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是誰提出的?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人性本惡"是誰說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誰提出人性本惡說,誰提出人性本善說?人到底是善是惡?

這個問題當年孟子和荀子吵得很厲害,從當時的社會反響來看,好像是孟子佔了上風的。

人本來是什麼樣子,一出來其實並無所謂好壞之分的,因為他是無害的,所以也可以當成是好的,至少他的出世首先帶來的是家人的喜悅,雖然他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所有的好壞是非黑白善惡都是後來才有的,因為有了社會萬象的參照,所以可以映射出其好或壞,包括他所受的教育、所接觸的人、所獲得的觀念,都逐漸的產生出來,而這些,則正是人之偏見的產生的過程,所有那些好壞善惡的標準衡量之,則有了善惡之別。

事實上,好壞善惡的標準從來不是確定無疑的。世上並非是黑白無間道的,絕大部分的人,都是處於中間這類,不好也不壞,非善非惡庸庸碌碌過了一生的人佔絕大多數。

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分清天賦(“性”)和人為(“偽”)的區別。他認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面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荀子.性惡》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觀點的人分別是誰?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

孟子與荀子同為先秦儒家大師,但其關於人性善與人性惡的觀點卻截然相反。那麼究竟誰的觀點代表儒家原則?是孟子對而荀子錯,還是荀子對而孟子錯,抑或是二人都錯?結論只能是二人都錯,也就是說二人在邏輯思辨上都是獨斷的,而都是出於獨斷這一點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內的儒家的共同原則。儒家學說是一道德體系,其中的許多原則屬自明性質,非由邏輯論辯可以證明,也無須通過邏輯論辯的形式證明。

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惡,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於儒家“仁”的思想的差異,也不在於儒家邏輯論證方法的差異。孔孟荀三人所以能並列為早期儒家大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論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為二人在儒學的理想與實踐上有著不同的側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惡正相反對,實際上卻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極為一致的儒家本色。

孟子和荀子都認為性不是不可以改變的,不是決定一切的,所以所謂性善性惡,先天后天,原也就無所謂善惡,性善性惡只是二人邏輯論證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義”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也”。“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仁義者,“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先天雖有的,後天也有可能會失去。荀子的仁義雖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偽”,“強學而求有之”。先天沒有的,後天也可以具備。所以先天有沒有並沒有關係,關鍵是要看後天能不能擁有。所以說,性善論與性惡論是同樣歸結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與“學”的實踐原則,在此一點上二者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為什麼會有一人主張性善、一人主張性惡?其原因即在於二人所處的歷史環境不同。對此,司馬遷早有指出。《史記》將孟子與荀子合傳,是有其充分考慮的。?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評價孟子說:“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說孟子“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樑,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所謂“所如者不合”與“迂遠而闊於事情”,是說孟子的學說主張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差太遠,孟子被認為是過於理想化了。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評價荀子說:“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遊學於齊。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所謂“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說明到荀子時社會現實更趨惡化,更不容提出過高的理想。

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環境屬於同一類型,都有所謂是非淆亂、老而發憤的經歷。但孔子生當春秋末年,孟子生當戰國前期,社會政治狀況畢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覺尚有藥可救。而荀子生當戰國末年,作為春秋戰國最後一位集大成的學術大師,所感受到的社會環境的險惡,以及來自儒家統系的責任感和心理壓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專意著作了《性惡》一篇,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乎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孟子講仁義,把仁義概念建立在對人的心理分析之上。為了強調仁義,所以深自樹立,高自標榜,以求激勵人心,要求人在後天行事中保持......

荀子說人性本惡,有他的原話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主張人性本惡的是荀子。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比孟子小70多歲。孟子死時,荀子才10多歲,還是個兒童呢。

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與孟子明顯不同的是,他對人性下了定義:“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與“性”相對的是“偽”。“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他認為:“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的社會屬性。

他認為:性是惡的,偽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惡變善呢?荀子認為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來“化性起偽”:“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化之化,禮儀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由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他認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醜恨惡的,這恭都是人性本惡的表現,如順其自然發展,社會就會充滿爭奪、殘暴、淫亂。因此,必須用師法教化、禮儀規範來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偽”。

荀子對孟子的“性善論”給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在荀子看來,孟子的性善論和不學而能、不慮而知的良知良能說,是不瞭解性和偽的區別。

在人性問題上,孟子主張本善,荀子主張本惡。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張通過教化,扶植和培養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發揚光大;荀子主張通過教化,限制惡的趨勢,使人性之惡向善轉化。

參考資料:learning.sohu.com/20050207/n224270740.shtml

人性本惡是誰的理論?

“人之初,性本惡”(“Human been are evil”)。

支持者:荀子、西方哲學家奧古斯丁、霍布斯。

西方持性惡論——奧古斯丁的原罪說,闡述了性本惡的基本觀點,這些觀點通過基督教義深入民間。

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

還有人說,西方國家大部分都贊同“人性本惡”,所以他們信基督,要贖罪。

外國人相信“人之初性本惡”,基督教裡有原罪一說,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七宗罪:偷盜、姦淫、欺騙等。所以他們鼓勵人們去懺悔,同時制定完善的法規去防止人的這種“惡”。

應該不存在具體是誰的理論一說。

誰提出了人性本惡論

苟子

相關問題答案
人性本惡是誰提出的?
一路一帶是誰提出的?
一帶一路是誰提出的?
高峰體驗是誰提出的?
中庸是誰提出的?
電場的概念是誰提出的?
熔斷機制是誰提出的?
以藥養醫是誰提出的?
進化論是誰提出的?
可持續發展是誰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