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為什麼要出家? ?

General 更新 2024-05-29

順治為什麼要出家?

“順治出家”是清宮一大疑案。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順治因愛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後來,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遊巡五臺,遂更有順治出家五臺山、康熙來此尋父之說。歷史上順治確實有意出家,並曾剃度,但最終出家未果。  順治好佛確是事實  順治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響。順治八年(1651年),大學士范文程引見居住在北京的耶穌會教士、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這位傳教士因學識高深很快獲得了幼齡君主順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莊文太后曾認湯若望為“義父”,所以順治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爺爺”之意。湯若望利用講授知識談論政務的機會,竭力向順治灌輸天主教教義,一定程度上薰陶了順治的性格和思想。  順治十四年(1657年),可能是由於太監們的鼓勵和慫恿,20歲的順治召見佛教高僧憨璞聰,從此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漸漸疏遠了天主教。自是而後,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陳忞、玄水杲先後應召至京,在宮中論經說法,大談佛理。順治還請玉林琇為他起了法名“行痴”,號“行痴道人”。他在玉林琇等高僧面前自稱弟子,以示尊敬。順治與僧徒往來甚密、尊禮備至,又廣購佛像,可以說他崇信佛教,極為虔篤。  順治確曾剃度,但出家未成  由於多爾袞攝政,順治苦熬了多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由於與皇后不睦,順治婚姻生活有過不夠美滿的一段,這使他一度消極厭世。董鄂(董鄂並非秦淮名妓董小宛,已為史家證實。)的出現,使順治“火熱愛戀”,激起了他生活的波瀾。正因為這樣,當順治十五年正月,寵妃董鄂所生的唯一皇子夭亡,兩年半後的順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也突然病死後,順治痛不欲生,萬念俱灰,終於萌發了遁入空門的念頭,他命茚溪森為其削髮,決心出家。幸虧玉林琇抵京,聞知此事,命人取來柴薪,欲燒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莊文太后竭力勸阻,才使順治勉強答應重新蓄髮留俗。  關於這點,不妨節錄幾段史料:  其一,著於康熙十九年的《續指月錄·玉林琇傳》說:玉林琇二次到京(時為順治十七年,第一次到京為十五年),聞其徒茚溪森為上剃髮,即使眾聚薪燒森。上聞,遂許蓄髮,乃止。”  其二,《玉林年譜》載:“十月十五日,到皇城內西苑萬善殿,世祖(順治)就見丈室,相視而笑。”順治再次申明想要出家的意願,經玉林力勸,順治才作罷。所謂“相視而笑”,自然是一個光頭皇帝與一個光頭和尚的緣故,因為順治雖允蓄髮,此時尚未長起,便覺可笑。  其三,《湯若望回憶錄》內有這樣一段話:“此後皇帝便把自己委託於僧徒之手,他親手把他的頭髮削去,如果沒有他理性深厚的母后和若望加以阻止時,他一定會充當了僧徒的”。  其四,康熙年間杭州圓照寺所刻塔銘中有茚溪森臨終偈一首:“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強遣瘟,七顛八倒,開口便罵人,無事尋煩惱,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國裡度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呵呵!總是一聲好笑。”“度”字,顯然與剃度有關。  幾則史料表明,順治十七年八至十月間,清帝順治決意出家,並剃了頭髮,但出家未遂。  順治死後火化,也證明未曾出家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紫禁城裡的第一位清朝皇帝順治因患天花病死在養心殿,距董妃之死僅半年。二月初二日,順治梓官移至景山壽皇殿,停放百日之後於4月17日,由與順治關係密切的高僧茚溪森主持,在壽皇殿前焚燒火化。第二年5月,順治的“寶宮”——骨灰罈,由輔政大臣等護送,與董妃的“寶宮”(董妃於死後“三七”火化)一同葬入遵化清孝陵。  關於順治火化,首先,《清聖祖實錄》載:順治十八年四月十七日,“上(指康熙)詣世祖章皇帝(即順治)梓宮前,行百日致祭禮。”康熙元年正月初七日,“上詣世祖章皇帝寶宮前,行期所致祭禮。”“康熙二年四月辛酉......

大清順治皇帝為什麼要出家當和尚?

為了女人!

