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繼承傳統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如何繼承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基本內容,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使全國人民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先進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發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然,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如何應對全球化的衝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展,核心是文化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也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遠保持創新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與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在這裡,悠悠古韻與勃勃生機是有機結合的,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是內在統一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生命,兩者不可偏廢。對此,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

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生活化、社會化、教育化、網絡化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有一套具體的做法和合適的路徑。中華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五四以來在文化方面總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從近百年來的文化討論來看,一些相同的主題幾乎過幾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傳統——重建傳統——再批判傳統——再重建傳統裡兜圈子。結果是,在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再猶豫彷徨了。要從娃娃抓起,從最基礎的典籍著手,從最基本的文明禮儀和規範做起,在文化建設方面多做紮紮實實的工作——

現代化。這裡的現代化主要指的是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加強規劃,加大投入,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實保護我們的文化瑰寶。

生活化。逐步使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成為日常生活規範。培育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準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係,互諒互讓、友好協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

社會化。使中華文化走入社區和社會,改造和發展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保持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記憶和文化......

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這種問題要回答的話要很長,我就簡而言之吧。

1、首先要努力學習中國文化,只有瞭解了,才能繼承與發揚。

2、中華文化不僅美在文字、語言,還有藝術、醫學甚至生活中的許許多多的細節裡都可以體現出來。我們要記住這些習俗,不要讓這些寶貴的東西慢慢消失,我們還要把這些習俗教給我們的後代,代代相傳。

3、有時間還可以去學習琴棋書畫、武術、茶藝、戲曲等中國文化的精髓,既可修身養性,也能為傳承中國的文化貢獻一部分力。

4、最重要是在宣傳這方面。我們可以在很多東西里面加入中國的元素,是更多人愛上中國文化。

5、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在道德方面做好,這點外國人比我們強。

我們應該如何繼承 和發揚中國的文化

?首先,對於文化藝術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經濟一體化浪潮越發洶湧之際,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民族研究與工作中的重大課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演進的自覺水平。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民族素質,又是一個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生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沒有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作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沒有後勁,我們就無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對於傳統文化稜施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全面富強民主現代國家的現實需要。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開發與利用、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當前與今後的關係。確保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在首先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規律得到深刻的繼承和持續的發展。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看似屬於純然的公益事業性文化建設投入,實則蘊涵著非常巨大的潛在效益和長遠利益。不僅對實施保護的工作方針和工作原則在具體的運用中要嚴格掌握,避免急功近利走樣變味的所謂“保護”,成為違反規律的草率操作與竭澤而漁的過度開發,以免動機良好措施不當的“保護”反倒成為毀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罪魁禍首;而且要從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深刻認識正確處理好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當前與今後幾種關係的極端重要性,凡是涉及上述關係的,都要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原則,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和大局意識。

???最後,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必須上升到一個全民族的高度,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誌,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託。國學大師文懷沙說,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畢竟“樹的影子拉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

摘自vip.rongshuxia.com/...269763

為什麼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其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作為最為寶貴的財富,經過長期的積澱,深深紮根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大地上,它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在現在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必須重視傳統文化,因為只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步發展才是我們人類的進步。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要去繼承和發揚的,同時她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著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基礎.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培養具有中國魂和世界眼光的現代人的需要

江澤民同志指出:“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的偉大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集千年之精華,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華民族肌體中不可分割重要成分。”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幫助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充分認識我們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深入瞭解近代以來我們民族的深重災難和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英勇鬥爭,深刻理解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性進步和光明前途,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學校進行文化建設的豐碩資源,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內容。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愛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主題。中國古人提出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國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及人們所熟知的“岳母刺字”等民間傳說,都是在倡導一種為國家、為群體獻身的精神。中國人歷來把“天下為公”、“公正無私”作為價值取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是激發後人愛國主義情操的具有極強生命力的明言警句。因此,在學生的素質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將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發奮讀書的責任感。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道德是在歷史上逐漸形成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規範。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自古就把道德作為評價一個人的首要標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道德中心傾向。“尊老愛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傳統道德觀念一直是人們所認同的美德。所以,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注重對優秀傳統道德觀念的繼承。這是學生搐德素質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華。當然,現代學生的道德遠遠不同於中國的傳統道德,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不要以偏概全,盲目向學生灌輸早已被歷史淘汰的陳舊道德觀念。

