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雜劇是什麼意思?

宋代以滑稽調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每本以四折為主,有時在開頭或折間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曲和賓白組成。

元雜劇和元曲有什麼區別??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 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 ,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雜劇中“曲白科”是指

1、簡介:

元雜劇的曲白科是指古代戲曲的三要素——曲詞、說白、科介

曲詞和說白是臺詞,是劇中人物的語言;

科介是舞臺提示,是對劇中人主要動作、表情、舞臺效果的簡要說明。

戲曲以曲詞為主,另兩項也有各自的特點與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動劇情發展,刻畫人物形象。

所用術語為:唱——唱曲詞;雲——道白;科(介)——角色動作;上——出場;內——後臺,等等。

2、曲:

曲即曲詞。是雜劇中唱出來的臺詞部分,一般文辭華美,至少比較精煉。

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劇本,隨著劇情的發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了主唱人物的變換。

3、白:

白即賓白,是元雜劇中說出來的臺詞,語言相對較為俚俗、樸素。

賓白在後世的戲曲中也叫道白或說白,前人對元雜劇的賓白大致有兩種解釋:徐渭《南詞敘錄》:“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單宇《菊坡叢話》:“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後者從訓詁角度說明可能更準確些。它是曲詞外演員說的話、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又稱韻白和散白。對白與話劇的對話相似,獨白兼有敘述的性質,在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4、科:

科即科介,是元雜劇中表示動作的部分。

科介也稱科範、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動作,元雜劇中指示人物動作和表情的術語。一般來說,元雜劇劇本中的科表示四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動作,如《漢宮秋》第一折寫王嬙迎接漢元帝,註明“趨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壽定計,註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動作,高文秀《襄陽會》四折“四將做混戰科”四是指劇中穿插的歌舞動作。《梧桐雨》二折玉環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時也表示劇中的舞臺效果。《漢宮秋》“雁叫科”。

5、拓展: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漢族戲曲形式。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倩女離魂》、《梧桐雨》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雜劇角色分為旦、末、淨、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淨是地位低下的喜劇性人物。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劇本,隨著劇情的發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了主唱人物的變換。...

元代雜劇中的帶白是什麼意思?

賓白:元雜劇以唱為主,以說白為賓,所以說白稱為“賓白”。其中又有散白與韻白之分,前者用當時的口語,後者用詩詞或順口溜式的韻文。賓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間,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稱為“帶白”)。它不僅用於敘事,還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對於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說法。

元雜劇中有一種“水滸劇”,請問“水滸”是什麼意思

“水滸劇”是根據“水滸傳”故事演繹出的雜劇作品。

現存元雜劇中關於《水滸》故事的,有高文秀的《黑旋風》、李文蔚的《燕青博魚》、康進之的《李逵負荊》、李致遠的《還牢末》和無名氏的《爭報恩》。因為他們是民間耳熟能詳的人物,所以也成為故事的中心。在北宋的末年,宋江等止是一群強盜,但是現在變了,在《黑旋風》和《燕青博魚》裡面,他們也成為和權豪勢要作對的人物。本來在蒙古侵入中國以後,蒙古軍隊到處的燒殺擄掠,成為常事,正如範子安《竹葉舟》所說的“你則看凌煙閣那個是真英武,你則看金谷鄉都是些喬男女”;(第一折)無名氏《連環計》所說的“俺只問鴛鷺班中怎容的諸盜賊,麒麟閣上是畫的甚公侯”。(第一折)號稱主持正義的軍隊既然殺人放火,那麼,殺人放火的強盜有時也就不妨主持正義。因此,在元雜劇裡,梁山好漢就以兩種不同的姿態出場,有時殺人放火,有時也就替天行道。這就是“水滸劇”。

