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饅頭為什麼要發酵 ?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做饅頭為什麼要發酵

1、先揉個大面團是把面和酵母充分混合,使其發酵。

2、發酵好之後必須再進一步揉勻,是酵母融合均勻,氣泡均勻。

3、揉制面團不會把麵糰揉死,因為麵糰發酵是裡面的化學反映,不是表面看見的氣泡。

4、揉好後製作成型飢後,饅頭還會變大一些,說明裡面又進一步進行了化學反應,這時候蒸製成品會非常鬆軟。

饅頭為什麼會膨鬆?解釋發酵麵糰的發酵原理

麵粉是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灰分等成分組成的,在麵包發酵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麵粉中的蛋白質主要由麥膠蛋白、麥谷蛋白、麥清蛋白和麥球蛋白等組成,其中麥谷蛋白、麥膠蛋白能吸水膨脹形成麵筋質。這種麵筋質能隨麵糰發酵過程中二氧化碳氣體的膨脹而膨脹,並能阻止二氧化碳氣體的溢位,提高麵糰的保氣能力,它是麵包製品形成膨脹、鬆軟特點的重要條件。麵粉中的碳水化合物大部分是以澱粉的形式存在的。澱粉中所含的澱粉酶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將澱粉轉化為麥芽糖,進而繼續轉化為葡萄糖供給酵母發酵所需要的能量。麵糰中澱粉的轉化作用,對酵母的生長具有重要作用。

2.酵母作用

酵母是一種生物膨脹劑,當面團加入酵母后,酵母即可吸收麵糰中的養分生長繁殖,併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麵糰形成膨大、鬆軟、蜂窩狀的組織結構。酵母對面包的發酵起著決定的作用,但要注意使用量。如果用量過多,麵糰中產氣量增多,麵糰內的氣孔壁迅速變薄,短時間內麵糰持氣性很好,但時間延長後,麵糰很快成熟過度,持氣性變劣。因此,酵母的用量要根據麵筋品質和製品需要而定。一般情況,鮮酵母的用量為麵粉用量的3%~4%,乾酵母的用量為麵粉用量的1.5%~2%。

3.水的作用

水是麵包生產的重要原料,其主要作用有:水可以使麵粉中的蛋白質充分吸水,形成麵筋網路;水可以使麵粉中的澱粉受熱吸水而糊化;水可以促進澱粉酶對澱粉進行分解,幫助酵母生長繁殖。

4.鹽的作用

鹽可以增加麵糰中麵筋質的密度,增強彈性,提高麵筋的筋力,如果麵糰中缺少鹽,餳發後面團會有下塌現象。鹽可以調節發酵速度,沒有鹽的麵糰雖然發酵的速度快,但發酵極不穩定,容易發酵過度,發酵的時間難於掌握。鹽量多則會影響酵母的活力,使發酵速度減慢。鹽的用量一般是麵粉用量的1%~2.2%。

綜上所述,四大要素是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的,它們的相互作用才是麵糰發酵原理之所在。其他的輔料(如:糖、油、奶、蛋、改良劑等)也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不僅僅是改善風味特點,豐富營養價值,對發酵也有著一定的輔助作用。糖是供給酵母能量的來源,糖的含量在5%以內時能促進發酵,超過6%會使發酵受到抑制,發酵的速度變得緩慢;油能對發酵的麵糰起到潤滑作用,使製品的體積膨大而疏鬆;蛋、奶能改善發酵麵糰的組織結構,增加麵筋強度,提高麵筋的持氣性和發酵的耐力,使麵糰更有脹力,同時供給酵母養分,提高酵母的活力。

