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唐僧取經,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但是,若要問一句:“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呢?”恐怕有多數人回答不上來。 大家一般主觀臆想的答案是:“為了巨集揚佛法。”也有的朋友會說,唐僧是為了學習更高深的佛法,才去西天拜佛取經的。等等。 但是,這些都不是的。究竟是什麼呢?《西遊記》第12回有十分明確的標準答案: (太宗)問:“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 (唐僧)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可見,並不是唐僧要取這個經,而是他幫唐太宗去取這個經。 也就是說,對這個“經”產生需求關係的,是唐太宗!而不是唐僧!唐僧在取經的過程中,僅僅只相當於一個差人、郵遞員的身份,他的工作任務只是負責幫唐太宗送一趟貨而已。 前面已經探討了唐僧同志的身世之謎。現在,我們再來探討唐僧為什麼要到西天去取經。凡事總有個原因,唐僧總不會無緣無故的要去取經吧。

話說唐朝開國不久,皇帝唐太宗舉辦了一次曠世規模的宗教活動,叫作“水陸法會”。舉辦這場“水陸法會”,需要選舉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來作壇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雲集京師,眾人從中選舉出了陳玄奘法師。 注意:陳玄奘法師之所以能夠成為水陸法會的壇主主持人,是從所有的和尚之中“海選”出來的。海選主持人的條件標準是:“根源”與“德行”。 小說中的玄奘,這個法名是金山寺的老和尚為他取的,他俗姓陳,乳名江流。因為他是唐朝的和尚,所以簡稱唐僧。從廣義上講,所有的唐朝和尚都可以稱作是唐僧,但在小說《西遊記》中,“唐僧”是專指陳玄奘的。 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於是太宗大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 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 唐僧之所以能夠得到皇帝的封賞,是因為根源好、德行高這兩個條件。 “根源又好”, 這是真的。因為唐僧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母親則是開國元勳殷開山丞相的女兒, 所以他是標準的高幹子弟。

“德行又高”, 從哪兒說起呢? 書中說他“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菩薩送來兩件寶物“錦闌袈裟,九環錫杖”,袈裟賣五千兩, 錫杖賣二千兩, 合人民幣約700000元了。就連皇帝唐太宗也問:“有何好處,就值許多?”可見挺貴的。儘管貴, 唐太宗還是說“朕買你這兩件寶物,賜他(唐僧)受用。”

太宗宣唐僧入朝:“求證善事,有勞法師,無物酬謝。願送錦闌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條。今特召法師領去受用。”玄奘叩頭謝恩。

太宗道:“法師如不棄,可穿上與朕看看。”

唐僧就抖開袈裟,披在身上。君臣文武,個個喝采。

待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太宗又賜他兩隊儀從,叫他上大街去威風一把,就如中狀元誇官一般。感動的唐僧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長安城裡,大男小女,無不爭看誇獎。 唐僧直至寺裡,僧人們下榻來迎。唐僧便對眾僧人感述“聖恩”不已。 太宗皇帝對唐僧如此禮遇,給足了面子,以至唐僧的感激之情,難於言表。 最後, 菩薩對太宗皇帝說, 你辦的這個水陸法會跟本就不行! 你請的法師只會講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經,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太宗一聽,馬上就叫法會暫停。水陸法會原本計劃是做49天的,現......

唐僧為什麼要去取經?

因為唐僧覺得中國的經文太少,太不全面,要得到大乘佛教,就得去印度。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餘里。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溼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唐僧為什麼去西天取經

因為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之後,由於翻譯的原因流傳著不同的版本,釋義也不盡相同,唐僧去西天取經為了求取正果~唐太宗給了唐僧唐三藏的稱號

