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東北軍為何不抵抗? ?

General 更新 2024-05-26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為何不抵抗?

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如果你是國家領導人,你會怎樣決定。

1禒東北軍主力不在東北。

1930年中原大戰,蔣介石被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三家圍攻,蔣介石接近崩潰,要求張學良出手相助,張學良帥主力大軍進入關內,取得中原大戰勝利,這三隻部隊重新編制,蔣介石要張學良繼續在關內整編舊軍閥。所以當9.18發生時,東北軍的主力全在關內,整個東北全境只有6個旅的邊防軍,分散在東北邊界。

2.中日軍力對比懸殊。

中日在工業基礎和軍事力量都相差懸殊。送滬會戰中,日本就投入了四艘航母,編隊軍艦達130艘軍艦,你想啊,中國今天還沒有一艘可以投入戰鬥的航母,可見日本軍事力量的強大。日軍當時就穿皮鞋,到今天我們解放軍還穿的是膠鞋。可見日軍當時裝備的領先。在戰鬥素養方面,我們也是落後的,當時趙登禹領導的大刀隊不知坦克為何物,出現了用大刀砍坦克這樣悲壯的事情。

3.國家面臨分裂。

1931年6月,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失敗,紅軍佔領區不斷擴大。與日軍還沒開戰,自己後院已經起火。1931年11月,蘇區建立國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國面臨分裂。

4.國際聯盟是否有用?

1920年國際聯盟成立,致力於國家間的戰爭調節,減少武器的買賣。雖然國際聯盟的能力有限,但當時也成功調停了一些國家間糾紛,比如瑞典和芬蘭的奧蘭群島之爭,立陶宛和波蘭有關維爾紐斯之爭,土耳其和伊拉克有關摩蘇爾之爭。

以上的狀態,如果你是領袖,你會做怎樣的決定?

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為何下令不抵抗

這個直接原因是他個人判斷問題,近年面世的《張學良口述歷史》中,他自己承認是自己判斷失誤,他認為日本不會發動戰爭。但為什麼他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判斷呢?這要從他的父親以及從小的成長環境說起,我長話短說。首先,張作霖是個稱霸多年的東北王,他一生戎馬生涯,所以對兒子缺少管教,而張學良就逐漸成長為一個無用的官二代、富二代、甚至“太子”,他整天沉醉毒品和女人中,根本沒經驗沒能力指揮這麼龐大的軍隊、管理這麼復原遼闊的東三省。張作霖被蘇聯特工炸死後(嫁禍日本),張學良接過權柄,殘害輔政大臣,簡直就是個昏庸的地方軍閥形象。後因無力同時對抗日本、蘇聯、以及國民黨中央軍,宣佈東北易幟,歸順中央。後又上演荒唐的西安事變,完全打亂蔣中正的抗日計劃,拯救了當時處在水生火熱中的共*產*黨,表面愛國,實則禍國。中華民族的罪人非他莫屬。

九一八蔣介石為什麼不抵抗

這個涉及到很多層面的東西。

首先,當時的中國形式上是統一的,但實際上,各個省確實軍閥割據,跟分裂沒什麼區別。蔣能控制的地方實際上只有東南地區的八個省而已,其他省份都是聽宣不聽調,而且其內部還有井岡山這個心腹大患。

當時中國任何一個勢力都無法單獨和日本人對抗,但偏偏各個勢力又各懷鬼胎,無法聯合起來,整個中國形同一盤散沙。在當時來說,“攘外必先安內”其實是最正確的政策,常年積弱中國必須統一全部力量才能在國際上有所作為。

所以,在當時,蔣作為國家名義上的首腦,最大的任務是完成中國實際上的統一。但是,蔣並沒有武力統一全國的力量,所以他只能用各種方法來削弱各個軍閥派系的力量,同時不斷壯大自己,他通過金元攻勢不斷的瓦解地方軍閥的力量,同時整編軍隊,建立德械師來強化自己。

9.18不抵抗實際上是張學良下的令,他錯誤估計日軍的動向,希望國聯能出面調停。蔣實際上對日本人的軍事動向不清楚,而且他也想借日本人的手來削弱奉系張學良的力量。當時東三省被張學良控制,丟了蔣也不心疼。所以後來蔣實際上也是預設東北軍不抵抗的命令。而事實也是如此,失去了東三省之後,東北軍就如同無根之萍,曾經全中國最強的武裝集團幾年就被蔣分化削弱,最後退出政治舞臺,屈居在西安一帶。

後來日本人想要越過長城,一旦日本人過了長城,平津地區沒有強力軍閥,山東韓復渠也是個渣,蔣就會和日本人直接對抗,所以蔣就和日本人爆發了長城抗戰,目的是為了把日本人擋在長城以外。

在抗戰中,蔣不斷的借日本人之手削弱地方軍閥的力量,比如淞滬會戰,蔣先把自己的嫡系派上戰場,那麼地方軍閥也不能藏私,也只能盡全力打戰,然後我們就看到了慘烈無比的淞滬戰役;比如四川軍閥老大劉湘,直接都死在了戰場上,所以後來蔣可以順利遷都重慶。

所以,與其說蔣各種不抵抗,各種消極抗戰,儲存實力,不如說是當時中國的整體政治形勢逼得蔣不得不儲存實力。正因為具有全中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蔣才能逼得各路軍閥不得低頭,從而保證了抗日力量不會一鬨而散。只不過因為國共之間的恩怨,出於宣傳的要求,蔣的各種不作為才被放在反面

