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時車輪的軸距是多少 ?

General 更新 2024-05-21

中國古時車輪的軸距是多少

中國古代的馬車用於戰鬥之中。一般為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車上有甲士三人,中間一人為驅車手,左右兩人負責搏殺。其種類很多,有輕車、衝車和戊車等。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1980年陝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彩繪銅車。前面的一號車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釐米,進深70釐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釐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

輕車,又稱輕式車。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並造火銃火炮置於車上。其制轅條二根,長9.2尺,闊0.25尺,厚0.22尺;前琵頭一根,長3.3尺,闊0.16尺,厚0.13尺;前遮牌一扇,高4.6尺,闊4.6尺,板厚0.06尺;立柱二根高5.2尺,方耳0.18尺;車廂橫幅二根長2.6尺,厚0.0.6尺;車耳二個,長2.4尺,闊0.4尺,厚0.15尺;車輪兩面,徑過3.8尺;車網14塊,厚0.18尺,闊0.4尺;輻條28根,長1.9尺,厚0.13尺;車頭2個,徑過0.8尺,長0.8尺;火箭匣一個,長4.5尺,闊0.25尺,厚0.15尺;橫檔兩根,長4.4尺;槍桿3根,長3.7尺;下拒馬橫檔一根,長5.2尺;槍桿四根長三尺。

馬車的速度取決於馬的速度,馬越好車速越快,一般是一小時近20公里。一般馬車一天200多公里。但當有急事,並在驛站不停換好馬晝夜行駛的話,最快一天可跑1000多公里。馬跑的時速約20公里,最快時速可達60公里,可連續奔跑100公里,具有名副其實的“馬力”。

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了漢代,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

1980年陝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彩繪銅車。前面的一號車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釐米,進深70釐米,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釐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

古代的車輪是誰發明的

車輪的起源

古代車輪

通常輪子被視做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發明,以至我們經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並論。實際上,人類馴服火的歷史超過150萬年,而開始使用輪子只有區區六千載光陰。

輪子的誕生地

在掌握鋒利而堅固的工具以前,人類是不可能擁有輪式車輛的。用石器工具難以將木頭加工成合適的圓柱形,更不必說複雜到帶輻條的輪子了。所以,車輪的出現只能是青銅時代以後的事情。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曾斷言:凡使用輪車的民族,無一不是直接間接從巴比倫學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在滾木上拖船,也使用紡輪,又有滾鐵環之戲,但以輪行車這個意思始終沒有想到。

路威對輪子起源的觀點也是大多數考古學家的觀點。但新的考古發現往往顛覆陳舊的理論。德國Flintbek巨石墓下的車轍是公元前4800- 4700年間留下的。在波蘭Bronocice發現的帶車形圖案的罐子被定位在公元前4725年以前,但是對該地層的七次碳-14測年傾向於公元前 4610-4440 年的結論。而近東出現輪式運輸工具的最早證據是美國考古學家Baldia在位於敘利亞的晚期Uruk遺址發現的。那裡出土了一個帶有輪子的模型和“貨車” 的壁畫。這些東西是先民在距今6400-6500年前留下的。

所以,輪式車輛很可能是在歐洲與出現的,而後才傳到近東,或是由東方人再次發明。

從陶輪到車輪

讓我們暫且不管考古學家的爭論,先來看看他們的共識有哪些:

車輪的前身是製陶用的輪子,古人用它可以成批製作陶器[01 在陶輪上製作陶器],這是人類最早的工藝品和容器。最簡單的陶輪只需一對盤形的車輪,輪盤之間裝一根軸,軸直立豎放;陶工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將柔軟的粘土置於上面的輪盤中,塑捏成形。

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輪子只是一些圓形的板,和軸牢牢地釘在一起。到公元前3000年時,已將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和車身相連。以後不久,又出現了裝有輪輻的車輪。這種原始的手推車雖然笨拙得很,但比從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馱獸(通常是驢子)要好得多。

