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立項有什麼用知乎?

General 更新 2024-06-09

科研大牛是怎麼打基礎的

(一)所有成功的科學家一定具有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這是一條真理。實際上,無論社會上哪一種職業,要想成為本行業中的佼佼者,都必須付出比常人多的時間。

大約10年前,著名華人生物學家蒲慕明先生曾經有一封郵件在網上廣為流傳,這封郵件是蒲先生語重心長寫給自己實驗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後的, 其中的觀點我完全贊同。無論是在普林斯頓還是在清華大學,我都把這封郵件轉發給實驗室的所有學生,讓他們體會。其中的一段是這樣說的:

“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實驗室裡的工作時間,當今一個成功的年輕科學家平均每週要有60小時左右的時間投入到實驗室的研究工作中……我 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有6小時投入緊張的實驗操作,並且用兩小時以上的時間從事與科研直接相關的閱讀等工作。文獻和書籍的閱讀則應主要在這些工作時間之外進 行。”

有些學生讀完郵件後告訴我:“看來我不是做學術的料,因為我真的吃不起這份苦。”我常常回複道:“我在你這麼大年紀的時候,也會覺得長期這 樣工作不可思議。但在不知不覺中,你會逐漸被科學研究的精妙所打動,也會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而驕傲,你會逐漸適應這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回答,其實源自我 自己的經歷與體會。

我從小就特別貪玩,並不喜歡學習,但來自學校和父母的教育與壓力迫使我儘量刻苦讀書。我高中就讀於河南省實驗中學,憑藉著比別人更加刻苦的 努力,綜合成績始終名列前茅。1984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我獲得河南賽區第一名,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大學階段,我保持了刻苦的傳統,綜合成績全班第一併提 前一年畢業。然而事實上,我很少真正獨立思考,對所學專業也不感興趣。大學畢業時,我本沒有打算從事科學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經商,結果陰差陽錯間踏 上了赴美留學之路。

可想而知,留學的第一年,我情緒波動很大,內心浮躁而迷茫,根本無心念書、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時間在中餐館打工、選修計算機課程。第二 年,我開始逐漸適應科研的“枯燥”,並開始有了一點自己的體會,有時領會了一些精妙之處後不免 “洋洋得意”,也會產生“原來不過如此”的想法,逐漸對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點自信。這期間,博士研究生的課程全部修完,我每週5天、每天從上午9點做實 驗到晚上七八點,週末也會去兩個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經開始領會到科研的邏輯,有點兒躍躍欲試的感覺,在組會上常常提問,而這種“入門”的感覺又讓我對 研究增加了很多興趣,晚上常常幹到11點多,趕最後一班校車從霍普金斯醫學院回到住處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區。1993年,我曾經在實驗記錄本的日期旁標註 “這是我連續第21天在實驗室工作”,以此激勵自己。其實,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為其中的一個週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個小時的實驗。到第四年以後,我完全適 應了實驗室的科研環境,也不會再感到枯燥或時間上的壓力了。時間安排完全服從實驗的需要,儘量往前趕。其實,這段時期的實驗時間遠多於剛剛進實驗室的時 候,但感覺上好多了。

研究生階段後期,我的刻苦在實驗室是出了名的。在紐約做博士後時期則是我這輩子最苦的兩年,每天晚上做實驗到半夜3點左右,回到住處躺下來 睡覺時常常已是4點以後;但每天早晨8點都會被窗外紐約第一大道上的汽車喧鬧聲吵醒,9點左右又回到實驗室開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實驗室,分別在上 午9點、下午3點和晚上九十點。這樣的生活節奏持續11天,從週一到第二個星期的週五,週五晚上坐灰狗長途汽車回到巴爾地摩的家裡。週末兩天每天睡上近 10個小時,彌補過去11天嚴重缺失的睡眠,週一早晨再開始下一個11天的奮鬥。雖然體力上很累,但我心裡很滿足、很驕傲,我知道自......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哈爾濱理工大學“聯培生”項目怎麼樣

以下回答來自知乎,應該對你有幫助:

本人14級研究生,我們這屆是中科院自動化所跟哈理工第一屆搞聯培生(我認為是第一屆,因為之前沒聽說過~)。下面就幾個問題詳細說明下:

Q1:聯培生來由?

A1:具體來由不清楚,2014年哈理工MBA碩士研究生考試作弊事件倒是當時的大新聞,教育部給的處罰決定之一是:2015年起核減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這一事件不知道跟聯培是否相關。

Q2:怎樣成為聯培生?

A2:每年的四五月份,自動化所都會有考研面試,在面試過後,按照初始和麵試加權後得到的總分數進行排名,每個中心根據自己的招生名額情況,按照成績擇優錄取;那些成績稍微差一些,遺憾沒被錄取的,所裡負責招生的老師會詢問你是否想做聯培生,聯培生也是在有意向參與聯培的學生中擇優錄取。

Q3:聯培生跟錄取為自動化所的學生有什麼區別?

