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四十不惑?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孔子說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孔子在十五歲那年立志從學,

三十而立並非三十歲成家立業,

這裡的"立"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

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不會被外力所動搖。

四十不惑,確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

“立”與“惑”是一組對立,界定在於是否懂得行權,

三十而“立”時通常遇事無權海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態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這裡想象成一群四十來歲官運亨通的小老爺們,整天若無其事接待著一個個來自弱勢群體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內心精明瞭得,遊戲規則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這個比喻來的有點噱頭,但好理解“行權”重要性,行權者不惑也。現在該知道當官的多在哪個年齡段了吧.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全句是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知天命

這是聖人孔老先生說的。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三十歲的時候才能立身、立業(我們現在也是,一般大學畢業後5年光景,到三十歲才剛剛找到方向,是自己當老闆,還是給別人打工做職業經理人,是進入公務員隊伍,還是做自由職業者。。。);

四十歲的時候才知道還有自己有不懂的東西(經歷過挫折之前,總以為自己很牛——用自己的話講:當年老爸要是象我這樣發展,不也趕上李嘉誠了!逐漸在生活中成長起來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人知不足方能進步呀!);

五十歲的時候就得聽天由命了(過去講,人過四十不學藝。我們的現在40-50現象不也是嘛。生活的壓力使人逐漸喪失主動性、失去生活的朝氣!)。

當然這就是一種理解,有的人成長的快,成熟的早,那就是領導的材料;有的人一輩子渾渾噩噩,一腦袋糨糊,三十歲還不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應該幹什麼去呢!就別提四十歲反省自己,五十歲認識自然規律了!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是成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在古漢語中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惑:是改變的意思。四十不惑是指到了40歲後,你應該明白自己要做的事,並不要改變。

四十不惑中的“不惑”具體是什麼意思?

不惑: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有完全的瞭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並不完全瞭解,孔子說:“智者不惑。”又說:“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關係。因此,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瞭解,達到智者的地步。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而立”與“不惑”的兩種稱謂,各中的寓意很是深奧,而到了不惑之年,自己就應慢慢地慣於這個新階段,而對於“不惑”的感悟,就像在一餐正午的盛宴之後,已經有些懶洋洋的,雖然心底對盛宴的絢爛回味不止,可明明白白地知道那已是一去不復返了。

四十不惑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古代年齡稱謂 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 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距。”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二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另外還有: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歲 志學:十五歲。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歲。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標梅之年:出嫁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的意思並非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 意思: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原文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註釋: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識。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騰訊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

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

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

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

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

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

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

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

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

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

“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

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

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

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

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

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

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

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

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三十而立:三十歲時,人當自立,這個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謂立身,就是丈夫有棲身之所,有所業。而不是立志的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歲,應該業有所成,不會因為無業爾所困惑,並對人生或者事業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天命:孔子認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機運已經瞭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諦。。

六十知耳順:人到了六十歲,在孔子看來,耳順之年應該是不遠遊,萬事由之的時候,因此,不會因為很多塵事紛擾不休而覺得心有所役。同時,學就知名 “ 所從知天命至耳順,學就知明,成聖之驗也。未五十、六十之時,未能知天命、至耳順也,則謂之“且”矣。”

七十隨心所欲:經歷知命。耳順後,學業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說到了成聖德地步,自然隨心所欲。

孔子所說的話,其實是從學業和個人修養的角度上來說的,今人賦予它很多其他的意義!也算是發揚光大了!

四十不惑是什麼意思?

四十不惑是成語,四十不惑在古漢語中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 論語代表句裡的分句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怎麼理解? 30分

全句是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知天命

這是聖人孔老先生說的。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三十歲的時候才能立身、立業(我們現在也是,一般大學畢業後5年光景,到三十歲才剛剛找到方向,是自己當老闆,還是給別人打工做職業經理人,是進入公務員隊伍,還是做自由職業者。。。);

四十歲的時候才知道還有自己有不懂的東西(經歷過挫折之前,總以為自己很牛——用自己的話講:當年老爸要是象我這樣發展,不也趕上李嘉誠了!逐漸在生活中成長起來才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人知不足方能進步呀!);

五十歲的時候就得聽天由命了(過去講,人過四十不學藝。我們的現在40-50現象不也是嘛。生活的壓力使人逐漸喪失主動性、失去生活的朝氣!)。

當然這就是一種理解,有的人成長的快,成熟的早,那就是領導的材料;有的人一輩子渾渾噩噩,一腦袋糨糊,三十歲還不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應該幹什麼去呢!就別提四十歲反省自己,五十歲認識自然規律了!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叫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的意思是什麼?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是什麼意思啊! ?
為什麼叫四大天王?
什麼叫裡外不是人?
什麼叫四則運算?
什麼叫四個鐵一般?
什麼叫四邊形?
什麼叫離婚不離家?
為什麼叫四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