車輪還很早就用於製造戰車。這種戰車先是用來衝入敵陣,迫使敵人潰散;後來又當作戰臺使用,戰車兵可以站在戰車上朝敵人擲標槍,殺死敵人。

車輪的影響

也許車輪的最偉大作用是使人可以搬動大大超過自身重量的物體。

在陶輪上製作陶器輪子最普遍的用途是運輸。在車輪發明以前,古人要藉助滑撬搬運重物。最簡單的滑撬就是一個斜面,複雜一些的還會在重物下墊幾根滾槓——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方法把巨大的石料堆成金字塔的。雖然古埃及人更應該受滾槓的啟發而發明車輪,但最早使用車輪的卻不是古埃及人。

車輪使用促成的技術進步與相應的影響深遠的制度變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展為由新的宗教顯貴及後來的軍事首領和行政首腦統治的城市。城市的出現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農業生產率的增長。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餘,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這一發展過程不是突然的或單方面的。近來有不少人展開爭論:究竟是技術變革決定製度變革,還是制度變革決定技術變革?這使人聯想起關於人類進化的一個早期階段的爭論:是否先有了人的大腦,然後才創造出人類文化,包括語言和工具製造恭現在大家已一致同意,前者與後者相互作用,語言和工具製造是大腦發展的原因,也是大腦發展的結果。看來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也是如此,先是相互作用,最後促使城市革命和文明到來。新石器時代的耕種者向居統治地位的顯貴們提供剩餘物品,從而由部落成員轉為農民,並不是由於他們從某個時候起同意這樣做,或被迫這樣做;相反,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這一發展......

中國古代車的各部分名稱都是什麼?

古車作為載車部分的車廂,叫“輿”。“輿”的左右兩邊立的欄杆和木板,叫軫〔yǐ以〕, 車的運轉部分主要包括輪和軸。輪的中心是一個有孔的圓木,叫轂,用以貫軸。車輪的邊框,叫輞〔wǎng網〕。連線輞和轂的是輻。車輪的輻條有多有少,一般為30根。《老子》曰:“三十輻,共一轂”。四周的輻條都向車轂集中,這叫輻輳〔còu湊〕。車軸是一根橫樑,上承車輿,兩端套上車輪。軸的兩端露出轂外,末端套有青銅或鐵製的軸頭,叫軎〔wèi衛〕。軸頭上有孔,用來納“轄”,以防車輪脫落。轄一般用青銅或鐵製成,呈扁平長方形,長約三四寸,俗稱銷子。車軸橫在輿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輿的底部安上兩塊木頭,用繩索把軸綁在上面。它的形狀像個爬伏著的兔子,所以叫伏兔。也叫輹〔fù復〕。

車輛的構造和組成,除了上面介紹的有關載車和運轉部分的構件外,還要包括駕車的構件。駕車部分的構件主要有轅、軛。轅又叫輈〔zhōu舟〕,為一根直木或稍彎曲的木槓。轅轅的後端連著車軸,前端拴著一根彎曲的橫木叫軛,又叫衡或橫。轅和軛相連靠的是銷子,叫?,小車的叫軏〔yuè月〕。軛要卡在牛馬的頸上。另外還有“軔”〔rèn刃〕,它是阻止車輪轉動的一塊木頭。行車時必須先將軔木拿開,車子方能轉動。所以啟程又叫發軔。以後用“發軔”泛稱事情的開端。古代車輿上可以有蓋子,用一根木棍支撐,形似大傘。蓋為車所專用,輿中可以鋪席,車席叫茵,後來也泛指一般的席墊。據說古時婦人之車,往往在輿的四周加上帷。後來車蓋被取消,在帷上加了頂(類似現代的車篷),叫作幔,又叫幰〔xiǎn顯〕。此外,古代車馬還常常有許多裝飾性的附件,如裝在衡和軛上的響鈴,叫做“鑾”。在西周時期,最高階的馬車上要裝八個鑾,走起來聲音很好聽。古車上的許多部件製作精美,如有的銅車軎,甚至用金銀絲鑲嵌成美麗的紋飾,異常華麗。

