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行業及行業競爭分析 ?

General 更新 2024-05-26

如何進行行業及行業競爭分析

行業及競爭分析是對公司商業生態環境的重要層面做戰略性的評估。行 業之間在以下幾個方面有著重大的區別:經濟特點、競爭環境、未來的利潤前景。行業經濟特性的變化取決於下列各個因素:行業總需求量和市場成長率、技術變革的速度、該市場的地理邊界(區域性的?全國範圍的?)、買方和賣方的數量及規模、賣方的產品或服務是統一的還是具有高度差別化的?規模經濟對成本的影響程 度、到達購買者的分銷渠道型別;行業之間的差別還體現在對下列各因素的競爭重視程度:價格、產品質量、效能特色、服務、廣告和促銷、新產品的革新,在某些行業中,價格競爭佔統治地位;而在其它行業中,競爭的核心卻可能集中在質量上,或集中在產品的效能上,或集中在品牌形象與聲譽上。一個行業的經濟特性和競爭環境以及它們的變化趨勢往往決定了該行業未來的利潤前景,對於那些毫無吸引力的行業,最好的公司也難獲得滿意的利潤;相反,頗有吸引力的行業中,弱小的公司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經營業績。本課程將重點討論以下內容:1.因為行業之間在特徵和結構方面有很大差別,所以行業及競爭分析必須首先從整體上把握行業中最主要的經濟特性。l市場規模:小市場一般吸引不了大的或新的競爭者;大市場常能引起公司的興趣,因為它們希望在有吸引力的市場中建立穩固的競爭地位。l競爭角逐的範圍:市場是當地性的?區域性的還是全國範圍的?l市場增長速度:快速增長的市場會鼓勵其它公司進入;增長緩慢的市場使市場競爭加劇,並使弱小的競爭者出局。l行業在成長週期中目前所處的階段:是處於初始發展階段、快速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停滯階段還是衰退階段?l競爭廠家的數量及相對規模:行業是被眾多的小公司所細分還是被幾家大公司所壟斷?l購買者的數量及相對規模;l到達購買者的分銷渠道種類;l產品生產工藝革新和新產品技術變革的速度;l競爭對手的產品服務是強差別化的、弱差別化的、同一的還是無差別化的?l行業中的公司能否實現採購、製造、運輸、營銷或廣告等方面的規模經濟?l行業中的某些活動是不是有學習和經驗效應方面的特色,從而導致單位成本會隨累計產量的增長而降低?l生產能力利用率的高低是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公司能否獲得成本生產效率?因為生產過剩往往降低價格和利潤率,而緊缺時則會提高價格和利潤率。l必要的資源以及進入和退出市場的難度:壁壘高往往可以保護現有公司的地位和利潤,壁壘低則使得該行業易於被新進入者入侵。l行業的盈利水平處於平均水平之上還是處於平均水平之下?高利潤行業吸引新進入者,行業環境蕭條往往會加速競爭者退出。

