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五蘊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佛教中的五蘊和四大指的是什麼

一、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溼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溼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四大皆空:是指地水火風等四種物性沒有永恆性,沒有自主性,是因緣條件和合而存在。

四大不調:在佛教的一般語境中四大不調是指身體健康受損,也有稱法體違和的。也就是指色身的生態失衡。

二、五蘊:色、受、想、行、識。

蘊者,積聚之義。謂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

色蘊,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

受蘊,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

想蘊,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六想者,謂意識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著香想香、著味想味、著觸想觸、著法想法也。)

行蘊,行即遷流造作之義。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

識蘊,識即了別之義。謂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之識,於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蘊。

佛教中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四大五蘊所成,四大為萬物之基本屬性,五蘊為萬物之分類方式。

佛經中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什麼?

《五蘊》指色、受、想、行、識,這五事蘊結不分,叫做五蘊。這是心和外境相蘊合,統稱為色。一個色字,包括五個字在內,並且包括外面的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事,和內心無相的思想在內。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內色接觸了,就有感受了;有感受了,就會去思想了,這是想;想到了,就要去做了,這是行;做完了,得到認識了,就是識;所以受想行識四個也還是色,總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種種的幻法。這個五蘊,是眾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根源,但也是開般若,除習氣,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薩成大覺度眾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蘊,只是佛菩薩能照見本空,可以善用,不被左右,眾生反被所縛;是在覺不覺,明空不明空之別,這五蘊並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非要想成不好的東西反而生了偏見。

佛教中的“五蘊”、“六根”、“六塵”、“十八界”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何出處,謝謝!

五蘊——zhidao.baidu.com/question/2723802.html

六根——baike.baidu.com/view/632.htm

六塵——www.cnbuddhism.com/...=85359

十八界——www.cnbuddhism.com/...107382

【五蘊】

梵語pan~ca-skandha,巴利語pan~ca 攻handha^。又作五陰、五眾、五聚。三科之一。蘊,音譯作塞健陀,乃積聚、類別之意。即類聚一切有為法之五種類別。(一)色蘊(梵ru^pa -skandha ),即一切色法之類聚。(二)受蘊(梵vedana^ -skandha ),苦、樂、舍、眼觸等所生之諸受。(三)想蘊(梵sam!jn~a^ -skandha ),眼觸等所生之諸想。(四)行蘊(梵sam!ska^ra -skandha ),除色、受、想、識外之一切有為法,亦即意志與心之作用。(五)識蘊(梵vijn~a^na -skandha ),即眼識等諸識之各類聚。

五蘊系總一切有為法之大別,在俱舍等所立七十五法中,總類聚有為之七十二法為五蘊,唯識家則立百法,合有為之九十四法攝為五蘊,皆不包括無為法。

五蘊通有漏、無漏及善、不善、無記三性,故諸論中亦以各種名稱說明其種別,如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等,在五蘊之中,特以屬於有漏者名為五取蘊。大乘義章卷八本更就有漏、無漏及三性,總立九種,即:(一)生得善陰,(二)方便善陰,(三)無漏善陰,(四) 不善五陰,(五)穢汙五陰,(六)報生五陰,(七)威儀五陰,(八)工巧五陰,(九)變化五陰。其中前三者為善,第四為不善,後五者為無記;又第三屬無漏,其餘均屬有漏。又摩訶止觀卷五上及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五本等,亦各出其說。

小乘多數派別由對五蘊之分析,得出‘人無我’之結論,主張‘人我’為五蘊之暫時和合,唯有假名,而無實體。大乘學說不僅否認五蘊和合體(人我)之真實性,亦否認五蘊本身之真實性,進而發展‘法無我’之理論。

【六根】

梵語s!ad! indriya^n!i。又作六情。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為十二處之內六處,十八界之六根界。根,為認識器官之意。即眼根(視覺器官與視覺能力)、耳根(聽覺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

佛教中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分別指什麼?

五蘊,是五類不同的事素。同類相聚,每一類都包括了很多的事素,所以叫蘊,蘊就是聚集的意思。經中曾說:五蘊像五個拔刀的賊,這正是使眾生苦迫,而無法逃脫魔區的東西。一、色蘊:色的定義是『變礙』,是可礙又可分的。有質礙,就是有體積而佔有空間的;禒質礙,就是可分析的,可破壞的:這就是現代所說的物質。但從物質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稱之為色。雖然所說能力化的色,指善惡行為的潛能,然與現代所說的『能』,也很有類似的見地。二、受蘊:受的定義是『領納』。在內心觸對境界時,領受在心,引起內心的情感,感到或苦或樂的,叫做受;受就是內心的情緒作用。三、想蘊:想的定義是『取像』,就是認識作用。在認識境界時,內心就攝取境相,現起表象作用;再加構想,聯想等,成為概念;依此而安立種種的語言或文字。四、行蘊:行的定義是『造作』。在對境而引起內心時,心就採取行動來對付,如經過心思的審慮,決斷,發動為身體的,語言的行動。行,本是思心所,是推動內心去造作的心理作用──意志作用。因此,凡以思──意志為中心的活動,所有一切複雜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總括在行蘊裡。五、識蘊:識的定義是『了別』──明瞭,識別。我們的內心,原是非常複雜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來,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那內心的統覺作用,叫做心。此心,從認識境界的明瞭識別來說,叫做識;所以識是能識的統覺。色是物質的,受想行識是精神的;輪迴在生死中的眾生,就是這五蘊。我們所自以為是我,或是我的,其實都離不了五蘊,不外乎身心的活動,物質與精神而已。