唐僧,意思是來自唐朝的僧人。那唐僧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那?按照西遊記裡的描述,是形勢需要。觀音來到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最後選定了唐僧;唐僧是個遵紀守法的僧人,自然去向唐朝的皇帝申請護照;當時的唐朝皇帝,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認為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自然是特別的支援,和唐僧結為金蘭,賜其金絲袈裟和金鉢、寶馬,還為其組織了盛大的歡送儀式,並派官兵護送。當然,唐僧也沒讓唐太宗失望,歷經十年,吃盡千般辛苦,克服萬般困難,終於取回真經。所以,唐僧能前往西天取回真經,和唐朝皇帝唐太宗的大力支援是分不開,或者可以說唐太宗的支援是唐僧取回真經的最主要的原因。不論是通訊行業華為,中興還是摩托車行業的力帆,在他們的企業當家人決定派出人士去開拓國外市場的時候,他們也像當年的唐太宗派遣唐僧前往西天取經一樣,根本不知前景如何,會有什麼樣的結局。但是,他們還是義無返顧地做了決策,派遣最優秀的員工,去開拓國外市場。唐太宗對唐僧的支援、勉勵和支援,對於中國那些志在全球的企業家有什麼可以借鑑的那?1 充分地準備。為即將出徵的將士做好物質的準備,並做好精神上的鼓舞和鼓勵。2 充分地授權,特別是人事權和決策權。唐僧出國在外,私自招聘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以皇帝諭賜的金鉢行賄西天的辦事人員。3 充分地信任。唐僧取經十餘載,路途之險,誘惑之多,能夠成功返回的機率很低,當唐太宗始終如一的信任唐僧,相信他能夠克服困難,抵制住誘惑,完成使命。此三點,足以為有志者鑑

西遊記中唐僧為何要去西天取經

原因有多種:

1、皇耽方面:飽受冤魂騷擾,需要大乘佛經普度冤魂。

2、佛祖方面:金蟬子十世劫難已滿,該回來了。

3、個人方面:玄奘大師自己也有這個大願心,這個也是歷史真實原因。

4、觀音方面:交差,順便把原屬於道教的幾個人人才挖過來:齊天大聖、天蓬元帥、捲簾大將、龍王太子

唐三藏為什麼取經?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虛幻的佛教人物,不過他經歷九九八十一個磨難去西天取經的事情,卻有一些事實依據的。唐朝有個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確去西天取過佛經。

玄奘出家之前姓陳,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所以有人還稱他唐三藏。玄奘13歲時出家,21歲受大戒。22歲離開長安到達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尋問有學識的和尚,深刻鑽研佛教經論。那時國內對佛教經論各有各的評說,翻譯過來的佛經,要么晦澀難懂,要么失真走樣。玄奘決心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學習和取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在蒼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沒有路標,光有從前走過的馬匹、駱駝留下的糞便,或是一堆堆的屍骨。沙漠裡不僅沒有水,喉嚨還渴得發痛,連眼皮也睜不開,甚至渾身焦躁難以忍受。困難不斷,但是並未阻擋玄奘前進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高昌國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個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決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勞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遊記》裡不是說唐僧跟著三個徒弟嗎,那些護送玄奘的人雖無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卻有著孫悟空的機敏聰慧、豬八戒的善於馱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勞。帕米爾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斷,他們被迫在龜茲駐留兩個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騰格里峰時,有幾個護送隨從被凍死在山上。但是這些都沒能使玄奘失去信心,歷經多次的艱難險阻,他們最終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賢法師為老師,直接研究佛經原文。5年之後,他遊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長安。

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玄奘還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記載了取經路中各國山川、城邑、物產、風俗,是探討我國西北地區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從19世紀起,已經被英、法、日本學者陸續翻譯、註釋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儲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玄奘取經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求解