參考資料:gb.cri.cn/3601/2005/05/18/[email protected]

中國最早的車輪是什麼樣子

奚仲,東夷薛國人,造車鼻祖。

據《滕縣誌》記載:"當夏禹之時封為薛,為禹掌車服大夫。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以木為車蓋仍纘車正舊職,故後人亦稱奚仲造車。"奚仲因造車有功,被夏王禹封為"車服大夫"(亦稱"車正")。

奚仲發明了車,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奚仲是古薛國地面上出現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發明家、政治家,過世後被百姓奉為車神,後人在薛城區千山頭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

基本資訊

是誰發明車輪的?

車輪的起源

古代車輪

通常輪子被視做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發明,以至我們經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並論。實際上,人類馴服火的歷史超過150萬年,而開始使用輪子只有區區六千載光陰。

輪子的誕生地

在掌握鋒利而堅固的工具以前,人類是不可能擁有輪式車輛的。用石器工具難以將木頭加工成合適的圓柱形,更不必說複雜到帶輻條的輪子了。所以,車輪的出現只能是青銅時代以後的事情。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曾斷言:凡使用輪車的民族,無一不是直接間接從巴比倫學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在滾木上拖船,也使用紡輪,又有滾鐵環之戲,但以輪行車這個意思始終沒有想到。

路威對輪子起源的觀點也是大多數考古學家的觀點。但新的考古發現往往顛覆陳舊的理論。德國Flintbek巨石墓下的車轍是公元前4800- 4700年間留下的。在波蘭Bronocice發現的帶車形圖案的罐子被定位在公元前4725年以前,但是對該地層的七次碳-14測年傾向於公元前 4610-4440 年的結論。而近東出現輪式運輸工具的最早證據是美國考古學家Baldia在位於敘利亞的晚期Uruk遺址發現的。那裡出土了一個帶有輪子的模型和“貨車” 的壁畫。這些東西是先民在距今6400-6500年前留下的。

所以,輪式車輛很可能是在歐洲與出現的,而後才傳到近東,或是由東方人再次發明。

從陶輪到車輪

讓我們暫且不管考古學家的爭論,先來看看他們的共識有哪些:

車輪的前身是製陶用的輪子,古人用它可以成批製作陶器[01 在陶輪上製作陶器],這是人類最早的工藝品和容器。最簡單的陶輪只需一對盤形的車輪,輪盤之間裝一根軸,軸直立豎放;陶工一面用腳旋轉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將柔軟的粘土置於上面的輪盤中,塑捏成形。

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輪子只是一些圓形的板,和軸牢牢地釘在一起。到公元前3000年時,已將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和車身相連。以後不久,又出現了裝有輪輻的車輪。這種原始的手推車雖然笨拙得很,但比從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馱獸(通常是驢子)要好得多。

車輪還很早就用於製造戰車。這種戰車先是用來衝入敵陣,迫使敵人潰散;後來又當作戰臺使用,戰車兵可以站在戰車上朝敵人擲標槍,殺死敵人。

車輪的影響

也許車輪的最偉大作用是使人可以搬動大大超過自身重量的物體。

在陶輪上製作陶器輪子最普遍的用途是運輸。在車輪發明以前,古人要藉助滑撬搬運重物。最簡單的滑撬就是一個斜面,複雜一些的還會在重物下墊幾根滾槓——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方法把巨大的石料堆成金字塔的。雖然古埃及人更應該受滾槓的啟發而發明車輪,但最早使用車輪的卻不是古埃及人。

車輪使用促成的技術進步與相應的影響深遠的制度變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展為由新的宗教顯貴及後來的軍事首領和行政首腦統治的城市。城市的出現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農業生產率的增長。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餘,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這一發展過程不是突然的或單方面的。近來有不少人展開爭論:究竟是技術變革決定製度變革,還是制度變革決定技術變革?這使人聯想起關於人類進化的一個早期階段的爭論:是否先有了人的大腦,然後才創造出人類文化,包括語言和工具製造?現在大家已一致同意,前者與後者相互作用,語言和工具製造是大腦發展的原因,也是大腦發展的結果。看來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也是如此,先是相互作用,最後促使城市革命和文明到來。新石器時代的耕種者向居統治地位的顯貴們提供剩餘物品,從而由部落成員轉為農民,並不是由於他們從某個時候起同意這樣做,或被迫這樣做;相反,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相......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馬車只有兩個車輪而外國有四個