為什麼發麵做饅頭時,要二次發酵? 5分

當它發到3倍大的時候就可以了,拿出來揉麵。 做好饅頭狀後,放置10分鐘再入鍋蒸。這是非常重要的,叫做“二次發酵”。 把酵母用溫水泡開,十分鐘

為什麼麵粉要發酵才能做成饅頭和包子

不發酵那是常面的,也是一種做法,蒸的包子也好吃,但是不能蒸饅頭,否則會蒸出石頭。發酵後口味和不發酵不一樣,比較鬆軟。

蒸饅頭為何要醒發兩次

我媽做的饅頭都只用醒發一次,味道很好。只聽說做麵包要兩次醒發,這樣可以保持較長時間的蓬鬆。兩者之間差別還是很大的。饅頭不用拼命揉,麵粉和清水和勻即可,沒有明顯的乾粉就夠了。麵包那叫一個往死裡揉,還要出筋,到擴充套件階段。醒發也要兩次。饅頭簡單好多,營養也好得多。不知道你說的二次醒發是否是加入鹼面之後短暫的放置呢?還是要加溫發酵膨脹?麵包需要再次加溫、加溼,膨脹了才能烤;饅頭只要常溫,整體滲透均勻就可以了。

饅頭為什麼要叫做“饅頭”、

饅頭是我國的傳統麵食,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一般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饅頭叫做包子,而普通的饅頭叫白饅頭。味道可口鬆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饅頭也叫饃饃.此外,《知音漫客》的漫迷也叫“饅頭”,邵雨涵專輯也叫《饅頭》 饅頭之稱謂,今天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饃”、“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餡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現時不管什麼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過遠。饅頭的饅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換成方〕”。盧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換成方〕頭。”荀氏《四時列饌傳》:“春祠有〔曼字的又換成方〕頭餅。” 查唐趙璘《因話錄》,則有另外的說法:“饅頭本是蜀饌(此說,似乎在諸葛亮之前已有饅頭),世傳以為諸葛亮徵南時以肉面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孔明與馬謖謀徵南,有攻心戰之說。至伐孟獲,熟視營障,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 6.《知音漫客》迷 雜誌《知音漫客》的迷,叫“饅頭”。根據某饅頭在惡搞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饅頭法(2009年第二次修訂)》中記載: 饅頭不是指那種白色沒有餡的、發酵過很蓬鬆的、可以吃的麵粉製品,而是《知音漫客》雜誌與其連載作者的作品愛好者及追隨者的總稱,也可作其形容詞性衍生詞使用。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的由來 饅頭是三國的諸葛亮發明的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 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 另表:饅頭原來是因為做了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饅頭,一種經常大家日常比較能夠接受的食物,特別對於北方的人來說。那麼,這麼普通而又很適用的食物是誰發明的?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記得采納啊

做麵包為什麼要發酵三次,而饅頭需要一次或兩次

第一次發酵被稱為基礎發酵,確保發酵完全。

第二次室溫15分鐘被稱為鬆弛,我覺得是為了保證整形的時候均勻。

第三次是最後的發酵。

一般基礎發酵需要發酵到兩倍大,整形過後繼續發酵到兩倍左右,按照現在的室溫大概需要1。5-2個小時。

第一次發酵之後整形進去烤是肯定不行的,因為在整形的過程中已經排氣了,效果大概和烤餅差不多。

整形之後進行第一次發酵應該也是不行的,因為後期整形可能要加入其他輔助材料,對發酵會有影響,且此時發酵不均勻,麵糰之內的氣孔有大有小。

饅頭的口感更緊,沒有面包那麼鬆軟,製作起來會比較簡單。

希望對您有幫助。

做饅頭為什麼要二次發酵

用發酵好的麵糰做饅頭坯,饅頭坯做好以後不要馬上裝鍋蒸,要醒發10-15分鐘左右,這段時間叫饅頭的二次發酵,是為了使饅頭蒸的鬆軟。

用了發酵粉做的饅頭為什麼會酸

正常情況下,用發酵粉來發面是不會出現麵糰有酸味的。您的這個狀況是發酵的時間過長導致的。

為什麼傳統饅頭要用面引發酵後再做呢不是直接面團發酵

那個應該是用老面發酵的吧,就是用以前剩下的面。如果不用老面的話就要用酵母。可能是沒有那麼多酵母,或者這樣比較方便吧,因為經常會剩下一點。

相關問題答案
做饅頭為什麼要發酵 ?
麵粉為什麼要發酵?
做麵包為什麼要放奶粉?
報銷為什麼要發票?
做麵條為什麼要放澱粉?
為什麼要發展實體經濟?
為什麼要發射火箭?
為什麼要發行紀念幣?
公司為什麼要發票?
銀行為什麼要發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