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到底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傣族潑水節潑水是什麼意思

傣族有個傳說 有個魔鬼侵佔了整個族,它有六個很漂亮的老婆

那六個老婆恨透了 有一天惡魔生日,她們就使勁灌它酒,,,不一會惡魔說“世界上沒有人能打敗我,除非用我的頭髮嘞我的脖子,可是根本不可能。說完他就到床上睡了。趁他睡著姑娘們用他的頭髮嘞脖子,頭果然掉了,但是頭掉哪那就起火。於是七個姑娘輪流抱著直到化為一股青煙消失,但他的血弄髒了姑娘們的衣服,他們來到泉邊用泉水破身上的血汙。。。

互相潑水可以洗去一年內的汙穢,祝福對方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

潑水節有什麼習俗

傣族風俗—潑水節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

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傣族潑水節

A 潑水節由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曆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曆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髮才可以置之於死地。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髮,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衝去身上的血汙和成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B 潑水節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採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溼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高興異常,全身溼透,興致彌高……

C 潑水節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遊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D 潑水節力量

划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

什麼是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的年節,傣語稱為"多桑刊",是傣族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傣歷六、七月,農曆清明節後十天左右。具體時間根據傣歷推算。節期3至4天。第一天是送舊,傣語稱為"麥日"。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坡上來摘山花和樹枝做"花房&qu琺t;,井將花房和供品送到佛寺,再用沙子堆壘約一米高的三至五座寶塔,繪佛像潑水洗塵,然後人們坐於沙塔周圍,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第二天,傣語稱為"惱日(空日)",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先到佛寺浴佛。然後人人帶著水桶或水盆來到街頭,互相潑水,預祝新年吉祥、幸福和健康。潑水是吉祥的象徵,人們非常重視。人們認為被潑的水越多,受到的祝福越大,他也因此最高興一節日最後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的到來,稱為新年元旦。元旦的具體時間,在傣歷六月六日和七月六日之間推移,大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十五或十六日。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潑水是什麼意思???有什麼說法嘛??? (潑水節)

反正不是互相喜歡的意思,放寬心態啦,不就是潑水嘛 下次你也加入進去啊!

潑水節有什麼作用,而且也是神馬東西?

潑水節是傣族的一種習俗。潑水節意味著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美滿快樂。

潑水的意義是什麼?

節日的意義 1、潑水節"祝福":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採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溼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溼透,興致彌高。 2、潑水節"愛情":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遊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3、潑水節"力量":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裡達到了高潮…… 4、潑水節"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5、潑水節"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讚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傳承價值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瞭解傣族感悟自然、愛......

網絡流行語被潑水是什麼意思?

ACG界的網絡用語   ACG界通常稱基友為在網上認識,不知道對方真實身份,一起玩遊戲,一起看動漫吐槽,通常通過貼吧、QQ或者Acfun、Bilibili的吐槽彈幕認識的朋友。ACG界的基友性取向大多為異性戀。   ACG界的基友同“基佬”並不完全相同,“基友”。指因生活壓力大,沒錢沒女朋友,有了女朋友,還可能會因為ACG的興趣而產生矛盾。所以“不如大家一起搞基吧!”的潮流就誕生了。實際上,ACG裡相互稱“基友”的宅男,都並不一定是同性戀。調侃意味頗重。

潑水節的習俗有什麼?

傣族風俗—潑水節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 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傣族潑水節A 潑水節由來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曆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曆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髮才可以置之於死地。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髮,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衝去身上的血汙和成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B 潑水節祝福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採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溼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高興異常,全身溼透,興致彌高…… C 潑水節愛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遊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D 潑水節力量 划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象箭一般往前飛......

潑水節是用來幹什麼的?

潑水,很開心的一天

相關問題答案
潑水節到底是什麼意思?
朝霞到底是什麼意思?
感受到底是什麼意思?
回憶殺到底是什麼意思?
清真到底是什麼意思?
夢瑩到底是什麼意思?
清道夫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免賠到底是什麼意思?
瘦身到底是什麼意思?
萌萌到底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