順治皇帝,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有關順治皇帝的軼事傳聞很多,關於他到五臺山出家當和尚的傳說更流傳甚廣。想必,大家都看過金庸筆下的《鹿鼎記》和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當中都有精彩描述。“想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臺,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臺山找他父親順治……”

其實,上述有關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都是不可信的。

順治皇帝篤信佛教,尤其崇奉禪學,於是亦教寵妃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於是,益受順治寵幸。

順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不料,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二十二歲。

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皇帝悲痛欲絕。親撰《董鄂後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茚溪和尚秉燭將董妃火化。

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極其傷悼,因此便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於是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皇帝就請火化董鄂妃的茚溪和尚給自己剃了發。順治皇帝落髮的訊息傳開以後,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大驚。一面於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一面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茚溪。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頭。

但是,順治皇帝終因憂傷過度,於第二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病死在皇宮,享年二十四歲。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臨死前,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茚溪和尚秉燭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順治的屍體亦由茚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了。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

以上所述,《順治皇帝御製董後行狀》、《清實錄》、《清史稿》、《茚溪語錄》等史籍記載甚詳,因此順治皇帝是雖曾有意為僧,但卻出家未遂。

事實上,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臺山,靈骨也並非安置在鎮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臺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所有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的傳說,雖說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因而它並不是歷史事實。

順治為什麼要出家?

世祖出家”被列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是說順治帝因愛妃董妃之死,悲慟萬分,痛苦異常,最後竟看破紅塵,跑到五臺山清涼寺當了和尚。此說法流傳十分廣泛,而且還據此派出生康熙帝五臺認父親等許多故事。俗話說,“無風不起浪”。

愛新覺羅??福臨於崇德八年(1643年)承襲父位當皇帝時,只有6歲,所有政事由其叔父睿親王多爾滾及鄭親王濟爾哈朗處置,到順治十四的(1657年),20歲的順治帝結識了當時的高僧憨璞聰,多愁善感的順治原本十分篤信佛教,結識了憨璞聰後更加熱衷於佛事。此後,順治又先後結識了當時著名的高僧玉林誘、木陳態、茆溪森等人,並與他們過從甚密,對佛教達到了痴迷的地步,不但頻頻召他們進宮講經說法,而且畢恭畢敬地親執弟子之禮,還讓玉林繡按龍池派的輩份排列給自己起了法號“行痴”,全無一點浮世紅塵中人君的威儀。他對木陳態說:“希望老和尚不要把我當成天子看待,只把我當成您的一般弟子。”並說道:“我想我的前身的確是佛,今天每每到寺院裡見到僧家明窗淨几,就留戀徘徊不忍離去。”

有一首流傳多年的《順漢皇帝出家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 鉢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閒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 逍遙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 皆因屢世種菩提

雖然不是真羅漢 也搭如來三頂衣

兔走鳥飛東復西 也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 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開九洲周伐紂 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 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因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徵南戰北幾時休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順治的愛妃董鄂氏病逝,順治帝痛不欲生,親自為董鄂妃作傳,還破例追諡她為皇后,最後又讓30名太監和宮女為她殉葬。但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創傷得以彌合,於是整天沉迷於佛法之中,除召見茆溪森和旅庵等和尚外,並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38次造訪他們,有時作徹夜長談,昏昏沉沉,讓他們用迷茫的禪機來麻醉自己的神經。經過這一番變故,順治決意隱遁佛門,擺脫塵世中的煩惱,終於在十月初,堅請茆溪森為自己舉行了淨髮儀式,準備到山西五臺山當和尚。

順治淨髮不久,在浙江湖州報恩寺住持的“大覺禪師”玉林誘又來到北京,他見自己的徒弟竟然已經給皇帝淨了發,不禁勃然大怒,當即命人取來乾柴,要把茆溪森當場燒死,順治見狀無奈,只得向玉林誘表示自己願意重新留起頭髮,不再要出家了……

這麼折騰一通後,本來身體就很虛弱的順治再也支撐不住,到年底就病倒了,很快就染上了當時的絕症天花。到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半夜,在董鄂妃死後不到半年,順治終於不治,在養心殿“龍馭上賓”了。順治死後,按照滿族的習俗,根據順治的遺囑,請高僧茆溪森在景山的壽皇殿院中,為他舉行了火化儀式。死時年僅24歲。

這位一心向往佛國的皇帝死後住進了自己生前選定的風水寶地,即今天的遵化市清東凌中心馬蘭峪孝陵。

孝陵建在昌瑞山主峰南,兩側有康熙和乾隆帝、後的陵寢,南為開闊的平原,前有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入興隆口就是巨大的石牌坊和大紅門,是陵區的總門戶。往北是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神道石橋、神道碑樓、東西朝房、東西值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三座門、二柱門、石玉供、方城明樓、寶城定頂等大小20多座建築,由一條磚石鋪面,長6公里的神道貫穿,形成一條陵形區的中軸線。建築的佈局處處體現山水與建築的完......

