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是怎樣形成?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黃土高原的黃土是怎樣形成的?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幹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幹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幹,堆積了離石黃土,範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幹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佈範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溼,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樑、峁廣佈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髮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鬆、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裡,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瀰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裡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編輯本段]地貌類型

黃土高......

黃土高原的黃土是怎麼形成的

100多年來,許多科學家致力於這一問題的研究,提出了幾十種假說:有的認為黃土的“老家”不在當地,是風力把黃土搬運到黃土高原上的(稱為黃土風成學說);有的認為是流水把黃土搬運到黃土高原(稱為黃土水成學說);有的認為黃土的“老家”就在當地,是風化作用將原來的岩石、砂礫“粉碎”之後,殘留原地演化成黃土的(稱為風化殘積學說),等等。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學家贊同黃土風成學說。因為經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距離蒙古、中亞和我國西北一帶的荒漠越遠,黃土的顆粒越細;自西北向東南呈現出戈壁、沙漠、砂黃土、黃土、粘黃土的帶狀分佈規律,而每一個帶的礦物成分與荒漠地區砂礫的礦物成分完全一致,但與當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黃土無選擇地覆蓋在黃土高原的山嶺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變薄;在黃土中還發現乾旱草原型的陸生動植物化石等。按照黃土風成學說的解釋,黃土高原是這樣形成的:在蒙古、中亞和我國西北一帶的荒漠地區,氣候乾燥,溫差很大,由於熱脹冷縮的作用,使岩石、砂礫等被“加工粉碎”成細小的砂子和粉塵。強勁的西北風將以百萬噸計的細砂和粉塵旋入天空,隨風南下。於是粗粒的先沉降下來聚成沙漠,細粒的則被飄移至秦嶺北麓。經過二三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黃土高原。科學在不斷髮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粘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佈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對此,我國科學家李明光提出新的理論——黃土高原災變水成學說。他用大量證據證實:黃土高原是喜馬拉雅運動帶來洪水氾濫,黃土沉積和新構造運動擡升形成的。他的觀點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1、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亞洲東部季風區強大的冬季風,來源於中高緯內陸地區,即西伯利亞和蒙礌高原一帶,風帶來大量的沙塵,遇到太行山、秦嶺等山地的阻擋,沙塵沉積下來形成現在的黃土高原。

2、黃土高原表面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是流水侵蝕形成的。由於黃土高原位於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集中,並容易出現暴雨,造成比較大的地表徑流,而且由於地勢起伏較大,流水速度較快,加上黃土這種土壤本身的土質就十分疏鬆,植被覆蓋率低,缺乏對土壤的保護,因此該地區的流水侵蝕作用非常強烈,形成黃土高原崎嶇不平的地表形態。

黃土高原是怎麼形成的?

簡單的說,黃土高原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

詳細的解釋: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佔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溼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溼。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範圍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裡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裡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臺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裡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裡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裡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黃土高原是怎樣形成的?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祁連山東麓的日月山,北抵長城,

南達秦嶺山紶,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包括山西。陝西和寧夏的大部分地區,

甘肅、青海和河南的一部分地區,黃土厚度一般為80-120米,

最大厚度可達180-200社黃土多呈灰黃色、棕黃色和棕紅色,抵抗侵蝕能方很弱。

黃土高原的土是怎樣形成的

答:關於黃土的成因,20世紀初地學界進行過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風成說、水成說、殘積說和多種成因說等多種學說。目前認為黃土有複雜的形成過程,但風成過程是黃土形成的主要過程。就我國的黃土而言,風成說主要有以下幾條根據。

(1)黃土分佈在戈壁和沙漠的東南方向,雖然顆粒比較均勻,但有從西北向東南逐漸變細的規律,這種變化的方向與當地的盛行風向是一致的。

2)黃土披蓋在多種成因和多種形態的原始地貌上,並保持相近的厚度,有時表現出一定的坡向性規律,即迎風側的北坡或西北坡厚度一般較大。

(3)黃土中含有陸生草原性動物和植物化石,反映偏乾的生物氣候條件。

4)黃土中的礦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錠,而與所在區域的下伏基岩沒有必然的聯繫。這些特徵充分說明,我國的北方黃土主要是從荒漠地區吹來的風積物,屬懸移質風塵堆積。當然地表的一部分黃土,後來也可能經過其他外營力的再次搬運。

(5)黃土中發育有隨下伏地形而起伏變化的多層埋藏古土壤;這些埋藏土層均代表了黃土風塵下降間隙期的土壤風化及形成產物。這說明黃土搬運的主營力──風,隨著歷史上全球氣候的變化,有著活躍期和停滯期之分。在短暫的停滯期內,外來黃土沉積量減少,本地風化成土過程發育,之後又被風塵黃土所淹沒。由此進一步說明,黃土高原的主要構成物質──黃土,主要形成過程是“風成”。

相關學術著作可參考:劉東生《黃土與環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張宗祐《中國黃土》,地質出版社1989年版。

相關問題答案
黃土高原是怎樣形成?
黃褐斑是怎樣形成原因?
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黃河是怎樣形成的?
風是怎樣形成的資料?
膠質瘤是怎樣形成的?
種子是怎樣形成的作文?
鬼火是怎樣形成的?
蜂蜜是怎樣形成的?
火山是怎樣形成的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