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宣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仲宣是什麼意義

仲宣[zhòng xuān]

漢 末文學家 王粲 的字,為“建安七子”之一。博學多識,文思敏捷,善詩賦,尤以《登樓賦》著稱。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 仲宣 獨步於 漢 南, 孔璋 鷹揚於 河 朔。”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兼善則 子建 仲宣 ,偏美則 太沖 公幹 。” 唐 高適 《信安王幕府詩》:“作賦同 元淑 ,能詩匪 仲宣 。” 清 袁于令 《西樓記·虛訃》:“可惜那 於叔夜 國士才,祗為相思鬱未解,怎把他肺腑調和,怎奈他心病難猜,欠些 仲宣 登樓債。”

仲宣懷遠是什麼典故

仲宣是指漢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工粲字仲宣。懷遠是指他的《登樓賦》。

出自李清照的鷓鴣天:"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

此詞當為清照南渡後所作。李清照南渡之後,陷入了國破家亡、夫死流離的悲慘境地,心緒落寞,鄉情殷切,寫一些懷鄉詞。這詞寫晚愁霜晨庭院中淒寒肅殺的景象及女主人一醉解千愁的濃重家國之思。

正合了王粲《登樓賦》中“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悲舊鄉之壅隔分,涕橫墜而弗禁”之句

這個是什麼意思啊

20世紀以後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較簡單。在秉承先輩姓氏的前提下,取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名就算完事。 對於他們來講,“名字”是一個單純詞,意義不可再分割。但是,對於古代中國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獨立的意思,不可混為一談。這裡專講古人的“字”。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這句話的解釋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為父之道” 時加“字”,當然是說男子;對於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時(15歲)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為了分別彼此,否則便無法以獨立身份進入既有的社會秩序系統之中。對小孩直呼其名,不會 有什麼顧忌,但同樣對已經成年者,便顯得不夠尊重,取字,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於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於他稱。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情況下都必須對人稱字不稱名,這要依對話雙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 、上級對下級,也可以稱名而不稱字,這樣顯得更親切。如果說起名是為了分彼此,那麼取字就是為了明尊卑 。這是名與字功能的基本區別。 字獨立於名之外,但又與名保持有密切的聯繫。根據古文字學,“字”有滋生之義。因此,我們也可以理 解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的名與字之間,一般均有特殊的意義關聯。清代訓詁學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歸納、揭示了當時的人名與字之間的五類關聯,全面而準確。現補充實例,列舉 如下: 同義互訓。孔子的學生樊須,字子遲。須與遲,都有等待的意思。閔損,字子騫。損與騫,都有虧折的意 思。顏回,字子淵。據《說文解字》解釋:“淵,回水也。回,淵水也。” 反義相對。衛人端木賜,字子貢。上賞給下叫“賜”,下獻給上叫“貢”,意義恰好相對。楚將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與光明正相反。 連類推論。孔子的弟子南宮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論到“容”,受容。楚臣仲歸,字子家。由歸 而家,順理成章。 據義指實。齊公子固,字子城。由堅固之義,引指高大實在的城牆。魯人冉耕,字伯牛。由農墾之義,引 指具體的耕牛。 辨物統類。衛人邃瑗,字伯玉;齊人陳灌,字子玉。瑗、灌均為玉類之一種。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 楚公子魴,字子魚。鯉、魴均為魚類之一種。 上面列舉的諸人之“字”,均由兩個字組成,但第一字並無實義。如子遲、子貢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稱。而伯牛、伯魚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類二字“字”,其實是一字“ 字”。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點之一。 秦漢以後,二字“字”逐漸增多,成為主流。而且,字與名並用時的排列順序也發生變化。先秦時是先稱 字,後稱名,如楚將百里孟明視,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視是名。漢代以後,改為先稱名,後稱字,如曹丕在 《典論·論文》中論及“建安七子”時稱孔融文舉、陳琳孔璋、王粲仲宣……這裡的孔融、陳琳、王粲是姓名 ,文舉、孔璋、仲宣則分別是他們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繼承了先秦時代同義互訓、反義相對、連 類推論、辨物統類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稱入字等傳統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 先說在繼承傳統方面,例如: 蜀相諸葛亮,字孔明;東晉詩人陶淵明,字元亮;唐“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義互訓 ) 唐代詩人羅隱,字昭諫;“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韻訓詁學家 王念孫,字懷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異之......

崢嶸歲月是什麼意思

崢嶸歲月形飢不平凡的年月。 成語名稱 崢嶸歲月 漢語拼音 zhēng róng suì yuè 成語釋義 崢嶸:不平凡,不尋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青眼高歌望吾子仲宣樓頭春色深什麼意思

是這個吧……

唐 杜甫 《短歌行·贈王郎司直》:欲向何門趿珠履,仲宣樓頭春色深。

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根據我的意會,青眼高歌望吾子是講很賞識他(王郎司直),那句是寫景,似乎沒啥別的意思。仲宣樓是他們送別的地方。 【青眼】阮籍能為青白眼,喜見者青眼,不願見者白眼

專業分析在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456570.htm

字是什麼意思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縟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古人為什麼起字和號?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

崢嶸歲月是什麼意思?

崢嶸:山勢高峻奇特的樣子,引申為不平凡、不尋常。

崢嶸歲月:不平凡的年月。

宋 · 陳杰《自堂存稿 · 仲宣樓》:“崢嶸歲月欺人事,浩蕩乾坤入客愁。”

算無遺策什麼意思

算無遺策釋義:

算:計劃;遺策:失算。形容策劃精密準確,從來沒有失算。

[拼音] [suàn wú yí cè]

[出處]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算無遺策,畫無失理。”《南史·梁簡文帝紀論》:“自謂安若太山,算無遺策。”

【出自】:1.出自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髮窺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餘且得予。”元君覺,使人佔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餘且乎?”左右曰:“有”。君曰:“令餘且會朝。”明日,餘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以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餘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雖有至知,萬人謀之。魚不畏網而畏鵜鶘。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嬰兒生無碩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

2 .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算無遺策,畫無失理。”《南史·梁簡文帝紀論》:“自謂安若太山,算無遺策。”畫無失理也當出於《莊子·宋元君將畫圖》

相關問題答案
仲宣是什麼意思?
法律仲裁是什麼意思?
網購仲載是什麼意思?
軟宣是什麼意思?
仲有是什麼意思?
外宣是什麼意思?
被仲裁是什麼意思?
品宣是什麼意思?
古代伯仲良是什麼意思?
被傷仲永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