更正一下,中國古代也有四輪馬車

中國古代的四輪馬車相當於今天的大貨車,是用來載重或運送大塊頭的.中國古代載人用的是兩輪馬車(相當於客貨兩用),操作靈活、道路適應性強,可在複雜地形條件使用,短途長途均適用.

(在不考慮軸承的情況下)兩輪的摩擦力比四輪+轉向裝置小;

中國式輪子往往比較寬、對地面壓強並不比較窄的歐洲輪子大、陷進爛泥裡的機率跟四輪一樣;

決定兩輪或四輪馬車能拉多重貨物的決定因素是拉車的馬有多大的力氣,而與車輪是兩個或四個無關;

兩輪馬車與四輪馬車一樣,多數情況下用兩匹馬或一匹馬,這樣可以發揮最大效率(用一匹馬的情況下效率最高、多要用到車轅);

兩匹馬並排的好處是 馬車轉向時比兩匹馬縱向排列要方便;

多匹馬縱向排列的好處是,即使道路很窄也能通過;缺點是轉彎半徑過大、容易翻車;

多匹馬橫向排列的好處是,即使貨物很重也可以靈活轉彎,不容易翻車;缺點是要求路面寬敞(古代中國的路面一直比較寬敞);

兩輪馬車不適合做得很長,因為只有兩個並列的支點,很容易變成蹺蹺板;因此兩輪馬車不能用來運載又大又重的貨物;

四輪馬車可以做得很長,因為有兩對並列的支點,但是做長了轉彎半徑就大了,路面較窄就過不去了(別拿炮車來比);

美國開拓西部的時候所適用的四輪馬車主要是用來運載各種貨物的,因為東西很多,而四輪馬車可以做得比較長因而能儘可能多地裝在貨物;

同樣,當時美國也大量使用兩輪馬車來當代步工具,這樣既可以帶上幾件不大的行李,又不用像騎馬那樣顛簸,而且速度也比四輪馬車快;

當時使用的郵車(客運貨運都可以的那種),使用四輪馬車,除了因為四輪馬車較長、能儘可能多塞人和貨之外的最大好處是隻需要一名駕車人.這樣,老闆就不用付雙份薪水、獨立運營的駕車人就可以賺雙份利潤.不過,對於不能通行四輪馬車、甚至不能通行兩輪馬車的地方,美國人還使用騾子來載人載貨,有時候甚至用狗來運送郵件!

綜上所述,兩輪四輪各有千秋、各有適用的場合.

雖然歐美大量使用四輪馬車,但兩輪馬車並未衰落(十九世紀的倫敦taxi就是兩輪馬車);

儘管中國古代大量使用兩輪馬車,但四輪馬車照樣是自古就有、一直在用.只不過中國人主要用四輪馬車載貨,不像歐美那樣既載人又載貨,所以在影視劇中出場的盡頭幾乎沒有,故而給人造成了中國古代沒有四輪馬車的錯誤印象.

另外,近代還有用馬拉的載客列車,其優缺點更甚於四輪馬車(轉需求的彎半徑更大、但上下乘客更方便).不過,很快就被有軌電車取代了.相對而言,四輪馬車被汽車取代的年代則要晚幾十年.而兩輪馬車因其道路適應性強,在許許多多基礎設施不發達的落後地區仍然大顯身手.

現存的四輪馬車主要是觀光和顯擺用的,而兩輪馬車則仍然多用於生產生活.這本身也能說明其適用特點,不是麼?

古代馬車的車輪和軸怎麼組成的?那時候沒有螺絲,怎麼連起來?