A3:對於我們這一屆(14級)來說,在培養方案上兩者幾乎沒有差別,研一都是統一在懷柔上課,研二之後回實驗室參與課題組科研;不過從15級開始,培養方案有了一些改變,研一上學期需要去哈理工本部上基礎課,從研一下學期至畢業就一直在所裡參與課題組科研,今後的培養政策不知道會不會變。因此,就科研來說,區別不大,在所裡大家都很nice的,不會因為你是聯培生就覺得你特殊;畢業證的話拿到的是哈理工畢業證,不過所裡畢業時候估計會給一個類似聯培證明的文件。

如何評價免費 Wi-Fi 覆蓋全球的 Outernet 計劃

不知道為什麼這兩天突然有很多並不理解這個項目的記者們都在發新聞報道這家Outernet。個人對這個項目的評價:野心龐大,希望渺小。

詳細論述之前先介紹一點兒背景。Outernet網站提到他們打算借鑑這種10cm見方的開源衛星CubeSat的設計,來快速研發出可用的人造衛星。出於該項目的草根性質,我認為他們也會把這種衛星放在儘可能低的低地軌道——最低的亞穩態軌道也就是160km,不能再低否則衛星會很快墜毀。另外還有一點很容易誤解的地方,有幾位知友都已經指出:Outernet的主要目的是用現有的WiFi設備接收單向的信息廣播,而不是上網。

套用IDEO的理論,任何創新項目想要成功,離不開這三個要素:

技術上的可行性(technical feasibility)

經濟上的可持續性(financial viability)

符合市場需求(market desirability)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如果Outernet項目要想成功,在這三個方面都要跨越太多的困難。

首先談談技術上的可行性。

鏈路損耗:由於傳輸距離長,手機根本接收不到衛星的信號。這點@楊侃生提到了,但是不清楚他怎麼得到的。我這裡假設按最理想的情況,沒有空氣對電磁波的吸收,並且這個衛星上有辦法神奇地摺疊出來一個直徑1米的巨無霸拋物面天線(24dBi增益),那麼一個滿功率100mW(20dBm)的WiFi衛星發射機發射的信號,經過160km長途跋涉到地面上也會衰減成可憐的-100dBm。因為手機和筆記本的天線增益都小得可憐,所以手機的WiFi芯片能看到的信號強度也只有-100dBm左右——這種情況下手機根本無法正確地接收數據(大部分手機需要至少-80dBm才能勉強工作)——而所有這一切的計算還是在非常理想的情況下得出的,考慮到空氣損耗、傳播並非最短路徑、建築物樹木遮擋、多徑效應等等影響,實際情況要糟糕得多。

衛星功耗:衛星的電源供給不足以提高發射功率彌補鏈路損耗。顯然由於項目的草根性質和體積限制,衛星不可能攜帶核燃料電池之類的先進電源,那麼只能靠太陽能電板工作了。目前在太空中最成功的電板也只能生產300W/sqm的功率,折算到CubeSat的面積,假設總有一面始終正對著太陽,也只能產生3W的功率——這點可憐的功率也只勉強供控制器、存儲器和WiFi電路工作。而且簡單提高電板功率也是行不通的。退一步來講即使衛星很神奇地又摺疊出1平米見方的太陽能板(都快成變形金剛了!)並且能有效產生300W的功率,最理想的情況下也只能保證地球上露天的手機勉強工作而已。這還不考慮WiFi功放的效率、衛星需要複雜的姿態控制電路、衛星會進入地球陰影等等因素。最要命的是,在太空中,衛星工作產生的這麼多熱量無法容易地排除出去,衛星很快會過熱死!

覆蓋範圍:衛星的覆蓋範圍太小,數目太少,速度太快。上述的衛星上一個直徑1米的拋物面天線只能覆蓋地表約20公里直徑的圓形區域(大約7度左右),即使覆蓋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中最需要此類服務的1/100區域,也需要76顆衛星!——我不知道Outernet號稱的150顆覆蓋全球如何做到的——這還不是麻煩的全部,這種低地軌道衛星的運動速度大約是7.8km/s(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說手機只能從某一顆衛星接收3秒鐘數據,就要掉線,或者切換到下一顆衛星。我很難相信下一顆衛星的廣播數據能和上一顆衛星無縫銜接。

數據分發:技術困難尚未克服。Outernet提到用WiFi Multicast來發送數據,而這......

相關問題答案
科研立項有什麼用知乎?
微博認證有什麼用知乎?
開發人員選項有什麼用?
公需科目考試有什麼用?
報了蘇區專項有什麼用?
本科結業證有什麼用?
專案不經立項有什麼後果嘛,為什麼必須通過立項。 20分?
貧困專項計劃有什麼用?
成教本科文憑有什麼用?
電腦獨立聲卡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