順治皇帝為什麼出家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順治因愛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後來,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遊巡五臺,遂更有順治出家五臺山、康熙來此尋父之說。歷史上順治確實有意出家,並曾剃度,但最終出家未果。

順治好佛確是事實

順治皇帝為什麼出家

看看他對於出家人的讚歎,就知道他的思想了:   順治皇帝贊僧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鉢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成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閤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閒誰得知,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堤,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打破虛空笑滿腮,玲瓏寶藏豁然開,直饒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畢竟該。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做一百年皇帝,都不如半日為僧,可惜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順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嗎?

關於順治出家,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順治並非在二十四歲亡於天花,而是在這一年脫去龍袍換上袈裟,於五台山修身向佛,並於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圓寂。期間,康熙皇帝曾經數次前往五臺覲見父親,但都沒有得到順治的相認,所以康熙才會寫出“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的詩篇。至於其出家的原因,則是因為愛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擄獻進宮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選擇五臺山修行,則是因為夢見董小宛在那裡。這種說法的有關記錄,主要存在於《順治演義》、《順治與康熙》等野史和文學作品中。尤其是當時著名才子吳偉業(梅村)寫的一組《清涼山贊佛詩》,詩文影射順治在五臺修行,並用“雙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由於吳偉業的詩素有“史詩”之稱,而他苦戀著的,是與董小宛齊名、才高氣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而這一切,又可以在五臺山找到相關的附會。

另一種說法,來自於《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年譜》、《旅庵和尚奏錄》、《敕賜圓照茆溪森禪師語錄》、《北遊集》、《續指月錄》等僧侶書籍的記載。這些書用語錄及偈語的形式,記載順治曾經在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於宮中,由湖州(浙江吳興)報恩寺和尚茆溪森為其舉行了淨髮儀式。但剃了光頭本已出家的順治,又在茆溪森的師父、報恩寺主持玉林L的諄諄誘導和要燒死茆溪森的脅迫下,回心轉意,蓄髮留俗了。

如此,我們首先需要搞清的,是順治帝在二十四歲那年,是不是真的去世了。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有明朝、清朝遺留的原始檔案一千餘萬件。在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中,最受其時皇家尊崇保護的,是《實錄》、《聖訓》和《玉牒》。它們在漫長的清朝統治時期,被單獨專門保護在皇史k(位於北京南池子)的金匱裡,由專職守尉看護。其中的《實錄》,是由繼位的皇帝組織人員,依據各種文書檔案,按照年月日的順序,為去世的皇帝編寫的事實記錄。由於精心的保護,《清世祖實錄》金黃色的綾面到現在還像新的一樣。在該《實錄》卷一百四十四,這樣記錄著:“順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視朝。免諸王文武群臣行慶賀禮。孟春時享太廟,遣都統穆理瑪行禮。壬子,上不豫……丙辰,諭禮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親詣行禮,用展誠敬。茲朕躬偶爾違和,未能親詣,應遣官恭代。著開列應遣官職名具奏。爾部即遵諭行。上大漸,遣內大臣蘇克薩哈傳諭:京城內,除十惡死罪外,其餘死罪,及各項罪犯,悉行釋放。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這段話的意思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順治帝免去群臣的朝賀禮儀,而且當日應該舉行的春季第一月祭祀太廟的禮儀,也派官員前往。初二日,順治帝身體不適。初六日,順治帝傳諭,應該由自己參加的大享殿禮儀,因為身體不適,需要派官員代祀,讓禮部列出代祀官員的名單,並且因為病情迅速加劇,又傳諭赦免京城內十惡死罪以外的一切罪犯。初七日的凌晨相當於現在零點到一點這段時間內,順治帝就去世了。