產品的競爭能力分析包括哪些內容

1 產品的競爭能力分析 (1)成本優勢 成本優勢是指公司的產品依靠低成本獲得高於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盈利能力。在很多行業中,成本優勢是決定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企業一般通過規模經濟、專有技術、優惠的原材料和低廉的勞動力實現成本優勢。由資本的集中程度而決定的規模效益是決定公司生產成本的基本因素。當企業達到一定的資本投入或生產能力時,根據規模經濟的理論,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管理費用將會得到有效降低。對公司技術水平的評價可分為評價技術硬體部分和軟體部分兩類。技術硬體部分如:機械裝置、單機或成套裝置;軟體部分如:生產工藝技術、工業產權、專利裝置製造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術,具備了何等的生產能力和達到什麼樣的生產規模,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如何等。另外,企業如擁有較多的技術人員,就有可能生產出質優價廉、適銷對路的產品。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則應考慮公司的原料來源以及公司的生產企業所處的地區。取得了成本優勢,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便處於優勢地位,意味著企業在競爭對手失去利潤時仍有利可圖,虧本的危險較小;同時,低成本的優勢,也使其他想利用價格競爭的企業有所顧忌,成為價格競爭的抑制力。 (2)技術優勢 企業的技術優勢是指企業擁有的比同行業其他競爭對手更強的技術實力及其研究與開發新產品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產品的技術含量上。在現代經濟中,企業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能力是決定企業競爭成敗的關鍵,因此,任何企業,一般都確定了佔銷售額一定比例的研究開發費用,這一比例的高低往往能決定企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產品的創新包括研製出新的核心技術,開發出新一代產品;研究出新的工藝,降低現有的生產成本;根據細分市場進行產品細分。技術創新,不僅包括產品技術,還包括創新人才,因為技術資源本身就包括人才資源。現在大多數上市公司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引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誰先搶佔智力資本的制高點,誰就具有決勝的把握。技術創新的主體是高智慧、高創造力的高階創新人才,實施創新人才戰略,是上市公司競爭制勝的務本之舉,具有技術優勢的上市公司往往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3)質量優勢 質量優勢是指公司的產品以高於其他公司同類產品的質量贏得市場,從而取得競爭優勢。由於公司技術能力及管理等諸多因素的差別,不同公司間相同產品的質量是有差別的。消費者在進行購買選擇時,雖然有很多因素會影響他們的購買傾向,但是產品的質量始終是影響他們購買傾向的一個重要因素。質量是產品信譽的保證,質量好的產品會給消費者帶來信任感。嚴格管理,不斷提高公司產品的質量,是提升公司產品競爭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產品質量優勢的上市公司往往在該行業佔據領先地位。 2 產品的市場佔有率 分析公司的產品市場佔有率,在衡量公司產品競爭力問題上佔有重要地位,通常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其一,公司產品銷售市場的地域分佈情況。從這一角度可將公司的銷售市場劃分為地區型、全國型和世界範圍型。銷售市場地域的範圍能大致地估計一個公司的經營能力和實力。其二,公司產品在同類產品市場上的佔有率。市場佔有率是對公司的實力和經營能力的較精確的估計。市場佔有率是指一個公司的產品銷售量佔該類產品整個市場銷售總量的比例。市場佔有率越高,表示公司的經營能力和競爭力越強,公司的銷售和利潤水平越好、越穩定。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是利潤之源。效益好並能長期存在的公司市場佔有率必然是長期穩定並呈增長趨勢的。不斷地開拓進取,挖掘現有市場潛力,不斷進軍新的市場,是擴大市場佔有份額和提高市場佔有率的主要手段。 3 品牌戰略 品牌是一個商品名稱和商標的總稱,它可以用來辨別一個賣者或賣者集團的貨物或......

簡述產業的五種競爭力並分析每種競爭力的大小取決於哪些因素

1.五種競爭力分析

(1)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威脅。

潛在進入者將在從兩個方面減少產業內現有企業的利潤:第一,進入者瓜分原有的市場份額獲得一些業務;第二,進入者減少了市場集中,從而激發現有企業間的競爭,減少價格-成本差。

對於一個產業來說,進入威脅的大小取決於呈現的進入障礙與準備進入者可能遇到的現有在位者的反擊。他們統統稱為進入障礙,前者稱為“結構性障礙”,後者稱為“行為性障礙”。

①結構性障礙。波特指出存在七種主要障礙: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資金需求、轉換成本、分銷渠道、其它優勢及政府政策。這七種主要障礙又可歸納為三種主要進入障礙:規模經濟、現有企業對關鍵資源的控制以及現有企業的市場優勢。

1)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或勞務的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趨於下降。當產業規模經濟很顯著時,處於最小有效規模或者超過最小有效規模經營的老企業對於較小的新進入者就有成本優勢,從而構成進入障礙。

2)現有企業對於關鍵資源的控制。現有企業對於關鍵資源的控制一般表現為對資金、專利或專有技術、原材料供應,分銷渠道,學習曲線等資源及資源使用方法的積累與控制。如果現有企業控制了生產經營所必須的某種資源,那麼它就會受到保護而不被進入者所侵犯。

3)現有企業的市場優勢。現有企業的市場優勢主要表現在品牌優勢上。這是產品差異化的結果,產品差異化是指由於顧客或使用者對企業產品的質量或商標信譽的忠實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產品之間的差別。

②行為性障礙(戰略性障礙)。行為性障礙是指現有企業對進入者實施報復手段所形成的進入障礙。報復手段主要有兩類:

1)限制進入定價。限制進入定價往往是在位的大企業報復進入者的一個重要武器,特別是在那些技術優勢正在削弱、而投資正在增加的市場上,情況更是如此。在限制價格的背後包含有一種假定,即從長期看,在一種足以阻止進入的較低價格條件下所取得的收益,將比一種會吸引進入的較高價格條件的收益最大。在位企業企圖通過低價來告訴進入者自己是低成本的,進入將是無利可圖的。

2)進入對方領域。進入對方領域是寡頭壟斷市場常見的一種報復行為,其目的在於抵消進入者首先採取行動可能帶來的優勢,避免對方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風險。

