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孫權祖籍是哪裡人 ?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三國時的孫權祖籍是哪裡人

孫權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孫權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據傳他是春秋時期兵法家孫武的第22代孫,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3]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為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

三國的孫權是哪裡人

孫權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孫權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

三國中的孫權是怎樣的一個人啊?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初二年(公元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週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建立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徵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三國演義裡的孫權是哪裡人?

孫權(公元182-252),漢族,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

孫權是三國中的人物嗎

孫權稱帝了

曹操不是三國人物

三國曆史孫權是個怎麼樣的人

據說孫權相貌特異,紫髯碧眼。考慮到孫堅的孫家有西域胡人血統,這也不算稀奇。對孫權的評價以曹操的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為經典。

孫家以孫堅就任長沙太守而崛起。但是隨後孫堅被劉表擊敗身死,孫策投奔袁術寄人籬下,這時的孫家已經沒落的一塌糊塗。孫策以玉璽為質借兵打下江東基業,小霸王不是蓋的。

但是孫策的缺點顯而易見:為了迅速壓制江東,採用了極為血腥和暴力的辦法,不服就殺,殺到服為止。人心上孫家完全沒有江東本土勢力的支援,江東四大家族虞、魏、顧、陸幾乎都在孫家的對立面。孫家如同坐在火山上,隨時可能傾覆。之後孫策本人也死於許貢家客的暗殺。

孫權接手的江東是個亂攤子:本土豪族不服叛亂不斷;周瑜、程普等老將功高震主;江東缺少開發人口極少實力很弱;而外敵確是已經統一中原幾乎無敵於天下的曹操。

孫權的政治手腕很厲害,通過政治妥協和聯姻等手段,虞、魏、顧、陸四大家族陸續開始有人出仕孫家,其中虞翻、陸遜、陸績、顧雍等人甚至成為吳國的中堅棟樑。穩定了本土勢力的吳國才有能力角逐中原。這是其堪稱勇猛的父親和哥哥做不到的。

對於周瑜程普等老臣,孫權則是一方面信任之,用人不疑,另一方面試圖創造像自己父兄那樣的軍事功績來壓得住他們。不過孫權確實不是軍事天才,合肥大敗給張遼之後孫權再也沒有親自統兵,也算比較清醒地認識了自己。不過與此同時也迅速培養了自己的親信周泰、淩統、丁奉、徐盛等人,借周瑜意外死亡的機會牢牢地把軍權握在手中,完成了權力過渡。

孫權是個不錯的民政戰略家。三國之中的江東是最為“蠻夷之地”的,人口少,開發落後,沒什麼經濟潛力。孫權採用魯肅、賀齊的建議,向南征討山越(現在的浙南、福建)逼山越人出山來到漢人居住區生活,並加以漢化。此舉迅速增加了轄區人口,壯大了國力。同時擅長從山越人那裡學習生產技術,推廣了雙季水稻,並開闢了很多軍屯區,穩定了糧食供應。現在安徽宣城的金寶圩就是當時孫權令丁奉開出來的,到現在還是江南主要產糧區。

能穩定本土勢力人心,能壓制老臣掌握權力,能開發經濟提高國力,孫權沒有多少後顧之憂,所以雖然曹操佔據中原富庶之地實力強大,反而是孫權進攻曹操多於曹操進攻孫權。這就是後來辛棄疾說的 “坐斷東南戰未休” 。總體說來,孫權是個雄主。

但是不少雄主到了後期都會昏庸,孫權也是如此。孫權是接替兄長的位子而不是接替父親的位子,這使孫家內部總有人躍躍欲試,想讓孫策的兒子孫紹接替孫權的位子,就算是孫權把位子還給孫策一脈。但是孫權不甘心啊~ 於是孫權乾脆把孫策之子孫紹幽禁致死,一輩子不讓他出門,還美其名曰“兄長唯一的血脈,要保護好,千萬不能出意外啊~”。這個行為導致孫家內部的很多不同意見,連自己的老媽(吳國太)都一肚子意見。

看到連自己老媽都跟自己作對,而後來孫權的女兒孫魯班又是個野心勃勃的女人,攪風攪雨搞得雞犬不寧,女婿陸遜在自己立儲的事情上指手畫腳。。。這些使孫權對自己的親人很不信任,孫家缺少親情。孫權一生弄死了數個兒女,繼承人位置一換再換,導致最後繼承人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班底出現權力交接失敗,吳宮政變不斷。

治國取得巨大成功,但治家卻失敗的一塌糊塗。這讓孫權無法接受。所以孫權不相信家人,重用甜言蜜語之輩如呂壹等,以求心理安慰。老年的孫權逐漸淪為昏庸之輩。開始沉溺於建造宮殿園林,弄得民不聊生。 孫權死後,基本上吳國就失去了活力,離滅亡不遠了。...