918張學良為啥不抵抗

有關“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政策,多年來都流傳說:是蔣介石下令讓張學良不抵抗的,但後來又把不抵抗的責任都歸到張學良頭上。張學良替蔣介石背了黑鍋。現在史學界正在對此進行澄清。這裡專門介紹張學良晚年對此問題的說法。 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誰下的

張學良晚年多次談及“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責任問題。他反覆說明,“九一八事變”時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國民中央政府。他是在獲得自由的情況下談這一問題的。

1990年,日本廣播協會採訪張學良時,張學良說:“九一八事變”時,“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我對‘九一八事變’判斷錯了。”“是我自己不想擴大事件,採取了不抵抗政策。”“當時沒想到日本人會大規模地進攻,所以判斷,不可乘日本軍部的挑釁而擴大事件。”“到現在有很多學者認為是國民中央政府下達過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負責任。所以,我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中不抵抗的責任推卸給中央政府。”

但日本廣播協會的採訪錄認為:“關於不抵抗政策,張學良極力證明並非蔣介石的責任,考慮到他現在所處的立場,不得不做如是說。”意指張學良身居臺灣,出於處境,不能不這樣說,上述不能代表張的真實思想。

其實不然,張學良從來是好漢做事好漢當的性格。一般來說,他不大會屈從於形勢,言不由衷。特別是到了1990年,不僅蔣介石早已逝去,蔣經國亦已辭世,他已基本上獲得自由。是年6月1日,臺灣政要張群等人和張學良的親友在臺北圓山飯店公開為張九十歲生日慶壽,或可視作張學良獲得自由的一個標誌。日本廣播協會採訪他是在這之後。沒過多久,他即赴美訪遊。假如說,蔣氏父子,尤其是蔣介石在世時,他談歷史問題還有所顧忌的話,這時他應是可以直言了。也正因為如此,他這時才主動邀請華人歷史學者唐德剛教授“為他的回憶錄捉刀”。1991年張學良赴美在紐約期間,他又主動要求與哥倫比亞大學年輕留學生座談抗日戰爭歷史,由此引發了哥大口述歷史處與張學良合作,記錄他口述歷史的工作。

張學良說:此事與蔣介石無關

1991年5月28日,張學良在紐約曼哈頓中城貝公館接受紐約東北同鄉會會長徐松林偕老報人李勇等8人訪談時,有人提問:“大陸拍攝的電影《西安事變》說:蔣介石下手諭,令你對日本侵略採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沒有這道手諭呢?”張學良立即回答:“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佔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儘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我下的指令,與蔣介石無關。”

張學良不止一次談及“九一八事變”時不抵抗問題,他都是這樣說的。他不僅公開答記者問如是說,即在私下對他所信任的人也同樣是這樣講的。有文章說:“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曾給張學良10餘件電報函件,令其不抵抗。張學良的部下王卓如、閻寶航建議他將這些電報妥為儲存。後來張氏夫人于鳳至讓張學良赴歐考察時,特地儲存在倫敦匯豐銀行保險櫃中。因為有這些函電,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夫人于鳳至即以此威脅,使國民中央政府和蔣介石不敢加害張學良。但有的學者指出:閻寶航、王卓如晚年均在大陸,也寫過有關張學良的文章,但均未提及將不抵抗命令原件存於匯豐銀行這樣的大事。據為張學良所信任,替張氏記錄口述歷史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張之宇記載:“張氏曾自疚,告訴筆者:我是封疆大吏,中東路,“九一八事變”,對蘇、日關係,平時我有自主權,不能說有了事,就推卸責任。外間傳說我有蔣介石)先生不抵抗手諭存在於鳳至手中,是扯談。于鳳至不是那種人。”張學良說:是我的責任,不能諉過他人

著名華人歷史學者唐......

九一八蔣介石為什麼不抵抗

1.寄託於國聯幫忙主持公道。

2.認為目前實力不足以同日本相抗衡。

3.忙於圍剿紅軍,號稱內部未定抵抗時機未到。

4.國民黨內部意見不一,沒能形成統一對外。

5.日本侵略尚未實質影響蔣介石集團的根本利益。

九一八,不抵抗政策到底誰下的命令?

這個張學良已經證實了,就是他下的命令,不是蔣介石,張學良錯誤判斷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日本不會佔領中國。

九一八事變時中國軍隊為什麼不抵抗

上層不抵抗的命令,但是下層官兵有自發的還擊,不過是小規模的,改變不了大局。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為什麼採取不抵抗政策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

A.藉以消滅東北軍的力量

B.害怕日本強大的軍事實力

C.幻想國際干預

D.集中力量進行內戰

【答案】

D

請採納~

九一八事變時國民黨不抵抗的原因是什麼

明知道打不過~蔣謀人想通過國際外交讓日本退兵。誰知日本不理會。不過當時國民黨算是主要抗日軍隊。百團大戰,臺兒莊戰役!等等~誰要說靠游擊隊打敗日本。欺天憂人

相關問題答案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為何不抵抗? ?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的真相? ?
九一八事變是什麼?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意義?
九一八事變有什麼意義?
九一八事變的原因?
九一八為什麼要鳴笛 ?
東北人為什麼名聲不好?
東北人為什麼愛打架?
東北話為什麼這麼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