雜劇作家指示我們這兩條出路。但是這是怎樣的出路呢?無論傳說中的包待制止是理想的人物,就是當真有了,也止能偷天換日地幹一下。《水滸》好漢多得很,但是縱使他們組織嚴密和傳說中宋江們一樣,也止能就地除去白衙內、楊衙內這樣一兩個小民賊。總之,這兩條出路,在整個的民族復興的途徑上,是沒有關係的。我們的艱難多著呢,從貞佑南渡起(1214)一直要等到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韓林兒稱帝,朱元璋起兵,經過了141 年的大黑暗,才算得了復興的曙光,但是在這段大黑暗中間,文學家是不斷地——縱使微弱地——透露了他們的呼聲。

介紹一個“水滸劇”的作者——高文繡。

高文秀是元雜劇創作中具有顯著特色的重要作家,向有“小漢卿”之譽。他又是第一位寫泰山戲的劇作家,其《黑旋風雙獻功》是泰山擁有的第一部戲劇,並在水滸戲中佔有重要地位,與康進之《李逵負荊》合稱“黑旋風雙璧”,在全部元雜劇中也屬上乘之作。

其雜劇按取材分類,可分為水滸劇、歷史劇、神話劇、風情劇等,尤以前兩類為多。水滸劇計有九種:李逵劇八種,除《黑旋風雙獻功》外,還有《黑旋風大鬧牡丹園》、《黑旋風借屍還魂》、《黑旋風詩酒麗春園》、《黑旋風敷演劉耍和》、《黑旋風喬教學》、《黑旋風窮風月》、《黑旋風斗雞會》;武松劇一種:《雙獻頭武松大報仇》。其水滸戲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在元雜劇作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是當之無愧的黑旋風專家。

《黑旋風雙獻功》是戲曲史上第一部關於泰山的戲劇,也奠定了高文秀在戲曲史上的地位。泰山為水滸等英雄李逵提供了表演舞臺,李逵的英雄業績為泰山藝苑增添了光彩。整個戲劇情節是在泰山這一廣闊的背景中展開的。在劇中,高氏著力刻劃了李逵英勇、機智、敏銳、謹慎,而又不乏詼諧、幽默的農民義軍頭領形象。這與其它元雜劇中的李逵,與後來《水滸傳》中魯莽驕躁的李逵差別極大,有鮮明的性格特色。

《雙獻功》的戲劇情節完整,發展脈絡順暢,首尾銜接緊密,每個場次、環節都較好地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側面。把這些不同側面貫穿起來,構成了豐滿生動、勇謀相兼的李逵形象。這是在其它雜劇以及《水滸傳》中所沒有的,應該說是本劇最為突出的藝術成就。在劇情發展上,又突出了動作性強、富於喜劇效晰場面,以求戲劇節奏的起伏變化、錯落有致。全劇最精彩的是探監一場,李逵以莊家後生的身份與牢子周旋,場面生動,語言詼諧,具有強烈的喜劇氣氛和演出效果。

什麼是真正的元雜劇

元代的戲曲藝術稱元雜劇。元雜劇的“唱”、“雲”、“科”是它的藝術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形成於宋末,繁盛於元大德年間(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王實蒲、馬致遠、白樸等。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漢宮秋》、《西廂記》等。其內容主要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雜劇概述?

宋元南戲標誌著中國戲曲藝術的成熟,而稍晚出現的北曲雜劇則使中國戲曲進入黃金時代。北曲雜劇是在宋、金雜劇和院本的基礎上,融合北方流行的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營養,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戲劇形式。元代的北雜劇又稱元雜劇。它展現出波濤滾滾、雲蒸霞蔚的景觀,不愧是宏大壯美的人類文化奇蹟。“漢文,唐詩,宋詞,元曲,各絕一時。”(《盛明雜劇》序)元曲是一代文學藝術的代表,它包括劇曲和散曲,又以劇曲——即雜劇為主。