眾生的五蘊,叫五取蘊,因為是從過去的取──煩惱而招感來的。從取煩惱而生的,本質上已免不了苦痛。而現在有了這五取蘊,由於取煩惱的妄想執著,所以又苦上加苦。佛說有『四識住』法門:我們的「取識」(與煩惱相應的識),是不能沒有境界的,取識的境界,不外乎四事:物質的色;情緒的受;認識的想;造作的思。取識在這些物質的或精神的對象上,一直是「處處住」著,看作可取,可得,可住,可著的。取,得,住,著,都表示取識與對象的「染著」,像膠漆的黏著似的,「不能」脫「離」。識對境界有了染著,那境界的每一變動,都會引起內心的關切,不能自主的或苦或樂,當然是免不了苦痛。樹上的葉子落下,你可能並無反應,那因為你沒有看作與自己有關的。如心愛的人,心愛的權位,財富……尤其是最關切的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或瀕臨死亡的邊緣,那就會感到無比的痛苦。這因為你染著他,看作自己或自己的。取識的對境染著,正像陷身於網羅或荊棘叢中一樣。總之,識是能住著的,色受想行是所住著的;總合為五蘊,就是一切苦痛的總彙。

佛教中四諦、五蘊、十二因緣。

(名數)觀四諦一諦各有四種之行相,合為十六行相。(參見:十六行相)

┌苦:(觀此身是苦)

│空:(觀因緣所生故空。)

┌苦 諦─┤無常:(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

│    └無我:(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

│    ┌集:(觀招集苦果。)

四 │    │因:(觀苦果之因。)

諦 │集 諦─┤生:(觀苦果生,相繼存在。)

十 │    └緣:(觀諸緣成就苦果。)

六─┤    ┌滅:(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

行 │    │靜:(觀三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

相 │滅 諦─┤妙:(觀出離三界,無諸憂患,故妙。)

│    └離:(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

│    ┌道:(觀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諦─┤行:(由此萬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聖道,以出生死。)

【五蘊】

﹝出大乘廣五蘊論﹞

蘊者,積聚之義。謂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也。亦名五陰者,陰即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也。翻譯名義雲:積集有為,蓋覆真性。是也。

[一、色蘊],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

[二、受蘊],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和合積聚,故名受蘊。(六識、六塵、六受者,眼識受色塵,耳識受聲塵,鼻識受香塵,舌識受味塵,身識受觸塵,意識受法塵也。)

[三、想蘊],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塵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六想者,謂意識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著香想香、著味想味、著觸想觸、著法想法也。)

[四、行蘊],行即遷流造作之義。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

[五、識蘊],識即了別之義。謂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之識,於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蘊。

【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十二因緣有生滅二種觀法:

一、生觀者

一、無明緣行  二、行緣識  三、識緣名色  四、名色緣六入

五、六入緣觸  六、觸緣受  七、受緣愛   八、愛緣取

九、取緣有   十、有緣生  十一、生緣老死

二、滅觀者

一、無明滅則行滅   二、行滅則識滅   三、識滅則名色滅

四、名色滅則六入滅  五、六入滅則觸滅  六、觸滅則受滅

七、受滅則愛滅    八、愛滅則取滅   九、取滅則有滅

十、有滅則生滅    十一、生滅則老死滅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無明──────┬─惑迷

┌過去二因 ┤        │

│     └行────┐  │

│     ┌識──┐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觸──┤ ├──→─業染

三世十二因果┤現在┤  └受──┤ ↑  ↑

│  │  ┌愛─→↓→↑→─┤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來二果 ┤   ├──────苦報

└死──┘    (二世十二因緣)              ┌無明

│行

│識

......