(2)替代品的替代威脅。

研究替代品的替代威脅,首先需要澄清“產品替代”的兩種概念。產品替代有兩類,一類是直接產品替代,另一類是間接產品替代。

①直接產品替代。即某一種產品直接取代另一種產品。如蘋果計算機取代王安計算機。前面所引用的波特關於產業的定義中的替代品,是直接替代品。

②間接替代品。即能起到相同作用的產品非直接地取代另外一些產品。波特在這裡所提及的對某一產業而言的替代品的威脅,是指間接替代品。

替代品往往是新技術與社會需求的產物。老產品能否被新產品替代,主要取決於兩種產品的“效能-價格”比的比較。如果新產品的“效能-價格”比高於老產品,新產品對老產品的替代就具有必然性,如果新產品的“效能-價格”比低於老產品的“效能-價格”比,那麼,新產品還不具備足夠的實力與老產品競爭。

由於老產品和新產品處於不同的產品生命週期,所以提高新老產品價值的途徑不同。當替代產品的威脅日益嚴重時,老產品往往處於成熟期或衰退期,此時,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標準化程度較高,技術已相當成熟。因此,老產品提高產品價值的主要途徑是降低價格與成本。

當然,替代品的替代威脅並不一定意味著新產品對於老產品最終的取代。幾種替代品長期共存也是很常見的情況。但是,替代品間的競爭規律仍然是不變的,即價值高的產品獲得競爭......

什麼叫行業分析中的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由麥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的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的模型,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

五種力量模型將大量不同的因素彙集在一個簡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個行業的基本競爭態勢。五種力量模型確定了競爭的五種主要來源,即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以及最後一點,來自目前在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一種可行戰略的提出首先應該包括確認並評價這五種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業和公司的不同而變化。

五力模型認為:行業現有的競爭狀況、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客戶的議價能力、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新進入者的威脅這五大競爭驅動力,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並指出公司戰略的核心,應在於選擇正確的行業,以及行業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競爭位置。

五種力量模型將大量不同的因素彙集在一個簡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個行業的基本競爭態勢。五種力量模型確定了競爭的五種主要來源,即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以及最後一點,來自目前在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一種可行戰略的提出首先應該包括確認並評價這五種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業和公司的不同而變化,如下圖所示: 1.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 供應商影響一個行業競爭者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價格(以此榨取買方的盈利),降低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質量,下面一些因素決定它的影響力: (1) 供應商所在行業的集中化程度。 (2) 供應商產品的標準化程度。 (3) 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在企業整體產品成本中的比例。 (4) 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對企業生產流程的重要性。 (5) 供應商提供產品的成本與企業自己生產的成本之間的比較。 (6) 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對企業產品質量的影響。 (7) 企業原材料採購的轉換成本 (8) '供應商前向一體化'的戰略意圖 2.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 與供應商一樣,購買者也能夠成為行業盈利性造成威脅。購買者能夠強行壓低價格,或要求更高的質量或更多的服務。為達到這一點,他們可能使生產者互相競爭,或者不從任何單個生產者那裡購買商品。購買者一般可以歸為工業客戶或個人客戶,購買者的購買行為與這種分類方法是一般是不相關的。有一點例外是,工業客戶是零售商,他可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這樣,零售商的討價還價能力就顯著增強了。以下因素影響購買者集團的議價能力: (1)集體購買 (2)產品的標準化程度 (3)購買者對產品質量的敏感性 (4)替代品的替代程度 (5)大批量購買的普遍性 (6)產品在購買者成本中佔的比例 (7)購買者後向一體化的戰略意圖 3.新進入者的威脅 一個行業的進入者通常帶來大量的資源和額外的生產能力,並且要求獲得市場份額。除了完全競爭的市場以外,行業的新進入者可能使整個市場發生動搖。尤其是當有步驟、有目的地進入某一行業時,情況更是如此。 新進入者威脅的嚴峻性取決於一家新的企業進入該行業的可能性、進入壁壘、以及預期的報復。其中第一點主要取決於該行業的前景如何,行業增長率高表明未來的贏利性強,而眼前的高利潤也頗具誘惑力。 對於上兩種威脅,客戶需要研究進入壁壘的難易的條件因素,如鋼鐵業、造船業、汽車工業、規模經濟是進入壁壘的重要條件,此外還有產品的差異條件,如化妝品及保健品業產品的差異條件是進入壁壘的主要條件之一。 4.替代品的威脅 替代品是指那些與客戶產品具有相同功能的或類似功能的產品。如糖精從功......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涵括幾個方面:

一是,企業的創新競爭力尤其是產品的創新力;

二是,企業的資源整理能力;

三是,企業的人才競爭力;

四是,企業的管理競爭力;

五是,企業的品牌競爭力;

基本上,核心競爭力可以是上述全面的體現,也可以是某一個方面的體現,但不管怎麼樣,一個企業參與競爭就必須就有自己的某些獨到的優勢!