三國:孫權是怎麼用人的

公元200年,歷史把一個只有十八歲的年輕人推到了群雄逐鹿的風口浪尖,他一手接下父兄開創的基業,並把它發揚光大,這個人就是孫權。從接手江東基業開始,孫權表現出的個人素質和政治策略,讓其他軍閥都不敢輕舉妄動。孫權的成功要素之一,是他胸懷大志、不露鋒芒,在關鍵時刻能夠審時度勢、能屈能伸。但僅有這些,還不能讓孫權獨據江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孫權還有不同於曹操和劉備的其他魅力,這就是他的用人,那麼孫權是怎麼用人的?他的用人和曹操、劉備、諸葛亮又有什麼不同呢?

大家知道,三國是一個風雲際會、人才輩出的時代,三國的主要領導人也都會用人,孫權也不例外,而且在我看來呢,孫權之會用人,可能僅次於曹操。那麼孫權怎麼個會用人呢?他是連別國的人才都瞭如指掌,連別國的人才,他都想為自己所用。比方說,我們曾經跟大家說過,孫權就料定諸葛亮去世以後,楊儀和魏延兩個會打起來,那麼孫權這個話是對誰說的呢?對費禕說的。我們知道諸葛亮執政以後,就恢復了吳蜀兩國的盟好,雙方也要互派使節。那麼第一次費禕出使吳國的時候,就有一場很好玩的事。當時孫權照例大擺宴席,招待來使,接風嘛,這也是中國人的習慣,人來了要接風,人走了要餞行,是吧。宴席擺好了,孫權就跟大家說,待會兒費禕進來的時候,不要理他,吃你們的東西,大家說好,那麼費禕進來以後呢,所有人都在吃東西,誰都不給他打招呼,只有孫權站起來,跟費禕打招呼,“先生辛苦了,先生好”,費禕一看,馬上賦詩一首,“鳳凰來翔,麒麟吐哺,驢騾無知,伏食如故。”就是說鳳凰來了以後,麒麟馬上就不吃東西了,出來迎接,驢子啊、馬啊、騾子啊,它不懂事,照樣在那兒吃草,這樣子弄得孫權反而沒面子了是吧。這時候諸葛恪就站起來,也賦詩一首,這個意思大概就是說,我們栽了一棵梧桐樹,是迎接鳳凰的,不知道哪兒飛來一隻麻雀,它自稱是什麼來翔,拿一個彈弓一射,把它射走算了,這算是扯平。這個也是當時吳蜀兩國外交史上經常發生的事,就是吳蜀兩國恢復盟好了以後,它要經常互派使節,但是你仗不打了,武鬥不搞了,文鬥還是要搞一搞的。比方說有一次,蜀國有一個使節到吳國來,也是態度非常的,哪個什麼吧,吳國有一個叫薛綜的人,就去敬酒,敬到蜀國的來使跟前就說,知道你們蜀國的這個“蜀”字怎麼講嗎?告訴你吧,有犬為獨,加一個反犬旁,就是讀繁體的“獨”字;無犬為“蜀”,沒有狗就叫蜀;橫目苟身,目光的“目”橫過來了,下面是個一苟(字)的身體;蟲入其中,就是蟲蟲進去了,這就是你們蜀啊。他們經常要鬧一點這種小花絮,這個只能做逸聞趣事來聽,不是談判的正式內容。我相信兩家談判的時候,還有很多精彩的對話,所以孫權對費禕非常欣賞,費禕走的時候,孫權跟他說,說先生德高望重,德才兼備,是個難得的人才,一定能夠股肱蜀朝,你一定能夠成為蜀國的頂樑柱,這一次先生回去,怕是很難再見面了。因為他知道,費禕是個很重要的人,戀戀不捨,取出自己隨身佩戴的一把寶刀,送給費禕,這個事情是很重的情分,你知道,軍人之間互贈武器,是很重很重的情分。我們有時候看一場戰爭,兩軍交戰打得非常英勇,打了一個平手,要停戰了,要和談了,雙方的將領很可能是一身的塵土,一身的硝煙,一身的血汙,甚至一身的傷痕,走上前去,對對方的將領說,兄弟,是條漢子,然後把劍和刀解下來,下回我們戰場上再見,非常重的一種情分。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寶刀贈烈士,貨賣與識家,何況是一國的元首,贈與外國的使臣,何況所贈之物是自己隨身佩戴的寶刀,這裡麵包含著敬重、欣賞、信任,很多很多的資訊,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一條,看出什麼呢,孫權用人的特徵,或者說孫權用人的特點是什麼呢?以情感人。......

《三國演義》中,孫權是怎麼樣的人?

這就是孫權獨特之處,只要能保我江東無危,荊州又算的了什麼,待兩虎相爭過後傷其銳氣,再動手也未遲,魏、蜀、吳、誰最後被滅?當然是吳國咯,開始與劉備合夥打曹操,後來又和曹操合夥打劉備。三國之中只有吳國最受益。

相關問題答案
成龍的祖籍是哪裡?
楊振寧祖籍是哪裡?
成龍祖籍是哪裡?
我的世界籽岷是哪裡人?
秦始皇祖先是哪裡人?
三國演義孫權簡介?
三國演義孫權性格特點?
三國中的常勝將軍是誰?
趙本山的國籍是哪裡?
手機的授權管理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