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不滅衛國? ?

General 更新 2024-05-23

秦始皇為什麼不滅衛國?

天下一統,衛國獨存,可能是它太小了,小到被秦始皇遺忘了。當然,民間也有自己的說法,還蠻有意思:衛國是秦始皇的“祖國”,他的所謂“生父”呂不韋,老家是衛國的,傳說還是衛的公族——呂曾在死前要求秦始皇給衛國留下一條生路。不滅衛國,或許是秦始皇對“祖國”的一種難以言表的尊重。 二世卻沒有秦始皇那般感情。

又有人說秦始皇當時不滅的原因是報數百年前衛國(中山國)援助秦國,使秦國免於亡國.

秦朝衛國為什麼沒被滅

始皇不滅

滅和廢應該是兩個概念,戰國後期各大國爭霸,衛國日漸衰弱,到了最後只剩下了濮陽城這個彈丸之地了。公元前242年,秦國置東郡,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也就名存實亡了。但是一直到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才徹底滅亡。應該是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給廢了的。公元前254年魏取秦陶郡時,順便把附秦的衛國也滅掉了,可能還給衛君留了個名義,比同魏國的小封君而已,衛至此時最多是“名存”罷了。秦二世廢的也就是這個名義。

諸侯國的封臣才叫“君”衛國在被魏滅之前就自貶號為君了.始皇帝連六國都滅了,要徹底消滅小小的衛國不過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但是終他一世,始終容許衛國的存在。不加以侵害。由此可見,第一,始皇帝是注意輿論影響的。第二,他並不是一個無目的的暴君,不輕易感情用事。咸陽學宮。始皇帝相當重視文化建設,他要他的傳之萬世的帝國不是一群文盲統治的帝國,而是文化極度繁榮的文明國家。咸陽學宮的建設,是為了比拼戰國極負盛名的齊國稷下學宮。而且在初期應該說他也給了那些博士們極大的言論自由。只是到後來實在容忍不了以淳于越為首的六國那些頑固派們的無禮攻擊,他終於下了焚書令。 焚書和坑儒不是一回事。坑儒這件事情,主要是由幾個術士引起的。術士們老虎頭上拔毛,當然沒有什麼好結果了。皇帝一氣之下活埋了大約460個儒生術士。始皇帝為了這件事情被儒生們罵了2000多年。實在是有點冤枉。這個數字事實上是非常小的。在長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殺人成千上萬的事情多不勝數。但是,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團,所以遺臭千年。試想一下假如殺的是農民而不是儒生,恐怕那些大儒們哪怕多寫一句話也未必願意。第三,衛國長期附秦,等於是秦的屬國,兩國關係也一直不錯,呂不韋,商鞅也都是衛國人,廢衛沒多大必要了。

儘管如此,衛國卻成為生存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立國前後共計838年,傳35君。康叔立國時,定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時,占卜說可以在這裡立國300年,後來帝丘(衛遷於帝丘及改名濮陽)果然成了衛國的福地,衛國人在此立國達388年。隨後,衛元君十四年衛國被秦國遷到野王縣(今沁陽),又生存了幾十年。在眾多曾經聲名赫赫的諸侯國紛紛被滅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衛國卻奇蹟般地躲過無數次災難,生存到了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到秦二世時才滅亡。很多人對此覺得難以理解。究其原因,人們認為這是因為衛國多賢才,就像“燕趙古來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樣,“衛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遊列國14年,其中在衛國長達10年,也就是因為這裡有很多和他性味相投的“君子”。吳王的弟弟季札曾經周遊列國,以其遠見卓識聞名天下,他在衛國得出的結論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患。”

秦國為什麼沒有滅衛國

天下一統,衛國獨存,可能是它太小了,小到被秦始皇遺忘了。當然,民間也有自己的說法,還蠻有意思:衛國是秦始皇的“祖國”,他的所謂“生父”呂不韋,老家是衛國的,傳說還是衛的公族——呂曾在死前要求秦始皇給衛國留下一條生路。不滅衛國,或許是秦始皇對“祖國”的一種難以言表的尊重。 二世卻沒有秦始皇那般感情。

又有人說秦始皇當時不滅的原因是報數百年前衛國(中山國)援助秦國,使秦國免於亡國.

秦滅六國為何沒滅衛國 秦為什麼不滅衛

衛國被魏國所滅,秦助衛復國,衛參加連橫,故不滅衛嗣這是正解

秦國為什不滅衛國

當時的衛國不被秦滅是因為他向秦稱臣了,衛國太小,不具威脅,所以秦未滅他.

秦始皇先後滅了六國為什麼不滅衛國

衛國已經是附庸了,而且衛國面積很小了。就跟家臣一樣了,滅不滅意義都不大。存在和不存在也沒啥影響,項羽劉邦起義的時候也沒有衛國任何動靜。

衛國為什麼在秦朝建立後才滅亡?

衛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仍然幸運的儲存了下來,直到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廢掉。此時它已經生存繁衍了838年之久.

秦皇滅了齊國,以為自己已經一統江山,居然沒注意到還有個小小的衛國苟延殘喘於野王(今河南沁陽)一帶。

秦國佔領衛國後,把衛君從濮陽遷到沁陽,但並未滅了它。直到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已死,陳勝吳廣起義箭在弦上的時候,秦二世才想到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小小的附庸國,下詔廢衛君為庶人,衛國正式滅亡。

秦始皇當年到底為什麼沒有在統一前滅掉衛國?