元雜劇是戲曲藝術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又與當時的政治、經濟、人文諸因素息息相關。元代統治黑暗而野蠻,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激烈複雜。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下,各民族分成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東北、西北的各少數民族,第三等為漢人,主要是北方的漢人,第四等為南人,即南方的漢人及西南各族人民。蒙古人享有種種特權,他們打死漢人,漢人不得還手,凶手不償命,只罰出征,免罪免刺字。蒙古統治者對漢人和南人施以峻法苛刑,實行裡甲制,嚴禁集會、結社、田獵、習武,不許收藏武器,甚至不許祈〔qi齊〕神賽社、夜間點燈。元朝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貪官汙吏遍地都是,冤假錯案接連不斷,加上水旱天災,釀成民不聊生、動亂不已的局面。這樣的社會現實,為元雜劇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來源。

戲曲是綜合藝術,它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元代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帶來的局部繁榮是導致元雜劇興盛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由於連年戰爭的摧殘,中原農業經濟和手工業受到嚴重破壞。但是,蒙古貴族階層為滿足奢靡的生活,將大批工匠拘集到都市和城鎮,並設置官營作坊和管理機構,強迫他們生產軍需品和奢侈品。大量因戰爭而流離、因貧寒而棄家、因失地而轉徙的黎民百姓也都湧向城鎮謀取生計。當時的大都(今北京)是聞名中外的大都市。“每日商旅及外僑往來者,難以數計,故均應接不暇。”(《馬可·波羅遊記》)此外,真定(今河北正定)、平陽(今山西臨汾)等地也很繁華。這些城鎮便成為元雜劇的基地和中心,在險惡、動盪的歷史條件下,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大批演員、觀眾和活動場所。

元朝滅金以後,僅舉行過一次科舉考試,近80年不興科舉,堵死了大多數知識分子的仕途。文人們不得不放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封閉式生活,走向社會謀生,到下層人民中“廝混”。傳統的詩文難以反映耳聞目睹的現實世界,精雅的吟唱怎能排遣和抒發深廣的憂憤?於是,他們和民間藝人一起,共同創造了許多有真情實感、適於演出的雜劇。

元雜劇不同於唐、宋時期即興的滑稽表演和結構鬆散的短劇,它從根本上扭轉了宋雜劇以嬉戲娛樂為主的傾向,使戲曲走向真正的成熟。元雜劇有著獨特而嶄新的體制,嚴格而富於變化的音樂結構,這種音樂結構主要是受了說唱文學唱賺和諸宮調的影響。唱賺可以在同一宮調裡任選若干曲子,組成套數,以演唱故事。經過張五牛的改革後,表現能力越來越強。諸宮調相傳是北宋澤州民間藝人孔三傳所創,它可以根據內容和情節的需要,把不同宮調的若干套數聯綴在一起演唱,既克服了唱賺音樂的單調,又豐富了內容、增加了長度,為元雜劇的形成提供了借鑑和影響。

元雜劇的基本形態是四折一楔〔xie些〕子。折,大體相當於現代戲劇的“幕”。從內容來看,一折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每折內容一般都有個中心。從音樂來看,一折之內是一支完整的套曲,一個相對獨立的音樂單元。元雜劇各折使用的宮調,大致有一定格局:第一折多用仙呂宮,第二折多用南呂宮,第三折多用中呂宮,第四折多用雙調。當然,也會根據劇情有所變化。每折之內,同一宮調的一套曲牌也有大致的次序,曲牌可重複使用,叫做“么篇”......

元雜劇中的摺子和楔子指的是什麼

元雜劇的劇本體制,絕大多數是由“四折一楔”構成。每個“摺子”代表整個情節的一部分段落,摺子與摺子之間相互關聯。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這有點類似於後來的“序幕”。

元雜劇劇本中的"隔尾"是什麼意思

不是太知道誒所以去百度了一下。。。從它出現的地方看應該是元雜劇裡的一種曲牌名,就像一枝花啊端正好啊什麼的~

如果不對的話請不要生氣QAQ以及跪求高人指點啊~

相關問題答案
元雜劇是什麼意思?
貴州話雜皮是什麼意思?
無性雜交是什麼意思?
女日元太旺是什麼意思?
下元虛冷是什麼意思?
銀元顫音是什麼意思?
二次元女神是什麼意思?
四次元少女是什麼意思?
女日元平和是什麼意思?
胎元癸卯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