怎麼分析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瞭解下什麼是核心競爭力,他包含哪些要素,然後看看這個企業是否具備這些要素,具體涉嫌廣告,不一一例舉,然後可以跟一些同行進行比較。

企業該從哪些方面來分析自己競爭對手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如何分析競爭對手

當今企業處在一個超競爭的環境中,新的競爭對手不斷的進入,行業內整合不斷的加劇。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誰能掌握市場的先機,誰能及時把握競爭對手的動態,誰就在競爭中掌握了主動。所以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就顯得尤其重要。

在這裡首先要說明兩個概念。

第一, 競爭參與者與競爭對手。每一個企業都在某一個行業環境裡生存,在這個行業中,有許多的競爭參與者,但不是每一個競爭參與者都是你的競爭對手。那麼什麼樣的企業才能稱其為競爭對手呢?只有那些有能力與該企業抗衡的競爭參與者,才能稱其為競爭對手。所以在分析競爭對手的時候要有的放矢,不能面面俱到。

第二, 競爭分析和競爭對手分析。競爭對手分析只是競爭分析的一部分。競爭分析除了競爭對手分析之外,還包括行業的競爭環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中的供應商的分析、經銷商的分析、潛在進入者的分析以及替代產品分析。

本文專門就如何分析競爭對手進行探討。

一、 競爭對手分析的框架

面對一大堆的財務資料、市場資訊以及其他紛沓而至的各種資訊,如何理順和篩選這些資訊,如何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是擺在企業的情報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建立一個競爭對手分析的框架非常重要。將雜亂的資訊按照建立好的框架進行分類,這樣就可以避免情報工作的盲目性,有的放矢的收集競爭對手的資訊。這裡介紹三種競爭對手分析的框架。

1.基於平衡計分卡的競爭對手分析框架

平衡計分卡從四個方面來考察企業的業績,學習與創新、內部業務流程、客戶與市場、財務。既然可以用平衡計分卡來考察一個企業的績效,那麼同樣可以用平衡計分卡的思想來分析競爭對手。

用平衡計分卡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的指標,企業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的行業的關鍵成功因素來選擇指標,然後對競爭對手進行分析。並且在指標權重的選擇也需要企業自己來掌握。

需要分析的資訊有些是可以公開獲得的,比如市場資訊和財務資訊。有些資訊則比較難以獲得,比如企業的內部業務流程的資訊。內部業務流程方面的分析最好的方法就是採用標杆管理的方法來進行。標杆管理 (Benchmarking),也叫做基準管理或參照管理。這種管理方法在70年代末由施樂公司首創,後經美國生產力與質量中心繫統化和規範化。據美國199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1996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近90%的企業在日常管理中應用了標杆管理,其中包括AT&T、Kodak、Ford、IBM、Xerox等。標杆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強的競爭企業或那些在行業中領先和最有名望的企業在產品、服務或流程方面的績效及實踐措施為基準,樹立學習和追趕的目標。通過資料收集、比較分析、跟蹤學習、重新設計並付諸實施等一系列規範化的程式,將本企業的實際情況與這些基準進行定量化的比較和評價,在此基礎上選取改進本企業績效的最佳策略,爭取趕上或超過競爭對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為了進一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選擇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作為基準,進行了標杆管理。這是我國企業第一次選取國外的大公司全方位的進行標杆管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立於1972年,在世界石油公司中排名第14位,而中海油排名50位左右。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在發展歷史上跟中海油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中海油跟它的差距又很大,有一定的可比性。這也是中海油選取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作為基準物件的原因之一。通過標杆管理中海油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標杆管理為企業分析競爭對手的內部業務流程,找出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和方法。

2.波特的競爭對手分......

怎麼分析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的競爭力無非從資源、產品、市場以及政策幾個大的方面進行細化的分析。

這個回答太籠統

這幾項是一個企業經營必須的條件

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相對和絕對方面;亞當斯密分析的相對貿易優勢和絕對貿易優勢

如果你的企業是做醫藥的,一下開發出一個癌症或者艾滋病剋星的藥物,你在行業就是NO.1,這就是絕對優勢

還是假設你的企業是做醫藥的,現在市場上有兩家能生產艾滋病剋星藥物的企業,你是其中一家;你在北方,另一家在南方,因為地域,市場,公關等方面的原因,對方在不進入北方市場時,你在北方市場就有絕對優勢;對方在北方市場佔據少於50%市場份額時,你就具有相對優勢