鄙人認為:歷代都講究一個正統問題,歷史上衛國,周王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姬封,康氏、衛氏、子南氏、冷氏始祖康叔為衛國第一代國君。當時的諸侯國擁有政治軍事財政等一切權利,但在名義上還是周天子的附庸,而歷史上像“楚王問鼎”等一系列事件雖然有損周王室的利益期還未採取滅亡周氏王國的做法,一旦如此那麼該國勢必成為眾矢之的,成為其他諸侯國聯合攻擊的物件,也許秦王朝之前滅亡了東周而其安然無恙的原因其一除了秦國強大之外可能還有有姬氏後人的政權存在,而滅亡衛國勢必導致正統不存,這一點將會繼續激化諸侯國的矛盾,導致諸侯國的群起而攻之,其勢必會阻礙秦統一的步伐,這是歷代秦王不想看到的。而經過兼併紶爭請過漸漸削弱了各國之間的實力,使秦國不再畏懼各國的實力。統一後衛國也沒有了和秦國抗衡的能力而且衛元君十四年衛國被秦國遷到野王縣,在秦朝的控制之下,所以也就沒有去滅亡的必要了。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388889.htm

秦始皇當年統一六國、還有一個衛國未統一、為什麼???

秦滅六國,卻留下了一個衛國,而且終秦始皇一生沒有去絕衛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謎。《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衛國到衛元君時已經只留下濮陽一地了,秦滅了魏國後把濮陽劃入東郡,而把衛國從河南東北部遷到了西北部的野王縣。 衛國的最後一個國君叫君角,奇怪的是,“君角九年,秦並天下,立為始皇帝”以後,秦始皇卻一直沒有去滅衛,直到秦始皇死了十多年以後的“君角二十一年”,秦二世才“廢君角為庶人”,衛國這才算是壽終正寢了。

秦始皇除了留下一個中原的衛國,他沒有統一的還有幾個邊遠的地方。《西南夷列傳》說:“秦滅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除了滇以外,《東越列傳》還記載:“越東海王搖者,其先皆越王勾踐之後也,姓騶氏,秦並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越王勾踐世家》則記載:楚威王大敗越,盡得故吳地,“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後七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

閩中郡採用了君長統治的辦法,秦王朝認為這一帶遠離中原,是“荒服之國”,而且越人強悍,難以統治,所以閩中郡雖然名義上實行郡縣制了,實際的建制卻是與其它郡不同的。秦政府並沒有派守、尉來閩中,而是僅僅廢去了越人的王位,行政長官仍然是勾踐的後代。

越族是個很大的種族,分支極多,《索隱述贊》說:“勾踐之裔,是曰無緒,既席漢寵,實因秦餘,騶、駱為姓”。在司馬遷《史記》以前的上古時代,是男子言氏不言姓,女子言姓不言氏的,比如我們現在說秦始皇為嬴政,上古時代卻是為趙政的。因為他的先人封於趙,所以秦始皇以嬴為姓,以趙為氏,《史記》上也只有趙政,沒有嬴政的。

勾踐的姓是姒,氏為騶,所以,這也佐證了東海王騶搖確實是勾踐的後裔。而且他們被楚國打敗後,仍然還奉之前的楚為正統,就這樣,到秦滅後的東海王騶搖,他們已經維持了七代,這在秦國是很有幾分一國兩制味道的。而且還有不少“濱於江南海上”的一些地方,始終沒有被秦始皇統一過。

秦始皇滅了六國,就開始熱心於巡遊,立碑記功,宣揚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勞,並且開始大享其樂和尋求長生不死。常已經無心去攻打路途險阻的滇,以消滅楚國的殘餘;也無心去與擅長水戰的越人爭奪濱於江南海上之地了。

但是這畢竟和他宣揚的一統天下有些缺憾,於是,秦始皇就需要為自己的不徹底性設定一個託詞了,他特意留下了一個衛國也就很有必要了,這樣可以用來自欺欺人,以便看起來似乎隨時都可以拿下。但從地圖上抹掉野王縣的衛國,雖然只要高興,隨時都是可以做到,但滇與越的殘餘,雖然已經難以對秦始皇構成威脅,要拿下它們,卻也是不那麼容易的,這就成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一筆糊塗賬

秦國為什麼不攻衛國

六國被滅時,衛國已經非常非常弱小了,說白了就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已經不能對秦朝構成威脅。另外,雖然衛國多次參與合縱抗秦,但可能是由於衛國中出了許多幫助過秦國的人(例如商鞅),所以秦始皇並沒有滅它。但是秦二世上臺以後看衛國很不爽,也沒有派兵,直接一道詔書過去,衛國就自動滅亡了。這也就是說,衛國不值得秦國派兵去打,直接無視了~

相關問題答案
秦始皇長什麼樣子照片?
秦始皇長什麼樣?
羋月是秦始皇的什麼人?
羋八子是秦始皇的什麼?
塔利班為什麼不惹中國?
麥當娜為什麼不來中國?
日本為什麼不怕中國?
秦始皇陵為什麼不敢挖?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南遷?
祕書開始為什麼不告訴?