佛教的五蘊是哪五有蘊啊?四大又指什麼?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蘊是物質這方面,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

所嗅,舌所嘗、身所覺,以及意所想到的東西都是色蘊。受蘊,例如,我們現在看見了風

扇,看見有一個東西,這個就是色蘊,我們一看,腦子就有所領受,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

用,來領納樂境(樂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樂境(舍受)。想蘊就是種種思想,當內

心與外境接觸時所引起的思想活動,如瞭解、聯想、綜合與分析。而我們這個想是念念不斷

的,念念遷流就是行蘊。識蘊是我們能夠了別、認識,例如上述風扇轉動發聲,人最初只聽

到聲音,隨即知道是聲音,這是耳識;同時傳達到意,能分別了知這是風扇轉動所發的聲

音,這就是意識;意識是了別,這個了別的念頭相續不斷,似水長流,前浪後浪滾滾不停就

叫作行蘊。所以行蘊以遷流為義。至於受蘊,當聽悅耳順心之聲就歡喜,聽到刺耳違心的聲

音則煩惱,所以它以領受為義。受想行識四蘊屬於心的,因為心、身兩方面,心上的障礙更

多。所以五蘊裡,四個說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個色蘊是有關物質方面的。五

蘊都遮蓋我們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礙。

請問四大是什麼 是四大佛教名山 還是四大天王 四大菩薩?

佛家七寶和五蘊是什麼?

七寶:金剛經上有過類似記載,在中國所有佛家中,佛家七寶前五項是肯定的:金、銀、琉璃、硨磲*一種軟體動物*、瑪瑙;而後兩種有說是水晶、有說是琥珀、玻璃。

五蘊:一、五蘊:

我們唸佛經時,經常聽到五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蘊"譯自

(Skanbha),舊譯陰或眾。意義是積聚,五蘊既是五種聚合。所謂: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

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色、聲、

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

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

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

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

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

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

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

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我

--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有時候,

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

稱為心所。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

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

五眾或五陰。"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

們的智慧之意。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智慧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

說十二處、十八界。

二、眾生的意義:

五蘊組成生命的自體,世間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動,佛教把這些生命分為無情

生命和有情生命兩種。

(一)、無情生命:有生理現象,沒有精神活動,也沒有我執,稱為無情生命。

好像植物、依靠我們的身體生活的細胞等,都是無情生命。

(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動,也有精神活動,並且執著我、愛我、愛他所執

著的我,這樣的有情生命才有資格稱為有情眾生。

佛陀說眾生是由名、色組成的聚合,這個名色略分為五種類聚--五蘊。

(1)、名:我們的精神活動,不可見,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稱之為

名。此名既是我們的心,它又可分為心、意、識或八識。

(2)、色:生理的活動,它有色相可見,是屬於物質的。在五蘊中的色主要是

指我們的身體--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組成我們的身體

和精神活動。

三、五蘊簡表:

〔色 〕-- 色法 ---- 物質的活動

〔受 〕

五蘊:-〔想 〕--心所法 〕

〔行 〕 〕-- 精神的活動

〔識 〕---心王 〕

四、詳談五蘊:

(一)、色蘊:

色蘊的意義:色是有質礙,佔有一定的空間,久後......

佛說五蘊的比喻

淨空法師---“蘊”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你的身,“受想行識”是你的心,都是講心理。

“蘊”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你的身,“受想行識”是你的心,都是講心理。《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這講五蘊,五蘊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盡了。這個“色”是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象,用這一個字代表。心法說得詳細,說了四個:“受”,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惟;“行”,比較難懂,行是剎那不住,這個生滅的念頭永遠不會停止的,前念滅後念就生,這叫行,念念不住;“識”,是含藏,你所造作的,無論是善法、惡法、無記法,落謝影子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面。佛經上說它是種子,這個東西麻煩!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永遠不會消失,永遠不會消滅,遇到緣它就起作用、就起現行,遇緣就生起現相,我們講的受報。佛經上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阿賴耶識裡含藏的,永遠不會消滅;“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佛跟我們說出事實真相。如果瞭解事實真相,這個人決定不會作惡,為什麼?作毫髮之惡,也要自己受諸惡報。我們所造作的不是別人受,是自作自受,要懂這個道理。

佛教八苦裡面“五蘊盛”是什麼意思?謝絕術語,請講普通話

樓主問的是“五陰熾盛”吧?

【八苦】

(名數)前五苦中,開生老病死苦為四苦。涅盤經十二曰:‘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淨空法師 無量壽經 (第十一集) 1989/4 新加坡 檔名:02-03-11

五陰熾盛說得什麼?簡單的說,就是你的煩惱、妄想、念頭永遠不斷,在裡面像火燒一樣,叫五陰熾盛苦。

淨空法師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五集) 1991 臺灣電臺 檔名:01-09-05

「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這都是苦果,末後一條有『五陰熾盛』,這一條是苦之因,說明你為什麼會苦。

「五陰」是煩惱,「色、受、想、行、識」。「熾盛」是太旺盛了,太多了。

「色」是色身,物質的身,你要想盡方法去養它,去進補,殊不知你不懂得這些生理反而害了身體,不知道生活要順其自然,不懂得養生之道。

心理,就是「受、想、行、識」,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煩惱逼迫身心,所以你才會有「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之苦」。

參考資料:www.amtb.tw/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裡五蘊是什麼?
佛教裡超度是什麼意思?
佛教裡的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裡超蔫是什麼意思?
佛教受五戒是什麼意思 ?
佛教日加阿是什麼字?
佛教的本跡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受戒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迴響是什麼意思?
佛教四道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