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如何做到精準?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脫貧攻堅為什麼要精準?如何做到精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發展差異很大,形成貧困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強調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可以實現各貧困地區的跨越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基。

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樹立經濟發展的標杆,我們在沿海地區選取了一些條件較好的城市和地區,作為了發展的“橋頭堡”,並開闢出專門的區域,給予政策的傾斜與照顧,讓這一部分地區率先富裕了起來。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所以,在部分地區富裕之後,我們要以先富帶動後富,並最終一起走向富裕。尤其是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指引下,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這個“牛鼻子”具有特別意義。

第一,這有利於扶持政策集中使用,發揮“筷子效應”的最大作用。從貧困人口的分佈特點來看,有連片,也有零散。所以,在扶貧實施的過程中,要集中使用好相關政策,把政策落實到特定的貧困人群、具化到每一個人,防止分散政策的“注意力”。這就要求在政策的制定上更加註重精準,用一個個具有創新性的政策,消滅貧困,化解可能存在的“返貧”風險。扶持政策集中使用的目的,就是要發揮不同政策的優勢,抱團在一起,實現優勢互補,推進脫貧攻堅的精準化。

第二,這有利於優化扶貧資源配置,提高扶貧工作的實際效果。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扶貧不能再搞“平均主義”,而是要提高扶貧的實際效果。因此,必須在精準上下功夫,把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就是要在哪些資源配置在哪個位置上著力,把最好的資源匹配給最需要的人,完成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來帶動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這有利於把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落到實處。全面建成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而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共享成功的發展經驗。這就需要把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引向不發達地區,並因地制宜,開創出本土發展的模式。其中,最迫切的是向不發達地區的群眾傳輸發達地區的發展思維、發展方法等,授人以漁。

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這個“牛鼻子”,需要貫徹落實好國家有關精準扶貧的政策舉措,以產業為突破,以人才為先鋒,做到扶貧先扶智,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拔窮根摘窮帽,促進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的任務之一。“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同時明確了目標: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把握三個環節。按照公開透明、分級負責、精準識別的原則,通過科學有效的程序把貧困村、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出來,並逐村逐戶建檔立卡。精準幫扶是關鍵,要按照“一村一計一部門”“一戶一策一責任人”的要求,確定幫扶責任人、制定幫扶規劃、落實幫扶措施,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精準管理是保證,建立貧困村、貧困戶幫扶信息檔案,加強精準扶貧監測,跟蹤貧困村、貧困戶幫扶情況,確保其得到有效扶持。

第二,抓好三個層面。在政府層面,要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把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在市場層面,要融開發於扶貧之中,融扶志於扶貧之中,激發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使扶貧工作從“輸血式扶貧”走向“造血式扶貧”,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社會層面,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更好地把“幫”和“促”結合起來,形成多維聯動的社會扶貧新格局,增強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精準性、有效性。

第三,堅......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要做到哪幾個精準

精準扶貧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扶貧開發工作的新要求,是解決扶貧開發工作中底數不清、目標不準、效果不佳等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精準識別,是指通過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將貧困戶、貧困村和貧困鄉有效識別出來,並建檔立卡。精準幫扶,是指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戶、貧困村和貧困鄉,深入分析致貧原因,落實幫扶責任人,逐鄉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精準管理,是指對扶貧對象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建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實時反映幫扶情況,實現扶貧對象的動態管理,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決策支持。精準考核,是指對貧困戶、貧困村和貧困鄉識別、幫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對貧困縣開展扶貧工作情況的量化考核,獎優罰劣,保證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

如何做好社會扶貧脫貧攻堅工作

1、認真貫徹落實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要求,以嚴的要求、實的作風,著力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把精準扶貧工作與具體工作結合起來,促進增收致富。  2、要精準“識貧”,著力把貧困的“病號”找準,確保應該扶貧的一個不落下、不該扶貧的一個不混入。要精準“除貧”,著力把貧困的“病灶”消除,確保真正幫到點子上、扶到關鍵處。要精準“治貧”,著力把貧困的“病根”挖掉,推動扶貧開發工作轉入可持續軌道。

