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玉璽上各刻的都是什麼字? ?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歷朝歷代的玉璽上各刻的都是什麼字?

傳國璽或傳國玉璽,為中國皇帝的信物,相傳由和氏璧所雕成(一說是藍田玉),根據記載和現存拓片,玉璽字跡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受命于天,既壽且康”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壽昌”三種說法。

明朝大量製作帝王用璽以沖淡無傳國玉璽之虛。明朝共制二十四方玉璽,稱二十四御寶。

國初十七寶

皇帝奉天之寶:為傳國璽,以鎮萬國,祀天地。用於祭天等大典禮儀

皇帝之寶:以頒詔與赦。皇帝日常用璽

皇帝行寶:以冊封賜勞。用於賞賜

皇帝信寶:以徵召軍。用於召親王大臣及調兵征伐

天子之寶:以祭享百神。用於祭祀山川鬼神

天子行寶:以封賜夷蠻。用於冊立藩邦,封外國及賜勞

天子信寶:以調發番兵。用於施命外夷,招外服及徵發

制誥之寶:以識誥命。用於頒佈誥書,諭示臣僚

敕命之寶:以識敕命。用於鈐印聖旨

廣運之寶:以識黃選勘籍;以獎勵臣工

皇帝尊親之寶:以上尊號。用於祭祀宗廟

皇帝親親之寶:以諭親王。用於冊立親藩

敬天勤民之寶:以訓迪有司。用於賞賜守令官吏,敕諭朝覲官

御前之寶:以進御座、從軍駕

表章經史之寶:以求經籍

欽文之璽:以欽文教

以上為明太祖所制十六寶,材質以青玉、白玉為主。其中“皇帝奉天之寶”、“皇帝親親之寶”、“敕命之寶”在靖難之役燕軍攻入南京城時,被建文帝在大內乾清宮中舉火焚燬,明成祖即位後重制,並增制“誥命之寶”,在嘉靖年間統稱為“國初十七寶”

建文帝於建文三年正月制凝命神寶,材料為青玉,璽文為“天命明德 表正萬方 精一執中 宇宙永昌”,方逾二尺,後毀

嘉靖新制七寶

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

大明受命之寶

巡狩天下之寶

垂訓之寶

命德之寶

討罪安民之寶

敕正萬民之寶

以上七寶制於嘉靖十八年,均用玉。嘉靖四十五年冬,明世宗下詔稱“先朝甲戌(正德九年)遇災(乾清宮失火),御寶凡六,其五已遭毀。命有司覓美玉補造。”《萬曆野獲編》認為這五枚補造的玉璽之前身,實系嘉靖四十年毀於西內永壽宮火災,但嘉靖帝諱言此事,故託辭毀於正德九年。

清朝仿明制,大量製作帝王用璽以沖淡無傳國玉璽之虛。清朝玉璽使用滿漢雙文篆書樣,左滿文,右漢文。清共制二十五方玉璽稱清二十五寶。

亦有聞傳國玉璽蒙元北遁時攜走,明末清初時多爾袞領兵在青海地區決戰北元時亦有得傳國玉璽,但無確實史料可證。

清朝25方寶璽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滿文“皇帝之寶”、栴檀香木“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 “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鈐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

古代玉璽上的字是什麼字型

受命于天 既壽永昌

歷史上有幾個傳國玉璽?上面刻著什麼字?

傳國玉璽只有一個。相傳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和氏璧,將其琢為傳國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寫“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後為歷代王朝正統的象徵。

秦朝的傳國玉璽上的八個字是什麼字型

八個字是: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是蟲鳥篆,也有說大篆,但宋代薛尚恭《歷代鐘鼎彝器款識》載有摹秦傳國璽印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為記載中最早的鳥蟲篆。

誰知道秦始皇的玉璽上刻的什麼字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附資料:

傳國璽又稱傳國玉璽、傳國寶,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傳國璽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忽隱忽現,秦以後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說起傳國璽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公元前690 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於他。不久,昭陽在水淵畔宴賓客賞壁,是時有人云淵中有大魚,眾人離室至淵邊,回席後發現和氏璧失蹤,懷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拘張儀遍審無果。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為秦相,遊說諸國服從秦國,以使節入楚,瓦解齊楚聯盟。後楚敗,秦取楚漢中之地。

戰國時,趙惠文王從太監纓賢處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得知,“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壁”,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恐給了壁得不到城,藺相如自願奉壁前往。至秦國,獻壁後,見秦王無意償城,當廷力爭,設法取回原壁,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

嬴政一統天下,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即為傳國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過洞庭湖口,時風浪驟起,龍舟將傾,帝將璽拋入湖中,祈神鎮浪,傳國璽就此第一次失蹤。,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將此傳國璽奉上。

清朝雍正年間玉璽上刻什麼字或者是什麼圖案

在香港蘇富比今年秋拍上,一方雍正帝御寶鏤雕龍鈕白玉璽,被賦予眾望。它來自著名法國收藏家愛米爾·吉美(EmileGuimet)的個人收藏,原為元代或明初寶璽的成品。(圖14和15)此方白玉璽,玉質透白、豐潤純美,令雍正皇帝愛不釋手,並穿刻“雍正御筆之寶”印面,鈐印於其個人御書作上。

大漢玉璽上刻的什麼字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皇帝玉璽下刻的是什麼字?

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璽”,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璽”,共有六方,為“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有一方玉璽不在這六方之內,這就是“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相關問題答案
歷朝歷代的玉璽上各刻的都是什麼字? ?
拍的照片上有潮自拍是什麼軟體 ?
古上面加個日是什麼字?
力上面加倆點是什麼字?
中國的傳國玉璽上面寫的什麼字,是什麼意思? ?
康熙玉璽上寫的是什麼字? ?
唐朝上面都是什麼朝代?
一個蟲一個歷是什麼字?
行駛證上的是什麼字體?
上面爾下面玉是什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