從以上《清世祖實錄》的詳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順治皇帝被明確記載患病,是在初二日,而初六日,則“大漸”了。“大漸”這個詞在皇帝身上應用,應該是非常慎重的。因為這個詞表示病情急劇加重而且很危險。至於去世的具體時間,記載是“丁巳,夜,子刻”。這裡,“丁巳”是初七日的天干地支記日。“子刻”,雖然相當於現在的二十三點到一點,但在舊曆的記時方法中,表示的是“開始”——記時是從“子時”開始往後按子醜寅卯的順序推算。所以“丁巳子刻”,應該是初七這一天的凌晨零點或一點的時候。中間的“夜”字,只是表示深夜而已。但在大部分的史學研究專著中,都解釋成是初七的深夜,也就是將順治的去世時間,拖延了十二小時。這樣,從原始的《清世祖實錄》這一史料中證明......

順治皇帝為何要出家?

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說,亦非空穴來風。據說埋葬於清東陵孝陵中的是空棺,而沒有福臨的遺體。有人考證伐滿洲有火葬舊俗,清太宗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都為火葬。孝陵中不僅有埋葬順治遺物的衣冠冢,其中還有順治的寶宮(骨灰罈)。但由於順治火化不見於《清實錄》記載,故引起人們的懷疑……野史與民間傳說最廣的說法,是順治因一代名妓董小宛去世而遁入空門。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順治十七年八月,貴妃董鄂氏病逝。數月後,順治遁入五臺山,皈依佛門。董妃即冒闢疆之妾,秦淮名妓董小婉,於明朝弘光末年,被掠到北京,入宮後,賜姓董鄂氏,專寵於皇帝。冒闢疆懼禍,作《影梅庵憶語》,假說小宛已死。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梅村)在《清涼山贊佛》四詩中,有“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之句,並用雙成典故等,將董字嵌入其中,令人感覺蹊蹺。  而據史書記載,董鄂妃確有其人,卻並非董小宛。董鄂妃出身於滿洲世族之家,“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備受寵愛。順治十四年,董鄂妃誕下皇四子。次年正月此子不幸夭折,董鄂氏傷心欲絕,染病不起,於順治十七年八月病逝,年僅22歲。順治下令“輟朝五日。”又破例追封董鄂氏為皇后,並加諡後“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敬皇后”。還親自撰寫“董鄂妃行狀”的祭文,又命大學士金之俊寫了《孝獻皇后傳》。 與傳說相反,正史則記載順治因病而逝。《平圃雜記》對此亦有詳細記述:順治十七年底,福臨染上天花,禮部奉旨宣佈免去元旦大朝慶賀禮。正月初二,順治為祈求佛法庇佑,親自把最寵愛的太監吳良輔送到憫忠寺剃度,作為自己的替身。正月初四,朝廷正式向文武大臣宣佈皇帝患病。初五日,宮殿各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全部撤去。接著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並下令釋放所有在牢囚犯,以祈祝皇帝康復。初七日夜,福臨死於養心殿。傳說他不曾死,而是“裝死”,藉此隱姓埋名,到五臺山當了和尚。

順治皇帝福臨真的出家了嗎?

順治皇帝,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有關順治皇帝的軼事傳聞很多,關於他到五臺山出家當和尚的傳說更流傳甚廣。想必,大家都看過金庸筆下的《鹿鼎記》和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當中都有精彩描述。“想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臺,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臺山找他父親順治……”  其實,上述有關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都是不可信的。  順治皇帝篤信佛教,尤其崇奉禪學,於是亦教寵妃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於是,益矗順治寵幸。  順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不料,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二十二歲。  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皇帝悲痛欲絕。親撰《董鄂後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茚溪和尚秉燭將董妃火化。  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極其傷悼,因此便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於是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皇帝就請火化董鄂妃的茚溪和尚給自己剃了發。順治皇帝落髮的訊息傳開以後,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大驚。一面於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一面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茚溪。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頭。  但是,順治皇帝終因憂傷過度,於第二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病死在皇宮,享年二十四歲。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臨死前,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茚溪和尚秉燭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順治的屍體亦由茚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了。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  以上所述,《順治皇帝御製董後行狀》、《清實錄》、《清史稿》、《茚溪語錄》等史籍記載甚詳,因此順治皇帝是雖曾有意為僧,但卻出家未遂。  事實上,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臺山,靈骨也並非安置在鎮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臺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所有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的傳說,雖說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因而它並不是歷史事實

順治皇帝是出家了還是病死了?