這個分析比較麻煩一些,一般是從企業戰略的層面分析

另外,涉及到企業管理的,往往都是一些難題,對你的成長和知識有很多幫助,也建議樓主以後可以適當的加一些分數;這樣我們大家共同學習,共同促進

請樓主採納回答,呵呵

行業分析怎麼做

行業分析是指根據經濟學原理,綜合應用統計學、計量經濟學等分析工具對行業經濟的執行狀況、產品生產、銷售、消費、技術、行業競爭力、市場競爭格局、行業政策等行業要素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發現行業執行的內在經濟規律,進而進一步預測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行業分析是介於巨集觀經濟與微觀經濟分析之間的中觀層次的分析,是發現和掌握行業執行規律的必經之路,是行業內企業發展的大腦,對指導行業內企業的經營規劃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包括以下流程:

基本狀況分析

一般特徵分析

行業結構分析

現代企業的最核心競爭力有哪些

行行業業各不同 縱觀企業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

競爭力,已經是個媒體最常使用、人們耳熟能詳的詞了。

說到企業競爭力,人們可能會列出市場佔有率、盈利率、技術領先性、自主產權產品、客戶穩定性,等等。

可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也許人們會眾說紛紜。而且,在不同行業裡,核心競爭力可能是不同的。

那麼,就讓我們看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中海油:標杆管理

【評述】

“標杆管理”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學習日本的活動中,首開先河的施樂公司。1976年,一直在世界影印機市場上獨佔鰲頭的施樂公司遇到了來自日本企業的挑戰,市場份額從82%直線下降到35%。面對威脅,施樂公司開始了針對日本公司的對標研究,其結果是重新奪回了市場。

摩托羅拉的發展過程是標杆管理的又一正反教材。1974年摩托羅拉在日本企業的巨大壓力下,被迫退出電視機市場,它抱殘守缺了好幾年,直到80年代中期開始詳細研究日本企業的運作模式,尤其是研究日本最好的企業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確立競爭優勢的。其不僅與日本企業對標,為了縮短供貨時間,他們專門研究比薩餅外賣店和聯邦快遞公司,從而制定了自己新的送貨標準,大大縮短了供貨時間。可以說,沒有那個時期的對標,就沒有摩托羅拉今天的成功。

對標是一門藝術,其結果不應僅僅是一堆資料,還應包括建立在資料之上的分析,以幫助企業找出差距獲得核心競爭力。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辦公廳是個繁忙的機構。現在,他們又多了一項工作,就是編制一組分析報告。

在這組報告中,中海油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被詳細分解,並一一對應地和5家國際石油公司進行比較。在管理學上,這種做法被稱為對標,也叫“標杆管理”或者“基準管理”,是指企業把自己的產品及經營管理方式與先進企業進行比較,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這是中國國有企業第一次和海外企業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對標。

作為參照系的5家海外公司中,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是最主要的一家,因為中海油與其他4家公司的比較只在核心業務的層面上,而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比較是全方位的。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立於1972年,2001年在紐約和奧斯陸兩地整體上市,《財富》雜誌把它排在全球500強的第189位,在世界石油公司中排名第14位。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於1982年,2002年在紐約和香港同時上市,是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之一,在世界石油公司中排名在50位左右。

可是,中海油為什麼沒有把殼牌或埃克森等作為“對標”的物件而是選擇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呢?中海油總裁傅成玉解釋說:“這就像賽跑,現在我是第20名,那麼我追趕的物件首先不是第一名、第二名,而必須是19、18、17名這樣往上趕。而且,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在發展歷史上跟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我們跟它的差距又很大,有可比性和可學性。”

對標對的主要是競爭力。中海油把與競爭力有關的內容分解成6個方面:公司規模、持續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經營管理水平、國際化程度、抗風險能力。

在這6大項和18個小項的一一對照中,中海油知道自己除了銷售淨利潤這一項佔優外,其他各項指標全處於下風。其中,與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的資產規模之比為1:4,年產量之比也是1:4,營業收入之比為1:7,國際化程度1:11,研發費用之比為1:3.5。

通過對標,中海油的員工們感到了差距,感受到壓力。總裁傅成玉最坐不住的是規模太小,最為強調的是持續發展能力。“持續發展能力反映了一個公司能不能不斷地追趕前面的國際大公司。而且,不......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進行行業競爭分析?
如何進行電子商務創業?
如何進入傳媒行業?
如何進行職業生涯管理?
工業建築如何進行分類?
如何進行個人職業定位?
如何進行黃金現貨交易?
如何進行高級篩選教程?
如何進行班級管理?
如何進行口碑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