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在什麼地方生長?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木耳生長在哪裡???

黑木耳,是木耳的一種。因其生長在朽木上,形似人的耳朵,色黑或褐黑,故名黑木耳,又名木菌、樹雞。本品既可食用,又可入藥,是藥食兼用之品。黑木耳源於木耳科真菌木耳、毛木耳或皺木耳的子實體,多寄生在桑、櫟、榆、楊、槐樹等枯朽的枝幹上,原為野生,現多為人工培植。  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尋覓食物充飢果腹的過程中,似乎就認識到黑木耳可以食用。對其藥用價值的認識最晚也在漢代之前,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就已經記載了它的藥用價值。該書在桑根白皮條下雲:五木耳能"益氣不飢,輕身強志";又云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瘕:中醫指肚子裡結塊的病。編者注)"以上所說的五木耳包括今之黑木耳,而桑耳黑者即為今之黑木耳之一種。  歷代本草如南北朝樑代的《名醫別錄》、唐代的《食療本草》、明代的《本草綱目》、當代的《中華本草》等,對其均有論述。  主治與療效  中醫認為,黑木耳作為食品,味甘淡,可隨個人的喜愛任意添料調味,製成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而作為藥物,則是難得的補品,雖性平力緩,但卻不膩不躁,可常服久用。據《中華本草》記載:黑木耳味甘性平,歸脾、肺、肝、大腸經。主治氣虛血虧,肺虛久咳,咯血,痔瘡出血,婦女崩漏,月經不調,跌打損傷等。  現代研究  當代醫藥科學工作者又從藥物化學、藥理學及臨床應用等方面,對黑木耳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現代實驗研究證明,寄生於不同朽木或基質上的黑木耳,所含成分與藥理作用相異。一般說,黑木耳主要含有蛋白質、脂肪、卵磷脂、鞘磷脂、多種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無機成分,具有抗血凝,抗血栓形成,促進免疫功能,調節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降血糖,延緩衰老,抗潰瘍,抗真菌等廣泛的藥理作用。這些研究,既為其傳統性效提供了有力的藥化與藥理學基礎,又為進一步合理應用與開發研究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常用單驗方  民間用黑木耳防治疾病的單驗方非常多,略舉幾則供大家選擇。若自己拿不準能否服用下列單驗方,可請當地中醫或營養師指導;若因服下列某單驗方出現不適,應立即停用,併到當地醫院就診;有的方中使用了紅糖、白糖、冰糖,糖尿病患者在服用時應減去或減量,以免加重原有的糖尿病。  ● 血管硬化、冠心病:黑木耳5克,清水浸泡一夜,蒸1小時,加適量冰糖(也可不加),睡前服,連續食用;或加入菜餚、餃子或包子餡中,長期食用。  ● 貧血:黑木耳30克,紅棗30個,煮熟服食,也可加紅糖調味。  ● 痔瘡出血、便祕:黑木耳6克,柿餅30克,同煮爛,隨意吃。  ● 月經過多、淋漓不止、赤白帶下:黑木耳焙燥,研細,每次3~6克,每日2次,紅糖水送服。  ● 崩漏(相當於功能性子宮出血):黑木耳60克,加水煮爛,再加紅糖60克,每日服2次。  ● 產後虛弱、抽筋麻木:黑木耳30克,陳醋浸泡,分5~6次食用,每日服3次。胃酸過多燒心者不宜服。  ● 眼底出血:木耳3~6克,冰糖5克,加清水適量,慢火燉湯,於睡前1次頓服。每天1次,10日為1療程。  黑木耳為補品,藥力平緩,故只宜用於輕症緩症或亞健康者的日常保健,若遇重症急症當需配伍他藥或作為治療輔助品。此外,黑木耳較難消化,並有一定的滑腸作用,故脾虛消化不良或大便稀爛者忌用;對本品及與其相類似真菌過敏者均忌服。  茹草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山?仔茶,是澎湖珍貴的草方,因澎湖之氣候、土壤無汙染等條件,非常適合香茹草之生長。香茹草是生長在澎湖的野生雜草,而香茹茶有澎湖青草茶之稱,一般民眾以風乾熬煮成湯汁後,當作日常飲用水。香......

木耳是從哪裡長出來的

在其整個生長髮育過程中都需要充足的氧氣。因此要保持栽培場地的空氣流通清新

什麼地區適宜種植木耳

毛木耳適合在南方。黑木耳適合在東北大部分地區,靠近原料產地、晝夜溫差大,最好是長白山區和大、小興安嶺林區

木耳長在什麼地方?具體說下生長過程

黑木耳屬於腐生性中溫型真菌。菌絲在6~36℃之間均可生長,但以22~32℃最適宜;15~27℃都可分化出於實體,但以20~24℃最適宜,河南省盧氏縣就是因為良好的天然環境造就了盧氏黑木耳為其地理保護產品。菌絲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長,子實體形成時要求耳木含水量達70%以上,空氣相對溼度90%~95%。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子實體生長期需250~1000 lx的光照強度。為好氣性真菌,pH5~5.6最適宜。黑木耳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與塑料袋代料栽培等多種。

黑木耳人工栽培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起源於我國,是世界上人工栽培的第一個食用菌品種,至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唐朝川北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一帶的山民,就採用“原木砍花”法種植黑木耳。這種原始種植方法持續了上千年,清朝我國東北長白山、河南伏牛山等也開始種植黑木耳,入冬三九天將落葉樹伐倒,依靠黑木耳孢子自然傳播繁育。靠天收耳,產量極低。1955年,我國科技工作者開始培育黑木耳固體純菌種,發明了段木打孔接種法,這種方法使木段栽培黑木耳產量大大提高。但是兩三年完成一個週期,絕對產量仍不高,每根1米長、直徑為10~13釐米的優質木段,3年僅產100~150克黑木耳,還常受自然災害的侵擾而減產。這種方法至今僅僅被林區極其少數耳農延用。