順治 史上不少皇帝整天求醫問藥無外是為了能夠長命百歲永享權威,清朝卻有一位皇帝被傳裝死出家去了,他就是清世祖順治皇帝。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清政府宣佈年僅24歲的順治帝駕崩了,事情來得突然,不少人拒絕相信。 順治帝名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入關以後第一位皇帝,也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沖齡繼位的少年天子。作為皇帝,他可謂福星高照,如他名字一般“福臨”。 首先他的皇位得來全不費功夫。皇太極突然逝世,宮廷內鬥激烈,沒想到爭到最後,各勢力居然都同意由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於是,順治登基了。 福臨登基沒多久,明朝就亡了。清兵讓吳三桂從山海關那放了進去,氣勢洶洶的殺進了北京城。順治祖、父28年奮爭未能實現遷都北京的願望,福臨在七歲的時候就實現了。隨後清兵更是橫掃中原,一統天下。 說實話,順治以孩童登基,無外是個傀儡,大權還是在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手上。沒想到順治七年,多爾袞又突然逝世了,順治毫不費勁順利親政了。 順治大權彷彿就是從天下掉下來給他的,大權在手的順治在24歲這麼一個大有作為的年齡時突然駕崩了,人們都覺得不可思議。根據順治去世前頻繁接觸僧人寺院,多次表示要出家的意願,所以人們猜測他是不是沒有死,而是出家了。猜著猜著,傳著傳著,連順治出家的廟都知道了,就是清涼寺。 出家總有個理由吧?放著好端端的皇帝不幹,何苦去對著青燈古佛呢?人們又傳說:順治皇帝其實是一名情痴,他因為愛妃死了,傷心過度,看破紅塵了。理由是,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22歲的董鄂妃因承受不住失去幼子之痛,在承乾宮病死。順治帝悲不欲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就這樣,痴情順治帝在董鄂妃死後,萬念俱灰,決心遁入空門看起來也算是合情合理了。 除此之外,人們還找了三個證據證明順治帝是出家了。 有詩為證: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雲:“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財洞,未得誇迎鑾”四句,有人說是指順治皇帝沒有歸天,而是“西行”到西天出家了。當時與後世有不少人認為,吳梅村在清朝中央做過官,他以見聞入詩,應該可以相信。 有資料為證,順治的兒子康熙經常去五臺山巡視,可能就是去探望父親。 有物為證,康熙還留了宮廷用具在五臺山那,可能是為了順治帝生活方便。 對於這些說法和證據反對者的聲音也不示弱,他們反問:“康熙帝在他父親死了22年之後才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第一次到五臺山,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康熙帝登五臺並不是為了看望父親,否則何不早去,而要等到22年之後呢? ”“為什麼宮廷用具一定是順治皇帝使用的呢?康熙也可用。” 反對者肯定的說:“順治帝出家的說法不足為信,他的確是死了,而去是患天花病死的。” 理由?《世祖實錄》記載得明明白白。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一日,順治帝沒有視朝,初二日“上不豫”,初四日“上大漸”,初七日“上崩於養心殿”。 “崩”的原因?染病!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的《王熙自定年譜》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前往憫忠寺(今法源寺)觀看代他出家的替身吳良輔祝法為僧,回來後“聖躬少安”,就是順治帝突然病倒。 染的什麼病?曾為順治帝撰擬董鄂妃祭文的官員張宸記載:“傳諭民間勿炒豆,勿燃燈,勿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病情嚴重,王熙到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 不久順治駕崩。“十四日,焚大行御冠袍、器用、珍玩於宮門外。時百官哭臨未散,遙聞宮中哭聲,沸天而出,仰見皇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門臺基上,南面,扶石而立,哭極哀。” 後事怎麼辦的?火化了。《玉林國師年譜》記載:“……初四,李......

相關問題答案
陳曉旭為什麼要出家?
李玉剛為什麼要出家?
張騫為什麼要出使西域?
螞蟻為什麼要搬家作文?
為什麼要出具審計報告?
為什麼要學習政治?
國家為什麼要調整利率?
出國為什麼要學好語文?
趙爽為什麼退出國家隊?
螞蟻搬家為什麼要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