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語言是物質嗎?

準確地說,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

意識(或者是思維),是無法直接表達的,必須藉助各種載體。畫家會通過繪畫作品表達感情,建築師通過建築表達思想一樣,繪畫、建築都是意識的載體,但它們本身是物質。

語言也一樣,是絕大多數人用來表達思想的最常用的載體,只不過因為常用所以不容易分辨。語言是輸入、存儲、加工、輸出、傳遞思維信息的物質載體,思維是語言的信息內容。從這個角度說,人類任何的交流工具都是物質或者物質外殼,任何信息傳遞過程都是“物質外殼+意識內容”的傳遞。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

語言和思維方式有何關係

語言和思維之間存在辯證統一的關係.

語言把人們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成果記載下來,鞏固下來,使交際和交流思想成為

可能.語言離開思維,就成為“空洞的聲音”,不再是音義結合的交際工具,因而不再是語言.

思維是在語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的,離開語言的物質形式,就難以進行思維活動.只有用語

言材料來概括反映事物及其屬性,才能對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進行抽象和概括.概念是概括地

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它必須在詞和詞組的基礎上形成.人們在感性認識中反映的事物

是個別的,具體的,通過詞和詞組可以把事物的本質屬性加以抽象和概括,並且形成概念.例如

,我們平時感知的是某個具體的三角形,“三角形”這個概念則是通過詞而形成和存在的.

語言可以表達人的思想.個別人的思想通過語言從其個人所有物轉化為全社會的精神財富.

人也可以用手勢、動作、音樂、繪畫、色彩、公式等手段來表達思想,但最完善的表達工具是形

成思維的語言.人在語言中鞏固了自己的思想之後,便可能把思想當作外在的對象加以分析、研

究.所以,語言不僅是理解別人思想的工具,而且也是理解自己思想的工具.人在表達自己思想

時,自己便更加明確地瞭解它.

知識是人類思維活動的成果,因而,語言也是知識存在的物質形式.知識用語言記載,在語

言中客觀化,通過語言而現實化.另外,通過口語錄音或書面語,知識可以傳到遠方,傳之後代

,幫助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客觀現實和人本身.

列寧說過:“在語言中只有一般的東西……任何詞(言語)都已經是在概括……感覺表明實

在;思想和詞表明一般的東西.”這就是說,人的認識通過語言而實現從知覺到概念的過渡,進

而形成概括的思想.沒有語言的概括作用,人們就不可能具有認識客觀事物無限多樣性的能力.

所以,語言和思維之間存在有機的、辯證的聯繫.

在現代語言學中,有人用人工代碼同語言類比.認為代碼雖可儲存和傳遞信息,但不一定同

思維聯繫,似乎語言和思維也可以分開了.實際上,任何代碼都是封閉而有限的體系,而活的語

言是潛力巨大的開放而活動的體系.在代碼中一切在語言的基礎上事先約定;而在語言中,一切

在交際和思維過程中建立.如果把語言當作沒有意義的代碼,那麼,語言就會處於認識過程之外

,語言和思維就失去深刻的相互作用,語言就不能成為完善的思維工具.語言與代碼不同,它不

|

僅是形式表達體系,還反映現實,同認識的歷史過程緊密聯繫,並記載和鞏固著豐富的思維成果

.

語言和思維儘管相互依存,緊密聯繫,但二者不是同一個現象.它們的差別是:

首先,功能不同.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的功能是讓社會成員能夠相互交際

,交流思想,達到相互瞭解.思維是認識客觀世界的積極過程,它使人們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和反

映客觀世界,從而能動地改造世界.

其次,規律不同.思維規律是客觀現實規律的反映,為全人類所共有;語言規律具有民族特

性.各族人民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是一致的,但各民族語言的體系各不相同.

再次,範疇不同.語言的單位是詞和句子;思維的單位是概念、判斷和推理.

最後,思維作為現實的反映是精神現象,而語言則是思維的物質形式.

所以,既不能把語言和思維割裂開來,也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

為什麼人在思考是用的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和思維的關係--- 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1)思維離不開語言。 人們形成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就是使用語言的過程。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活動的成果必須用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交際成為可能。2)語言也離不開思維.由於語言的存在,人類不可能依賴完全沒有語言參與的純粹其它信號系統的活動。數學家在進行計算時,也不能只與公式打交道,他們也同別人一樣,要用語言進行思維活動,即使暫時只有公式和圖表參加,也是依附於語言並受語言調節的。具體說,只有直觀動作思維可以脫離語言。

相關問題答案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
語言是什麼的載體?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機器語言是什麼的編碼?
人的物質是什麼意思?
哲學上的物質是什麼?
美國說的語言是什麼?
遼人的語言是什麼?
捷克的語言是什麼?
含有氧分子的物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