求道之路:應該寂靜還是喧囂 玄奘的取經故事是家喻戶曉的,但玄奘取經的精神動機早已經模糊不清,實際上已經不容易理解。他在前往印度之前,曾經在當時的中國到處求學。遍訪佛教寺院,請教大德高僧。在這一切努力之後,他認為他心中的疑問和難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於是甘冒唐太宗的禁令,毅然決然前往印度。他在給西域的高昌國王麴文泰的信中解釋自己的取經背景,是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幾百年,佛經多由外來的人翻譯成中文,用語不同,語義懸殊,理解紛亂。“紛紜爭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隋唐的政治統一時代雖然到來了,但佛教內部的爭吵卻沒有完結的跡象。玄奘希望解決這種論爭,但在中國卻沒有可能,因為中國連《瑜伽師地論》這部佛經都沒有。“恨佛化經有不周,義有所闕,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遵求遺法。”玄奘要解決的是佛教義理問題,佛經應如何翻譯,佛法應如何理解。這在當時,自然就是佛學重大課題了。 玄奘不論在國內求學還是到印度取經,都不是為了追求富貴,這一點是很清楚的。在高昌國,國王仰慕玄奘的學問,懇請他留在高昌教導眾生。這就是帝王導師了,而這毫無疑問意味著富貴榮華。但玄奘不同意。高昌王甚至採取了強迫的辦法,但仍然沒有導致玄奘屈服。他堅持原來計劃,不願意半途而廢。玄奘取經歸來,學問之名,聲振寰宇。唐太宗發現玄奘是個政治家的好材料,於是勸他還俗從政。玄奘再一次拒絕了唾手可得的富貴生活。追問一些人生道理,比如探討人的佛性,在當時的佛教世界是公認的重要問題,於是如玄奘者不避艱險,西行求法,希望通過自己的求學努力得以解決。追求得道,而寧願放棄富貴榮華,玄奘的行為感動了當時的許多人,於是許多人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玄奘獲得成功。絲綢之路,儘管以溝通東西方貿易而聞名於世,但由於玄奘這些求道者的足跡,大大豐富了這條道路的文化內涵。是的,玄奘也許並沒有獲得最終答案,關於人生的許多問題依然糾纏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可能人性、佛性等等根本就沒有終極答案。但玄奘的足跡告訴了我們,人之為人,並不在於物性,人是必須有精神追求的。人生問題重要的不是完美的終極答案,而是探索本身。 今天,玄奘的行為能在多大程度獲得理解,我們是不敢樂觀的。如果玄奘在今天,也會經常面對“學問有什麼用?”的詰難不知如何回答。玄奘的時代,畢竟信奉佛教的群眾是廣泛存在的,即使一般群眾對於佛教義理沒有絲毫理解和興趣,但他們是承認佛教有益處的,所以對於玄奘這樣的僧人完全可以滿懷敬意的。但在今天,玄奘這樣情願放棄富貴榮華而去追尋一些沒有用處的行為不是太奇怪了嗎?不用說受教育有限的人群,即使是學界中人,以學獲利者在在而有,連起碼的敬業精神也難尋難覓,真誠更是無從說起了。因為學問貶值,從事學問者與社會的富裕階層絕緣,包括部分擁有學者頭銜的人談起學問也是滿臉不屑,後繼者當然望而生畏,久而生厭。不用說對玄奘精神的效法,即使理解起來也困難萬分。求道之路,正面臨荒蕪。 在玄奘當年的求道之路上,近些年喧鬧之聲不休。各地的旅行者,紛紛舉起他們的照相機。拍敦煌千佛洞歷盡滄桑,拍炳林寺夕陽殘照,拍交河城,如千載不沉的戰艦,拍漢長城,心路歷程如縷如煙……。玄奘走過的路,現在怎麼樣了?人們在拍攝,是否也在思考,關於絲綢之路,關於玄奘的求道。 高昌王麴文泰熱情款待玄奘的高昌城,在玄奘走後一千年左右的時候,毀滅於一場戰爭。這座響譽千年的絲路古城,只剩下殘垣斷壁,無聲地訴說。龜茲古國的風韻,如今在克孜爾石窟的佛教壁畫上還多有保留,但玄奘經過的雀梨大寺,現在點點滴滴的壁畫已經被黃沙半淹,似乎是無話可說了。人與自然的破壞,加上文化變遷,絲綢之路的文化景觀呈......

西遊記裡唐僧為什麼要去西天取經?

玄奘取經背景玄奘取經是歷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麼?最後的結果、貢獻又是什麼?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字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麼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麼樣的。 於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為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歷史。因為不懂,就產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產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產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裡產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為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麼多,怎麼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產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麼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麼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為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裡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為了把佛經裡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 世紀這段時間裡,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裡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里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為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徵性的行為。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1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69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於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裡說,眾人對於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

唐僧為什麼要取經?

