作文?
因特網的好處?
因特網的好處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