1.1 車的起源

中國古籍通常認為車的發明者是奚仲。奚仲為東夷薛國人,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人,造車鼻祖,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也是古薛國始祖。

據《滕縣誌》記載:“當夏禹之時封為薛,為禹掌車服大夫。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以木為車蓋仍纘車正舊職,故後人亦稱奚仲造車。”奚仲因造車有功,被夏禹封為“車服大夫”(亦稱“車正”)。

考古學上則普遍認為馬車起源於西方。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馬車是獨立發展的系統。兩種觀點都有支持者,目前還沒有有力的證據能夠完全肯定其中一種否認另一種。

個人認為西方車不是一次性傳入的,而是隔一段時間傳入一些元素,這些元素在中國境內流傳時,又在不斷髮展。

1.2 車的發現

中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馬車,是在殷墟。

1933年發掘的後岡西區大墓內車坑,和1935年發掘的西北岡王陵區1001號大墓內車坑的相對年代較早,均屬殷墟文化二期。

迄今所見的先秦車馬坑遺蹟出土地點,按照時代順序,主要有以下地點:

商晚期:河南安陽殷墟,山東滕州前掌大,陝西西安老牛坡。

西周:北京房山琉璃河,甘肅靈臺,河南浚縣、洛陽、新鄭,山東膠縣,陝西寶雞、長安、扶風、岐山、西安。

春秋:河南洛陽、南陽、三門峽、淅川、新鄭,山東長清、臨淄、沂水,山西侯馬、臨猗、太原,陝西鳳翔、戶縣。

戰國:安徽長豐,甘肅平涼、張家川,河北邯鄲、平山、邢臺、易縣,河南淮陽、輝縣、汲縣、洛陽、三門峽、陝縣、新鄭,湖北丹江口、江陵、宜城、棗陽、枝江,陝西鳳翔。

這些內容可以參考吳曉筠博士《商周時期車馬埋葬研究》。

1.3 車的結構

1.3.1 轉動部分

(1)車輪

車輪全部木製,只有“牙飾”是金屬製品。

車軎、車轄以金屬居多。有些車的車轂也用金屬。

輪輻通常為26~30根,不同國家和時代情況不同。

(2)車軸

就是兩輪中間那根長木條,全木製。

1.3.2 曳引部分

車輈(就是俗稱的車轅,實際上雙轅才能叫轅,單個的就叫輈)和車衡,看圖。

1.3.3 承載部分

車輿就是車廂。

車蓋,參見秦始皇陵銅車馬。

伏兔在車輿之下、車軸之上,因為就像趴著的兔子,所以叫伏兔。上面平,下面內凹,正好卡在車軸上。車軸之上要放車輈,車輈上才是車輿,有了伏兔,車輿就有了三個支點,穩定,減震。

請看朱思紅、宋遠茹《伏兔、當兔與古代車的減震》一文。

1.3.4 繫馬部分

馬鑣馬銜什麼的,略過吧……

2. 雖然沒有螺絲,但中國的木榫卯結構發明很早,在有車的時候,榫卯結構一大量應用與建築當中。

車輪和車軸的連線,其實是通過上文第一部分說到的“車轂”相連線的,看圖就很清楚了。

中國什麼時候就結束了木車輪的歷史? 10分

淮海戰役是老百姓用推車推出來的,1974年之前根治海河工程中,根本沒有機械,主要還是用手推車挖河。以上兩個資料證明,直到改革開放左右我國農村才真正的告別了手推車。而我家是80年代告別手推車,1996年才買了拖拉機。那在村裡礎算較早的呢。2000年以後才有汽車進入農村富裕戶。今天,汽車是很平常的。發發狠都能買。

相關問題答案
車貸的利率是多少?
放大鏡的焦距是多少?
核桃樹的行距是多少?
中國古時叫什麼?
中國古時候男孩叫什麼?
中國銀行的行號是多少?
中國銀行的代碼是多少?
中國的電壓是多少?
中國的電壓是多少伏?
軸承的硬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