唐僧取經的故事很像我們人的一生,唐僧為了追求至高無上的佛理去取經,而我們平凡人為了什麼是生活?生活的目的和意思這種事情困擾和尋求答案,生活種種磨難和考驗就像取經路上的各種魔難,面對的態度就是們要學習的 慈悲、善良、智慧、忍耐、堅韌不拔、寬恕、禮貌、不埋怨、不放棄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要想獲得快樂的生活必須要有的,去西天取的了真經,相當於我們通過追求達到幸福美好的生活。他的3個徒弟代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3種毒或者煩惱,它影響我們獲得永恆的快樂,孫悟空代表嗔恨,他好生氣發火,一發起脾氣來什麼也不管,失去理智,現實中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嗔恨心,為了降服他唐僧唸咒,我們呢要熄火要管住自己的脾氣,培養自己的慈悲心,用善良的慈悲心來化解仇恨和嗔恨!八戒呢代表貪心,他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睡、他貪心過重,所以要用戒律來嚴格要求和提醒他,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心,對治的辦法就是像唐僧一樣佈施,他為了取經什麼都能捨棄,什麼都不在乎,這正是我們學習的,要想得先需舍。用佈施的舍心來消除自己的貪心。沙僧呢代表著 愚痴,他在流沙河吃人身上掛著好多骷髏,他不明白事理,他為人沒有自己的見解容易聽從別人的話,所以唐僧給他取法號 悟淨要他懂的清靜的正知正見,我們的一生也是要有正知正見,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唐僧最後取得真經,他去掉了身上的3種毒和煩惱,我們也是在生活中要去掉這3中煩惱和痛苦才能達到智慧生活的彼岸。

唐三藏為什麼要去取經?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虛幻的佛教人物,不過他經歷九九八十一個磨難去西天取經的事情,卻有一些事實依據的。唐朝有個叫玄奘的佛教徒,的確去西天取過佛經。

玄奘出家之前姓陳,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所以有人還稱他唐三藏。玄奘13歲時出家,21歲受大戒。22歲離開長安到達四川、湖北、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尋問有學識的和尚,深刻鑽研佛教經論。那時國內對佛教經論各有各的評說,翻譯過來的佛經,要么晦澀難懂,要么失真走樣。玄奘決心去佛教的發祥地印度學習和取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起步,路經姑臧(今甘肅武威),再過敦煌,一直向西域進發。在蒼茫的戈壁沙漠上行走,沒有路標,光有從前走過的馬匹、駱駝留下的糞便,或是一堆堆的屍骨。沙漠裡不僅沒有水,喉嚨還渴得發痛,連眼皮也睜不開,甚至渾身焦躁難以忍受。困難不斷,但是並未阻擋玄奘前進的步伐。

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縣),高昌國王鞠文泰得知玄奘是個高僧,苦苦相留,可是玄奘決意西行。鞠文泰就派了一些可以吃苦耐勞的人送玄奘到印度。《西遊記》裡不是說唐僧跟著三個徒弟嗎,那些護送玄奘的人雖無神仙般的通天本事,但卻有著孫悟空的機敏聰慧、豬八戒的善於馱重和沙和尚的吃苦耐勞。帕米爾高原大雪封山,道路中斷,他們被迫在龜茲駐留兩個月。在翻越海拔七千多米的騰格里峰時,有幾個護送隨從被凍死在山上。但是這些都沒能使玄奘失去信心,歷經多次的艱難險阻,他們最終到了印度。

玄奘先拜戒賢法師為老師,直接研究佛經原文。5年之後,他遊學印度各地,並且演講佛典,還跟印度學者辯證,討論佛學理論,名揚全印度。公元645年,玄奘才回抵長安。

玄奘這次西行,歷經17年之久,5萬里行程,138個國家,帶回了佛教經典520篋,657部。返回長安以後,他刻苦翻譯佛經,在20年間共翻譯出1335卷。他還將中國的《老子》等書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他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

玄奘還依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編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其中記載了取經路中各國山川、城邑、物產、風俗,是探討我國西北地區及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以及中亞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史書。從19世紀起,已經被英、法、日本學者陸續翻譯、註釋及出版。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說當時有一百多萬人為他送葬,三萬多人給他守墓盡哀。他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被儲存在專門為其建造的西安大雁塔之內。

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成功的原因

因為這是天意,註定的.當然少不了孫悟空的絕世武功和絕頂的聰明以及唐僧的持之以恆.

相關問題答案
西遊記唐僧為什麼取經?
為什麼要取消死刑?
為什麼要取環?
為什麼要讀經典?
為什麼要經濟體制改革?
為什麼要提取資本公積?
老子為什麼要寫道德經?
為什麼要發展實體經濟?
為什麼要讀取位置信息?
為什麼要做客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