1.制種:菌種有鋸木屑菌種與枝條菌種,前者用鋸木屑與麥麩等配製成培養基;後者用直徑1cm的枝條切成1.5cm長,加入蔗糖、米糠等營養成分,裝瓶後高壓滅菌,接入母種,在25~28℃下培養1個月,菌絲即可長滿瓶。   2.耳木準備:栽培場地選好後就應準備耳木,常用的耳木種類有完鬥科和樺木材的樹種,選胸高處直徑10~12cm的耳樹,砍伐後截成1~1.2m長段,截面用新石灰塗刷,然後置於通風向陽處架晒。   3.接種:接種用的工具應預先用乙醇消毒。先在耳木上;用電鑽以穴距7cm垂直打深1.5cm的穴,如用鋸木屑菌種則應填滿穴,按緊後蓋好預製的樹皮蓋。枝條菌種插入接種孔後用錘敲緊,使之與段木表面平貼、無孔隙。   4.定植管理:首先應上堆發菌,將接菌的耳木按“井”字形或“山”字形堆垛。堆內溫度以20~28℃為宜,相對溼度保持在80%左右。在南方3~4星期,北方需要4~5星期,當菌絲已伸延到木質部併產生少量耳芽時,應及時散堆排場。   5.散堆排場:一般採用平鋪式排場,用枕木將耳木的一端或兩端架起,整齊地排列在栽培場上,經過1個月左右即可起架。搭架一般採用“人”字形方法,先埋兩根有杈的木樁,地面留出70cm高,杈日上橫放一根橫木,耳木斜立在橫木兩側。呈“人”字形,相距7cm,角度約45°為宜,晴天或新耳木角度可大些,雨天或隔年耳木角度應小些。   6.出耳管理:起架階段栽培場的溫、溼、光、通氣條件必須調節好,但管理中心是水分問題。起架後最好隔 3d有一場小雨,半月有一場中、大雨,乾旱時應人工噴水,解決乾乾溼溼的問題,保持相對溼度在90%~95%左右。噴水應在早晨和傍晚進行。

塑料袋地栽

該技術改變了依靠木材生產木耳的歷史,使黑木耳栽培從林區走向了田間大地。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木屑、秸杆為原料,利用塑料袋盛裝,每袋裝0.5千克乾料,經過滅菌、接種、養菌,擺在田間大地、果園林下出耳。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技術極大地擴寬了黑木耳栽培原料與栽培區域,大大縮短了生產週期,迴歸自然的栽培方式產品實現天然無公害,更利於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生產,發展前景廣闊。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由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發明成功,1994年被列為《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和“八七......

哪些樹上會生長木耳

是的,很膽,楊柳科的植物,榆科的植物都差不多會生長,但是榆樹(白榆,也稱家榆)生長得質量最好,口味最佳。

木耳在哪裡長的了?並帶圖片

栽培黑木耳的耳樹,種類很多。主要的是選用殼鬥科、樺木科等的樹種,如麻櫟、栓皮櫟、槲櫟、白櫟、米櫧、華氏櫟等;此外,楓楊、楓香、榆樹、槐樹、柳樹、桑樹、懸鈴木、榕樹等也是產區常用的樹種。

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能找到地木耳

地皮菜: 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皮菌、雷公菌、地軟兒、地瓜皮等,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暗黑色,有點象泡軟的黑木耳。地皮菜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以色列魏茨曼研究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皮菜所含的一種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腦中的乙酰膽鹼酯酶的活性,從而能對老年痴呆症產生療效。地皮菜是一種美食,最適於做湯,別有風味,也可涼拌或燉燒,也是寒性食品。

地皮菜生存範圍很廣,對氣溫的適應幅度非常大,從寒冷的南極洲到炎熱的沙漠,從5000米以上的雪山到火山熔岩流過的地方,它都能生存、繁衍。耐旱性強,對土壤要求不高。許多連草都難以生長的地方也能旺盛生長。即使休眠幾十年,一遇水又馬上恢復生機。而且地皮菜喜鈣,是多鈣性土壤的指示植物。石灰岩喀斯特岩溶地區,北方黃土地區等但凡含鈣豐富地區,均有大量生長。在荒漠草原等含鈣高汙染小的地區擁有可觀的生物量。

地耳、地皮菜《本草綱目》釋:地踏菇屬地耳、石耳這類,形狀如木耳,氣味甘、寒、無毒,明目益氣,現代醫學研究,地踏菇味甘性寒,清熱涼血,並輔助降壓之功效,地踏菇是現代家庭和賓館的理想菜餚。

地皮菜平常少見,但在大雨過後經常出現在不受汙染的山地草原上,因此,國外常稱其為fallen star或是star jelly,乃是誤認為其是由天上所降下來之故。河堤之上都可見其蹤跡,採摘最好在雨後 。餐廳業者則取名為情人的眼淚為一道極美味的菜餚。而原住民則稱其為上帝的眼淚。

相關問題答案
木耳在什麼地方生長?
木耳長在什麼地方?
小兔子生活在什麼地方?
牛生活在什麼地方?
羊駝生活在什麼地方?
海帶生長在什麼地方?
蠍子生活在什麼地方?
曼陀羅生長在什麼地方?
蟲草生長在什麼地方?
蚯蚓生長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