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嚐膽是誰的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臥薪嚐膽典故

“臥薪嚐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嚐嚐,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臥薪嚐膽的典故始於何時?據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臥薪嚐膽之記錄。另一戰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臥薪嚐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不絕於口”之句,而無“臥薪”之說。

“臥薪嚐膽”作為成語,最早見於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遊戲性的書信體裁文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經“臥薪嚐膽”,但這與勾踐毫無關係。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記》書中,曾有吳王夫差“坐薪嘗膽”,但只是“坐薪”,不是“臥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踐”。到了明代,張博在《春秋列國論》書中,也是“夫差即位,臥薪嚐膽”,雖有“臥薪嚐膽”,但亦是指夫差。後來,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黃震的《古今記要》、《黃氏日抄》兩書中,才開始有勾踐“臥薪嚐膽”之說。明末,梁辰魚所著《浣沙記》劇本中,將勾踐“臥薪嚐膽”作為傳奇,加以渲染。馮夢龍也在《東周列國志》中多次講到勾踐“臥薪嚐膽”之事。清初,吳乘權編的《綱鑑易知錄》,亦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嚐膽”之句。從此,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故事,就愈傳愈廣,成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

臥薪嚐膽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是誰

臥薪嚐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春秋時,越王勾踐戰敗,為吳所執,既放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臥薪嚐膽"的故事講的是誰?

B越王勾踐

臥薪嚐膽是指古代哪個人

臥薪嚐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嚐嚐,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臥薪嚐膽的典故始於何時?據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臥薪嚐膽之記錄.另一戰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臥薪嚐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不絕於口”之句,而無“臥薪”之說.

臥薪嚐膽典故的結果是什麼?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臥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嚐嚐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 三千越甲可吞吳”

臥薪嚐膽是誰的故事

越王勾賤

現在人們經常用“臥薪嚐膽”一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傳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後,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臥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鬥志。然而這臥薪嚐膽的成語故事,其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記載春秋史事的古書,當推《左傳》和《國語》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傳》中“定公”和“哀公”兩部分,《國語》有“吳語”和“越語”,都詳細記述關於越王勾踐之事。但那裡沒有片言隻語談及臥薪嚐膽。到譁漢司馬遷撰《史記》時,始述越王勾踐曾“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東漢趙曄作《吳越春秋》,也說到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仍毫不提及臥薪。

至唐宋時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開始出現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的傳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壯遊》詩中曾有”枕戈億勾踐”之句。北宋王洙註釋此詩稱:越王勾踐“出則嘗膽,臥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在《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其志”;在《論使事札子》中又說:“勾踐枕戈嘗膽,卒以報吳”。

查“臥薪”和“嘗膽”連綴起來作為一個成語使用,最早出現於北宋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那是一篇遊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文中說:“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它與越王勾踐完全無關。由於蘇軾是個大文豪,所作文章影響巨大,故到南宋時,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官吏、學者,就在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有“坐薪嘗膽”或“臥薪嚐膽”的事。不過與此同時,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卻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至明代張溥作《春秋列國論》又說:“夫差即位,臥薪嚐膽”。以後馬驌編《左傳事緯》和《繹史》仍把臥薪嚐膽之事繫於吳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吳乘權編《綱鑑易知錄》記:“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嚐膽”。不久,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志》中又云:“(越王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這樣,關於臥薪嚐膽的故事才愈傳愈廣。

綜上所述可見,史書記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戰國時代編纂的《左傳》、《國語》中,絲毫沒有這樣的事;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和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開始記有“嘗膽”,但還未見臥薪;唐宋間的一些詩文中,出現了越王勾踐“枕戈嘗膽”的說法。“臥薪嚐膽”一語,北宋的蘇軾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學者們對臥薪嚐膽者,一說為勾踐,一說是夫差;至清初《綱鑑易知錄》料《東周列國志》問世,方成定論”。

說“臥薪”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有的學者表示不能同意。他們認為《吳起春秋》所記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就是“臥薪”之意。所謂“蓼”,清人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毛詩傳箋通釋》卷六)。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臥”),就用苦菜(“蓼薪”)來刺激。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後人把“臥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種誤解。

自漢代始記的“嘗膽”和自宋代才見的“臥薪”,是歷史上真有其事,還是出於誤傳?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還是“臥薪嚐膽”?“臥薪”是想睡覺時用苦菜刺眼,還是睡在硬柴上磨練筋骨?要弄清這些問題,看來還頗費斟酌。

臥薪嚐膽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勾踐

臥薪嚐膽:是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蹟,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鍊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嚐嚐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並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有什麼和臥薪嚐膽差不多的典故?

懸樑刺股

囊螢映雪

韋編三絕

程門立雪

(*^__^*) 嘻嘻……

臥薪嚐膽歷史故事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嚥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凶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功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裡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餵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臥薪嚐膽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40分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嚥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凶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裡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餵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相關問題答案
臥薪嚐膽是誰的典故?
臥薪嚐膽和誰有關?
臥薪嚐膽是出自哪本書?
臥薪嚐膽是什麼朝代?
臥薪嚐膽是什麼結構?
臥薪嚐膽的結果是什麼?
臥薪嚐膽的近義詞?
臥薪嚐膽的薪什麼意思?
誰臥薪嚐膽?
臥薪嚐膽現在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