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學會學習的指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現代社會的發展非常快,只有善於學習的人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形成了適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不斷獲得新的知識。為了在競爭中求得發展,學生更需要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兩個重點。中國傳統文化既能為學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上的參考,如“學而時習之”等,又能為學生提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生動的案例說明,如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管仲的改革等。

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老祖宗的東西寶貴,必須強化。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根。。。。。。

弘揚傳統文化要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識。中華民族歷經萬千年的對“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漸形成了“福祿壽喜財吉”的民俗傳統文化和儒、釋、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進而進化為今天的治世哲學。中國的文化、歷史發展歷程,就是中華民族追求幸福的發展過程。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一脈相承,文化和歷史是鑑證文明進步的軌跡,我們無法挽留逝去的歷史,但我們可以留住歷史給予我們的文化,歷史是路,社會是車,文化是車的動力。。。。。

鑑於此,傳統文化——我們祖先留給子孫的活寶,我們應該責無旁貸地傳承下去。。。。。。

歷史是死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於人類之始並可進化永生的。傳統文化有永恆的的生命力和誘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揚,只要不去專注的破壞她,她就會很好的傳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就是對傳統文化的極大破壞,給歷史造成了無法癒合的創傷。這麼大浩劫,也只是損壞了文化的軀殼,增添了世人的幾聲惋惜而已,沒能把文化抹殺,同時“破四舊”本身又形成了一種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文化的一場流行感冒。而後那些抗體(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鬥,最終傳統文化迎來的依舊是生機勃勃的春天。。。。。。

傳承就是弘揚。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識的變化而變化的,除了永恆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階段性,失去潮流價值的文化逐漸走向歷史的暗角。唐詩、宋詞應該說經久不衰的文化,但還是衰退了許多,原因是時代變遷,使其逐漸失去社會潮流性:唐、宋時期,文化娛樂比較匱乏,幾千年的文字成了當時文化推崇的主題,唐代作詩,到宋已發展到作辭,吟唱詩詞幾百年,把漢字研究到了極致,以至後世子孫都無法逾越,那是的詩、辭,相當於今天的流行音樂,李白、李清照相當於今天的周杰倫,隨便找個學生都能唱幾首周杰倫的歌,唐詩宋詞就要老師家長逼著背了。繼承發揚和遺棄是文化發展的正常規律。。。。。。

傳承即為弘揚。祖宗留下的東西,絕不能遺棄,也不可能都擺在明面上。事實周杰倫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詩是血脈相連的祖孫關係,只不過是幾經繼承與發揚的唐詩罷了,為了能讓後人知道這是怎麼來的,就要把這幾經發揚的過程原原本本的傳承下來,這就是把傳統文化的各個階段性文化傳承下來,再讓子孫傳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永遠的傳承下去,留給全人類一個最輝煌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

如今已經不僅中國在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那神奇的誘惑力使全世界都在關注她,國內的國學熱,國際的孔子學堂,漢語熱,都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軌跡。。。。。。

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立了保護機制,文化遺產正在得到搶救性保護。。。。。。

奧運福娃,百家講壇,創意文化產業的興起等等都為傳承傳統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由以上內容得出結論: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血液,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就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過程,只要保護好失去流行意義的文化遺存,中國傳統文化將會完整的,永遠的以中華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於世界巔峰

。。。。。。

不要擔心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問題,中國傳統文化以獨特的魅力,受到全人類的推崇,已經成為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她將一統天下思維,以原始共產主義,追求共有“幸福”而始,以世界大同(世界共產主義),擁有“幸福”而終。。。。。。

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

中學生應該怎麼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中學生應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民族意識,以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為己任。

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京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部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繼承,不是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是文化得到發展。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我們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顯示、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個明珠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如何繼承和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裡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讚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彙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幷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範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幷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政治動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

相關問題答案
我們如何繼承傳統文化?
我們如何繼承長征精神?
我們如何發揚中華文化?
怎麼繼承傳統文化?
學校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怎麼傳承傳統文化?
我們如何傳播中華文化?
傳統文化如何傳承?
我們如何預防校園欺凌?
我們如何做到誠信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