聯繫實際,談談你對"脫貧攻堅 貴在精準〃的理解

“扶貧開發推進到今天這樣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扶貧工作要做到“切實落實領導責任、切實做到精準扶貧、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切實加強基層組織”,“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如何做到“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當前中央的重要舉措,是消除貧困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到精準扶貧,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因地扶貧。每個地區和區域,造成貧困的原因各種各樣,這就需要我們在制定扶貧政策和扶貧措施的過程中,要充分加強調研,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扶貧。

二是因人扶貧。要充分了解各扶貧對象的自身情況,分門別類的開展扶貧工作。根據年齡,健康狀況,家庭情況,致貧原因等情況,各地扶貧辦要因人制定扶貧措施,確保精準扶貧。

三是強化督導。各種扶貧政策,措施是否能夠真正實現精準扶貧,關鍵在落實,並且是否取得實效。這就要強化督導,強化對扶貧的統計監測和反饋工作,確保能夠切實可行到位。

如何才能做好精準扶貧,真正脫貧

在看相干片沒空

“十三五”脫貧攻堅怎麼幹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貧開發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開創了扶貧開發事業新局面。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全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出發,把“扶貧攻堅”改成“脫貧攻堅”,明確到2020年實現“兩個確保”: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後,脫貧攻堅更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我們必須拿出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強調:“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這是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方法論,也是我們眾志成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遵循。“慮於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一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二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三要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  精準扶貧是為了精準脫貧,必須設定時間表,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據統計,2011年至2014年,每年農村脫貧人口分別為4329萬、2339萬、1650萬、1232萬。由此推算,如果通過採取過硬、管用的舉措,今後每年減貧1000萬人的任務是完全可以完成的在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已經傳遞出堅定信心:“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是可以實現的。”與此同時,還必須充分調動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一是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積極性,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引導他們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二是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鼓勵支持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脫貧攻堅,加快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這塊最大短板,對各級黨委和政府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堅定信心、勇於擔當,保持頑強的工作作風和拼勁,滿腔熱情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更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要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察制度,加強督察問責。要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幹部,激勵各級幹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選好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  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黨委和政府,必須認真學習貫徹關於精準脫貧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堅決打贏精準脫貧這場攻堅戰,帶領全體人民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三五”脫貧攻堅怎麼幹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使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貧開發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開創了扶貧開發事業新局面。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全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出發,把“扶貧攻堅”改成“脫貧攻堅”,明確到2020年實現“兩個確保”: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後,脫貧攻堅更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我們必須拿出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強調:“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這是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方法論,也是我們眾志成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遵循。“慮於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一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二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三要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  精準扶貧是為了精準脫貧,必須設定時間表,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據統計,2011年至2014年,每年農村脫貧人口分別為4329萬、2339萬、1650萬、1232萬。由此推算,如果通過採取過硬、管用的舉措,今後每年減貧1000萬人的任務是完全可以完成的在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已經傳遞出堅定信心:“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是可以實現的。”與此同時,還必須充分調動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一是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積極性,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首創精神,引導他們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二是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鼓勵支持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脫貧攻堅,加快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這塊最大短板,對各級黨委和政府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堅定信心、勇於擔當,保持頑強的工作作風和拼勁,滿腔熱情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更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要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察制度,加強督察問責。要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幹部,激勵各級幹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要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選好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  廣東是全國經濟第一大省,但同全國一樣,也存在大量貧困人口。廣東省委、省政府明確,這是“十三五”期間必須補齊的三塊短板之一。全省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黨委和政府,必須認真學習貫徹關於精準脫貧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增強責......

相關問題答案
脫貧攻堅如何做到精準?
脫貧攻堅我們做什麼?
如何做到精心備課?
面試如何做好精準扶貧?
如何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如何做到堅定理想信念?
如何做到工作四不傷害?
如何做到真誠待人?
大學生如何做到自律?
我們如何做到誠信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